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履坦:武义徐姓主要聚居地

2011年11月14日 09:06:58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徐氏宗祠
修缮中的履坦徐氏宗祠
正在修缮的徐氏宗祠
上禹王庙又名清潭寺
下禹王庙
履坦徐氏宗谱
佑启良模大厅
省级文保单位——徐氏民居
铁树厅
古码头遗址

美丽的公园
郭桥亭
申明街
 

郭婆桥
  陶波 古梁 涂志刚

 

  履坦在解放后的历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东汉至三国两晋时期的文物,不但量多,而且十分精美。据此可以确定,早在汉代,履坦就是一处水陆交通要道,经济繁荣,村中的富户当不在少数,至宋明时更为商旅繁华之地。

  履坦东有武义江,西临白鹭溪,南有五虎排牙山和后山,内有里湖、外湖和沿江竹林。履坦徐氏始迁祖徐贵安,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从金华徐家故里来武义经商,发现此地平坦,是居住的好地方,取《易经·履卦》中“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意命名“履坦”。 

  履坦是镇政府所在地,共有三个行政村,分别是履一、履二(包括小桃溪、朱宅前自然村)、履三村,是武义徐姓的主要聚居地。

  履坦徐氏

  履坦的主要姓氏为徐姓。至今履坦徐姓已分布在全县100多个村落。然而武义徐姓,并非单一由履坦派迁,他们的来源各不相同。现统计武义徐姓有25000多人,是武义第一大姓。固有“徐半县”之说。 

  武义徐氏宗祠,在清嘉庆九年(1804)《武义县志·祠记》以及清光绪庚子年(1900)《武川备考·族祀》里记载不一,前者记述了十三个徐祠,后者记录了十八个徐祠,记叙内容详略不一,现综合两书记载,共计十九个徐祠,分述如下:

  石城徐祠:在城南隅(约今小南门东北面),始祖唐仓部员外郎镃,宋司农卿峤,明大理评事彦辉其后也。

  履坦徐祠:在北二庄,祀唐仓部员外郎十六世孙肃与贵安,明定安知县、浔州通判希朱其后也。

  学徐祠:在城南隅,上下智文坊,石水缸。始祖宋固始主簿钜,自衢州来,钜子邦宪,工部侍郎,宝谟阁待制,谥文宪。始来迁居学宫南,固曰学徐。     

  双柏徐祠:在北隅二巷即花园殿巷,始祖宋进士司农寺丞、南雄守涣与子道隆,浙西提点刑狱,谥文忠。

  西徐祠:在城西隅,城西门内,祀宋宣议郎淑叙,明指挥平湖其后也。

  西徐小祠:在城西隅,永丰门外,祀暹十三。

  井徐祠:在城北隅,善庆坊,宋固始主簿次子从宪之后,祀钜与其子从宪,万历年间建祠。

  徐贵一祠:在城西隅,西寺巷。唐仓部员外郎之裔贵一。也称石徐小祠,康熙年间建。

  柏徐祠:在城北隅三巷,祀祖正一,朱黄、厚树等处皆其派。

  凤林徐祠:在西十四庄,马府下。宋国子监助教垚第四子,由临安来,明正统年间建祠。

  石桥下徐祠:在南二十四庄珠源,祖福九自金迁丽水,其孙堂再迁此。

  大树下徐祠:在南二十庄水碓后,祖康八。

  后树柏徐祠:在西十六庄,自城北隅分派于此,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祠。

  后树西徐祠:在西十六庄,自城西隅分派于此,嘉庆五年(1800)建祠。

  徐祠:祀祖文四,自江右来,居任公坊。

  徐祠:在南二十四庄,始祖坚,明宣德年间自金华石南塘迁来。

  炼端头徐祠:在西六庄,祀祖康靖,由履坦迁居于此。

  白溪徐祠:在东四庄。

  石徐祠:旧在文兴桥,嘉庆五年被水,改建仙岩门里,祀仓部孙江宁主簿才。

  另据《武义县志(1986~2005)》未刊稿记载,县内各地徐氏迁徙情况如下:

  徐村徐氏明宣德年间(1426~1435),始迁祖从金华石角塘迁履坦,后裔到徐村定居。张村徐氏于明万历年间(1580)从履坦迁居。东村、西村徐氏系于明朝后期从履坦迁居白溪。客塘徐氏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履坦迁入。塘头、湖塘沿、后桑园、下坭村、金村垅、湖干畈、瓦窑头、吴山下、两端头、正新屋等地徐氏,均为履坦徐氏后裔分居此地。陶村徐氏其一脉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从履坦迁入,其一脉清咸丰年间(1851~1861)从永康槐树店迁入,其一脉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兰溪迁居陶村。朱王徐氏来自两处,柏徐自县城迁入,履坦徐自履坦迁入。南仓(西正)徐氏,据传先是广东顺德市的徐氏迁徙金华,始迁祖徐庭珍所生三子,一子迁往永康,另一子迁往武义履坦,其一脉又迁往金华王路荡,后裔再迁西正村。

  七孔塘、高坞等地徐氏从县城迁入本地。松树下徐氏宋时从武义县城迁入,下茭道徐氏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从县城迁入,田铺徐氏为明嘉靖年间从县城迁入。东干徐氏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茭道八仙徐驮宣之子徐亨到此定居,是为东干徐氏始迁祖,这一脉谓之八仙徐。

  县内徐氏源流来自其他各地的,代石、大公山、上下仓、金星等从江西迁徙。三港徐氏从江西迁徙松阳毛源村,其一脉迁居本地已有8代。白姆徐氏从福建迁入。东坑徐氏从南京迁入。乌坛下徐氏从温州迁入。后林畈徐氏从龙游迁入。郑宅徐氏从金华焦岩迁入。柘坑徐氏从永康迁入。

  履坦徐氏始迁祖徐贵安,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从金华徐家故里来武义经商而留居履坦。溪里水碓后村是原浙江省委书记徐英家乡,其始迁祖神福与其兄为徐贵安五世两代之后,从履坦迁出,其兄迁端村,神福迁水碓后。

  相传夏禹时,以功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以国为氏。据“西徐家谱”所载,徐若木七十二传至讳元洎者,在汉元帝建昭年间(公元前38年至公元前34年)任江夏太守,升紫金光禄大夫,避新莽之乱,率家徙居龙游,江南姓徐者多始于公。至唐朝玄宗时,九十九世孙徐进忠任东阳郡长史,定居金华。后又十三传徐贵安,迁居武义之履坦。又据《武阳石城徐氏宗谱》记述,“余族自唐侍郎仓部公讳镃者始迁于本邑,实为石徐之鼻祖。子孙日繁,聚族于城南仙居门里,分处于四乡大村。”

  履坦徐氏始迁祖徐贵安,为履坦一世祖,原善公第三子,字济民。生姿颖异,卓荣不群,卜居履坦,山川明秀,回环巩固,遂处而占籍焉。生于宋徽宗癸未崇宁二年(1103)八月十五日,卒于孝宗癸未隆兴元年(1163)八月十五日,恰好六十年一甲子。履坦始祖生与死都在同月同日,也为世上奇事。

  徐夔,字虞一,号五峰,太学生。自幼少年好学,矢志显扬。双亲去世,办丧事过度悲伤,放弃入太学。嘉庆年间恩赐八品寿官。孝子,亲友,兄弟宗族称之,而公之生平远过于这些。他才华横溢,堪当重任,凡遇有难处之事都能妥善处之。如邻里纠纷盘根错节之事来求他,经他劝导很快就平息了,不使其产生告讼,以免费财又伤和气。他始终以全族人的事为己任。乾隆年间,武义江溪岸有坍塌之势,他发动募捐买石料修砌,又协力联合造渡。历年来,他多次主持修祠,三次主持修编宗谱。相比于自己的私事,他总是倍加关注公事。建立宗祠以后,乾隆52年他提出创议,70岁者入祠拜祭,将祭祀过的肉分给八十岁者,要加倍敬重90岁者。徐夔善于书法,特别擅长书写大字。只要别人有需求无不应者。人老了之后不免有些劳累和厌倦,但对于公事,他虽年迈仍十分潇洒,精神充沛,所谓人虽衰而临事果决如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去世,享年84岁。去世前两天,仍拄着拐杖到处走访,谈笑风生,无疾而逝。

  徐俊,字士英,履坦人。明弘治元年(1488),由监生荐任宁国府经历,旋升彭泽令。兴学校、广街衢、设津渡、修古祠、备灾荒、弭盗贼、均赋役、简词讼,有“八政”之美。《金华府志》及《九江府志》将其与陶渊明、狄仁杰并列“宦迹”,并有赠“序”和“八政诗”。

  徐鹤翔 (1923~1999),履坦镇履三村人。1945年2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汤溪塔石小学、义乌佛堂省立金华师范学校小学部、履坦中心小学、陶宅中心小学,是金华地区优秀教师。1952年9月调县立初级中学任教,兼任校工会主席。1953年9月任县立初级中学溪南分部主任。此后一直在武义一中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上,他十分注重既教书又育人,积累了一套培养学生管理学生的经验。1963年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参加升学考试学生的升学率达100%,多次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教师。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武义一中学生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徐鹤翔被首当其冲点名批判。“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开来,从此他长期受到批斗和人身摧残,1969年9月被开除公职,留校劳动改造,只领生活费。1972年11月恢复工作后,他仍矢志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学生一视同仁,悉心培养,成为了武义县语文教师中的拔尖人才。1979年退休后仍留校任教。1982年12月,县委宣传部下达文件对他在“文革”中所受的错误处理给予彻底平反,恢复其名誉。1989年6月,年过花甲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9月,获中共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的“执教四十年桃李满天下”匾额。

  徐子余,1933年5月出生在履坦村,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杂志社编辑,1956年易职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从事明清文学的教学,专工《红楼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曹雪芹哲学思想辩论》、《曹雪芹对皇权的态度琐谈》、《蒲松龄和曹雪芹》、《论贾宝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其审美价值》、《美及其向崇高的转化和两者的毁灭——论悲剧形象林黛玉的审美价值》、《美的毁灭和封建文明的衰落——论作为审美对象的薛宝钗》、《气概不凡的贾探春》等约20万字。

  徐氏宗祠

  自明代嘉靖年(1522~1566)允许百姓建宗祠之后,履坦徐氏族人立即动手筹建徐氏宗祠。履坦人在目前履二村的地段里,离武义江仅50米左右的碧湖西侧建宗祠,是我县最早建成的宗祠之一。

  宗祠是全族的议事场所,是一个家族“议会”、“内阁”所在地,凡是全族的大事,打开祠堂大门,召集各房长者商议,一旦作出决定,便意味着全族的意志,在族内有着无可辩驳的“合法性”。自明代嘉靖年以后,履坦徐氏族人都十分重视宗祠建设和修缮。

  清同治六年(1867)裔孙徐季鹤撰《履坦徐氏重修祠序》中写道:“旧祠在碧湖西数十步之佛堂园。明季多难,祠宇毁坏,聚者几涣”因离江边太近,水患甚重,多灾多难,只得另选址重建。在旧祠的南东方约200米处,即现址重建。“而子由公等二十余人遂捨圃捐资立庙,始嘉靖(1522~1566)迄隆庆(1567~1572)而始成。规模广大,栋宇辉煌,实始基之。”之后,订立族规,建立维修制度,数十年安然无事。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侵占武义,“西匪窜武,郡城失守,村落坵墟,庙宇均坏”,然后宗祠“幸而获免,实出望外。”他们认为这是“人佥曰非,祖宗之德,不及此顾。”然而“栋宇虽若无恙而内之毁坏甚多。”“董事议,立规条,照粮劝捐,惟冀人人同心协力,家家踊跃输将,则一篑之覆可成为山,而祠宇可以重新矣。”之后,在民国十六年(1927)又一次大修,裔孙徐仲英所撰的《续修宗祠宗谱记》中讲到:

  我宗祠历年以来开支浩大,每年至少需洋一千数百元,全赖租谷收入,以为维持。迄查祠簿,原有祀产共五百余亩,燥租约六百余担。自民国元年始至民国九年止,凡理祠者因意见不合咸抱放任主义,而各佃户之租谷,亦因之节年积欠,为数甚巨,所入几乎不敷所出。当民国十年八九月间,余与族侄德华、顺应等四五人触目伤心,群出而整理之。各佃户恐后争先,踊跃输将者,固居多数。因而限期交缴者,亦复不鲜,不数月而租谷一事整理清楚。从此以后年年出粜租谷,竞达六百担左右,田园更新置三十余亩。每年除开销以外,尚有盈余若干,陆续均存殷实店户。迄今决算,合结余款大约已有五千余金。本祠数次修葺,照章向收丁灶银。此次续修祠谱,丁银、灶银两项一切豁免,早已宣告在先。时际今年太岁在卯,修祠修谱时期转瞬又届。迨至中秋祭祖之日,阖族推举德华、顺应和余等三人,为总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然后赞成其事者亦指不胜屈。兹特公同议决,定八月二十一日兴工,一面修谱,一面修祠,于是先修正寝及两庑,次修中厅及廊厅,再修宇台及门厅,终修台门及照墙。盖台门一处败坏极多,因为之特别修理焉。门梁阁柱法角椽树等项,概行改换。总之,祠之内外,稍有倾颓之处,罔不修葺完美,或宜贴金则贴之,或宜雕花则雕之,或宜油漆则油漆之,或宜绘画则绘画之,或宜粉刷则粉刷之,种种修整更僕难数规模。虽然悉仍其旧,而华丽则倍胜于前。至云砌下三百田之道,改杨柳塘堘之路,以及围西南角之围墙,尤其余事,斯举也工程甚大,共费洋银四千一百圆有零。仔细观之,栋宇辉煌,门楣有光,耳目焕然一新,如是修祠既已告竣,而修谱亦现届成功,族众无不欣欣然有喜色,余遂载笔以记之。

  旧时的徐氏宗祠有三进二院,牌楼式大门、门厅、中厅、后寝、两侧厢房、戏台和附屋等,占地约6000余平方米。解放后,因办履坦小学,1976年拆除戏台;1978年拆除大门、门厅;1986年拆除后寝,以及部分厢房,改建教室和教师宿舍,为此,宗祠面目全非,仅留中厅和部分厢房。

现存徐氏宗祠,坐北朝南,明末建筑,仅存第二进厅堂(中厅)及部分厢房,但仍保存前、后院落、戏台和后进的基址及地面铺装,占地面积729平方米。厅堂面宽五间,进深九檩四柱,施月梁,梢间抬梁穿斗混合分心用五柱,檩下各施替木和重拱。明、次间后檐阑额上置替木一斗六升两攒。前院和后院现存厢房面宽分别为一间和两间,进深六檩三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柱础有八角须弥座形、鼓形和礩形三种。

  徐氏宗祠是履坦三个村徐姓总祠,建筑规模宏大,柱梁粗硕罕见,选材考究,制作规整,虽仅存中厅和部分厢房,仍不失较高的文物价值。

  2006年,履坦三个村徐氏族人,经协商决定修复徐氏宗祠。是年谷雨时节开始筹备,成立筹建领导小组,分工募捐。群众集资209万元,县博物馆补助3万元。2008年6月正式动工复建,2011年7月底建好重檐门楼、门厅、后厅、戏台、厢房、庭院铺设等。现今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仅过去面积的一半。用去木料30多立方米,全是美国松和加拿大松木。扫尾工作尚待继续。

  一门五画家

  履坦自徐从河上溯,一门出了五位画家,世代相传,画技精湛。徐从河生前所写的《小传》、《履坦艺人徐梦韶》中讲述了这一段传奇历史。

  徐从河族曾高祖徐显镇(生卒年不详),号晚香公,世代爱好书法画艺。

  徐梦韶(1850~1909)为徐显镇之子,徐从河族曾祖。《武义文化志》(1993年4月版)记载:“履坦徐梦韶画的《富贵猫蝶》、《双鸭荷花》、《雄鸡盆菊》、《鹧鸪梅花》、《松鼠葡萄》等花卉,以及童庐童绍宾的山水花鸟都颇有声望。”徐梦韶自幼聪颖,记忆灵敏,爱好书法,擅长国画。年轻时跟诸暨画家任光生学写真,旁及山水、花鸟、走兽、鱼龙,每画皆栩栩如生。他擅长写人之法来写实,由于记忆超人,有人年轻就去世,没有留下画像,死者子孙求徐梦韶凭记忆为死者画肖像,他每画均像其人生前之貌,有呼之欲出,神似之妙。徐梦韶每写山水除对照实物外,多作记忆画,很善于抓住事物的每个瞬间特性、动态来作画。徐梦韶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履坦徐氏宗祠五盏大宫灯画。徐祠旧有大宫灯五盏,每盏高约一米,六个面,每面宽0.5米,其中一盏徐梦韶画了六幅水墨花卉,其气势生动,墨色艳雅。另四盏分别画了二十四孝图,其人物绘制生动,取境幽深,见画之人如身临其境,其不仅仅于模拟,并局局不同,笔笔有法。童庐画家童绍宾赠以他“妙契诗人”匾额,并引言说:“凡艺之精者得艺传,即以艺名之可也。今晚徐子作画,未当作诗也。而何以诗?盖其为人也温柔憨厚,居然风雅中人,天性使之然也。然即与之喻诗,未当不色飞神动,咏唐诗铿铿有韵。其所好可知矣。东坡诗云:‘古来画匠非俗子,象物略与诗人同。’非徒美如画也,实因画而想见其人耳。况余与徐子固亲见其风度哉。然而,不知者徒以画名,知者不徒以画名,而画亦无不可以名,今春来余‘知不是斋’,与之盘桓数日,灿然作别。余自愧不文,不是叙其生平,特赠‘妙契诗人’四字从志景仰云。咸丰四年(1854)仲春,思贡莲塘童绍宾。”

  何德润也赠序说:“写真之妙,遗乳取神,似为上形次之。昔人谓文似《史记》,至求其哪一句似《史记》?了不可得。盖神似而非形似也。不然,剽窃字句,规摹格调,夫人而能之矣。天下之患,未患于不求精神命忌之所在,而徒规规年陈迹间。泥宫体而艰僻,讲道学而迂腐,神理既失,其究也神理不相伴。以灯取影,影似而性情则非,此学者所当知也。其于作画也亦然。诚得其心性气象,则肥瘦短长盖有不必论者矣。徐君凤廷于写其尊人晚香公,当为余画先祖像,端恳古朴,蔼然流露于眉宇,殆之于取神者也。君承家学又遍游于文人学士,以工其技。辛巳(1881)冬访余于俞川山馆,母炯炯泣余移时,奋笔写之,宛然见身写。嘻!本来面目,余不自知,而君从何处知之?于其行也书此为别。光绪七年辛巳(1881)曾任八旗教习拔贡何德润撰。”

  光绪二十年(1894)夏家畈举人李树潘赠徐梦韶四首七律诗,诗如下:

  前身应结画师缘,意匠经营总自然。

  毫到添时真欲活,晴当点处却如仙。

  精神尽向行间出,气象偏从忌外传。

  丰得娲王拷土窃,能将笔墨补青天。

  看来谁不唤真真,崔士相逢便写婶。

  着手留得天地客,挥毫铸尽古今人。

  因君竞有相同面,笑我难为独立身。

  何日凌烟夸妙技,起蒙物色出风尘。

  谁将三绝出风流,笔到通神势自遒。

  彼美空堪呼白日,斯人能使占千秋。

  曾闻校尉称銮手,更见将军重虎头。

  从此举杯邀夜月,敢云顾影竟无寿。

  山水英灵重范模,难分故我更今吾。

  舟能换骨何须茶,笔可返魂那用符。

  自是全神传阿堵,最难依样画葫芦。

  鄙人果有千秋份,不负东坡笠芨阁。

  光绪二十三年(1899)草马湖禀贡叶青钱也赠其七律四首,诗云:

  神手枝点竟如斯,巧夺天工笔一枝。

  纸上阁城真面目,毫端现出古须眉。

  羡君果有分身发,使我长怀故影思。

  忌日云台留胜迹,共瘖尝识待丹犀。

  不料江山万里程,写将尺幅若天成。

  抚胸飞抢盈冲忌,落笔那传动静情。

  浅堵明沙皆得势,层峦叠嶂不知名。

  当年若使逢宗伯,省却高尔远近行。

  且将妙笔补鸿钧,落笔居然假作真。

  开启同时偏并艳,色能合度各真新。

  宫人说有长圆月,对景常留不老春。

  若把三生相印证,画师应识是前身。

  敢讲小技薄雕虫,拍拍情形合化工。

  细认牛蝇疑笔误,轻描侠蝶诉神通。

  灵火耳照秋毫末,妙气偏夸野趣中。

  锁锁亦征参差忌,依然笔力补天工。

  徐梦韶的画在武义来说是前无古人的,可惜其真迹已无存。然而他的两个儿子廷福、廷寿继承了其父事业,也工于画技,在精研传神写真的基础上用写生法绘花鸟、走兽、鱼虫,然其画作也未有存世,现存只有在县城生姜巷汤家厅(现戏院西侧巷弄,千家驹家对面)门厅上还留有廷福画的梅兰竹菊四块壁画,画虽不多但也可看出其家学渊源。徐从河在其《小传》中也讲到:“从河时时往观族祖(廷福)作画,归则背摹其大意。”

  徐从河(1910~2001)履坦二村人,民间画家。他勤奋好学,一生坎坷,晚年尤精于山水国画。1992年教师节时他自撰的《徐从河小传》这样描述了他青少年时代读书、学画的经历:“7岁入小学,除日课外,于晨昏、星期、寒暑假,太公及父督课甚严。7岁熟读《学、庸、论、孟》及古文、唐诗。……17岁从兰江童子风先生学人物。1930年拜金华蒋莲僧先生学山水。蒋师除耳提面命外,遇从河远游或供职异地,书疏往返,有问必答垂20年,得益最深。1932年访余绍宋先生于杭州,受业《画法要录》27卷,得窥1500年来诸家画理画法之精华。(故)蒋,余的师逢人辄誉从河好学。1932年学诗于苏州拙政园诗人胡心瑗先生。”

  徐从河自15岁起就在伍家坞村教书,晚上在私塾教书,之后又在三角店、范村和壶山小学教书。抗战时,金师迁入履坦,聘徐从河为国画教师。1942年日军占领武义后,他随迁移到宣平的金华师范到柳城过了5年。抗战胜利后,又随金华师范去当美术教师,并在金华民众教育馆做事,1948年回武义。1950年1月,县人民政府调教师徐从河筹建文化馆。8月县文化馆正式成立,次年8月至1951年8月为文化馆工作人员,后回到熟溪小学和韩宅小学教书。1958年徐从河被不公平地遣散回村务农,其时妻、女皆去世,直到1984年才落实政策,作为退休教师对待。1964年5月举办的武义县第一届国画展览,徐从河的山水画参展,得到好评。1982年徐从河山水画参加金华地区展出。1984年7月,武义县举办徐从河个人画展,展出作品36件。1984年10月1日,县文化馆举办“建国35周年美术书法展览”,其中徐从河一件作品入选金华地区展出。1986年徐从河的山水画被选为金华市、北京崇文区联展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徐从河从履坦迁入武义上街原机关幼儿园后的一间民房,专事作画,直至去世。他一生著有《良知集要》、《题画诗存》、《临池偶拾》等。

  履坦小学的创始人

  履坦小学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徐振均、徐金清创办的,当时名为履坦群英两等小学堂,校址设在徐氏下祠堂,于当年农历四月初八开学。

  徐振均,字叔和,学名永享,武义履坦镇履二村人。生于光绪丙子年(1876),卒于光绪戊申年(1908),娶妻方氏,生有四子二女,他一生勤奋好学,家中藏书颇多,25岁中文秀才,曾为官多年。他热心公益,铺路修亭,致力办学,誉满四乡,他力赞维新变法,提倡新学,变卖自家房产,筹集资金,与履坦郭桥文人徐金清一起冲破旧势力的阻挠,创办了履坦群英两等小学堂。于是年农历四月八日开学,任堂长。他热心办学得精神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赞赏。但旧势力却怀恨在心,学校开学后才两个多月,旧势力一班人就闯入其家,扒光瓦片,砍坏栋柱,砸毁家具。学校只得被迫暂停,至次年得到县支持才复又办学。

  徐金清,字银湖,武义履坦镇履三村人。生于同治甲戌年(1874),卒于光绪丁未年(1907)正月。娶和尚寮太学生炳彪公次女程氏为妻。他从小爱读圣贤书,写过不少文章,后因几次参考不中,对科举灰心,改学中医和办私塾教学。他对人和善,热于助人,热心公益,对病人有求必应,廉价收取。在麻疹治疗上出名,是一位大众信任的名医。当年他与徐振均一起筹集物资,排除旧势力的干扰办学,学校开学后其为堂长。后来他家与徐振均一道遭受旧势力一班人的洗劫,瓦片被扒,家具被砸,最后破家荡产,为办学起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禹王庙存疑

  履坦村靠近江边,地势偏低,时常遭受洪水的困扰。履坦村的庙宇也屡次被洪水冲毁,村民凭借顽强的意志屡次进行修复。

  在履坦村的上下游各有一座禹王庙,当地人分别称作“上禹王庙”和“下禹王庙”。 据考证,上禹王庙大约建于明代永乐初年。

  然而,当代却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履坦的“禹王庙”应为“偃王庙”,庙里供奉的不应是治水的大禹,而应是徐氏的祖先徐偃王。

  据《履坦徐氏宗谱》记载:“吾宗系出伯益,分封于徐,因以为姓,太史公秦纪论所云。徐氏者是读偃王庙碑,徐与秦俱出伯益为赢姓。”这一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徐姓的出处。二是读了徐偃王庙碑,知道了徐与秦都为赢姓。

  汉元帝时,徐元洎徙居龙游,徐姓后裔为纪念先祖偃王,在龙游灵山建了偃王庙。兰溪《重建中洲徐皇庙前楹记》记载:“上自衢、龙,下达严陵,瀫水上流,之江一带,悉供皇为社主。”兰溪厚仁《畈口徐氏宗谱》记载:“衢婺两地相继为王之庙何止二百余所。”由此可见,自汉以来衢婺两地都祀“偃王”,且庙祀之多,十分罕见。故履坦作为徐姓大镇,在古代祭祀“偃王”先祖也是很有可能的。

  衢州市博物馆,藏有一块人称“半截碑”的石碑。碑文作者就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

  龙游灵山,有韩愈于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为徐偃王庙撰写的题为《衢州徐偃王庙碑》的碑文,碑一直立在灵山徐偃王庙中,后因时日久远而断成两截,下半截在清同治年间被湘军的一个师爷掳走,剩下的半截当地人专门建“景韩楼”为之妥藏,直至转交博物馆。

  我国夏朝时期,早已雄距在东方的部落,称东夷,其首领名皋陶,偃姓。皋陶生子伯益,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地,建立徐国,其部落名徐夷、徐戎或徐方。徐国世代相传,共传44世,直到周敬王8年(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灭,历时1600余年。徐国的范围为今淮、泗一带,国都建在今泗洪境内的大徐城。徐国的历史传至第32世时,国君即徐偃王。

  徐偃王是周穆王时一个诸侯,封地在淮河中下游一带。由于“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水经注·济水》),因而得到不少诸侯的拥戴;而当时的周天子穆王又“无道,意不在天下”(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四方诸侯便转而向徐偃王进贡朝拜,与之结盟者达36国。周穆王怕威信日高的徐偃王危及自己的地位,便派人去楚国说动楚王出兵伐徐。面对楚兵压境,徐偃王不愿臣民作无谓的牺牲,便采取不抵抗主义而弃国出走,因而被史家称作“爱民不斗”、“以国易仁”的仁义之君。       (下转第8版)

  (上接第7版)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俞樾(1821~1907)途经龙游,赋有“朝发龙游县,小泊徐王祠。云祠徐偃王,中有昌黎碑”的词句。过兰溪时,他又写下了“王座荒凉异昔时,兰溪城外偃王祠。何当更访陵王寺,手拓昌黎半残碑”的诗句。俞樾看重的是“西汉石不可多得,唐碑已可宝贵”(《韩昌黎〈徐偃王庙碑〉跋》),当俞樾后来得到碑文拓片时,专门写了《韩昌黎〈徐偃王庙碑〉跋》,并将这篇跋文刻石,立碑于西泠桥畔的寓所。半截碑前有韩愈为之撰文,后有俞樾考证题跋,故称之为“浙西第一碑”。为了解徐姓和偃王庙的历史,现将《衢州徐偃王庙碑》的碑文录如下:

  徐与秦俱出伯益为嬴姓,国于夏殷周世,咸有大功。秦处西偏,专用武胜;遭世衰,无明天子,遂虎吞诸国为雄。诸国既皆入秦为臣属,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偾其国而沈其宗。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得八骏,骑之西游,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四方诸侯之争辩者,无所质正,咸宾祭于徐。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命造父御,长驱而归,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

  驹王章禹,祖孙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后迄兹无闻家。天于柏翳之绪,非偏有厚薄,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

  衢州,故会稽太末也。民多姓徐氏,支县龙丘,有偃王遗庙。或曰: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或曰:徐子章禹既执于吴,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扬二州间,即其居立先王庙云。

  开元初,徐姓二人相属为刺史,帅其部之同姓,改作庙屋,载事于碑。后九十年,当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复为刺史。放字达夫,前碑所谓今户部侍郎,其大父也。春行视农,至于龙丘,有事于庙,思惟本原,曰:“故制粗朴下窄,不足以揭虔妥灵。而又梁桷赤白,多剥不治,图像之威,昧就灭藩拔级夷,庭木秃缺,祈吐日慢,祥庆弗下;州之群支,不获荫庥。余惟遗绍,而尸其土,不即不图,以有资聚,罚其可辞!”乃命因故为新,众工齐事,惟月若日,工告讫功,大祠于庙,宗乡咸序应。是岁,州无怪风剧雨,民不夭厉,谷果完实。民皆曰:“耿耿祉哉,其不可诬。”乃相与请辞京师,而谗之于石。辞曰:

  秦杰以颠,徐由逊绵。秦鬼以饥,徐有庙存。婉婉偃王,惟道之耽。以国易仁,为笑于顽。自初擅命,其实几姓。历短詈长,有不偿王。课其利害,孰与王当。姑篾之墟,太永之里。谁思王恩,立庙以祀。王之闻孙,世世多有。惟临兹邦,庙土实守。坚峤之后,达夫廊之。王殁万年,如始拊时。王孙多孝,世奉王庙。达夫之来,先慎诏教。尽惠庙民,不主于神。惟是达夫,知孝之元。太末之里,姑篾之城。庙事时修,仁孝振声。宜宠其人,以及后生。嗟嗟维王,虽古谁亢。王死于仁,彼以暴丧。文追作诔,刻示茫茫。  

  从以上这些资料看,履坦的禹王庙,早先祭祀的应该是他们徐姓的先祖偃王的。偃王与禹王谐音,久而久之便成了“禹王庙”,而且祭祀了几百年。然而“禹王”并没有给履坦免除水灾之患,这从庙中历代六块碑文所写的历次修葺庙宇情况便可以看出。

  上禹王庙又称清潭庙。在庙宇内,有多块庙碑,有部分庙碑因为年代久远,碑文已漫漶不清。

  最早的碑文《造庙碑记》腐蚀风化严重,已不可分辨。 

  第二篇《修庙碑记》,写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石碑风化,字已不可分辨。

  第三篇《捐助碑记》写于大清光绪十一年(1885)。文章记载:侯庙始自国朝初年,规模广大,栋宇辉煌。迨后屡坍倾塌,村中殷实者出而整葺之,历代相承亦云幸矣。咸丰辛酉,西匪陷武村落坵墟,正庙与文武庙佛像尽毁而庙宇尚存,惟胡公庙损毁殆尽。克复后,家道未完,捐输又难,只将正庙及文武庙修补完好,而胡公庙未能重建。遂至延搁,日见正庙栋梁破损,若不思求雨之计,难免将倾之虞。由是族叔公文忠,族兄金财德,劝捐理其事,其赞成者纷纷踊跃捐输,共得捐钱七百两有零。自本年春迄仲冬,正庙与文武庙修葺一新,胡公庙重造告竣,巍峨之形可光前裕后矣。于是将捐银五两者,勒名于石,并志其缘起于上,以示不忘由来云。

  第四篇《捐助碑记》写于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岁次丁未年(1907)。文章记载:大功必溯其所由,始事必思其可善后。我村之有上禹王庙,创自前代,历年相修,踵事增华。第地滨于河,材虽美而易败蚁,集与木葺虽勤而常朽,仍福既津勿改作则尤难。因念创始之艰难,默筹永远之良谋,于是新华为樸,改木为石,则成乎。虫无由而施巧材,无从而受害,斯有为善后之至计矣。因集里之同志者数十人,议将是殿焕然,而改良之,维新之,无何公币,既无预备,捐输亦难急筹,则得先将正殿梁柱改柱为石,余仍修而补之,整而理之,以俟后之有志有力者出而莫张之,是为序。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仲冬月,《续修庙碑》由士人徐商霖谨撰并书,为第五篇碑记。文章记载:查本庙前规,越十二年修一次。自前清光绪丁未年(1907)补作以后,迄今不过五载,未料至民国元年(1912)历八月初七、八连日大雨,山洪暴涨,平地水深丈许,我武东北滨溪乡村尽成泽国。观此殿中神像,一切浸坏,前后殿墙垣亦被坍塌殆尽,几无完土。阖村父老目击心伤,人人发慈善之心,集腋成裘,是举也,经费浩大,不数月而功成告竣,开光之日,董成其事者,咸称颂焉。余因略记之,以示不忘云尔。

  《辛未建庙碑记》写于中华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1931),为第六篇碑记。文章记载:履川之有清潭庙,由来旧矣。初时白蚁为害,嗣后冯夷作灾,不幸于民国壬戌年(1922)关候重逢,全部庙宇大半坍坏,惟前进、后进各主楹以及胡公庙三楹尚告无恙。而后庙仅留其半,其正庙中进及文武庙、观音堂暨胡公庙之后进,共十余楹,均推翻净尽。前虽稍有整理,但未能恢复旧观。爰于本年秋间邀集热心者二十余人,筹商永久之计,因议将正殿中进三楹先行恢复,改为石柱,其胡公庙殿后面三楹亦应提前竖造,而建楼屋,使住庙者以避水患。于是向各慈善人或募石柱、或输金钱,除物不计外,共集成银圆几近两千圆左右,鸠工庀材,遂于今冬乐观厥成。至文武殿及观音堂二座因财力不足,俟后谨陆续修复。尤有望于后之志者,是为序。 

  六块碑文对庙宇的历经沧桑进行了描述,记录了庙宇几经水毁,或被白蚁蛀毁,而后数次重建的历史。在屡次重建庙宇中,履坦并没有得到大禹很好的护佑,多次遭受大水的侵害,庙宇以及村庄多次被冲毁。从中反映的只是履坦人纪念大禹抑或他们祖先偃王的一种精神寄托,祈求风调雨顺,过上好生活。 

  护谱事迹

  族谱是一部家族“百科全书”,它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履坦自贵安公迁入后,历代修谱,至清代已“积箱盈椟”。因此,历来徐氏族人对宗谱视为“家宝”,护佑有加。

  履坦人有两次保护宗谱的行为。第一次是在太平军攻陷武义时期。谱内有一篇《救谱小引》,其中说:“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十九日,西匪入郡,族长维亘、俊泽、孝倬等方谋藏匿(谱),奈匪由小径抄道,即入武城,近城乡村,扶老携幼,奔走恐后,情极势迫,脱身无藏谱之谋,几若忘之。独有裔孙讳廷伟者,祖居北十湖塘(即今湖塘沿村),地方只因一水(即武义江)相隔,逃避稍豫恬静。深谋者倡救谱之策,即遣裔孙禹清、柄兴等,乘雨过江,不避锋刃,仓惶之际莫知谱藏何所。幸裔孙讳景春者,在家未逃,即引伊等启局关门,乘机舁出,密藏山中。因贼搜山,几被毁坏,赖祖宗有灵,寻检无失,吾族谱始得无恙。”

  第二次护谱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履坦徐氏宗谱》民国己丑年续修谱(1949)其中有二十九世裔孙毓筠撰写的文章,文中记载:丁丑(1937)之秋变起卢沟,日寇无理侵略我,政府一让再让,日寇得寸进尺,国民奋起抗战。人无分贫富,地无分南北,处处为营,步步设防,誓与周旋到底,谋求最后胜利,以保国土。民国三十年间(1941)敌机肆虐,连日在城乡重要地区滥施轰炸,屋舍倒塌,人民死伤不计其数。本祠经理德华、顺应、子寿、尔芳、银福、春法等深恐敌机乱炸,敌寇焚掠,为保全宗谱,日夜商讨护谱决策。拟将宗谱搬移后树村何君发祥家,设法密藏。该村地处山僻,目标较小,既非重要之地,又非驻军之区,藏谱该村比较安全,众皆称善,即日进行。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夏,县城沦陷,履坦住户被劫屡次,十室九空,一日数警,鸡犬不宁,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其痛苦之深笼难陈述。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敌寇投降,地方光复,询知宗谱完好,众皆庆幸。民国三十五年春,焚香迎谱回归,本年得以继续修谱。昭穆得以不紊者,虽是列祖列宗,神灵呵护,抑安诸经理珍视宗谱预藏周至之功也。兹届修谱期间,春法、银福、德华等三经理相续溘逝,良堪痛惜。毓筠不揣疏陋,略写事实,以表其功,而传其名于后世焉。

  通过该文看出,履坦人的宗族意识很强,想方设法保护宗谱,避免其毁于战火,并最终保存下来。可惜在1967年“文革”时候,由于破四旧,红卫兵把徐氏宗谱搬到祠堂门口放火焚烧。当时年仅20多岁的履二村大队副大队长徐顺芳觉得烧了很可惜,随便搬了一箱藏在自己家里,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一箱宗谱便一直由徐顺芳保存至今,成为了珍贵的史料。

  履坦“蛮”的来历

  武义民间有些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履坦人过去被称为履坦“蛮”的,这一称呼有些来历,但似乎都与当地民风强悍有关。

  据说,以前因为长久大旱,履坦百姓到三潭去求雨,沿路不准他人戴草帽,见带凉帽的人就打,并打破草帽。到了三潭,村民抓到一条鳗,很高兴地将鳗放在缸中抬回来。路过县城,村民要县长走出县衙来对天求雨(旧社会有的县太爷会信迷信)。村民把这条鳗当“龙”请回来,供在祠堂里结果三天过去仍然无雨,此时有人提议将鳗烧了吃掉。结果真把鳗杀掉放锅里烧煮,烧了一段时间后打开一看,变成几段猪粪,拿去倒入大溪里。溪水立即翻腾一团大浪花,一条大龙消失而去。在溪岸上的履坦人这才大叫“坏了,坏了”。因“鳗”与“蛮”为谐音,因此有了履坦“蛮”的说法。到了1953年时,解放后的县长相信科学,不迷信的,自然不能去求雨。此时,履坦村的个别求雨群众带头闹事,最后得到刑事处理。

  另一个“蛮”的来历出自履坦有个叫徐炳星的人,字惟景,号仙槎,生于清道光20年(1840)八月初四,卒于光绪31年(1905),享年66岁,村里群众叫他妹先。妹先会武功,有句顺口溜:“妹先豪强真豪强,刀枪棍棒白洋洋。”他的家在履二村地界内,名为乐和堂,1980年时建筑被拆除。原建筑规模较大,三进二井,占地1000平方米,两侧有附属建筑,总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墙体特别厚,据说墙的中心是空的,可放抢到的物品。 

  履坦边的江,现名武义江,古时称梅溪江或称梅川。过去运输物品主要靠水路,上通永康,下达金华、兰溪、杭州等。履坦的上游五座山排在一起,地势险要,称“五虎排牙”山。有一天妹先得到消息,有一批官银通过水路运到杭州,再转送到朝廷。妹先决定抢银。

  妹先是个不务正业的流氓老财,又是个学武之人,家中养了不少喜学武艺的年轻人,这一天,他吩咐这些打手乘船守候在五虎山地段,当官船一到,他们就一涌而上,将官船上押运的人打倒,抢走八桶税银,一桶分给水性很好的引路人,七桶他自己要。

  金华府得知运银船在履坦出事了,派出捕快到履坦打探。在旅途第三渡口,有船停靠,经调查得知是妹先家的船。捕快问妹先家居何地?那人说:“妹先是你叫的吗?”“那应该叫什么?”“叫老爷。”捕快化装成卖笔之人,提笔到妹先家,家丁不让进,问“为什么?”要先通报,批准后才能进。

进了门,看到有一人坐在厅堂的太师椅上看书,厅堂两侧和天井边,摆设着刀、枪、棍等各式武器,完全是个武术之家。捕快一看心中就有数了。妹先随手挑选了一支笔,叫管家付了银。结果,捕快一看这银就是官银。

  卖笔人十分机灵,收到银立即从侧门出,乘船从水路顺水到金华,妹先买了笔一想不对,为什么突然来个卖笔人,妹先立即叫手下人追,结果他是从陆路追,一个是从水路走,未能追到。

  有一天,金华府太爷传他去商量要事,进一道门,关一道门,进了第三道门,他知道不对了!他被关了起来。

  他儿子去保他,这件事关系到国税银,府太爷保不了要省长保才行。他儿子拿了很多银两到省城,不去省府提“保”字,而是天天在饭店请客吃饭,在一起吃饭的所有饭客的饭钱都由他来付。几天之后,大家十分奇怪,竟然有这么个人,天天花钱为所有人付钱、买单。肯定有原因,向他问为什么,有什么事值得你这样花钱?这时,他才说了要保父亲,人生地不熟,多交一个朋友,请大家帮忙。正巧,有一天省长的儿子也来吃饭,他请省长的儿子吃饭,大家也都来为他说话,劝说省长的儿子出面帮忙。省长儿子经过调查说,金华府太爷不久要调走了,他调动后,你父亲就可以释放。不久,妹先又回来了。

  履坦为什么不演《白罗衫》的戏,因《白罗衫》演的就是强盗戏。讲述的是明代时候,兰溪知县苏云携妻郑氏赴任,为水寇徐能所劫,并将苏捆缚投入江中,掠郑归。徐能弟徐用暗释郑氏,郑于途中产一子,裹以白色罗衫,弃于道,遂入庵为尼。徐能率众追赶,得其子抚为己子,取名继祖。苏云亦为人所救,于乡间为塾师。十余年后,继祖为监察御史。郑氏前来诉冤,所告者即徐能。苏云亦得神示,投状于监察御史,继祖自老仆姚大处得是罗衫,已疑己非徐子,会徐能至署中,令人擒而诛之,复以罗衫为记,全家团圆。剧中强盗徐能恰好姓徐,如此一来含沙射影自己上辈人是强盗,不光彩,所以不准演《白罗衫》。

  武义最大的古码头

  履坦作为八婺水陆交通要道,拥有全县最重要和最繁华的古码头。作为全县最大的码头地,履坦古时船筏业非常发达。该区域一共有五个古码头,依次是下大坟头货运码头、八角石船排停靠码头、下埠头客运码头、上埠头货运码头、上大坟头备用码头。

  南宋以来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武义通金华大路履坦段人欢马叫,梅溪江两三里江面昼夜舟楫林立、商客云集,码头货物装卸、人声鼎沸。下运货主要有陶器、酒、萤石、粮食、炭、柴、竹木、家禽家畜、豆制品等,上运货主要是食盐、糖、百货、南货、肥料、石灰、药品、烟土等。江边建有王怡裕年销万坛酒仓库,以及王裕泰、沈万泰存放南货、仁和临时储粮、朱金水堆卖石灰等的码头仓库。兴盛时期,从杭州、衢州等地到永康方岩拜胡公的香客都要经过那里,多时有上百条船成群经过。清代还有了上埠头机器碾米厂,解放后改叫“农工米厂”。

  正因为履坦地处八婺水陆交通要道,凭借交通枢纽的优势地位,人流物流密集,当地的商业得到了发展,孕育了商业街的繁荣。

  在履坦,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约400米,连接履一村和履二村的商业老街,名为申明街。作为商旅繁华之地,申明街在明清时代便是商贾云集,非常繁华。明万历36年(1608年)建履坦市。徽商汪怡裕酒坊兼南货、徽商汪裕泰南货、兰溪人沈万泰南货店、兰溪人童义和中药铺,还有永康人陈仪凤肉铺,专做粮食的仁和米行、经营京广货店与鸦片烟土馆的协和等,在清代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据老人回忆,民国初年,申明街经营各种行业的至少有5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南货店2家、酒坊5家、药店3家、饭店2家、面店4家、肉店2家、布店2家、杂货店3家、茶馆4家、打铁店2家、剃头店2家、宿店3家、豆腐店3家、糖坊2家、馒头店1家、生烟店1家、染坊1家、文具店1家、酱坊1家、灯笼店1家、箍桶店1家、棺材店3家,还有糕饼坊、钉秤店、索粉店、馄饨店、赌场等,斗牛、演社戏及开市、节日等时候的馄饨摊、甘蔗摊、跌豆子、百星宝更是热闹非凡。

  古建筑遗存

  履坦古镇现存古民居100多幢,“佑启良模”、“铁树厅”等就是古建筑遗存代表,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文化内涵。 

  2011年初,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的履坦徐氏民居位列其中。徐氏民居就是佑启良模大厅,该建筑坐北朝南,二进二院,呈四合院结构,占地面积807平方米,据说是修筑郭桥的徐日璋的故居。大门上方有“佑启良模”四个大字,一进门厅,面宽三间,明间梁架七檩四柱,后檐牛腿支撑挑檐檩,二进正厅面宽三间,明间梁架九檩四柱前后双步,前檐牛腿支撑挑檐檩,明间后檩金柱间设排门。东西厢房各六间带二弄,一弄为楼梯间。门厅明间除前檐柱外,其余下垫古镜。正厅明间下垫古镜,门厅鼓形柱础,正厅八角形柱础,铺望砖。天井石板铺设,地面铺设地砖,马头墙为五花山墙。该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清代建筑特征,选材和造作讲究,建造精良,是履坦古代民居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铁树厅位于履二村碧湖巷8号,建于清乾隆年间,村中因其旧时院中常摆放有铁树而称其名为铁树厅,其东侧隔路的翼庆楼(康熙年间建)为同一家族所建。铁树厅由三合院和门厅组成,占地面积184平方米。门厅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均一间,前檐施牛腿托挑檐檩。三合院坐西朝东,由正屋和厢房组成,为二层建筑,前重檐,下檐用牛腿承托,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正屋面宽五间,明、次间前檐楸楣呈月梁形,底皮半圆雕花鸟,进深四间七檩,前后单步分心用五柱,前檐底层设为廊子,明间底层前后用四柱,施月梁,楼栅下置座斗、花拱和雕花替木。厢房面宽二间,进深一间,前檐施砖槛墙。天井地面与阶沿相平,石板铺筑,地面与阶沿之间设水沟。院墙墙脚施砖雕。铁树厅建筑小巧玲珑,用材考究,制作规整,雕刻精美,是履坦极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郭桥亦名“郭婆桥”,系郭姓妇女建于清代,清乾隆癸丑年(1733年)和己巳年(1749年)遭洪水损毁,由徐日璋两度重建。桥东西向横跨白鹭溪,为三墩四孔石平桥,全长29.70米,桥面宽1.02米,用石板三列铺设。墩做船形,分水尖指向北侧上游,高1.89米,宽2.35米,进深3.96米,条石错缝砌置,每孔净跨4.59米—5.16米不等。墩上施悬挑石承桥面石板。郭婆桥与其西南侧的郭桥亭有内在联系,并组成村落水口景观。桥构造具有地方特点,小巧玲珑,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郭桥亭位于履三村西北的银河桥东侧,建于清乾隆庚辰年(1760),因亭东北建有郭婆桥而得名。桥亭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06平方米,平面呈方形,歇山顶。亭柱分内外两圈共八柱,东、西两侧内柱之间设桥凳。石柱方形,四角内幽。额枋有矩形和月梁形两种。东、西两侧内柱之间施五架梁作月梁形,各檩下承以替木单拱,檩端用蝴蝶木固定。前檐石质额枋内侧刻行楷“郭桥亭”三字,起首题刻“旨龙飞乾隆岁次庚辰仲春谷旦”,落款刻“履坦徐日璋奉父亲讳志文公母亲张氏贻建”字样。

  出土文物和古窑址

  履坦悠久的历史从丰富的地下文物可见一斑。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履坦便陆陆续续出土了不少文物。特别是在1994年建造金温铁路时,履坦境内的公路需要改道。在履坦村棺山地段,建设部门动用挖掘机进行作业。县文物部门专家通过现场勘查,根据地段、土质、朝向等因素,肯定该区域有古墓存在。但由于改道作业任务紧,不可能大面积停工进行考古挖掘。只能在发现古墓的地点暂停施工,待考古发掘完毕再继续施工。就这样,县文物部门专家与挖掘机比速度,在挖掘机轮下抢救文物。这次考古挖掘共挖掘出八个墓葬,出土文物90余件。中央和省电台都对此事作了报道。根据考古分析,那次出土的八个古墓葬的年代分别是从东汉到东晋时期。出土的主要文物有青瓷盘口壶、罐、碗、铜镜、铁刀、剑、金手镯、金戒子、银器、玻璃玛瑙挂件等。特别有两件青瓷伎乐人物五管瓶,造型独特,分别从两个墓出土。其中一个描绘的是手抱小孩的母亲,另一个是一位男士,成为一对男女伎乐五管瓶。这两件文物至今被上海博物馆借展。

  从墓葬的形制、规模和文物数量之多,都可以表明履坦从东汉开始就十分富有。履坦成为富庶之地依托于其作为当时的八婺水陆交通要道,到后来则是商旅繁华之地。

  经考古调查表明,履坦周围存在着大量的古窑址群。在履坦北侧坛头村的古窑址群就有9条瓷窑,因窑床均为龙窑,现时坛头村的村民大部分姓朱,是当年窑工们的后裔,所以有这样一句民谣传至今日,“九龙烧朱,越烧越红”。在履三村的磨盘山、履坦泉头村、陈家村瓦窑山、大栗园、朱宅前和蟹壳形、茶山等地都存在着古窑址群。

  出产的产品以碗为主,另有罐、盘、壶、粉盒、杯、堆纹瓶等等。瓷胎一般呈灰白或泛红,这与当时瓷土矿有密切关系。瓷土淘洗不够精细,显得粗疏。釉色呈淡青色或青中泛黄,施釉较薄,不够均匀。原履坦砖瓦厂取土场,为宋代古窑址,在瓷片堆积中多次出土堆纹瓶。一般以瓶体作胎体,外贴堆塑人物和飞禽走兽和鱼、龙等,有盖,釉色为黑酱色,质地较差,这是宋代较盛行的明器。这些古窑址有二三十条,其产品都要通过水路外运。产品的年代从唐五代到元代,历时400余年。这些考古调查表明履坦是重要的婺州窑青瓷产地之一。

  现今繁荣的古镇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现在从武义县城出发,穿过温泉隧道很快便可到履坦。岗头工业园区新拓宽的30米宽的大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商住楼,那排列整齐、反季节生长瓜菜的大棚……如今的履坦是古老与现代和谐融合,古老因现代文明重放光彩,而现代文明也在古老文化的烘托下得以更好地发展。

  走进履坦村的公园,古朴的回廊掩映在绿树丛中,缓缓的溪流从身旁流过,几只松鼠在林间上下穿梭,翻腾跳跃,鸟叫声清脆动人……公园里的路都是鹅卵石铺成。履三村党支部书记徐德华说,十几年前此处还无法走人,更别说有那么多的鸟和松鼠来定居。公园内除去新种的小树,其余均有不短的历史,最古老的樟树已有上千年,但似乎有部分被破坏了。履坦的古码头也重新拓宽,站在码头眺望江面,似乎能感受到当初过往的繁华。

  新农村建设使履坦大变样。如今,村民们在家门口便可感受大自然,体验山水的清新和愉悦。公园前还有灯光篮球场、健身场所,闲暇时分,公园里的古树、古物也成为村民告诉孩子村史的重要见证。

  从徐氏民居古宅出来,村中有一条宽约两米的水泥路。据说此路是古时金华和武义互通的“官道”,原来的石板路就在现在水泥路下一米处,站在路中间,两头看不到头。现在路边不少人在做着来料加工,来料加工是履坦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的金武公路穿境而过,正好与这条古路平行。

  现在,农业和工业在履坦古镇得到了快速发展。履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各种蔬菜瓜果产量丰盛,特别是藕、毛芋、西瓜,并有花卉苗木基地、奶牛养殖基地、名优茶基地等。农业现代化的框架基本形成,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岗头工业功能区已形成五金机械、印刷包装、文教用品、旅游休闲用品等产业群,成为武义县城郊工业功能区的一个新亮点。

  编辑: 何凌云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