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边城”三港

2011年11月24日 09:01:45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红圈内为古村三港全貌

红圈两头为相公桥遗址

老奶桥坚固如昔

三港临溪码头

王万龄墓

建于明代的王氏宗祠

明代建筑王家老屋

三港人民公社大会堂

      本报记者  陶鸿飞

  流淌在我县南部山区的宣平溪是八百里瓯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在古代,我县南部山区对外交通的主干道就是宣平溪。坐落在宣平溪畔的古村落三港,正是古代南部山区最重要的水陆码头,其地位恰如湘西的凤凰城。三港村,堪称武义的“边城”。

  三港名称:三溪交汇而得名

  三港村,因此地有三条河流交汇而得名。三港,前临宣平溪——村人称为大溪,村北有周源溪汇入宣平溪,村南有石浦溪汇入宣平溪——周源溪、石浦溪村人称为小溪。现在的三港行政村共有9个自然村、600多人口组成。而真正意义上的古村落三港,仅指西靠青山,东临宣平溪,北依周源溪,南依石浦溪的那一小块宣平溪畔的坡地,面积不过数万平方米,人口300多人。

  三港村西靠青山,这青山双峰耸起,恰似人的两个肩头。双峰由西向东缓缓下降,直至宣平溪畔,细看酷肖一仙人盘膝而坐。南边山脚延伸至宣平溪畔,又形成一座馒头似的小山,山上原来长满参天古树,人称珠山。北边山脚延伸至宣平溪畔,又形成一座几百米长的矮山,山上长满阔叶林,此山因形似一条蠕动的蛇,人称蛇山。两座小山恰似盘膝而坐的仙人的两臂,怀抱着溪畔的坡地。坡地正前方临溪处,原有一块几尺高的岩石,石上缠满何首乌之类的青藤,石顶平坦,长满青草,中间长着一簇修长茂盛、青翠欲滴的紫竹。整块岩石形似香炉。远看三港村地形:仙人盘膝而坐,青蛇追绿珠,香炉不断千年火。

  关于三港村的由来,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有位道士在深山修炼多年,却始终没有得道。一日,心灰意冷的道士准备放弃而下山了。道士下山后看到一位老婆婆在青石上磨一根铁棒,很奇怪,便问老婆婆要干吗?老婆婆回答说要磨成一根绣花针。道士感到十分惭愧,便坐在地上,用剑剖腹自杀。霎时,道士的身躯化为双峰山,道士的肠血化为宣平溪,道士的左右手化为珠山、蛇山。三港村的地貌形成了。天帝便封道士为此地的“香火”神。因为古时同一个“香火”的人,一般也就三五百人。因此,老辈人说三港这个地方,再怎么发展,人口也不会超出三五百的。这话还真的应验了。

  三港历史:绵延800多年

  古村落三港300多人口中,有10几个姓氏,其中最大的是王姓,有100多人口。王姓也是最早到三港居住的,是原住民。

  明隆庆壬申年程正宜撰的《题壶山王氏祠堂志》说:“先世绍兴山阴人,南渡初有讳惠公守处州郡,第四子智公遂家括之壶坛。”

  清道光二十三年项秉谦撰的《三港王氏新葺宗谱序》说的更详细:“三港王氏,宣望族也。其始迁祖讳智,宋季随父守括州。至石门岭,见壶坛之下,山水幽佳。曰:‘是何减武陵源’,遂家焉。其为人乐善好施。岭上建堂,外构清风亭,买山置田,延羽流司香火,兼煮茗以济行人。其他善举,详载于碑。”

  由此可知,三港王姓始祖为王智。王智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之际,其父为括苍太守。王智性喜山水,又生当乱世,遂避居于有“武陵源”之胜的三港,距今已有800多年了。

  三港建桥史:天堑变通途

  三港三面环溪。从古以来,三港人不论是到山林劳作、田地耕种,还是外出谋生,都要涉水过溪。雨天溪水暴涨,村人只能望水兴叹。天堑变通途,是三港人从古以来的愿望。老奶(宣平方言,指替人帮工的妇女)桥和相公桥的传说便是三港人这种愿望的反映。

  相公桥位于三港村南,横跨宣平溪,今已倒塌,了无踪迹。老奶桥位于三港村北,横跨周源溪,至今仍坚固如昔,但因公路改建,已废弃不用。

  相传三港村里有个财主,出钱在村南宣平溪上建了座桥,人称“相公桥”。游桥这天,有个神仙化成乞丐,穿得破破烂烂的,要求让他先过桥。财主哪能答应,说今天是游桥的好日子,一定要福气好、命好的人先过桥。乞丐只好卷起裤脚涉水过溪,口里还念念有词:“摇呀摇,相公造桥隔夜牢,石板向上摇。”

  乞丐走到村北,碰到一位老奶。老奶拿出一生替人帮工赚的钱在周源溪上建了座桥,人称“老奶桥”,桥也刚刚造好。乞丐要求让他先过桥,老奶说:“可以,可以。”乞丐从桥上走了过去,口里也是念念有词:“摇呀摇,老奶造桥万年牢。”

  三天后,一场洪水冲垮了相公桥,桥石还真的向上游漂去。至今,在相公桥上游几十米处的三港行政村渡桥头自然村前的溪中,还可以看到漂上来的桥石。老奶桥呢,果真万年牢,至今人们仍可在桥上行走如故。

  这个传说,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三港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建桥的历史。民国版《宣平县志》卷十一载:“(明代)王谦,三港人。独力建桥,计费五六百金。遇大水怒涨,谦以身拜于桥上,水为之平。”这是富户出资建桥。老奶桥南头原有老奶墓,几年前建新公路时拆毁。这应是贫户出力建桥的证据。

  因为有了老奶桥、相公桥,三港成为原宣平县南北通衢之地的地位方才确立。解放后,三港村与对岸公路的水泥桥建成,三港纳入了全县公路交通网络。

  宣平的边城:

  南北通衢之地

  三港虽僻处崇山峻岭之中,但自古便是宣平溪流域的南北通衢之地。宣平立县以后,三港南北通衢的地位更加突出,真有如凤凰城之于湘西的地位——边城。

  由于地势、人缘、辖区的关系,古代与原宣平县联系最紧密的当属处州府——即今丽水市。而三港,正处在宣平与处州府之间的水陆交通口上。

  先说陆路。原宣平县对外交通的陆上主干道是宣平县治所在地柳城至处州府城丽水这一古道。民国版《宣平县志》卷一载:“(柳城)南至丽水陆路:由迎恩门出城南行,过石门岭,经曳岭、槁岭入丽境。”而三港正处于石门岭脚,往北距柳城约20华里,往南距丽水约80华里。清人黄忝《石门岭头碑文记》云:“观夫岭之峰,巍峨之势冲天,豺狼之迹当道,过往来续之人莫不病焉。”假如有人从柳城前往丽水,步行翻越石门岭后已是筋疲力尽,再往南一直到丽水境内40华里路处的老竹才能住宿,期间还要翻越曳岭。于是由宣往处之人往往在三港住一夜,第二天清晨起身,一气儿一天走80里路到达处州府。假如有人从丽水往柳城,一气儿一天走80里路到达三港时也已筋疲力尽,只好在三港住一夜,养精蓄锐后第二天再翻越巍峨的石门岭。三港,由此成了宣平县与处州府之间陆上最重要的“驿站”。

  再说水路。原宣平县对外交通的唯一水道便是通过宣平溪往南至丽水、温州。民国版《宣平县志》卷一载:“南至瓯括水道:宣居万山之中,嶙峋巍峨,四面崎岖,山谷溪涧,一苇可航,无所谓航路也。唯有以筏运之者。由(柳城)南门通济桥下运至三港十五里……”宣平溪流到三港后,因汇合了周源溪、石浦溪等水流,水量大增,溪面一下子开阔起来。由三港往下,船只可直达丽水、温州。这样,宣平县的山货等物资从柳城用竹筏运至三港后,再转到船上运往丽水、温州。丽水、温州的食盐、海货等物资由船只运到三港后,再转到竹筏上运到柳城。到了秋冬时节,柳城至三港段溪流水量小了,竹筏运输也就停止,柳城与三港间、三港与柳城间的物质交流全靠人工肩挑背扛。但三港至丽水的竹筏运输却是全年不间断的。由此,三港与柳城间的古道上又产生了一支挑夫大军。

  由于水陆两路的地利,三港成了原宣平县的物流中心。当时,宣平县城柳城的商店全部称为“南货店”,宣平县所有外来的生活用品全部从温、丽经过三港运进。每天,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往来三港,络绎不绝。三港成了原宣平县境内除县城外最繁华的地方。

  今年74岁的退休教师、三港人王秀彪告诉记者,大约在1944年左右,他还看到过一批乌篷船运海货至三港。也有村民说,1958年还看到过一只乌篷船。对于童年时代的三港,年过古稀的王秀彪至今记忆犹新:

  入村,沿溪大路旁,一路美食不断:粉干、面条、粉条、馄饨、油条、豆腐圆、油饼、油豆、花生等随处可见。店门口建有路亭,摆放着石凳,行人可在亭里歇脚,抽几口烟,喝几口店里提供的茶水。茶水是免费的,酒、烟则需要付钱。除了美食,沿溪大路旁还有竹筏行、宿店、布店、南货店、山地货收购行等。当然,这里还有赌场,还有暗娼。100多米长的村前大路上,整天熙熙攘攘。每天在三港村住宿的客商最少也在100人以上。当时有民谣曰:“要爽嫁三港”。又有民谣曰:“小小宣平县,大大三港村。”

  三港田地很少,至今仅有200多亩耕地。村民自古以来靠经商过日子,也有部分村民靠撑排或当挑夫过日子。全村10多个姓氏,除原住民王氏外,其余的姓氏均是看中三港的地利慢慢移居三港的。

  考察三港的历史,倾听三港老人的叙述,发现古村落三港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茶峒——凤凰城是如此的相像: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海味。

  ……

  但属于湖南境界的,茶峒算是最后一个水码头。……小船到此后,既无从上行,故凡川东的进出口货物,皆从这地方落水起岸。出口货物俱由脚夫用桑木扁担压在肩膊上挑抬而来,入口货物莫不从这地方成束成担的用人力搬去。

  ……

  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故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此外饭店、杂货店、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还有卖船上檀木活车、竹缆与锅罐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里插着大把朱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这人就可以傍了门前长案坐下来,抽出一双筷子捏到手上,那边一个眉毛扯得极细脸上擦了白粉的妇人,就走过来问:“大哥,副爷,要甜酒?要烧酒?”男子火焰高一点的,谐趣的,对内掌柜有点意思的,必故意装成生气似的说:“吃甜酒?又不是小孩子,还问人吃甜酒!”那么,酽冽的烧酒,从大瓮子里用木滤子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刻就来到身边案桌上了。这烧酒自然是浓而且香的,能醉倒一个汉子的,所以照例也不会多吃。……专以介绍水手为事业,吃水码头饭的,在河街的家中,终日大门必敞开着,常有穿青羽缎马褂的船主与毛手毛脚的水手进出,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又可以抽烟。来到这里的,虽说所谈的是船上生意经,然而船只的上下,划船拉纤人大都有个一定规矩,不必作数目上的讨论。他们来到这里大多数倒是在“联欢”。以“龙头管事”作中心,谈论点本地时事、两省商务上情形,以及下游的“新闻”。邀会的,集款时大多数皆在此地;扒骰子看点数多少轮作会首时,也常常在此地进行。

  ……

  这一大段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茶峒描写,如果换掉几个字,换掉几个地名,真可以看做是对古时三港风情的描绘。“边城”茶峒是放大的三港,三港是缩小了的“边城”茶峒。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三港曾是原宣平县的“边城”。

  三港八景

  三港风景秀丽,作为宣平的“边城”,三港八景曾颇有点名气,历代吟咏者甚多。可惜,由于后人的开发,珠山、蛇山、石香炉等景点均已遭到毁坏。我们只能从古代三港人的诗作中去领略三港八景的风采,现选录三港人王元兴的“三港八景”诗如下——

  真武坐堂

  钟灵毓秀信非常

  真武如何称坐堂

  山体巍峨形仿佛

  神光赫赫镇斯乡

  龟蛇把口

  原来二将号龟蛇

  真武威灵脚下遮

  水口把持成胜迹

  两山排闼几年华

  石鼎香炉

  一柱香烟千载炉

  妙于石鼎似之乎

  晨昏不断烟云气

  篆出平安福寿图

  屏山叠翠

  祠堂门前对近山

  山高树密列期间

  山为屏兮叠为翠

  借问当年谁点颜

  古寺闻钟

  霜天夜半忽闻钟

  断续悠扬次第撞

  因识白云深处好

  古来山寺隔寒江

  一潭印月

  门前滩落一清潭

  潭底空明秋影涵

  不是寒潭邀夜月

  每逢月夜景包含

  双溪夹云

  山外青山云外云

  双溪夹处影纷纷

  苍茫莫辨东西路

  日上三竿两岸分

  双桥挂虹

  水绕山回涧两条

  弯弯曲曲过双桥

  晴明好是长虹挂

  指点石梁一笔描

  三港名人古迹

  三港最早的名人,当推最早定居三港者、三港王姓始祖王智。

  从宗谱记载可知,王智性喜山水,并且乐善好施,对古代柳城至丽水的交通要道石门岭古道的建设起了很大作用。清人黄忝《石门岭头碑文记》云:石门岭“巍峨之势冲天,豺狼之迹当道,过往来续之人莫不病焉”。“智公之为人,平生乐行善,不吝施与。延石匠铲削岩石,大兴土木,建道堂于岭巅;舍田,命道人四时煮茗,广为民入渴饮。至塑绘佛像,若钟磐笙竿,凡百器皿,莫不备具。道人洒扫堂宇,焚香谈经,上祝皇图巩固,下祈人物康阜。溥矣哉,仁人君子之存心也。”王智在石门岭古道修建的建筑存在了300多年,后毁于明代正统年间的矿工暴动。王氏后裔重建后,又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清光绪年间,王氏后裔又重建,这次的命运则是毁于公路修通后古道的废弃。目前,石门岭古道上提供茶水的凉亭仍存。

  古代三港最著名的人物当属王万龄。王万龄在清代乾隆年间曾入国子监学习,后外放州同知(从六品)。三港民间流传说,王万龄是太子的老师,从王万龄的官职看,似乎不太可能。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初十,乾隆一连下了两道圣旨,先是赐王万龄祖父王泰来为“儒林郎”,祖母陶氏、继祖母祝氏为安人;后又赐王万龄父王庠为“儒林郎”、母祝氏为安人。王万龄死后,葬在三港村北柳城至丽水古道旁,坟面为青石板,宽约四五米,气势恢宏。几年前,王墓被盗。王氏后人在修补王墓时,发现尸骨还保存完整,墓内还留有盗墓贼洗劫后留下的十几颗朝珠。清代规定,官员穿朝服时,都要在颈项上佩戴108颗圆珠,称为朝珠。不同级别官员的朝珠质料与穿珠丝线的颜色也都不同。王墓发现的朝珠质地是玛瑙做的。

  三港还出了一代孝子节妇。

  光绪年间修的《王氏宗谱》收录了一篇宣平县令韩宗纲写的《孝子王太来传》:

  吾邑王太来者,系三港人氏。为人忠厚而性至孝。父大成年迈,尝遭贼寇捆缚。太来年方十三,祈以身代。贼寇怜而宥之。父故,结茅墓侧,枕土寝草,三年荤酒不御,旦夕悲哀。及母俞氏故,泣血执礼不异父故时。

  韩宗纲因其孝行感人,特赠一匾额,上书“孝行可嘉”四字,“以垂不朽”。

  从韩宗纲任宣平县令的时间推测,此“王太来”很可能是王万龄的祖父王泰来。

  光绪年间修的《王氏宗谱》还收录了一篇《王节妇戴氏守志庵记》,叙述了明代正德年间三港节妇戴氏的事迹:

  王节妇戴氏名玉,周坦戴族女也。年一十八岁归于壶坛王仲渹。性贞淑,多聪慧,事舅姑至孝,且善持家,相夫克振赀产,而举族推其能。归王十有二年,无子,育夫弟仲濠之子为嗣,未几而嗣亡,哀痛不已。正德丁卯,夫罹疗疾,侍汤药从无倦色。夫疾革,因谓之曰:“我死,汝将何归?”戴泣曰:“子何不谅人?只即不幸,当以死誓,忍以一身事二姓耶?”无何,夫果卒,哀恸几绝。正德二年十二月初四日,葬夫于洪潭庙前,乃夫曾祖王崇六所遗地。时戴氏年二十有九,父母怜其年少,坚欲夺其志。每以言劝之,使之再醮。其志决不可夺。乃因其归宁,阴通富家子谋强委禽焉。戴氏知之,潜使婢白夫之兄弟,集众侄迎之,脱归。于是厥志愈厉。因造庵一所于墓侧,拨田二十亩入庵,为春秋祭祀爰及二忌之资,严戒王氏子孙日后毋得侵夺堕坏。庵去王氏家二三里许。亲诣洒扫燃香,晨夕不倦。至清明并忌日,以庵中租税具牺牲酒礼祭毕,辄请家众王崇六派下子孙享胙,岁以为常,可嘉也。

  作为800多年的古村,三港目前留下的古迹却不多。沿溪大路旁的古屋已经不见踪影,只留下一条现代化的水泥路。走进村中,泥墙青瓦的老房子比比皆是,且前后空间极小,显然是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真正称得上老房子的建筑却不多。我们找到了据说有800多年历史的王家老屋——这是王氏家族最早定居三港时的居住地。王家老屋背靠青山,面积有六七百平方米,建筑并不精致。说王家老屋有800多年历史,这肯定不可信——从其建筑风格看,应该是明代后期的建筑。但从王家老屋的地理位置看,说此地是王氏家族最早定居三港的落脚点倒是可信的。村里还有一座古建筑是王氏宗祠,宗祠面积很大,大约有1000余平方米,但建筑比较粗糙。业内人士说,王氏宗祠是我县南部山区仅存的一座明代宗祠。宗祠门前狭窄不堪,门前及宗祠南部堆满了菌筒。联想王氏家族在三港800多年的历史,令人无限感慨。

  从宗谱及王万龄等人的文章中可知,王氏宗祠曾几次兴建几次毁于战火。明代正统年间的矿工暴动和清代太平军入宣平,均给三港村建筑带来了毁灭性破坏。

  三港的今天:武义超市经济的发源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三港特殊的“边城”地利一下子蒸发消失了。上世纪60年代后,三港山水依旧,繁荣不再。繁荣了几百年的“边城”三港,历史无情地将它定格在宣平溪畔的一个落后闭塞的小山村。

  哗哗!哗哗!昼夜不停的水流声,是三面环水的三港特有的音乐旋律,它伴随着三港人已经800多年了。它纵情地欢唱,歌唱“边城”三港曾有过的繁华兴盛!哗哗!哗哗!有情的溪水又是在流淌悲伤的眼泪,它在哀叹“边城”三港的一朝衰落!

  几百年“边城”文化的积淀,注定三港不会沉沦。上世纪90年代,三港人身上的商品经济的基因重铸了三港人的辉煌:他们走出大山,凭着祖宗传承给他们的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开起了超市,点燃了我县超市经济的星星之火,带动了我县上万山民致富。目前,古村落三港300多人口中,绝大部分劳动力都在外开超市。在经历近半个世纪的衰落悲伤后,三港人的腰包重新鼓了起来。三港人,重新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编辑: 朱红叶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