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新闻网讯(记者 朱红叶) 12月2日,凤凰网历史栏目刊登出19组实拍国民党抗日名将汤恩伯故居的高清图片,从人物介绍,房屋构建、周围环境以及事迹材料等方面,向人们展示了一代名将的故居的今日风貌。在简短的文字介绍中,透露着对故居缺少足够重视的惋惜。
汤恩伯(1900~1954),乳名寄法,亦名其法,克勤,字恩伯。是我县汤村人。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黄埔系骨干将领。抗战时期(前期和中期)表现突出,被日军视为劲敌。
连接:个人简介:1916年先后在浙江省立七中及浙江体育专科学校读书;1920年汤恩伯入援闽浙军讲武堂,毕业后任浙军第1师排长;1923年得到好友鲍经田的资助,受小学同学、武义首富童维梓之邀,同往日本,于次年考入东京大学法科;后因为留学费用无着,不得不于1925年3月辍学回国。在日本他认识了蚕桑学校学生王锦白,后与前妻离异,与王结婚。王锦白是浙军师长陈仪之义女,同年,在陈仪推荐下,汤恩伯官费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1926年夏,汤恩伯完成学业回国,在陈仪部担任少校参谋,同年10月,随陈仪率部投奔国民革命军。1928年汤恩伯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 官,在校期间著《步兵中队(连)教练之研究》,博得蒋介石赏识。北伐战争期间,汤恩伯效命蒋介石,从此飞黄腾达。抗战爆发后,汤恩伯在河南大力扩充势力,麾下一度达到四十万人之众。为维持部队数量汤部军纪崩解,大肆掳掠民间,民怨甚深。国共内战末期,原浙江省主席陈仪有意起义,遭汤逮捕,押解来台。1948年后,汤恩伯去台湾,不再担任职务,1954年病故于日本。
沿着330国道在上茭道拐向武义方向,一路上并没有任何与汤恩伯有关的标识,甚至也没有汤村的地标。即使到了村口,也看不到有半点与汤恩伯相关的蛛丝马迹显露出来,一直到进了村中,才看到一块指示“汤恩伯故居”的牌子,而那条巷便被称之为“公馆路”,大约村民将汤的故居当成“汤公馆”了。
从外表看,汤恩伯的家乡--汤村与附近普通的农村并无任何区别,也不见得该村子有什么风水意义上的特殊之处。
客厅里布满了汤恩伯及其家人的照片,及他的亲朋故友为他所写的一些文字,作为显赫一时的人物,他受到推崇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让人难以厘清语言的真实性,不过,南口战役确实有所耳闻,给了日军以重创。
汤恩伯故居已经于1998年被列为武义县的文物保护单位,但门前的碑却是2008才立的。
图片来源:凤凰网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