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相关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木质民居:冬暖夏凉

——郭洞生态文明研究之二
2012年02月06日 09:23:06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郭洞“一字形”民居
纫兰堂一楼结构示意图
  □徐杰舜  赵阳丁  苏安

  住,是生活方式的另一重要方面。郭洞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长期定居地,历代居民都非常重视居住的状况。民居的建筑形式、空间布局、装饰细节等方面,都体现了建造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民居建筑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的具体、有形的表现。民居是村民们日常起居的生活场所,所以它也必定是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的产物。通过对郭洞民居的考察,可以发现其中富含着生态文明的智慧。

  一、民居概况

  郭洞“一字形”民居

  郭洞目前的民居建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屋,另一种是最近几十年修建的泥瓦房或砖瓦房。郭洞现存明清及民国的古建筑共71栋、441间,其中明代民宅37栋、238间,清代民宅18栋、96间,民国民宅9栋、34间。① 从房屋建制来说,古屋可以分为“一字形”房屋、三合院和四合院,其中三合院房屋是该村古屋的主要形式,约占总数量的60%。“一字形”房屋是村中最简单样式,大多临街而建,出了门就是街道,没有院子。这种房屋一排三间或五间房,每间房住着一户人家;据称这种房屋是村内最早期的建筑形式,它占地少、密度大,较为简陋,所以居住的村民大多较为贫困。从“一字形”房屋约占古屋总数的30%可以看出,郭洞在历史上始终没有在经济上获得很大的发展,部分村民生活比较困顿。四合院等其他形制数量较少,仅占了10%。② 

  约有2/3的村民仍然住在古屋中,这些古屋多为明清时代的土木结构。部分古屋,尤其是木制房屋,因为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有些甚至已经成为危房而被废弃。郭洞土地十分紧张,现在已没有宅基地进行新房建设。而若想在原有的地基上进行重建,却又因古屋受文物法的保护,修建过程中有诸多的限制,导致成本过高。

  因此村民们也不愿意修整老屋,大多数人只能在老屋中“凑合着住” 。村民们对于房屋的期盼,是窗明几净的砖瓦小楼,他们认为新式住宅住起来比较方便,老屋虽然冬暖夏凉,但是不适合现代生活。而且新式住宅的建筑成本比较低,如果按照古屋的样式进行重建的话,木窗是必须的,但是镂空花纹的木窗一方面制作时很费人工,另一方面打扫卫生时很麻烦。在调查过程中,2008年刚对室内进行了全木装修的村民指着屋中的房梁对我们说,“就这一根横梁,不算木料,单单人工雕刻就花了近1万块钱,而且屋里也肯定不止一根梁,所以成本太高,一般人家都不愿意建这种。”

  诚如村民们所说,村中的古屋大多为木质结构,虽然村中树木很多,不缺木料,但是建木屋的人工成本非常高,远不如从村外买入砖和水泥等建材划算。而且新式的砖瓦房屋,在建筑时是按照当前的标准进行的,房屋的功能比较齐全,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都可以宽敞明亮的分隔出来,并且屋内电线、水管等设施齐全,住在新房里便可以享受到现代化电器的便捷与干净。我们认为,该村的古屋虽然与现代化居住条件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从利用自然条件、节能减排的方面来说,古屋比新式住宅更加合理,也更具有生态文明的特点。

  在土地改革之前,村中土地和房屋的变更只是私人的少量行为,并有这样一种传统:倘若要卖房屋或者田地,要先卖给自家兄弟,倘若自己兄弟无力购买,再看堂兄弟是否能买下,这样根据亲属的远近一层一层卖出,不得恣意卖给外人。这也保证了郭洞村民至今仍然依照房派而居住的习惯。村中三合院占私人住房的60%,因此邻居也以住在同一个院落里的最为亲密,多个家庭居住在同一个院落里,彼此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守助相望的邻里关系与居住方式也有很大联系。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盖的房屋,大多是一户一栋的两层砖混小楼,这虽然增加了家庭隐私的保密性,但是也拉大了家庭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的大家庭结构和邻里亲属关系。

  二、古屋架构格局

  郭洞古屋以明代建筑居多,因此我们以建于明末的纫兰堂为例进行分析。纫兰堂是清代贡生何元启的故居,取名于屈原《离骚》中的“纫秋兰以为佩”,以表达居住者保持高洁情操的愿望。纫兰堂是一个三合院,坐北朝南,与龙山之间只隔着一栋房屋。同村中其他的建筑一样,这座民居也是二层的木质结构,左右对称,大门在中间,正对大门的是堂屋,堂屋两侧分别有两间房,东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屋后有二层伙屋5间,全屋共14间。中间有天井。土改之后,有HYH、HQS、HQX、HSP等四家人居住。现在只有东侧厢房的最外间有人居住,其余的房间都被HYH的儿子HGX租用做农家乐。

  1.楼上厅的保温与隔热

  郭洞的古屋都是上下两层,村民用“一排三间房”来描述房屋的规模,按照我们的理解,这就是指一楼有三个房间,二楼有三个房间;但是当地的意思却是指该座房屋就是只有三间房,楼上的房间都是附带的,并不在单独指明的范围。这种状况是与村中的习俗相关的,在郭洞,虽然住房面积十分紧张,但是楼上一般不住人而是空置或者堆放杂物、稻谷等。最初,我们认为是由于古屋大多年久失修,楼上的木板不牢固所以没有人居住,调查之后才发现,原来该村自古便是楼下住人、楼上空置,这是该村民居的一大特色。

  明代住宅可以通过梁架结构进行辨认,有楼上厅是明代民居的标志。《明会典》卷三、六十一部载:“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明代的住宅大多恪守此规定。纫兰堂楼下是五开间,正厅是五架进深,但是楼上是三开间,空间比较开阔,同时满足了《明会典》的规定。而《大明律》中则有按照厅堂的占地面积来征收房屋地皮税的记载,因此,为了减少税金,村民便把客厅设在楼上,称之为“楼上厅”,楼下的厅堂则做为日常祭祀等活动的场所。 HYH讲述了建设“楼上厅”的另一种说法:“明朝的时候,税太重,连请客都要缴人头税,所以把宴席摆在楼上,就不用交税了。”这种村中的说法似乎并不严谨,但是也说明楼上厅的设立是为了躲避政府的税收而采取的办法。

  “楼上厅”使用减柱法,上层的柱子少于楼下,因此楼下为五间房,而楼上则只有三间,大厅空间开阔,比较高敞,作为待客之用。二楼的窗户非常大,用木棍支开后,可以打开近一半的面积,所以光线非常好,也可凭窗眺望村内美景。下层则比较朴素低矮,是家庭活动的地方 ③。明代这种按照客厅面积来确定房屋价值,并以此来征收“物业税”的制度较为先进;而村民通过调整布局,合理地逃避税收、依法纳税的做法,既可以利用政策,为自己谋取福利,又不会降低家庭的舒适程度和居住环境。

  根据HYH的讲述,纫兰堂的楼上厅曾经是书房,保存有大量的书籍,他儿时时常在那里玩耍。不幸的是,这些书都在“破四旧”运动中被扔到天井里焚毁,他只偷偷保留下了几本嘉庆年间的宗谱。如今,纫兰堂的楼上厅同村中其他的二楼一样,都是闲置的,家中不常用的家具和用具都放在这里。

  纫兰堂建设之初,二楼就是当作书房和客厅使用的,人都是住在一楼。过去,成婚的儿子依旧与父母住在一起,在住房的分配上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左大房是父母的卧房,右大房是长子夫妻的卧室,若家中长辈在世则住在左二房,其余儿女则按年龄住在左右厢房。当初这样的房间安排,一方面是为了楼上厅的布局而设置,另一方面是人住在楼下方便进出。而这样的布局起到了保温的功效,冬天时人所居住的一楼与房顶之间有二楼隔着,既能防止屋内热气扩散,又能抵御低温和寒风。而夏天,二楼又可以作为隔热层,防止太阳的直接暴晒,并且由于二楼窗户很大,通风效果好,又能加速散热。这种格局可以冬暖夏凉,对房间温度的调节上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楼上厅的设立并不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或者显示生态智慧,它是为了躲避苛税,但是它却起到了保温隔热的效果。村民们都说老房子比较好住,比新房子要“冬暖夏凉”。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体验,即使明朝结束之后,村中仍然保留了楼上厅的格局。

  2.以天井为中心的通风与采光

  郭洞的房屋大多是二层,没有挡光的高大建筑,纫兰堂附近也是如此。纫兰堂被与屋顶同高的外墙所包围,外墙是由砖垒成空斗墙,这种墙体具有隔热和蓄热的功能,可以保持内部的房屋有着较为稳定的环境温度。人字形屋顶两侧的山墙,都砌有高高的马头墙,马头墙高出屋顶,依照屋顶的坡度做阶梯状,白墙灰瓦十分美丽。村里称马头墙为“封火墙”,它因为高出屋顶所以可以起到防火、防风的效果。

  纫兰堂是三合院,因此大门一侧没有房间而是由外墙直接围起。从正面看,正门围墙的高度与正屋天花板同样高,这样既能防盗,又不遮挡二楼的视线,太阳暴晒时,也能够遮挡天井的一部分。

  进入大门后,便是天井,纫兰堂的天井成南北窄、东西宽的形状,但由于正对大门的堂屋没有墙壁阻隔,所以进深可达6米,堂屋与左右大房之间的墙是由一块一块的木板拼合而成,这些木板具有开合功能,每一块都可以打开,类似于百叶窗的构造,因此,全部打开后更能增加天井的宽敞度,而且可以根据风向与光线调节木板的朝向。打开大门后可以形成穿堂风,夏天很是凉爽。当冬天冷风大时,关上大门,天井就被四周高大的外墙包围,阻挡了寒风的吹袭。

  而纫兰堂正屋与厢房之间有一条贯穿东西的通道,通道的尽头各有一扇门,这两扇门并不是作为进出使用,没有台阶,而是在夏天时作为通风透光使用。一楼房间的墙面,门占一半的面积,可以把木板卸下的木窗占1/4的面积④,因此,门窗全部打开后,房间的通风及透光都非常好。纫兰堂厢房的门窗都是朝向庭院敞开,与门窗相对的外墙也开有窗户,因此各个房间的门窗倘若都打开,庭院与厢房是完全通风的。

  纫兰堂的二楼向庭院延伸出大约一米的距离,这样楼下便在屋外形成了一条走廊,当地称为“檐廊”。这样的建构既能增加二楼的面积,又对一楼起到了调节光照的作用。二楼的底部建有类似与房檐的斜坡,并且檐口反翘。村民称其为“防雨板”,认为它是用来防止雨水打湿楼板并起装饰作用的。而实际上,这种设置可以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由于冬天的太阳照射角度较低,檐口反翘后便能增加阳光的照射;而夏天太阳大多为直线照射,因此反翘的檐口又能阻挡烈日的暴晒。同样,二楼的房檐也如此。

  纫兰堂的这些建筑技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房间的通风采光,不同季节可以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古人的这种智慧,既是对自然生态的适应,也是一种文化的反抗。

  三合院、四合院是以天井为中心进行通风与采光,一字型房屋则是以街巷作为通风采光的方式。虽然两种方式的具体形式不同,但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人工的设计而更加迎合自然,从而使人能够更加适应环境。

  三、木质房屋的环保功效

  从建筑材料上说,纫兰堂不同的地方使用的材料也不相同,都是利用自然材质的特性而起到一定的功能:外墙是用砖砌成的空斗墙,有着蓄热放热的功效;天井口字形水沟是用青石板砌成,可以防滑和防止水深到房基;天井的庭院里则是用小鹅卵石铺成,并且拼成了一副太极图案,既美观又可以增加雨水向阴沟的渗漏速度;房屋的柱础为了防止柱脚腐蚀而采用石础,纫兰堂的石础为普通的鼓状青石;屋顶覆盖着灰瓦,而且为了增加隔热效果,瓦下还多加了一层灰砖。纫兰堂房屋的原地面分为两种⑤,除卧室铺设架空的松木地板外,其他房间都是使用的油灰三合土,这种三合土地面看起来跟水泥地面差不多,但却是一种传统的蓄热材料⑥。

  纫兰堂房屋内部的梁柱架构及墙板等全部为木质,房梁和柱子用的是苦槠和樟木,房板是苦槠和杉木,村中还有“东樟西柞”的说法⑦。根据村中木匠楼某某的说法,这几种木材都是郭洞生长的常见树种,杉木是主要的建材,村中的木材林大多是杉木,而苦槠树与樟树在村中也很常见,而且有很些树龄超过几百年。苦槠树干挺直,结构细密而且耐蚀抗腐,百年以上的苦槠树都是绝好的材质;而樟木耐虫蛀而且不易变形。借用这些木材原本的特性,可以更好地发挥功效。

  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在汉朝时便已成熟,明清时期中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山区,木结构房屋较为常见。因此,郭洞房屋的建筑技术比较精致而且装饰丰富,村中各式民宅大部分是榫卯结构的木质屋架,所以墙可以自由设置,并且“墙倒屋不塌”。现在郭洞新盖的房屋,都是砖混结构。与其相比,村中木结构古屋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木材是由树木直接物理加工而成,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其他的化合物,而且加工的废弃物也可以再利用,几乎没有污染;而钢材、水泥、砖瓦等建材都需要在专业的工厂进行烧制、冶炼,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树木可以再生,因此木材也具有可再生的特点,并且可以多次循环利用,如部分破损的梁柱可以切割成板条,制作成桌椅等器具,实在无法用作他途的废料也可以用作燃料来烧火做饭;而钢材、砖瓦、水泥等建材的回收与再循环率比较低。所以木材是一种天然的绿色生态建材。

  2.木结构古屋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郭洞而言,周围山中有大量的树木可以用作建材,杉木的种植量较高,建房时只要支付人工费即可,不用买原木。而且就在附近的山中砍取,运费低廉,因此成本较低。郭洞一般以苦槠树做柱子,村民HBZ说:“苦槠树20年就可以做柱子,大概直径有30厘米。山上苦槠很多的。”由于不同树木有着不同的属性,因此在建造房屋与制作家具时,村民便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村民何文良说:“做家具的话一般用杉木。松木处理不好会出油,而且做成板的话容易变形。”而且木质房屋维修起来也容易找到替换木料,较为方便。郭洞及其附近并不产石料,也没有砖厂,因此,村民现在盖房所需的材料都是到外面购买的,经济花费暂且不论,单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讲,一旦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屋作废,那就只能作为建筑垃圾堆放,除非运到村外,否则无法处理,村庄内田地本来就已经不足,更不可能留有堆放的空间。

  3.郭洞过去的建筑大量依靠杉木等树木,因此村民将杉木的种植当做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出于对树木成材的期盼,村民也会悉心照顾林木的生长,这也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4.更为重要的是,居住木质房屋的使用能耗低。即使不算古屋结构的影响,单是木质材质,房屋便有着冬暖夏凉的效果,这是因为木结构可以较好的隔音、隔热、保温,又能抗潮保湿,透气性也较强。当空气湿度大时,木板可以吸潮气,干燥时又可以释放水分,起到了天然调节的作用。根据有关统计,木质房屋因保温隔热性能较好,比普通砖混结构房屋能节省40%的能源;经过烘干处理的木材的防潮性是砖混结构的10倍左右⑧。而且有些木材如檀木、楠木等还有防虫杀菌的功效。由此可见,木质房屋是非常适合郭洞生态的房屋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郭洞的古屋是非常具有生态文明特征的,无论是从房屋的结构、布局,还是从房屋的建筑材料来说,郭洞的古民居都体现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生态要求。

  新盖的民居虽然以砖混为主,不再建造木结构房屋,但是新房的内室装修较流行全木包裹,地板、墙面、天花板都用木板贴覆,在室内看来,这也算是“全木”的房屋。村民借鉴了木房的优势,把砖混房屋改造成了假“木质民居”,这是对传统居住智慧的继承和改良。

  ①数据源自村民HSY的统计。

  ②资料来源:楼庆西:《郭洞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③朱晓明:《一个皖南古村落的历史与现实》,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39页。

  ④郭下村古屋的木格窗并没有粘贴窗纸,而是直接用整块木板来挡风遮雨。木板是拉门式,可以调节开合大小,也可完全卸下。

  ⑤由于纫兰堂在开办农家乐之后,屋主对房间进行了装修,因此房间的地面已经换成瓷砖和水泥。笔者从村中其他未装修房屋中,观察到了普通古屋地面的情况,从而得知纫兰堂原本的地面状况。

  ⑥村民把家里的地面称为“假砖”,而何氏宗祠里的地面为“真砖”,这是因为普通民居里地面是直接用三合土涂抹,纹路是在铺设时用薄木板压制而成,这样既美观又不打滑,而何氏宗祠的地面则是用三合土做成的砖砌成。

  ⑦所谓“东樟西柞”是指东厢房用樟木建造,西厢房用柞木建造。 

  ⑧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屋”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946639.htm,2011年3月24日20:18搜索。

  编辑: 何凌云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