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八百村: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村

2012年08月20日 09:04:54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八百村村貌
村口禹王庙
邹氏宗祠古戏台
  □朱红叶 古梁 涂志刚

  八百村古称“八百畈”,位于我县西南部,隶属白姆乡。八百村原属宣平县,清代时属宣平县应和乡管辖,民国初属集贤区,1934年属樊溪乡,后樊溪乡改为樊川乡,1957年冬划入武义县白姆乡管辖。东靠屋背头山,与俞源乡的破岗山、小后陶、岩坑、后陶、祝洪村毗邻;南与小同村山水相连;西依潘青岭,与白姆乡的群丰、麻阳、坞驮畈相邻;北至源口水库上溯,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革命老区村。

  村庄地貌和矿产资源

  八百村是个山区村,群山连绵,异峰突兀,北东有海拔551米的铁钉尖到海拔431米祁峰山山脉,北西有海拔833.2米的石窗下到海拔948米的大天称山脉,二大山脉起伏,犹如九条苍龙伏首伸向八百的山间盆地,山川秀丽,风光奇异。境内有酷暑清凉的龙潭,飞流百尺的双岩瀑,陡岩峭壁的白步岭,明媚秀丽的水口湾。

  八百村有面积七点五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百分之九十五,良田面积占百分之三,溪坑面积占百分之二。八百村土质成分主要是黑沙土,宜林木生长和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地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山上林木资源丰富。

  村庄坐落于群山岩峰的环抱中,南北二端是峡谷,九条山脉形成的山垅孕育着数千亩林山及数百亩田地,清澈透碧的洞溪水,经村口的转湾潭(约330度)弯弯曲曲流进源口水库。其自然山脉环绕的水口,有历代祖先培育的近300余年的古林木。在万木竹丛中有清初年间始建的禹皇庙,绿水在殿前急湾中流淌,更添山河壮丽。

  村中大多房屋坐落于洞溪两旁,整体呈长方形,中间宽,地形平坦从南到北斜坡15度左右,海拔约240米。村中心桥头有二棵大枫树,其中一棵高达数十丈,直耸入云天,尤如船杆,春夏时绿荫为蓬,秋冬之际枫叶如丹,异常美观。但是可惜的是,随着星移斗转,历经岁月沧桑的巨枫已经枯死。

  八百村蕴藏着丰富的蛋白石矿产资源。在该村北西处海拔833.2米石窗下支脉上已发现两条蛋白石矿脉体,产状近于平行,总体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厚度较大处可达1.00米,一般为0.40-0.80米。整个蛋白石矿体呈似脉状、透镜状,与萤石矿共生,有的在萤石矿体下盘,有的穿插在萤石矿体中。

  该矿的主要用途一般可作研磨材料,也完全可以作为宝玉石的材料。以矿石的产出以及美观的颜色和结构构造等综合评价,加工成宝石工艺品或工艺饰件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武义神舟宝石工艺品厂曾对此原矿进行试加工,加工出来的工艺件,已够得上宝石工艺品的品位。有关国内宝玉石专家认为,八百蛋白石可称为“武义青玉”。

  红军故事

  八百村是红军革命根据地,被民国政府称为是“红军的老窝”。1986年8月,白姆乡副乡长邹巨明来八百村调查革命老区工作。在当时党支部书记邹寿欣、村委主任邹益新、副书记兼会计邹法塘等人的配合下访问了健在的红军战士吴水和、阮芝堂、钱云芳、祝周水、邹顺堂、祝甘女、邹风魁等,并根据老红军的回忆整理出材料,报经县政府批准成为革命老区村。

  民国十八年(1929)农历11月13日,八百村庙会之日,由邹高水、吴苏文、陶新贤等地下共产党员,来八百村发展地下党组织,由邹风森召集小同、八百村的先进分子秘密开会,会议由邹高水主持,吴苏文、陶新贤在场,参加会议的有本村的邹风森,邹金福、邹风春、邹风云、邹林木、张荣木等人,会后,他们分头宣传发动,发展红军队伍,秘密建立了八百村农民协会。

  民国十九年(1930)5月,在吴宅慈仁寺建立宣平北营红军,指挥部设在深山岙里的羊虎坪,由武义西路红军、共产党员宣平籍邱金隆任指挥,邹高水任副指挥,活动于宣平北乡,队伍迅速扩大到五百余人。因洋虎坪营房拥挤,为有利战斗,在八百村的大水上和吴宅的野山后,建立了二个分营,大水上分营指挥员祝庆塘,野山后分营的指挥员吴苏文。不久,西营、南营、东营红军相继成立,发展了2000多名红军,建立了红军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县委书记曾志达任军委总指挥。

  红军分营在上大水上营地的头一天上午,集中在八百村的白大坑口召开了参加红军誓师大会,然后就浩浩荡荡的上山扎营。大水上营地,离村约1.5公里,海拔为816米,上面有良田数亩,荒田坪数亩。进出大水上仅有一条单人行走的小道,右边有数丈高的峭壁,左边是五十多米深的溪涧,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一天然的军事要地。红军在此设关卡,搭起千斤闸,作为防御工事。此千斤闸是利用山上的木头,用藤扎成一大架,堆放上石头,当敌人进攻时,红军就即刻割断藤条,顿时乱石飞滚而下,打得敌人头破血流。大水上分营与羊虎坪,野山后分营群峰相连,穿山过岗,便于联系指挥。

  大水上分营由阮芝堂任党代表,祝庆堂任指挥,副指挥吴振兴,吴三用任炮长,邹金福任排长。该分营直属宣平北营指挥,宣平北营刻有中国工农红军十三军的公章一枚。邱金隆为总指挥,邹高永、潘土法为副指挥,吴水和任秘书,祝周水任经济保管员。

  吴宅野山后分营的指挥员吴苏文,副指挥陶新贤,因地理位置远不如八百村的大水上险要,不久就合并到大水上分营。

  红军在大水上扎下分营后,邹高水、吴苏文、陶新贤等,经常下山到八百、小同村活动,组织农民协会,发展红军队伍,委任八百村邹风森为农民协会主任,并兼任红军联络员,邹金福为红军排长,邹林木为副排长,邹风云为情报员,邹荣海为班长,邹荣木任班长兼土炮手。邹章云任炮手,小同村邹顺堂夫妇为红军联络员。

  红军队伍发展后,为解决武器紧缺问题,由邹金福排长率领红军战士下山到八百、梅岗头、朱宅等地,向农民借猎枪,打制红缨枪送上营部。红军队伍的不断扩大,农民群众的革命情绪不断高涨,直接动摇了国民党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地位。于是国民党调动大批省防军前来围剿,进行疯狂大屠杀,到处搜捕地下党和红军战士。省防军和后树保卫团要攻打大水上红军分营部,红军得知情报后为保存实力,当夜转移到樊岭脚双源口,第二天保卫团进入八百村大搜捕,打鸡吊狗,上山烧毁了营房,在进攻双源口时被红军击败。

  红军继而又转移到宣平上坦,宿营时,接到总指挥部紧急命令,星夜出发到宣武二县交界处(宋村)与东营、西营红军汇集,由总指挥邱金隆宣布战斗命令,反击后树保卫团总部,北营红军一支从伍家坞平圩岭头,另一支从顺治寺进攻后树保卫团,两支红军合击,一举击溃了国民党驻后树保卫团总部。

  不久省防军又派宪兵,收集逃散的后树保卫团残兵,卷土重来围剿红军。红军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在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省防军和保卫团再次进攻八百村,进行烧杀抢掠,他们发现后坑有座黑暗的房屋,认为有隐藏的红军之疑,就放火烧掉了房屋。八百村有位青年何福金,他双脚裹着绑腿,腰围着汤布,保卫团就以为是红军战士,当即被枪杀在自己家门口,还割去耳朵报功。红军排长邹金福、温森堂被抓,在吴宅祠堂准备杀头示众,幸亏一位在八百种玉米打工的后树人徐子福出面讲情担保,才得以释放。1930年9月,红军革命处于低潮,国民党提出口号,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到处搜捕,残杀地下党员和红军战士。当时形势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同年农历九月初七日夜,北营党代表阮芝堂召集红军骨干若干人在祠堂里召开秘密会议,参加的有阮芝堂、陶新贤、阮占来、吴苏文、潘土法、祝永隆、陶舍如、涂才富、傅增李等二十余人,会议决定第二天到樊岭脚杨梅桥集中,再到江西井岗山会师。当夜住宿在傅增李家(一个深山坞叫庙山的独户民居),清晨来到樊岭脚小源口杨梅桥集合点。由于叛徒出卖,结果被保卫团包围,吴苏文、潘土法、陶新贤、阮占来等同志被捕,涂才富冲出包围圈返回大水上,又被保卫团搜捕,杀害在吴宅前山,头挂吴氏祠堂门前示众。

  八百村红军战士邹金福、邹风魁等人隐藏在朱宅康坞山上砍柴才免遭杀害。邹荣海做情报联系工作,因暴露身份被迫逃离家乡到严州避难(即现在的建德市梅城镇),四年后才回家。

  解放战争时期,应飞、陶健部队也曾来八百村进行过活动。1947年,中共党员徐子文在八百村以打工种玉米作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一年后转入应飞部队;白姆村祝舍奶以铸造饭锅挑到各村出售为掩护,参加地下工作,1948年转入应飞部队。1948年应飞和陶健领导的浙东游击队第六支队第十大队,在白姆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过战斗,后来到八百村休整,在邹氏祠堂召开军民大会,村民们主动为其放哨,并送粮、送菜、送茶慰问自己的部队。

        八百村的老红军邹风魁,出生于1901年5月,一生参加战斗无数,自1977年开始享受政府抚恤金。他与老伴恩爱有加,在1990年九十寿辰时得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颁发的金婚纪念荣誉证书和一枚金婚纪念章,并有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陈慕华的题词:“白头偕老、金婚纪念”。1992年9月,邹风魁逝世,享年92岁,八百村村民感念其生前为抗战所做的贡献,自发组织百余人为其送行。

  太平军袭扰

  咸丰十一年(1861)秋,太平军驻扎仁村一带,麻阳等地组织乡兵,建立营寨与之抗衡,十月麻阳乡兵头目郑秉伯派人来八百说:“长毛凶残,皆放火杀人之徒,只能联合抗击,全村才能幸免于毁。并许诺:八百如遭长毛袭击,只需鸣炮为号,即遣乡兵救援。”村民以此为信,在庙下险要处设置千斤闸,予以防御。十月十三日,太平军到达白姆等地,村民闻讯,尽皆逃往山中。十月十四日,太平军百十人,因攻麻阳寨借道八百,到禹皇庙下,村民何根起不知太平军行走进程,割断千斤闸保险索,压死太平军1人,自己也当场被杀死(当年仅24岁)。太平军余怒未消,进村后立即放火焚烧房屋,村民邹德全来不及逃离,被一刀杀死。太平军来到邹润生家准备放火,只见屋门打开,中堂桌上摆置茶碗,旁边设有一缸茶,尚有余温,桌上还留着字条说:“天兵远来,想途中饥渴,特奉清茶一缸,房中有白米,可炊。”太平军深受感动。此时,邹润生家门前石磡下的房子火势正猛,邹润生家的大门也被磡下火焰点燃,太平军就用茶水泼灭(此房才得以保存,但门架已被烧焦,其斑驳依稀可见)。然后集队往宣平方向而去。村民邹亿全,时年三十六岁,血气方刚,见自家房屋被毁,怒火中烧,执土铳埋伏在来龙岗下,看见太平军拿着武器经过,对着骑马的为首者放了一铳,骑马者应声落马。邹亿全还想装药再射,却被太平军围住,被砍成三截。至此,八百村的房屋除留有邹润生一家外,其他全部被烧光。

  邹姓迁徙史

  八百村自清代康熙年以来,从各地迁居而来的有何、葛、凌、叶、祝、邱、汤、王、鲍、施、程等姓氏。而邹氏家族占八百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是村里的大姓。

  邹氏始祖庚福,据《邹家发展史续修序》记载,邹庚福字其任,原籍为福建省上杭县吉田里二图塘厦村。明末年间外出经商,在浙婺各地经营靛青行业,生意兴隆。顺治年间定居在武义县的梅岗头村,后成家立业,置有田产一千零七十把,及林山数块,赘得梅岗头村梅会希为养老女婿。因为女婿原系异姓,仅可养老,难以接代,为此返回上杭家乡,抱得嫡兄之子为嗣,嗣子名魁仁字首士。首士随叔父定居梅岗头村后因兄妹有争议,在家人共同协商下家业进行分配,留二百田 作为祭祀常田。由邹梅二家轮流种植。

  首士公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宣平八百畈建房定居,置田买山,成家创业,所生三子,兹华、兹广、兹潮。现有三大房族,以庚福公(第十四世祖)迁居本地算起,八百村已经传了十四代,发展邹氏裔孙428人,首士是定居八百村的第一始祖。首士公年老后,思念家乡,由兹广、兹潮两个儿子陪同回家乡访亲暂住。因交通不便几千里路遥只能靠步行,往返不易,年老有病在故乡谢世,享寿80岁。兹广、兹潮夫妇也在祖乡病逝。

  首士公长子兹华公仍住在八百村。兹华公40岁谢世,妻陈氏福英太祖母时年38岁,中年丧夫要抚养五个未成年的儿子,还要照顾大叔小叔的五个侄儿长大成人,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陈氏依然把儿侄抚养成人,五个儿子四个侄儿先后娶回媳妇成家立业。

  清初年间, 福建来浙地经商后定居的人很多,难免受歧视。由邹、廖、傅等姓氏共同献资在兰溪城内兴建了一座天妃宫,俗称福建议馆。清光绪五年(1879),邹延璋(杳渠邹氏宗祠总理事,原居百包源)、邹彭颐(副理事,从福建上杭故乡来此协助延璋)集宣武两县的同宗裔孙共同筹资在杳渠村新建一座邹氏宗祠,分布26个村,立有宗谱33部。

  清同治十二年(1873),八百村邹氏祖先新建了一座邹氏宗祠(后称上祠堂),因失修,于民国十八年(1929)倒塌。民国五年(1916),邹氏家族筹资新建下祠堂,于民国六年(1917)八月初五日落成,其结构是前后三大厅,上厅立有先祖牌位,称孝享堂,中厅称务本堂,前厅设亭台(戏台),头门悬匾额“邹氏宗祠”。 民国二十二年(1933),以八百邹氏宗谱初修分谱,还聘请时任宣平县教育局局长、民国《宣平县志》总编撰邹家箴先生作分谱序。

  八百村另一支邹姓,始祖为庚福公,原籍福建省上杭县大吴地,庚福公明末来浙地经商后,在清代顺治年间(1644~1661)定居武义县下杨村,相传三代后,肇文公(字荣章)在雍正年间(1723~1735),举家迁移八百村与同宗兄弟聚居。因住地房屋称下明堂,古称下明堂裔孙,并合建一座上祠堂。

  邹氏族人历来团结和睦,感情深厚,以至历史上才有邹氏子孙因同宗关系而有幸逃过一劫的传奇故事发生。据邹氏子孙邹子芳在1996年的回忆录里记载:“我今年88岁,有一件事使我终身难忘。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当时邹子芳22岁),我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当部队开赴江西省某地,我趁夜间宿营时逃出,逃至江西鄱阳湖被另一支国民党军队抓进营部审问。我当时想,作为逃兵,不管被哪支部队抓住,都要被枪毙的。恰遇营长夜来审问,我抬头一看,见他胸前的符号姓邹。他问我哪里人,叫什么名字,我回答说是浙江人,名叫邹子芳。他又问,你姓邹是哪里的祠堂,我说是八百村有分祠,总祠在杳渠,还有总祠在兰溪天妃宫。他又问,你是排哪行,我说是武字辈。他客气地说,你请坐,我也是兰溪人,姓邹武字行,我们同是天妃宫邹氏家族,还是族兄弟呢。当夜他还接待我吃饭,叫部下带我过鄱阳湖,帮助指明回家的道路。此事我永远铭于心,这是同宗的感情,对我开了恩,救了命。”

  风景名胜

  八百村风景秀美,宛如世外桃源。过滴水坛,经富马弄,只见林木深深,群峰叠嶂,千年古木盖天掩日,路下洞溪水碧绿,转湾潭清幽,微风习习沁人心脾。虽然日中却犹在薄暮,处在盛夏却犹如还是暮春,山深水险好像绝境,峰回路转之后又别有洞天,之间古庙巍峨,画墙古色,门亭玲珑,天高地宽使人心旷神怡可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此,村人还专门编了顺口溜来赞美水口幽境:

  “洞溪之水绕弯流,参天古枫与青松。林丛成荫三百载,禹王古庙隐其中。”“群山重重峰叠峰,万木深深丛连丛。 一弯古道绕庙过,醉得游人忘了归。”

  1991年7月,武义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龙潭、大莱口省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通告》,其中就包括了八百村的禹王庙和双岩瀑。

  禹王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由清初的土地庙扩建而成,坐落于八百村水口幽境处。殿门设有亭阁,朱漆彩画,内塑禹皇、土地、财神、五谷、七五神及文武曲星等,共有神像十五尊。同治二年(1863),禹皇殿进行整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改建(原朝南改建朝东南),“文革”时期,禹皇殿被拆,后于1985年重建。1995年扩建,已经历三百余年的历史。

  双岩瀑胜境位于八百村西南,离村二华里,沿途群山叠嶂,一条小溪终年流水潺潺,其清澈如镜,到双岩瀑前,只见群山作深黛色,一排岩石纵天而立,如斧砍刀削一般,百步梯依山而砌,老鼠梯险峻非常。一挂瀑布从岩顶直泻而下,流余溅珠响声隆隆,寒气逼人。上百步梯在老鼠崖上向下一望;只见涧深百丈,云绕雾遮,隆隆声迂回在群山之间,如龙吟虎啸令人心惊胆寒。真是白天游双瀑,夜半梦惊魂。

  自双岩瀑上老鼠梯经荒田坪,转过山湾龙潭就呈现眼前,至上而下共五口潭,潭背石壁高耸,岩下有石龙床,岩顶古木成荫,深潭清泉甘甜,风景优美,是避暑胜地。

  八百村前的对门山上,有一片黑郁郁的树林,相传林中有一块火烧石。此石不能外露,如外露村中必遭火灾,所以林中一草一木里带来都受村民保护。林中树木千奇百怪,有如伞如盖的,有枝繁叶疏的,有的笔直如杆,有的曲曲弯弯。有一棵不知名的大树,叶细长色深绿,一到深秋黑郁郁的树叶中夹带着片片红叶,如点点红花开满枝头,令人叹为观止。

  八百村还有另一景,是邹氏祖先从福建带过来的松树。古时人们移居外地,总要带一把故乡的土,邹姓祖先迁居八百时曾从福建带来三株裹着泥土的松树苗,祖先们分别把三株树苗栽在村子四周,一株载在来龙岗下,一株栽在后坑树林,另一株栽在“处处”自然村边。来龙岗下那株松树在民国初年被砍伐锯板,四五个人足足锯了二个多月才锯完,松树之高大可想而知。后坑树林那棵福建松,直如笔杆,如擎天一柱,可惜在大跃进时被砍伐。幸存的一株福建松屹立在“处处”自然村边,形如巨伞,高数十丈。需三人合抱,惊奇的是,如遇久晴无雨,夜里在树下一站,如薄雾般的毛毛细雨竟从天而降,大旱之时此境更佳。

  积极进取的村人

  八百村人的开拓进取是附近出了名的。自建村开始,八百村就一直都处在比较贫穷落后的状态。而今的八百,不管是在吃穿住行还是在文化娱乐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代时期,八百村的交通运输极为落后,出门就是岭,抬头便见山,往宣平方向要爬小同岭,到麻阳要爬潘青岭,往武义要爬白姆岭,而通往白姆的道路仅是一条羊肠小道,到朱宅村不足五华里,却要过五渡溪水,即付马弄、滴水崖、胡公田、康坞五渡水。每逢大雨洪水来临之际,人们行走不得不爬山过岗通行,也叫过横栏。而通往大水上的山路,人们上山干活都要从双岩瀑悬崖峭壁上凿出踏步爬上去,而且只能一个人行走,很难背树。民国初期,八百村村民邹可思、邹风春、何李新、邹忠法等率先发起修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改建了滴水崖路段,修建了胡公田至马鞍岭地段。民国十五年(1926),村民何李新独资在双岩瀑悬崖段砌了石梯,后通称为百步梯,从而有效解决了背运树木和挑柴的难题。后来,八百村还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定为全村村民义务修路日,村民们自觉参加,上午修山路,下午修大路,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历经多年的修整完善,八百村村民先后修建了绕山机耕路,改建本村至朱宅桥路段为机耕路,开通了从村中心通往村上顶头的机耕路等,有效改善了本村的交通运输环境。

  八百村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八百村祖先为了下一代能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曾经在后坑建起过三间书堂,并邀请多位先生来村里教书。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邹氏在八百村的“上街头”建造祠堂(上祠堂),把上、下二厅用来给孩子读书。1916年,邹氏又在村里的构树林建了邹氏祠堂(下祠堂),把学校办在祠堂里,老师的饮食住宿,学生的活动场地也均设在祠堂内。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年(1938~1941),八百村创办了完小,校名为“上坦区樊川乡八百小学”。1968年,八百村新建了学校。

  在村庄建设上,建国前,八百村的村民住宅,多为泥木结构的两层楼房,窗小而高,楼下住人,楼上多为堆放粮食和杂物农具等。瓦盖则是用茅草、芒梗、稻杆、树皮充当,楼梯多设置在培头脚及中堂内,前面不打墙,制板壁,窗栅木质花格或花草,在走廊梁栋及天井四围的柱腿上刻有花鸟类浮雕。而厨房、牛猪栏、柴房、厕所的附属建筑多为平房。还有许多古老房屋中堂楼板用竹编籍铺盖,也有围墙大门背建门厅,有的大门前还打有照墙,目前尚存的最大的清代古老房屋是对门山大屋里,有七间正四厢房,四方大明堂,四个车门走廊,前厅还有10多间楼房相连,四周还有附属房屋,现居有10多户村民。另外还留有最古老的房屋一座,三间正二厢房,距今已有300年左右历史。

  长久以来,八百村的村民依靠上代祖宗创建起来的几亩田地山疆,勤恳细作,但由于人多地少,加之农业落后,过的是半年糠半年粮的日子。而另外一部分既无田地也无山的村民,只能靠出卖劳动力,到外村当长工、打短工、做脚夫度日。还有的村民靠租种他人田地,遇上年岁好,尚可勉强过日,一旦遇上灾荒之年,只有向他人借生谷,甚至乞讨他乡为生。遇上灾年,为了生存,山区人上山采棕榈籽,挖葛藤粉、山粉、芭蕉根来充饥。因此,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镰刀上板壁,肚皮饿背脊”,“火笼抵棉被,松明当灯照”。当然,这是建国之前的事了。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和山,生活一天比一天滋润。村民们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逐渐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提高。1995年,为了使后代能了解八百村近300多年的历史和发展,继承和发扬历代祖先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缅怀工农红军在当地的革命活动及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八百村人着手开始编纂村志。历经二年的艰辛,《八百村志》终于编纂完成。《八百村志》按编、章、节结构编写,设概况、大事记、地理篇、经济篇、政治篇、文化篇、人口篇,共37章、67节,并附有:自然灾害录等历史资料,其中许多历史资料在某种程度上还填补了武义历史的一些空白,显得十分可贵。《八百村志》编排结构的合理性,内容形式的科学性完全超越了一般村志的要求,达到了县志的标准水平,同时它也是我县最早的体例比较完备的一本村志。该村志主编邹法塘,长期担任村会计,平时十分注意收集历史资料,记录资料,给村志的编写提供了大量可贵的历史材料。本篇中有很多材料均来源于此,对此表示非常感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八百村志》除了给村里主要姓氏邹姓立传外,还对何、葛、凌、叶、祝、邱、王、汤、鲍、施、程、温、方、邱、何、胡等16个小姓也专门立章,记录了各个姓氏在八百村的发展史或简史,充分体现了各个姓氏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观。这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各姓如一家的民族传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编辑: 何凌云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