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义,只要谈到下山脱贫,人们就会马上提起董春法。“董春法”三个字早已深入民心,尤其深入在下山农民的心中。许多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董。
董春法1962年参加工作,曾先后担任武义县粮食局局长、城建局局长、土管局局长。1993年7月,董春法开始任县扶贫办主任。摆在他面前的是严酷的现实:全县23个乡镇33万人,有13个乡镇11万人戴着“贫困”的帽子。这其中有8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生存条件格外恶劣,发展环境特别困难……
董春法带着办公室的同志,一头扎进我县南部贫困山区访贫问苦搞调研。整整三个多月,他们马不停蹄地跑,到过13个贫困乡镇212个行政村700多个自然村的大部分地方,并重点深入30多个特困村走访。随后董春法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在调研报告中,董春法总结出贫困山区农民蜗居高山深山面临行路、上学、就医、婚姻、邮电通讯、用水用电和发展经济“七大难”;提出了山区群众搬迁下山的对策建议。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马上召集有关部门和13个贫困乡镇主要领导开会,论证下山脱贫的可行性,商讨下山脱贫的有关政策和措施。1994年5月,县政府正式颁布了全省第一个专门引导和鼓励农民下山脱贫的县政府令《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
为让贫困山区农民搬迁下山,董春法不怕难、不怕烦,他满怀信心,日夜忙碌起来。一些上了年纪的山民不愿搬离故乡到异地,搬迁下山的费用又让不少向往搬迁的农户望而却步。董春法就一户一户地上门动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困难。有些接收地的村庄不愿将土地划拨给外人,董春法又一个村一个村地做思想工作。下山脱贫涉及财政、土管、建设等部门,董春法不厌其烦地为山民牵线搭桥,解决难题。董春法要做的事情太多:为了下山脱贫奔走联系,为劳务输出长途跋涉,为科技扶贫翻山越岭,为迁移下山的新村取名,为造新房的山民出主意,为种植高山蔬菜选地块、选良种,还请专家进行技术辅导……
俞源乡九龙山村在海拔900米高的山岙里,村民一直过着“砍砍柴火烧烧饭,砍砍木头烧烧炭”的生活。1995年,该村人均收入385元,全村有42个光混汉,7年没有一户娶过亲,6年没有生过一个小孩。为了使九龙山村民下山脱贫,董春法爬了上百趟山。经过几年的努力,九龙山村终于搬迁到了交通便利的上松线旁,并将村名改为新九龙山村。下山仅两年时间,村里就有13个大龄青年找到了对象。1999年2月9日,为了庆祝结束全村十年来没有娶亲生子的历史,新九龙山村为6对新人举行了集体婚礼,一时传为佳话。如今,新九龙山村的村民人均收入比下山前增长了20多倍。昔日的山区特困村,今天成了路灯亮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新房林立、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级的关心、帮助、支持下,在董春法等一批扶贫干部艰苦不懈的努力下,我县有300多个自然村,49000多群众从高山深山搬迁下山,他们重建美好新家园,住新房、看彩电、骑摩托、打手机、走水泥路、喝自来水、读书就医不再难……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变。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国内外各级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一位美国教授说:武义下山脱贫工作,证明中国政府尊重人权,把山上的穷百姓搬迁下山,给他们安置到交通比较便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又给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个经验很好,在全球很多地区可以推广武义的下山脱贫经验。 (朱谢旻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