有这样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怀着“余生何求、奉献为本”的心愿,离休后一心扑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从未领取过一分报酬。他就是武义县委办公室离休干部、原县关工委主任汪慈渊。
1993年,汪滋渊开始担任武义县关工委主任。工作中,他经常跑街道,下学校,搞调研,组网络。通过努力,当时全县23个乡镇、489个村(居)建起关工委和关协小组,县机关8个系统30个单位建起关工协会(组);4500多位离退休干部、教师和农村“五老”人员被聘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全县155所中小学配备了500多名关工委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校、社会、家长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
为使革命传统教育有效生动,汪慈渊发动和组织离退休老干部们开展“写自己经历、教育好下一代”活动,完成了《战斗在浙西南的红军挺进师》、《八年抗战在武义》、《血迹斑斑的一页历史——日寇掠夺武义萤石资源的滔天罪行》等一批史书的编撰工作,并组织县、乡两级宣传队伍在全县各地和学校开展宣讲,受教育者达30万人次。
汪慈渊不仅关心学校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十分重视社会青年的帮教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建了法制讲师团和城乡帮教小组,广泛开展“警钟行动”和法制教育,举办“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犯罪”图片巡回展览,使全县广大青少年深受教育。每年都组织有关人员去省少管所,对武义籍少年犯进行面对面教育,使60多名失足青少年悔过自新,重扬生活风帆,其中有5位青年已成为勤劳致富带头人。
“我受党教育多年,是人民养育了我,现在我的生活好起来了,我不能忘记现在还有部分群众生活在贫困之中,有些孩子因贫困而面临失学,我一定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义务教育。”汪慈渊说。担任县关工委主任期间,他调研起草了《帮助特困学生走出面临失学的困境——武义县中小学特困学生现状简介》材料。在他的提议下,县关工委、教育局、民政局、妇联、团县委、原武义日报社联合发出了《不让一个特困学生失学的“关心桥”助学活动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献出爱心,帮助特困学生完成学业。从1997年到2004年的8年时间里,共筹集资金70万元,资助1500余名特困学生完成了义务教育。
2001年,在农村“四好”教育中,汪慈渊发现山区青年想学习却缺书籍、缺资料,想致富但缺信息、缺技术。汪慈渊就联合有关部门在农村开展创建文化科技图书室活动,积极发动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为山区青年捐献书籍和钱物。活动开展的5年时间里,共捐献各类书籍20多万册,捐款3万多元,创建农村文化科技图书室72个,其中汪慈渊个人带头为农村特困生、下山脱贫、农村文化科技图书室建设等捐款近5000元,捐献书籍达1000多册。
在汪慈渊的努力下,县关工委工作屡获佳绩,连续四次被评为“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还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汪慈渊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县优秀离休干部、优秀老干部党员、优秀校外辅导员和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50余次。
(邹锋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