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白姆:源口湖畔人家

2012年03月13日 09:03:10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源口水库
明代的商铺建筑
清代老街
徐半仙后人保留的部分药书
白姆茭白
  □邹楚  古梁  涂志刚

  白姆是由白姆、中宅、下宅三个村组成的统称,是白姆乡政府驻地。说起白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我县规模最大的水库——白姆水库。白姆水库又叫源口水源、源口湖,是我县最重要的饮用水源。白姆村就坐落在水库脚下,这里阡陌纵横,葱绿的稻田与茭白田错落有致,翩翩白鹭飞翔栖息其间。

  白姆的来历

  南宋年间,徐氏、顾氏、周氏祖先相继到麻阳港边定居,时地名为“宅当”、“姆邻里”和“白落坡”。明清以后,因地处水路交通要冲,商贾云集,渐趋繁荣,成为众多姓氏的安居之地,于是将“白落坡”、“姆邻里”二名合为“白姆”,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武川备考》记载:“新妇山,西二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山上有小石扶立如妇人状,因以名之。按新妇山距大家(武义话“大家”即婆婆)山十三里,中隔熟溪……二山相向。”又记:“大家(音 gu)山,西二十二里。《太平寰宇记》大家山县西二十里,大家起雲新妇山即雨,因以为候。《名胜志》:大家新妇二山相向,每大家山起云,新妇山即雨。”

  嘉庆《武义县志·卷一·山川》:大家山、新妇山,《名胜志》:在县西二十里,山相向。世传晋时张彦卿女出适,累月姑妇并亡,其神灵各主一山。(因此)每大家山起云,新妇山即雨。《旧志》载:汉,曹大家因兄弟禁狱,狱中事坏,隐此,似牵附。”

  何德润《武川备考》中邑诸生董洹撰写的《新妇词》的五言诗中说:“……新妇谁家妇,明妆俨在目。下马刷残碑,字漶难卒读。似云晋时人,少小性幽淑。嫁为里中妇,弥月尚未足。一朝失所天,夫也竟不禄。上有寡处姑,守节志贞笃。艰难养一子,冀以延嗣续。如何甫结褵,而遽年命促。地下父子聚,世上妇姑独。哀哀杞梁妻,切切城隅哭。两世为孤孀,岂云非惨毒。願以一死随,此身誓不辱。未几相继殁,贞魂棲幽谷。上帝鉴其贞,命司此川渎。精灵永相依,来往苍山麓。姑山雲滃濛,妇山雨淋漉。至今此方民,禾稼年年熟。……”

  上述这些典籍资料,看来纷繁,实际上讲了一件事。东晋时,永康县令张彦卿慕“白阳山水佳胜”,弃官隐居于此,遂为邑人。此事嘉庆《武义县志·卷八·人物·隐逸》中有记载,现在白溪和项山干村的张姓就是他的后裔。张彦卿家于武义后,将其中一个女儿嫁到白姆,然而该女嫁过去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大家(武义话:婆婆)原本就是寡妇。然而两位失去丈夫的女人“守节志贞笃”,“地下父子聚,世上妇姑独。哀哀祀梁妻,切切城隅哭。两世为孤孀,岂云非惨毒。”董洹在诗中将张彦卿的女儿比作“杞梁妻”,这是一个历史典故,讲的是春秋齐大夫杞梁,在齐庄公四年,齐袭莒,杞梁战死,其妻迎丧于郊,哭的十分伤心,见到的人也忍不住掉下眼泪。而且城也为之崩,后演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张彦卿的女儿与婆婆相依为命,终于哀痛过度,“未几相继殁,贞魂棲幽谷”,两人先后去世。人们说他们的灵魂化作神灵寄住在“大家山”和“新妇山”,两山跨熟溪,相隔十三里,一北一南,只要大家山上起云,新妇山就会下雨,久之成为物候,十分灵验。

  大家山亦称大姑山,现称大岗岩,在王宅镇北岩坞村西侧,海拔654米。新妇山在白姆横山村梅坞自然村西侧,独立高耸如笋,它的东南就是大红岩。看去就像面朝大家山默默跪着的新妇,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新妇砣”。

  白姆、周岗、岩坞村的祖先对这两位孤寡妇女十分崇敬,在大家山建了“圣母庙”,在白姆村北侧的“棺材坤”山上(曾是乡供销社和乡政府的驻地)建起了新妇祠,也称“赤坞殿”。《武川备考·群祀》:“圣母庙,万历《府志》:县西二十里,大姑山。新妇庙,万历《府志》:县西三十里,地名白姥(年老的妇女)坡。”清末时拆迁到现为白姆小学内,称新妇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妇庙被利用办过学,七十年代末拆除。1994年村民借复建新妇殿之名,在白姆中宅选址建造新妇殿,后因发现一块“白水灵宫”大匾,将新妇殿又改称白水灵宫。

  在古代,寡妇坚贞不移的贞操,女子不失身或从一而终,不改嫁,是十分受人尊敬,要为之立传、竖牌坊的。在《武川备考》中有清代董洹五言诗《白姆道中》中说:“白石龙潭路,红墙新妇祠。山风欲作雨,吹我鬓丝丝。”还有一些诗歌如《望大家山》:“千年古刹耸危蛮,遥望徘徊兴作阑。石筍插天晴蔽日,飞泉挂壁夏生寒。欲随鸾鹤寻仙迹,无奈藤萝礙客冠。闻道大家风景别,莫将胜地座中看。”还有《新妇祠》:“落日深山路,明妆新妇祠。回廊花木映,古砌石苔滋。神雨疑闻珮,灵风欲满旗。数峰溪上好,犹似学蛾眉。”及《大家山歌》:“大家之山高插天,悬崖斗上生云烟。我家违山无十里,蹉跎不往空华颠。昨者访友至岩坞,谢家青蜨山前胡。蜨飞青青松柏欎,成围年年寒食飘。花侯犹有行人酬酒归。”由于张彦卿女儿“新妇”的事迹,白姆村人先后建庙祭祀,而且将祭祀她的地方叫“白姥坡”,久而久之,“白姥”就称为“白姆”。

  源口水库

  源口水库属熟溪上游的麻阳港,集雨面积91平方公里,总库容2827万立方米,保护着县城和王宅等8个乡镇(街道)的防洪安全,保护人口25万、农田12.6万亩,以及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等重要的基础设施,还每年向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1400万立方,是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

  水库始建于1968年,1974年底开始蓄水运行。水库建设中动员全县民众自带米菜衣被和工具投工,建设高潮常常是几万民工屯集安营在白姆、麻阳、伍家坞、枫树脚、前金、后金、高畈等10多个村庄,轮流上阵,那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不是亲身经历是难以想像的。为完成不含渠道在内的水库工程,就投放全县人民666.2万劳动日,完成土石方282.5万立方米,用钢材622吨,水泥7430吨,木材2718立方米,除民工劳动日外,投资872.2万元。主体工程由阮仁求、方宣婷设计,为粘土心墙坝,坝高40.5米,坝顶长500米,坝左端为泄洪闸,右端为输水发电隧洞。这惊天动地的工程是在全县人民生活相当艰苦和技术物质条件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可以说是公社化时代的一首集体主义赞歌,县境每个50岁以上的人都有深刻记忆。

  县水务局退休干部骆美珍说,源口水库是1968年12月15日放样施工的,他和毛华岳(后任武义县委书记)等40来个大中专毕业生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第2天就下放到还是一张白纸的源口水库工地投入建设。这批大中专毕业生干满1个月后都回分配单位了,而骆美珍在水库一呆就是10年,他几乎经历了水库从无到有的建设全过程。骆美珍回忆说,水库总指挥是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双才,副总指挥是山东籍南下干部孙湘南。他说,做源口水库过程整个是人海车轮战、蚂蚁啃骨头,工程高峰工地屯集民工有2.3万人。在他眼中孙湘南是个终身难忘的好干部。孙副总指挥文化不高,性情比较急躁,但他是个没有一丝私心、干字当头的好干部,他经常穿着一双元宝口套鞋骑辆破自行车到各公社派工分派土石方,哪个公社出工缓慢完成任务不积极,他就当着公社书记面骂娘。为准确算土石方数量,孙副总指挥经常早晨4点起床,晚上熬夜至11、12点钟;双抢时节民工都回村割稻种田,为保养工程,他就率领指挥部分管量方、施工、后勤3个组的70多号人苦战,有时从下午4点半吃了晚饭投入工作,要做到第2天凌晨2点多钟,半夜餐补贴是2个包子和一碗清汤。骆美珍说,源口水库竣工不久,孙湘南就因劳累过度逝世了,他临终时向组织上提出把自己葬在水库大坝左侧的青山上,永远与源口水库相守相望。做源口水库也死了好几个人,骆美珍在水库是负责后勤宣传工作的,人一死,他就立马赶到县城百货公司扯白布,然后用拖拉机护灵把死难者遗体送回人家。骆说,那时工地生活数宣平片民工最苦了,他们大多只带番薯丝咸菜,面黄肌瘦的让人看了痛心。关于做源口水库的回忆说也说不完,这是一章内容丰富情节波澜壮阔的史诗。

  为确保水库安全,2005年10月,源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动工,2009年4月完工,工程概算总投资7930.69万元,水库除险加固后,增设防洪库容813万立方,结合下游堤防和城市防洪工程,可使县城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

  百家会聚

  在源口水库没有建成之前,白姆有两条溪流汇合,一条自大河源流出,一条自小同、八百流下,两溪在白姆上流汇合。(下转第4版)  (上接第3版)而白姆是原宣平县到金华的必经之地之一,宣平地区的山地货必经王宅、白姆、后树到金华。过去运货全靠肩膀挑,白姆自然成了“停靠站”,所以在现乡政府前的麻阳港有货运埠头,用竹筏外运,主要运木炭、桐油、靛青、茶叶、箬叶、柴火、苎麻等山地货运往武义、金华、杭州等地。

  清朝末年,白姆因水路交通要冲(大河源、洞溪在此合川),商贾云集,渐趋繁荣,名副其实成了百姓(居民姓氏之多)安居之地。村中文书陈寿文祖上是缙云县人,他的祖父与其他陈氏祖辈一样,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从缙云来到了武义,以烧木炭为生,定居在白姆。陈寿文祖父还在白姆建了13个炭窑,烧制木炭雇人从山上挑下,砍柴烧炭后的山种植玉米,用荹篓一担担挑下山来,赚钱营生。其他姓氏如顾氏,主要从福建迁来,他们将海货从福建带到白姆,又将山货收购后运往外地,在他们的带动之下,往来的人员渐渐多了起来,亦有不少人在此定了居。白姆中宅过去有很富裕的顾宅,现今顾姓仅剩三人。还有不少永康人以打铁、做篾等手艺活为生,也看中了白姆商业繁荣的优势,聚居在此,他们中多以施、樊等姓氏为主。徐姓是定居在白姆较早的姓氏家族,他们主要居住在上宅,很多从兰溪迁来,主要以开药店、当医生营生,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技能,所以当地人称他们为“先”,家庭较富裕。另有徐姓从福建迁来,因为倭寇入侵我国沿海,多数沿海居民从沿海逃往山区谋生。徐姓先祖亦想在山区过上平静安宁的日子,于是从沿海逃到了白姆山区,他们初到白姆时,往往住在山上,寻找土质好适合营生的地方开始安营扎寨,白姆茶山就是当时徐姓先祖定居过的地方。后与张坑合并后成了现在的茶丰村。后代逐渐发展后,他们陆续下山搬到了白姆,称聚居之地为“宅当”。现在的白姆村有徐、顾、廖、陈、朱、郑、樊、施等52个姓氏,真正成了小村百家姓。

  商贾云集

  明清时期,白姆凭借优异的地理位置吸引众多商贾云集,渐趋繁荣。福建老板看中了这块经商风水宝地,在这里做起了物流生意,将福建的土特产虾皮、白鲞、桂圆等销到白姆及周边地区,又将我县山区土特产销往福建沿海地区。业务逐渐扩大,他们也做起了长远规划,在白姆投资兴建了三座有一定规模的厅堂建筑,分别取名为“力泰”、“广泰”和“天泰”,喻‘力’争上游,‘广’益民众,‘天’下平安,及天泰、地泰和人泰三阳开泰之意,主要用于商业经销、业务接洽招待和生活居住。在三座厅房沿线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街上有做篾、打铁、穿棕、卖肉的店铺以及馒头店、药店、粉干店、素面点、酒店和宿店等一应俱全,商旅行人往来不绝。其中广泰厅正厅堂五间、厢房两间共7间,青石板铺垫长方形天井,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正厅建筑用材考究,檩下、梁枋雕刻优美,牛腿、门窗花鸟雕刻细腻,栩栩如生。冬暖夏凉,无蚊无蝇,磉盘、柱子、地伏、大门框青一色青釉石。解放后土地改革,广泰厅厢房分配农户所有,正厅归集体所有。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又改为村两委开会办公的主要场所,七十年代后是村粮食加工厂。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2009年9月向社会公开拍卖,要求异地保护,被义乌一名叫吴爱仙的女士买走并拆迁。

  “徐半仙”的生平记事

  白姆村中历来有被人们所敬仰的十三“先”,徐姓祖上身怀高明医术的徐益章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道。现年74岁的徐仲修是徐益章的儿子,回忆起自己父亲行医救人的事情,他感慨万千。徐氏家族世代行医,徐益章的哥哥也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他们医治、抢救了不少生命。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家中有三个儿子便要被抽一人去当壮丁,而五个儿子便要被抽两个壮丁,被抽去的壮丁往往都客死他乡,所以村民大多惶恐自己的儿子被抽去做壮丁。家住五里亭(现为伍家坞)自然村的马姓人家有六个儿子,都以砍柴卖柴为生,他们经常将砍下的柴火挑到白姆来卖,而徐益章看其生活艰难,也是经常买下他们的柴火好让他们早些回家。一次,徐益章照常到马氏兄弟他们那里买柴火,得知要抽壮丁的消息便偷偷告诉了马氏兄弟。兄弟六人得到消息后,便在当天夜里逃往深山中躲避风头。待到抽壮丁结束之后,他们下山继续卖柴,结果几年过去兄弟6人都有幸躲过了被抽壮丁。随后他们也相继娶上媳妇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马氏兄弟很是感谢徐益章对他们家的恩德,把他当成了恩人,经常挑柴给徐家。

  徐益章在解放前曾当过下杨村村议长、白姆乡长、江源镇镇长,而且又是一名声名远播的中医。1951年镇压反革命时,政府要对其进行镇压。当时,白姆农会长郑顺樟的儿子郑国增(但时12岁左右)突然出牛痘(天花),寻遍武义所有名医未见任何疗效,反而病情加重,全身牛痘也开始溃烂。郑顺樟束手无策,只得带着儿子回到了家中。虽然知道徐益章行医多年,亦是治疗麻疹的专家,但知其是已被判死刑,郑顺樟亦是不敢找其寻医问药。面对儿子病情不断加重的现实,加上邻居对他讲:“让国增到益章那先去看看。”无可奈何之下,郑顺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找政府让徐益章为他的儿子治病。牛痘在当时是极其难治的病症,拖下去有生命危险,徐益章见到郑国增全身脓泡都破出了脓水,也是没有很大的把握,他只能开一帖药给郑国增尝试服用。服完药后,一夜之间,郑国增身上的痘水居然干了,脓泡也开始结痂,当天晚上郑国增便睁开了眼睛。随后徐益章又连续给郑国增开了三帖药,在服用之后,郑国增恢复得差不多了,也逐渐开口讲话。牛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六十多年前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很低,牛痘这种病症传染又很快,给百姓带来很大的生命威胁。当时白姆一带各村普遍传染牛痘病症,百姓纷纷向政府请求让徐益章出来为百姓治病,政府同意后,徐益章夜以继日为患者治病,几乎半个县出牛痘的病人都找他来看病,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使很多患者恢复了健康,他也受到了乡民的极其尊重与爱戴,乡民纷纷向政府情愿,请求赦免徐益章的死刑。鉴于徐益章的善行,终于得到了政府的赦免。后来,徐益章参加了卫生系统的考试,以金华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卫生系统,成为正式医生,1983年10月,78岁时在白姆卫生院退休。退休后,因医院缺少中医师,仍聘用了五年,1993年去世,享年88岁。他原收藏很多古书、医药资料书籍,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被烧,如今他儿子还是保存了几箱医药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徐益章的手稿、疑难病症记录、药方等等,弥足珍贵。

  白姆茭白

  茭白,又名茭笋、菰笋、茭瓜,是我国的著名水生蔬菜。明代许景迁有一首《咏茭》诗:“翠叶森森剑有棱,柔条松甚比轻冰。江湖岩假秋风便,如与鲈鱼伴季鹰。”诗人将茭白与莼菜、鲈鱼相提并论,并想像张季鹰一样随秋风弃官归乡去享受这些名菜美食,可见茭白的独特风味了。“碧波千层春雨足,清香十里茭白香”。茭农大门上一副红对联道出了白姆茭农对茭白的喜爱和自豪。白姆茭白远近驰名,口感脆嫩,果肉洁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种植茭白富了一方白姆人,白姆人尝到种植茭白甜头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带给农业的发展机遇,使老百姓过上了衣食无忧,逐步小康的幸福生活。

  白姆种植茭白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只是种植蔬菜用于自己吃。而白姆村郑大林是村里第一个开始规模种茭白的人,正是他将多余吃不完的茭白拿到市场销售才发觉白姆的茭白品质佳、销路好,郑大林本人也因种植茭白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之一。现在白姆茭白主要产地位于白姆乡政府所在地的三个行政村白姆、中宅、下宅。由于这三个村位于源口水库大坝脚,水质清凉,夏季气候凉爽,湿度、气候都非常适宜茭白的生长习性。正是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才孕育了白姆茭白这个优良农产品。多年来,县、乡两级政府和当地农民充分利用白姆区域得天独厚的茭白种植条件,发展茭白种植产业,培育打造“白姆茭白”品牌。白姆茭白现已成为武义县几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现在全乡茭白种植已经发展到邻近的伍家坞、白坛下、横山等行政村,种植面积稳定在2400亩左右,年产茭白5000多吨,亩产值可达3000——5000元。白姆茭白的主要品种有“浙茭”、“水珍”、“六月白”、“八月白”、“双季茭”等。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温州、苏州、南京等地。

  编辑: 何凌云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