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文 古梁 涂志刚
村口古树林
邱金隆烈士革命事迹展览
邱金隆故居
读书洞
丹霞绝壁
金隆村原叫叶坑村,是一个仅有百余人口的小山村,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是我县唯一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庄。
金隆村位于群山环绕中的一个偏僻峡谷中,四周峰峦叠起,山上成片的阔叶林浓荫蔽日。村口古木参天,村中道路光洁,民居沿着山势而建。穿村而过的小溪水流潺潺,溪水清澈见底,光澈照人。溪中水潭,碧如翡翠,常年不涸。小山村远离尘嚣,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给人以一种田园诗般的安详和恬适。
红色记忆
“最了解金隆村革命斗争史的,是这位陈老师。”村党支部书记邱振岳向我们介绍了现年72岁的退休教师陈庆仁。陈老师年轻的时候就常常听村里老人讲当年跟随邱金隆闹革命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萌生书写的念头,作了大量的手记。后来,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加上史料欠缺较大,许多情节难以证实,只好搁下。退休后,陈老师认真访问知情者,实地走访红军活动地点,多方搜集有关文字资料和档案材料,将以前的手记重新修改整理,写成《星火———武义县坦洪乡金隆村革命斗争史》这样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现在,这份历史资料已做成展牌,挂在叶坑祠堂的墙壁上,用以激励后人,教育下一辈继承革命传统。
叶坑村山高路远,土地贫瘠。解放前,村民以种靛青为主,兼砍柴度日,在水深火热中挣扎。1928年,邱金隆在云华溪口当长工,认识了潘漠华,在其影响下,回叶坑组织革命队伍。当时村里就有七八位青年跟随邱金隆在读书洞、老鼠洞等地活动,利用叶坑邱氏宗祠作为联络地点,开展革命斗争。邱金隆曾在读书洞研究攻打俞源保卫团,并从此洞出发经上坦岭头,南源、白岩的青风岭,在大黄岭头山上埋伏,到午夜突袭俞源镇政府,缴获枪支弹药,补充军备。邱金隆还在叶坑祠堂召开会议,筹措红军粮款,并连夜到溪口财主家筹到粮款。
1930年5月,邱金隆等组建宣平红军。他们在吴宅慈仁寺宣布宣平北营红军成立。红军队伍在北乡一带活动,张贴标语,宣传发动群众。北乡各村青壮年农民纷纷参军,红军队伍迅速扩大,达700余人。指挥部设在深山岙里的洋虎坪(现属俞源乡),邱金隆任指挥,邹高水任副指挥。6月上旬,西营红军在大河源成立,郑树良任指挥,邹广春任副指挥。游击区域扩展到宣平整个西乡及邻近的松阳、遂昌县境内,沿途发动群众抗租、抗粮、收缴地主豪绅的武器,参军人数达千余人。
宣平在党的领导下,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成立了东、南、西、北4个红军营,有2000余人,打击土豪劣绅,焚烧田契,袭击曳岭区署、遂昌门阵保卫团。红军势力遍及松阳、遂昌、金华等县边境。
在邱金隆的革命思想影响下,叶坑村有27位热血青壮年先后追随邱金隆参加红军,占当时全村青壮年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正因为参加红军人数多,且有邱金隆这样一位北营总指挥,加上叶坑村有操棍练武的传统,许多人有一身好棍棒,所以原宣平县出北门的人均称叶坑是“土匪窝”。宣平县保卫团曾多次进村搜捕红军战士,捉拿红军家属,烧毁红军家属茅房20多间,邱金隆家的茅房两次被烧毁。1930年农历六月邱嘉利被捕牺牲,农历九月邱金隆、邱明隆兄弟被捕牺牲。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追认邱金隆、邱明隆、邱嘉利为革命烈士,并把叶坑村定为革命老区村。1982年,县人民政府又下文用邱金隆烈士的名字作为村名,将叶坑村名改为金隆村,以激励后辈永远不忘先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邱金隆(1903—1930),又名祯满、满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叶坑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霸减租斗争,被国民政府追捕,避住武义地界。1930年4月,邱参加武义西路红军,驻扎在仰天垄。西路红军被省保安队包围袭击,邱突围后回到家乡。4月下旬,联络祝高水、陈祖训等10余人,在吴宅梨树畈召开会议,酝酿成立宣平红军。5月上旬,在慈仁寺正式建立宣平第一支革命武装———北营红军,邱金隆任总指挥。邱还率北营骨干陈祖训等,协助东乡党组织,建立东营红军。数月之间,宣平东、南、西、北四营红军相继建立,正式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浙西三纵队”,邱任纵队军事委员会委员。6月下旬,邱率北营红军500余人,从洋虎坪出发,经桃溪镇至上江,惩办了恶霸地主王某。县保卫团20余人赶来拦袭,经红军反击,窜回县城,急电省府求援。6月26日,省保安队一个排开往宣平,邱率红军在吴宅阻击,省保安队掉头从原路撤逃。7月13日,邱率北营红军与武义西路红军会师俞源,声势浩大,民众振奋。此后,邱率北营红军,曾参加后树、上坦等多次战斗,因武器不敌,战斗失利,在白色恐怖中,隐蔽家乡活动。10月,邱金隆与胞兄邱明隆,由于同村红军叛徒邱某的告密,在家乡石竹坪、石岩花一带的岩洞中被县保卫团搜捕。兄弟俩解送县城经过家门口时,邱金隆对嚎啕大哭的老娘说:“娘,不要哭,十八年后我俩又成一个大后生!”说完大踏步向县城方向走去。在狱中,他受尽严刑拷打,却始终坚强不屈。农历九月十三日,敌人将他捆绑游街示众,他面无惧色,高呼:“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过了十八年,又是大后生。”“共产党万岁!”他在柳城下桥头慷慨就义时年仅28岁。反动派还砍下邱金隆首级,在县政府大门口悬挂示众三天。
邱明隆(1895—1930),又名祯淦、永隆。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胞弟金隆一起参加革命。1930年7月,受中共宣平县委书记曾志达的委派,邱明隆同陈祖训到上周村创建东营红军,并任东营副指挥。不久,东营红军和北营红军在洋虎坪合并,邱明隆担任分队长(原东营红军分队)。王湘被捕后,兼任联络员。革命低潮时,与胞弟金隆一同潜回叶坑村,不久兄弟俩一起被捕。当年农历九月十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在宣平下桥头,时年36岁。
邱嘉利(1903—1930),1930年参加北营红军,担任分队长。同年7月,与潘连堂、潘土南(上坦人)、钱正相(上陶人)、邹增水(洪村人)、陈国章(塘齐人),还有一位不知姓名地址的战士共7人,执行任务前往浙武红军仰天垄营地,在途经少妃时遭国民党省防军抓捕。农历六月二十八日,7人均在南湖二里垄英勇就义。邱嘉利就义时年仅28岁。
当年,邱金隆闹革命的故事在宣平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现还留存许多故事和歌谣。原红军战士陈发祥在狱中编写的《红军歌》最为典型。《红军歌》调寄《孟姜女》,上世纪60年代叶坑村老人都会唱上几句。
红军歌
正月里茶花开得盛,志达漠华到宣平,
秘密宣传闹革命,主张革命起红军。
二月惊蛰春风吹,金隆年方二十六,
担任北营总指挥,营盘想扎阳铺坪。
三月时光是清明,春耕下种正当紧,
生产自救种苞萝,待到七月再扎营。
四月夏季早到来,土豪财主要倒霉,
各方红军打土豪,抗缴钱粮不轻饶。
五月会聚读书洞,商量办法打白军,
夜袭俞源保卫团,胜利凯旋阳铺坪。
六月荷花水上漂,王湘金隆叶坑到,
祠堂坐满革命军,溪口财主不安宁。
七月有个七月半,正式扎营阳铺坪,
改称红军三纵队,有党领导方向明。
八月桂花遍地香,红军联络是王湘,
上坦开会遭暗算,坚贞不屈拒投降。
九月菊花满山黄,红军战士泪汪汪,
金隆兄弟被杀害,革命力量受创伤。
十月好似小阳春,反动县长假安民,
失去联络军心散,红军队伍遭摧残。
十一月到天变凉,白色恐怖实猖狂,
部分红军被追捕,化整为零暂潜藏。
十二月里雪花飘,过年想念金隆郎,
红军时刻盼天亮,星火燎原打东洋。
邱姓源流
金隆村现有居民135人,主要姓邱,其他还有赖姓、陈姓等。
邱姓居民从福建迁来,据该村修于民国丁丑年的《河南邱氏宗谱》记载:“按邱氏旧谱,其先肇于姜子牙,之后佐周伐暴救民,权重功大,封齐之营邱河南。厥后子孙以国为氏,以地为郡焉。”说明金隆村这支邱姓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东汉《风俗演义》载:“齐太公望封营丘,支孙以地为氏。”史称丘姓正宗。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
福建邱姓的始迁祖为宋朝时的三五郎。三五郎生有十子,十子迁居福建、广东各地,居址纷纷不一。“迁居广东者有之,迁居英德者有之,迁居广平龙岩邱坊者亦有之……惟邱坊为最著。”传至智公万八郎者生有四子,其中第四子名叫寿山的迁居崇头。传至九世名叫善夫的复迁古田里邱学坊。
叶坑始迁祖为成益、成敬、成朋兄弟三人。善夫“再传十三世”,“有讳成益、成敬、成朋兄弟三人,知识超群,胆略雄壮,相与而言曰:‘大丈夫志在四方,岂区区一地限我哉!’于康熙年间由闽(福建)汀(即清时汀州府,府城在长汀)上杭古田里而来浙栝宣平五都二叶坑。”据村里的老人讲,成敬公兄弟三人实际上是为避战乱而来。查清朝历史: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第二年靖南王耿精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蓄发易冠服,与吴三桂合兵入江西,被清军镇压。耿精忠从1674年谋反到1682年被凌迟处死,福建经历近十年的战乱,当时许多百姓离开家乡到外地避难谋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我县很多山区村,尤其是原宣平地区的山村,居民是康熙年间从福建迁来的,大都于叶坑情况相同。成敬公兄弟三人迁居宣平叶坑后,“负耒横经,诛茆刺草”,开田劈地,以种靛青为生,兼砍柴出卖度日,人口逐渐繁衍。为求生存,很多村民外出谋生而定居外地,桃溪镇的上陈村就是从叶坑迁移后繁衍而成的一个自然村。柳城青坑、下杨,甚至武义、金华等地都有叶坑迁移出去居住的人。
叶坑人口较多的还有赖姓,据邱姓第十八世孙余土写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叶坑新建祠堂志》记载:“光绪癸巳(1893年)冬,予与诸父老集合本村赖、钟姓之前辈,提议合造三姓宗祠。幸诸父老佥曰然善,而合建之议已决,推举董理且委予总理斯事。予思义无容辞。爰是妥为筹赀,挨户题捐,众愿乐助以成善举,鸠工庀材于甲午(1894年)夏月竖造祠堂,及乙未(1895年)冬而竣工矣!”从这篇志文中可看出,叶坑祠堂由邱、赖、钟三姓合建。赖姓没有宗谱,但据传叶坑赖姓先祖是成敬公的女婿,他也是福建人,因送岳父到宣平叶坑,而后就在此定居下来。钟姓这支已失传,现在叶坑已没有钟姓居民。
丹霞地貌
金隆村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村东侧的群山中,以及紧邻的新宅镇安村白水坑自然村峡谷两侧的山顶上。
紧靠金隆村南边,有一花岗岩脉,走向呈南东方向,海拔约300米,整个岩脉呈红色,竖直节理风化十分明显,岩柱、岩壁十分壮观。岩脉的东侧有一条狭长的山谷,当地人叫衣罗坑。从衣罗坑北山脚沿山向东登山,行约1.5公里的山顶上,是一堵巨型的丹霞岩墙。丹霞岩墙呈东西走向,长近800米,绝对高度约150米,岩墙下部分布了许多扁平洞,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红色的长城,这在武义众多的丹霞地貌中也是不多见的。沿着这一丹霞岩墙的西端向北行,登上山顶,可望见群山起伏中的数座丹霞孤峰,向南不远处的蓑衣坪孤然独立。过山顶又折向东行,是一个巨大的呈半圆形的山谷。在山谷的尽头,远远看去也是一堵石墙,由于树木杂草的遮挡,看不出什么形状。然而越走近,山体越大,走到岩体前,赫然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丹霞额状洞,这个岩洞就是当地人称的“读书洞”。整个岩洞呈180度半圆形,海拔约550米,洞的底部深处有连续四五个扁平洞,其中有的扁平洞中还有细小的水流。整个岩洞高约8米,洞中部前沿山边有两块近2米高的崩岩,洞的西侧有一直径约40厘米人工凿成的石臼。读书洞在民国《宣平县志·胜迹》中有记载:“诸鹿岗,在坦川,一名赤岩洞,又名石狮岩。为明御史潘湘读书处。”民国《宣平县志·贡科》:“潘湘,正德戊辰(1508)太常博士,升两广监察御史,转知府,居上坦。”民国《宣平县志·坊表》中还记载:“绣衣坊在县前横街,皇都得意坊在县前直街。上二坊为正德戊辰进士、两广巡安御史潘湘立。”潘湘死后葬在今新宅镇谷村,墓今还在。据村民介绍,金隆村丹霞区还有大小岩洞十多个,其中读书洞、老鼠洞、石竹坪、石岩花等岩洞都曾是邱金隆等红军战士活动的地方,所以当地人也把读书洞叫做“红军洞”。还有的岩洞由于较深,所以产生一种自然现象:夏天洞中吹出冷风,冬天吹出热风。
在读书洞北东侧,就是白水坑村的狭长山谷。其中发源于海拔749米的奇峰山(在安村南)的是黄家坑溪;东南侧发源于海拔739米竹岗岭和海拔814米的门头坞山的两条溪流在白水坑村汇合为白水坑溪,并与黄家坑溪合流于黄家坑口,径流白庙畈于左岸入赵村至塘齐溪后,右岸入坦洪乡西坑水库,最后汇入云华支流入宣平东溪,入瓯江。在这整个白水坑流域的北东、南西两侧的山峰、山腰均分布了海拔300米以上的丹霞地貌。在这些丹霞地貌中,间有花岗岩脉互相穿插,在白水坑底有多处磨圆度比较完好的巨大崩岩,整个地貌处在一种自然的处女地状态。白水坑村与金隆村同姓邱,且为同宗,两村约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