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县前、县后、丰产:三村共聚一古镇

——柳城的历史记忆
2011年11月09日 09:45:28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柳城全貌
1927年中共宣平县委成立旧址
县后郑氏宗祠
柳城老街民国建筑
县后郑家厅
通济桥

郑家厅门墙

  朱红叶 古梁 涂志刚

  柳城是一个古镇,现镇驻地的县前、县后、丰产三个村在历史上是由同一个村——鲍村派分出来的。柳城古称“鲍村”,这是有史可证的。西联乡《马口鲍氏宗谱》曾这样记载:“鲍氏之始祖,有曰利府君者,世居于闽北之浦城。其后嗣官于皖、官于括,皆世家焉。后乃稍迁于宣慈。宋明以还,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喻显贵)之盛,罕与俦者……宣阳氏族,鲍为最旧,故宣(指宣平)又有鲍村之名。”由于这三个村同出一源头,本篇将三个村的历史合并叙述。

  三村源自同门 

  县前、县后、丰产三个村所在的柳城畲族镇地处武义南部山区,位于瓯江流域的宣平溪上游。柳城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降,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达230天。境内以山区性河流为主,源短流急,洪枯明显,水力资源丰富。自北向南有东溪、西溪在麻济村汇合为宣平溪,贯穿全境;另外还有自北向南的坦溪,沿途接纳上江溪和白石溪后注入东溪;南部的竹客溪向北注入宣平溪,发源于大毛尖的山水坑自西向东南,与龙门洞、竹客溪汇入宣平溪。柳城就位于宣平溪支流东溪、西溪汇合处,北枕占鳌头山,俗谓“地形似葫芦,二水合锦若带”,海拔188米。距武义县城46公里,松阳县36公里,丽水市72公里。

  柳城历史悠久。距今三四千年前,柳城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祝村等地,曾先后发掘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原始工具,这就意味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先民在这里从事农业、狩猎等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柳城成为瓯越人的聚居地。到了宋朝,柳城已逐渐成为宣平溪流域的文化中心。明朝初年,柳城隶属丽水县宣慈乡,鲍村巡检司设此;景泰三年(1452)宣平县建立,鲍村为宣平县治所在地。

  清乾隆十八年(1753)柳城分县前、县后、太平3庄。光绪四年(1878)又分县前坊、县后坊、太平坊、曹门4庄。民国十七年(1928)划为曹门、县前、县后3个村(行政村)。1949年柳城解放后,分为曹门坊、太平坊、县前、县后4个行政村。1953年3月,曹门坊、太平坊合并为曹门行政村。到1987年底,柳城除县前、县后、丰产3个行政村外,还有一个居民委员会。县前村位于柳城城南,因行政村地处原县府前面故名;县后村位于柳城城北,因地处原县府后面故名;丰产则位于柳城城西,至今这种行政格局仍然延续。

  历史上县治所在地

  历史上,柳城长期隶属丽水县宣慈乡,直到明代的一场矿工暴动,催生了宣平县的建立。这场矿工暴动就是在明代浙江发生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民变——叶宗留起义。

  叶宗留(1404—1448),丽水县宣慈乡(后划入宣平县)人。正统十二年(1447),叶宗留在闽浙边界聚集了矿工和贫困的农民万余人,自称大王,公开举起了反抗官府的义旗。受叶宗留起义的影响,福建邵武县佃农邓茂七、邓茂八兄弟也于翌年在福建聚众数万人起义。正统十三年(1448)十一月,明军指挥戴礼率官兵500余人与叶宗留在黄柏铺相遇。两军交战,死伤互半。叶宗留被官军的流矢射中身亡,其部众拥戴叶希八为首领,继续抗击官军。

  当时,以陈鉴湖、陶德义为首的一批矿工,也积极响应叶宗留起义,于正统十三年冬在处州府丽水县宣慈乡举行暴动。宣慈乡暴动的矿工先后袭击了武义、遂昌等地。正统十四年正月,陶德义率军进攻处州府城,不久,投奔叶希八所率的矿工队伍。同年二月,陈鉴湖率部3000余人投降官府。

  景泰元年(1450),督御史张楷率领官军镇压了福建的邓茂七义军后,进入处州府境内,驻扎铜山寺。陶德义前往挑战,失利,率矿工们逃回山中。没过多久,陶德义等人重整旗鼓,再次聚众造反。于五月间攻克武义县城,不久又进兵永康,兵败后逃回老家宣慈乡。同年十月,陶德义率部劫掠丽水、青田,随后进兵攻打平阳县城,在围城三日后离去。于是官兵进山追剿,陶德义在破桥峡竖栅固守,最后被官军攻破,被俘后惨遭杀害,其部众或死或逃。

  发起于浙南,波及浙闽赣地区的这场矿工和农民起义,最终以失败而结束。但是,矿工起义也迫使朝廷修改了对矿场和当地农村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矿工和农民对官府的不满情绪。也因此在景泰三年(1452)新设置了云和、景宁和宣平三县,加强了对当地百姓的统治。宣平县由丽水北乡的懿德、宣慈、应和三乡组成。而陶德义因为率众起义而广受当地穷苦百姓的爱戴,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家乡陶村为他立祠、塑像祭祀。

  除了陶德义,当时在宣慈乡广受乡民爱戴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吴则,另一个则是郑义礼。吴则(1434~1499),字宗法,号雪轩,宣慈乡吴上圩村(今属柳城畲族镇)人。明景泰元年(1450),吴则任鲍村(柳城)巡检,时兵部侍郎孙原贞带兵镇压宣慈矿工起义,吴则因其聪颖有谋略,被孙原贞招致幕下,为其出谋划策。陶德义等首领兵败遇难,孙原贞想将避难在榅样山、三岩的宣慈乡民包括部分参与矿工暴动想投降朝廷的万余人全部杀掉。对此,吴则竭力请求道:“今既已归服,怎么忍心杀了他们,况且滥及无辜。”经吴则请求,乡民才得以免遭杀头之祸。后来,吴则转任华亭县主簿。任职期间以明察善断著称。他督查粮道,为百姓陈述情状,减运粮食达万石。调任上海县知县,清理欠租18000石,设法赈济饥民8000余户。时值水溢成灾,复上陈灾情,免除租谷6000余石。晚年退居家乡,教子读书,他的儿子吴仕伟是宣平建县后的第一个进士,赠封为征仕郎、礼部都给事。

  郑义礼,明代鲍村曹门(今柳城曹门)人,贡生。宣慈矿工暴动爆发后,郑义礼也投于孙原贞幕下,参与商议军机。《宣平县志》说他“与议军事,务求活人。”景泰三年(1452),矿工暴动被镇压后,孙原贞计划在宣慈乡置军守御,以防暴动再起。郑义礼根据家乡的风俗民情的特点,认为应当立县治理才行,于是劝谏孙原贞:“如果照你讲的做,又要生一寇了。不如立县治之。”孙原贞听从郑义礼的劝谏,上奏朝廷以宣慈等乡远离丽水县治为由,析丽水的宣慈、应和两乡及懿德乡北部置宣平县,以鲍村为县治。

  柳城于明代景泰年间成为宣平县治后,初与处州府大多县治一样,无城垣建筑,仅有关门四个:东为丽春门、南为迎恩门、西为太平门、北为拱辰门。清康熙十三年(1674)福建耿精忠叛乱,叛军攻陷宣平,县治内的庐舍全被毁尽。叛乱平定后,镇守参将王有成拾零甓环为堵墙,四门用木栅堵上。到了康熙五十五年(1716)春,知县张延祜鉴于县治居民稀少,以仓库加卫,课民种柳,以环县治,留四门通出入。数年之后,柳树长成绿色“城垣”,故称“柳城”。民国26年(1937),县长吴仁涵征工建筑城垣,周300余丈,高1丈2尺,上盖以瓦,以避风雨。建国后,陆续毁弃。1949年5月9日,柳城解放后,成为宣平县人民政府、柳城镇人民政府、柳城区公所所驻地。

  在柳城曾为县治的几百年时间里,曾出了著名的宰相徐阶和著名的县令韩宗刚。徐阶(1503~1583),字子升,号少湖。其父徐黼是松江府华亭县人,徐黼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任宣平县丞,任上第三个年头,弘治十六年(1503)九月三十日子时,生阶于任所。据1926年版《宣平县志》记载,徐黼“廉慎惠爱,卓有政声…祀名宦,有报德祠” 宣平县把他列入当地名宦,还在县署大门土地祠东边建立“报德祠”。

  徐阶五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徐黼翻越括苍山,掉到山下,居然挂在树上不死。正德十五年,徐阶18岁时,以才引得新科进士、王守仁弟子华亭知县聂豹悉传阳明心学真谛。嘉靖二年(1523),他中了进士,一甲第三名,是探花郎,授翰林院编修。首辅杨廷和评价21岁的徐阶“此少年将来功名必不在我等之下!”《明史》说他这个人的特征是,个子小,皮肤白,注重仪表,聪明过人,能谋善断(有权略),城府很深。

  刚入翰林院不久,徐阶父亲病逝,回家守孝三年,回京后因敢于不附和宰相张敬孚“去孔子王号”议案,入狱,期间妻子病逝。后被贬为延平府推官之后,处微而不气馁,干出政绩,连连提拔。嘉靖二十八年(1549)升任礼部尚书。

  徐阶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为嘉靖帝所信任。嘉靖三十一年(1552)升他为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即宰相职。徐阶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徐阶的整个政治生涯中的最大亮点就是他斗倒了权势熏天的严嵩。当代学者易中天《严嵩的克星———徐阶》说,徐阶的忍辱负重是其政治权谋斗争中的杀手锏,而“徐阶曲意事严嵩”也成了权谋术中的经典案例。

  明史列传中称:“阶立朝有相度,……不失大节。”他起用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等,尤其培养推荐了张居正(1525—1584),使之后来成为明代第一名相、贤相;曾数次上疏力救使名臣海瑞免于一死。“于是论者翕然推阶为名相!”不过,他终因对近亲管束不严而致祸。徐阶子弟徐璠、徐瑛等借势荫官,横行乡里,在苏松占夺土地二十四万余亩等。海瑞为吴中饥荒,逼迫徐阶、高拱等退田过半,海瑞因而罢官,成为千年话题。当代有《海瑞罢官》,《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人之四十:徐阶/海瑞》,18集电视连续剧《海瑞》,另外还有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均写了徐阶的故事。

  韩宗纲(?—1707),字公范(今北京市)宛平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三十七年起任宣平县令。任职期间,革除陋规,取消苛派。从改革衙门旧习开始,下令民状速递,违者受罚,制止官府理案层层索贿之弊端。旧时地方加派甚多,养母猪也要收税,他申文上司废止,养户无不受益。总纲劝课农耕,招徕细作。春分之日,亲率县衙官吏到大栗畈扶犁翻耕,号召百姓不误农时,深耕细作;每逢干旱,亲赴寻找水源,祈雨抗灾。康熙四十二年大旱,他申文上司,减免田赋,救济灾民。并招抚开垦,安置福建、江西、遂昌、松阳等客户,定居宣平,开发山区。还兴办学校,做出示范。康熙三十八年,他主持重修明伦堂,扩建官学,亲临三元寺私塾讲学,并督察三坊兴办义学,四乡仿效,形成风气。韩宗纲任宣平县令7年,上司爱其才,委摄青田、缙云两县,大公丞赵公以他清廉敏练,推荐于朝。因母死服孝未就,士民勉力挽留,续居二年,“囊无一钱,士民争馈薪米”。后死于宣平,地方筹资助梓归里。民众深为崇敬,尊立为宣平城隍神,以其出生的头一天——农历五月十六日,为宣平城隍庙会日,世代相传。

  三郑源流

  县后、县前、丰产三个村的村民多以郑姓为主。唐五代时于此聚族而居的郑氏,是身世显赫的皇室后裔。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周室王—姬姓。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京(西安),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大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史称东周。周宣王封庶弟(妾的弟弟)桓公为郑,以国为姓。这与《郑氏宗谱》记载的“郑氏系派,始出姬姓,姬周姓也。自周宣王封其庶弟于郑,而邑之荥阳,后遂以国为姓”如出一辙。

  柳城的三郑总祖为同一个,但各有来历,到此定居的地点和时间也不同。居北者曰双门,居西者曰午溪,惟居城南者曰尚义。柳城县后的郑氏称“双门郑”,是桓的第六十五世孙。据《双门郑氏》宗谱记载:桓原居河南荥阳,后迁徙余杭,八世祖闻长老,六始祖居杭时,徳宗二十六年(789)朱沘大乱,十一世祖谱公,同妻叶氏子五人,曰如凤、如鸾、如海、如山、如岳,遂渡江东择地卜食,徙括苍之遂昌。鸾公传生二子,长子襜、次子珍。襜公又徙居丽水宣慈,传生二子,宁静复归余杭。及到六十五世,北宋时,明善公之子诚之,字道原,初仕宣仪司官, 他“遂隐遁不仕”,“游山玩水,精术地理”,到了丽水宣慈唐代叶法善之所,见其“攒峰叠翠,罗列万状”,就把家迁到了白马山集宁里(即今柳城畲族镇)。诚之即为县后“双门郑氏”之始祖。 

  县前的郑氏又称尚义门,来自浦江。当时三十三世孙凝道为歙县令,始迁歙其子自牖宋元符(1098—1100)中寺御史之,孙郑淮迁居婺州浦江东白麟溪,为浦江始祖。据郑氏宗谱记载,郑氏一派来到浦江后,十余世同居,不分家,明初褒为义门。之后,郑尚美之子郑旺,称桂五公,由浦江迁居括苍宣慈,为县前村郑氏始祖。后来三世孙思尹公于成化年(明代)又以输粟助边,诏旌其门曰尚义,赐“浙东第一家”匾额及梆酌官服,建三凤厅。桂五公为始祖,父兄以义为教子弟,以义相率其秀。桂五公以来,世世尚义不衰,为一县冠登其门。而丰产的曹门郑氏原居余杭,唐五代时,谱公第五子如岳公、长子福迁居丽水宣慈乡卜宅白马山,福为丰产曹门郑氏之始祖。

  重视教育

  柳城历史上不乏杰出人才。北宋真宗时(998—1022),诚之第三世孙郑睿中进士,官长史夹辅,仁宗时(1023—1063)入相(宰相)。仁宗时(1022—1063),郑睿的侄儿郑通又中进士,郑通官广西参议。“叔侄同登”,无限荣光,御赐金匾,封赠“双门”。

  宋仁宗皇帝御赐汝彻睿公宏达通公双门荣归故乡诗:

  袖手长才世路轻  爱闲那肯鬻荣名

  桂冠便欲辞丹阙  策杖还归老故城

  适志不怀三仕喜  传家唯有十分清

  林间佳趣真恬退  好问廉泉自濯缨  

  南宋时期,有进士4名,即郑通、郑澄、郑略、郑嘉遁,征辟5名,贡生1名。明代有进士吴士伟。优秀人才的层出不穷,与柳城历来重视教育息息相关。

  柳城的读书之风,兴起于宋代,尤其以村西曹门郑氏读书为盛。明景泰年设县后,柳城设有社学和午溪义塾。明成化十四年(1478),提学胡荣在柳城西北百步始建社学。明初,每50家建社学一区,延聘学行兼优生员训迪民间弟子。初春开学,腊月终止。嘉靖三十年(1551),知县萧彦倡建办学。清顺治年间(1644—1661),知县侯杲于县城南隅重建社学一处。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县张延祜请贡生梁祚璇赞假郑氏书馆,侯择重建义塾,后事未成。

  午溪义塾在曹门郑氏宗祠,由郑氏创办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清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叛军攻陷城区,义塾毁于兵燹。乾隆十一年(1746),郑廷相、郑瑞河、郑瑞洛、郑登俊、郑登亮在旧址营建房屋二十余间,题额曰“通德书塾”,延师教诲族内子弟。义塾在文庙东徐公祠,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盐商王楷所建,廷师教诲贫寒弟子。清乾隆十五年(1750),设有鳌峰书院、城东义塾等,许多大族都自建私塾,延师以训子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鳌峰书院易名为务本小学堂(与武义小学堂同年建立),揭开了柳城近代教育的序幕。

  为发展当地教育,柳城历史上曾实行过多种教育鼓励政策,如学租田产、鳌峰书院田产和宾兴田产。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训导朱万里开始置田至清雍正九年(1731),实际丈量39亩,又合徐公祠田80亩,共田1顷19亩零均由学谕、学训分田收租,故名学租。民国元年之后,学官裁汰,改设劝学所,并将此项田产租息拨为劝学所经费。后为教育局经费,统归参事会经理。

  清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赵函拨冲真观田3顷37亩3分,设立鳌峰书院田产。光绪元年(1875),知县赵笃恩拨永福堂田28亩6分。四年(1878),知县皮树棠拨雷、陈两姓田5亩,合计3顷67亩3分。粮立前隅一图鳌峰书院。户完纳计粮额银41两4分。前为书院山长及监院薪、修、肆业书院的生童朔望考课奖赏、膏火等用。光绪末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此项田款拨为县立第一小学常年经费。因学校成立,款产管理,改原来由县属经理为举绅董经营。民国元年,改归参事会收管。

  宾兴田产,清嘉庆年间,初由知县及学官劝捐,继由士绅助资金续置。光绪年间,知县皮树棠核准向甘露、玉岩两寺拨入田47亩。统计额田1顷9亩4分3厘。粮立柳城东隅一文运堂,西隅一文明堂。两个完纳记粮额9两8钱8分2厘。旧由绅董经理,将租息收贮,用以生员乡试路费及买文童县考头场试卷,武童内场试卷。光绪末年,科学制度废除后,改为游学经费。民国元年之后,因“凡县有财产统归参事会收管”,此项田产也然,但仍用于游学经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有义录20本,分给各禀生,以次传递,名曰《宣平宾兴义录》。

  1915年,柳城创办县立师范讲习所,开始有中等教育。1920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柳城一些知识分子创办庚申学社、西山学社、方圆学社、改良私塾,并在鳌峰务本小学堂筹办县通俗讲演所,推行新文化。1922年,柳城设立乙种农学校,开职业教育之先河。抗日战争时期,浙东第二临时中学、清华中学、金华师范、私立绍兴稽山中学相继迁入宣平溪流域,柳城一时人文荟萃。抗日救国、教育救国形成民国时期柳城读书的高峰期。1939年,柳城创办了宣平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1941年成立简易师范,1946年私立普育中学开办。1949年5月,私立普育中学和县立简易师范合并为宣平县初级中学。县后、曹门等国民学校与县立中心国民学校合并为柳城区第一中心小学。1977年恢复高校考试制度之后,读书风气大开,学生刻苦勤奋,每年都输送一批高中毕业生至大中专院校深造。

  古代工业与行业

  柳城历史上经济繁荣,商铺林立,手工业较为发达。民国2年(1913)10月,宣平县知事王右庚在柳城司前街东岳庙成立贫民习艺所,是为柳城有工场之始。民国3年(1914)聘请了工艺传习所毕业生王维明、沈溶为贫民习艺所工师,招艺徒30名,传授纺织科、染色、漂白等纺织工艺技术。王维明(1887—1972)又名王兆凤,1913年由宣武乡大莱村移居柳城南门。王维明自幼心灵手巧,喜爱工艺编织,就读三年私塾后,因家境贫寒随父务农。年长承父命学手艺外出谋生,被华塘陈鹤书看中。陈鹤书怜其才,推荐他到宁波学习工艺织造。民国2年(1913)7月学成返乡,被聘为宣平县贫民习艺所任工师,并与副手西塘人沈溶日夜钻研技艺,积极研讨,设计的文字材料,重达20余斤。他们改良旧式布机,探讨染色配方,设计新的花色图案,终于创造出自成体系具有特色的漂洗、整染、绘图、纺织的工艺流程,织出的宣平土布花色精美,光彩夺目,1914年被民国政府选为优良产品,参加巴拿马国际赛会,获优等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宣平众多爱国志士奔赴前线参加抗日。王维明受命组建出征军人家属(下称征属)织布厂,招收征属70余名,为征属解决生活来源问题。1949年柳城解放,王维明以多年积累织造经验,献身工业生产,积极筹建宣平布厂,但因经费不足未成,后改成一家一户自谋织造。1972年12月17日病逝于柳城。

  柳城的主要行业大致上有这么几类:铁器业、铜锡业、金银业、灯笼书裱业、制笔业、木器业、竹器业、土石业、油漆业、雕刻业、制陶业、裁缝业、染纺业、横器业、补碗业等。铁器业又称红炉,由铁匠打制锄头、斧头、柴刀、草刀、门闩、铁钉等器具的手工业。工具多为风箱、铁磴、大锤、锻炉等,人多则三、四人一磴,少则一、二人。一般分上手(师傅)、下手(徒弟),打制工具。农具等须经锻炼者,俗称大铁匠,以景宁人来此居多。打制零星物件者,俗称小铁匠,以永康人来此居多。

  铜锡也分为铜匠、锡匠两种。以铜打制茶壶及各种铜罐者为铜匠,俗称打铜老师。以锡打制各种壶罐,以及灯台、小碗、蜡烛台等为锡匠,俗称打镴匠。工匠都以小炉、小锤敲打制作,大多为一人。此类工匠素以永康人来此制作居多。民国初年,柳城始有人习此工艺,但极少。

  金银业是指以金、银等打制首饰之类。工匠多凭精湛手艺,制作戒指、发簪、项圈、手脚镯及金银砖块。此行业除了柳城二、三处外,其柳城周围,多为永康等外地工匠来此流动打制。

  柳城及祝村等较大村庄,有用细竹篾编织,又将纸罩加以裱糊制成灯笼出售的灯笼店,并有开设专写对联、碑文、画轴、兼营书画裱糊的书裱店,俗称卖字店。百姓逢年过节、红白事,大多到此类店铺选购必需品。

  柳城有制笔店2家,以羊毛、狼毛、小竹管等为原料制作毛笔。有大斗笔、小楷笔等多种规格的毛笔,一般都自产自销,售于当地和外地者各半。后因钢笔等推广,其生意退萎。

  木器业,木工有大木、小木(细木)之分,建造房屋、船、桥、水碓类称大木。制作桌、橱、椅等家具者称小木,俗称做木老师 。制作水桶、脚桶等桶类者,俗称箍桶老师。木器业多为本地人为之。

  柳城的竹器业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有2家竹器店。竹工有粗细之分,凡编织筐、篮、席、其篾地起花者称细竹工,搭凉棚、围篱笆之类称粗竹工。柳城专事粗竹工者甚少,细竹工各处有之。城乡居民需竹制品,大多都请竹工上门制作。除了少数菜篮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外,专门开店出售竹器的并不多。

  土石业则分为三类,一类是泥水工,也就是俗称的泥水老师,专门从事建造砖、泥结构房屋,这类在各处都有。二是泥瓦匠,俗称烧窑(瓦)老师,专门从事烧制砖瓦等。三是石匠,俗称打石老师,从事墈石,打制石板、石梁、石柱及石碑类,供建房、建桥、砌墈等用。从事此类者,向来以泰顺人来此为多。民国初年,柳城才开始有习此业者。

 [1] [2] 下一页
  编辑: 何凌云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