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水阁:见证昔日文化与商业的繁荣

2012年11月27日 09:05:30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潘国文 古梁 涂志刚/文 朱谢旻/摄

 

水阁村全景

白鹤庙

下新屋茶行

古街

董氏宗祠

 

    水阁村位于白姆乡东北部的后树片,西与金华婺城区接壤。后树片原为后树乡,古称“厚睦”或“木侯树”,1992年区划调整并入白姆乡。水阁村现有人口501人,村民绝大多数姓董,自宋景祐年间(1034—1038)百一公秉义大夫卜居此地后,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村落历史文化。可以说,水阁村在文学艺术及道教文化、商业文化等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在我县地方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地理环境

  庠生董攀龙写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水阁记》,对水阁村的地理环境作出了比较形象的描述:“厚睦皆山也,东西两源循村环列。自东源始西行六七里,有形势若舟伏者,其地土脉深厚,田畴肥美,西流之萦回似带,南山之拱秀如屏,俱可一目而得。…闲尝登高而望,其东南数百步有孤岩挺峙曰岩山者,则村之后龙所自来也。…若夫凭西而望,重峦叠巘、高插重霄、诚出云而降雨者为茶山为著。时乎野芳发而幽香,时乎佳木秀而繁荫,与夫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又无一不辉映乎阁之右也。有客自西南来者,游而美之曰:‘乐哉,斯居彼桃源奇境、鹿门胜迹盖无以远过矣!’……”

  水阁村所在的后树片是一条四面环山的峡谷,峡谷长十余里,村落十余处。从峡谷出外往南到白姆要翻过海拔280米的雪坑岭,往东北到桃溪滩要走海拔343米的后树岭。水阁村位于峡谷中段,南到雪坑岭直线距离4公里,东北到后树岭直线距离2.5公里。村庄的后山叫舍丈山(岩山),海拔562米,前山海拔410米,西面远处与金华的界山为茶山(其主峰叫八县尖,海拔964米),两侧高山在谷底形成峡谷台地,台地周围依山就势分布着层层梯田。穿村而过的东源水发源于上辽海拔685米的高山峡谷中,与发源于雪坑岭的西源在村西南白鹤庙下合流入桐溪,直奔金华安地水库。

  高山峡谷,造就了水阁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古代武义文人创作了许多赞美水阁山水的诗文。《后睦董氏宗谱》就收入了清邑庠生董洹的两首描写水阁山水的诗歌。东源山水歌(七古)

  座客且莫讙,听我谈家山。我家在何处?乃在金华南山桐溪东源之考盘。盘边何所有?云树富奇观。上有千寻盛夏不竭之悬瀑,下有奔流怒吼浖虎浖虎之长滩。水石清而泚,竹木幽以闲。鸟啼山欲曙,布谷伯劳鸣关关。殷雷当伏暑时见,飞雨挂林峦。秋来木叶脱,白云满壑苍苔斑。元冬夜凛冽,晓看积雪堆。巑岏五峰列我前,供揖浮云端;众岭环我后,飞舞如翔鸾。其左有小宅,古木波涛翻。极西面茶山,朝爽开心颜。四时节物自变换,就中景象空尘寰。长年不见官吏到,唯有骚人墨客牧童樵叟时往还。此特大略耳,一一难具谈。我歌与客客应欢,便欲临风思跻攀。吁嗟乎!安得幅巾拄杖着芒屐,使我一生吟风弄月不出此山间。

  石岭新泉吟为家夔友兄赋(五古)

  步出里门西,一岭中横隔。上登无十步,下瞰俨百尺。竹树交蒙龙,石潭泻寒碧。每逢三伏天,清阴蔽炎日。凉飔飒雨至,烦暑爽然失。伟哉山水乡,有此神仙宅。吾家夔友翁,夙具烟霞癖。风月每登临,披襟忘晨夕。眼明见寒泉,流向石竅出。酌之甘且清,冷然香扑鼻。大呼喜欲狂,云根亲搜剔。叹此久埋没,来往无人识。践踏等蹄涔,败叶纷堆积。洗濯出污泥,后来宜护惜。筑以渟水池,甃以沙文石。一镜清滢滢,绿净照毛发。遂令石泉名,远同虎跑埒。乃知天下美,所在遭沦抑。青眼苟无人,虽奇竟无益。翁也笑谓我,大瓢试斟挹。我言吃不得,此泉是琼液。不见古仙人,往往啖石汁。诚恐酌饮后,两腋生羽翼。一举便升天,永无尘俗别。

  后树董氏

  后树董氏来源,由于“代远年湮,迭遭兵燹”已无从查考。民国乙亥年重修的《后睦董氏宗谱》收录了曾任壶山高等小学校长的徐丙炎写于民国二十四年(1925)和赐进士出身、邑人顾倬槱写于道光十七年(1837)的谱序等6个谱序,这些谱序都认为百一公秉义大夫董士杰是后睦董氏一世祖,同时还把古代一些董姓名人作为先祖。如:董父(相传为飂叔安的儿子,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董仲舒(西汉儒学家,提出了“独尊儒术”的观点,使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正式得以确立)、董承(汉献帝不堪曹操的专权,于建安四年春把血书密诏藏在衣带里,赐给车骑将军、国舅董承谋刺曹操,董承并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等人共同密谋除去曹操,事机败露,曹操大开杀戒,将董承等被满门抄斩)等。

  秉义大夫董士杰是哪里人,宗谱里没有记载。据现年81岁的董子清老人说,他们董姓来自江西白果村。董姓祖先迁居后睦时曾从江西带来二株裹着泥土的白果树,栽种水阁的后山上。由于一株离村居太近,影响村民的安全,前几年被砍伐。另一株虽历千年,仍郁郁葱葱,高大的躯干直插云霄。董姓迁居后睦,子孙分居董处、水阁两村,董处在桐溪东源的上游叫上处,水阁在东源下游叫下处。《董氏上下处记略》说:“我董氏三三公生百一公,百一公生千一公,千一公生万九公,万九公生再一公、再三公、胜九公。再一公下无传,再三公、胜九公两派子孙分处上下处。”也就是说上处董处是哥哥再三公的后裔,下处水阁是弟弟胜九公的后代。

  董姓迁居后睦后,开创者“皆烧畲耕种,凤俗勤俭”,集聚了一定的财富后,仍是“士勤于诵农力于稼,妇女劳于机杼”,以致于后来“俊秀选造之彦蔚然杰起,沐浴乎诗书礼乐之泽”,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人才。晚清时董洹、董干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董洹(1777—1856),字维清,一字旭涟,号芳洲,邑庠生,著有《补萝山房诗稿》。董洹的才华和求学精神在徐岱宗的《芳洲洹翁八旬寿序》中有详尽的叙述。“其识洽闻,宿学奇才,冠世物恒,与律度兼修”,他不但知识丰富、学识渊博,而且精通音律。“聿自缥缃,幼嗜铅椠,长耽搜逸史于百家,补亡书之三箧,结契在羲皇以上”,他幼时勤奋好学,年长后沉浸在古书的搜遗补轶之中。“于是缣帙连云,牙签曜日,剖劂互异,雠勘无疲。或负旭以手抄,或临风而背诵。宝爱昔贤之往迹,摩挲古本之留遗。露浓烟淡之天,订定此崤讹,虎豕山晓水明之地,浸淫于细碎”,他藏书浩繁,终日浸淫于琐碎的古书雠勘之中,以致后来到了“室内无长物,门前无杂宾”和“憔悴迭加”的地步。由于他学识出众,加上“笃行表闾”、“至德可师众”,因而进士出身的县城人顾倬槱于丙申年(1836)延请他为诸子师(事见顾倬槱《董氏续修宗谱序》)。董洹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加上科举失利,雄心遽耗,壮志难酬。董洹在晚年“徜徉闾里,俯仰家园,发思古之幽情,摛怀人之夙抱。暖日赴鸡豚之社,布韈芒鞵;晚风泛鸥鹭之乡,茶樯酒楫。”醉心于诗歌创作,并结集成《补萝山房诗稿》。咸丰三年(1853)五月,时任知兰溪县事加同知衔的汤金策为董洹的诗集写了序。(汤金策事迹,见民国《宣平县志·官志·政绩》“汤金策,字酉山,河南安阳人。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任宣平知县。治以宽仁,甚得民誉。重修邑志,兴修水利,自大流堰至县四境。倡捐廉俸,督理建筑,修旧增新,共105处,农民赖之。后浙江省城陷,殉难,家属皆仰药死<见《忠义录》>,入祠。”)汤金策在序中说:“(1853年)天中节(农历一月初一日)后,君(董洹的儿子董干)适以先生《补萝山房诗集》见示,急而读之,至烛跋漏尽,不能自已。”汤金策对董洹的诗歌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其气之朴茂,实胚胎于汉魏者特深,而其浑灝流转,挥洒自如,则太白(李白)也;格律谨严,气势雄壮,则浣花(杜甫)也;质而不俚,淡而更腴,则香山(白居易)微之也。至其议论纵横,笔力逋峭,则又时出入于东坡(苏轼)、山谷(黄庭坚)之间。其学博而不尚堆垛,其笔妙而回异空疏,斯真寝馈于古而能自出机杼者欤?”可惜诗集已轶,仅存诗歌10首,《武川备考》收入7首、《后睦董氏宗谱》收入3首。

  董干(1802—1862),名玉峻,考名干,字茂扶,号立斋,别号云庄,邑庠生。董干的行状事迹没有详细的记载,汤金策对其才识非常赏识,曾聘请他做自己儿辈的老师。汤金策在《补萝山房诗稿》序中说:“董君云庄,武川绩学士也。余囊宰鲍村(宣平),尝聘为儿辈课读。从公之暇间,与坑论古今诗家得失。君自汉魏唐宋,以迄元明、国朝诸大家,无不沿流溯源,洞若观火。且谓,必先寝馈于古,而仍自出机杼,始称能手。心折者久之,……”董氏宗谱中收入董干的数篇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见他的文采。如写于道光庚子年(1840)的《重建三断龙王庙记》就有唐宋古文大家的风味:“浙东多佳山水,而崇山峻岭之中,瀑布岩泉高悬百丈注为澄潭,为神龙所窟宅者,所在多有。而其著名者莫如天台、雁宕,次则婺南三断龙湫,名载《一统志》(封建王朝官方的地理总志)中,亦称为奇绝焉。方其涌奇云吐霖雨,遥望箬阳峰头雾气腾升、电光闪烁,俄焉而疾震雷声,出山风雨如涛喷练挂,排空而飞。故郡邑村氓咸喜为寄情快志,而不知实由造物之惠泽神功也。……”该文后还附有诗一首:“矗矗云峰望箬阳,清溪曲曲树苍苍。灵祠到处纷祈雨,行看甘霖普八方。灵湫陡绝万山中,翠壁丹崖景不同。一阵溪风吹细雨,沉沉水汽射龙宫。瀑布晴天下石门,双崖兀立锁云根。我来赤足层岩上,第二潭头欲断魂。石峡龙吟古洞幽,天风吹动万山秋。题名峭壁随云出,身在高寒最上头。 屴层岩黑入云,此中真合住龙君,闲凭水槛悬流挂,日慕天清风雨闻。”

  白鹤庙与道教文化

  水阁村三座道教庙宇:白鹤庙、龙女庙、三断龙王庙。据董氏宗谱记载,三座庙宇都建于宋朝并与后树董氏先祖秉义大夫董士杰有关。

  据《后睦董氏宗谱·秉义大夫记》记载:宋景佑年间,秉义大夫董士杰“兴贩罗帛至台府(浙江台州),投寓行家,闻彼地有白鹤大帝最为灵感,于是虔备牲礼告许圣前,以祈获利。后果如愿,公即敬请大帝香火回家,暂置于双溪口(东源、西源交汇处,即今白鹤庙处)。”白鹤大帝即东汉赵炳,浙江东阳人。在章安(古县名,1984年前属临海县,后政区划归椒江)一带修道行医,在民间影响极大。死后在各地海洋河泊等处显圣。南宋时,高宗赵构南渡,累封至白鹤崇和大帝。在江南一带,凡是带有白鹤、灵康、赵侯的祠庙,都供奉赵炳,至今民间信仰极盛。《武川备考》引用《后汉书·方术传》:“徐登者,闽中(福建)人也,本女子,化为丈夫,善为巫术。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符咒)。时遭兵乱,疾疫大起,二人遇于乌伤(今浙江义乌市)溪水之上,遂结言约,共以其术疗病。各相谓曰:‘今既同志,且可各试所能。’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二人相视而笑,共行其道焉。登年长,炳师事之,贵尚清俭,礼师唯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但行禁架(禁咒),所疗皆除。后登物故,炳东入章安,百姓未之知也。炳乃故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见之惊惧,炳笑不应。既而爨孰,屋无损异。又尝临水求渡,船人不知之,炳乃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临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其惑众,收杀之。” 

   《抱朴子》、《异苑》等古书对赵炳吹气作禁的法力,写得更为神奇。《抱朴子》:“道士赵炳以气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以大钉钉柱八尺许,以气吹之钉即跃出射去,如弩箭之发。”《异苑》:“赵侯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越方善禁咒也。”关于供奉赵炳的祠庙称白鹤庙,清·卢标《缑城漫钞》说得更清楚:“白鹤庙,祀汉赵炳,以徐登侑食者也。炳初祀临海之白鹤山,故后嗣祀者,皆称白鹤。”

  在《后睦董氏宗谱》中,董氏先祖秉义大夫董士杰类似神话中的人物。《秉义大夫记》还记载董士杰狩猎“三断”(瀑布名,也称“山断”,在距水阁五十多里的白姆乡龙潭村)遇龙女和乘龙车破鲁曹兵的事迹。董士杰告许白鹤大帝,得到大帝启发,踰日即出猎山断。到山断时只见四山云雾忽起,连带去的猎犬也不见了,董士杰猜,必定是山神显圣,就立即扣首祈祷,刚毕,见一少女在涧边对水梳妆,董士杰赴前问起缘由,那少女答道:“我是龙王之女,到这里来开潭静养龙身,如果你不信,可先回去再回来,就能证明我说的不假。”三日后,董士杰回去果见三潭(现在仍称三断潭)。于是董士杰伐木兴工建龙王庙。以后凡遇旱,当地人民祈祷求雨,宰猪祭神,焚香毕,立即下雨,非常灵验。龙王庙建在三断龙潭边,自宋以来,董姓子孙和当地人民相继修造不替。后由于山高路远,不胜修葺之苦,因此于道光戊戌年(1838)迁至水阁村牛颈山之阳。除了龙王庙之外,水阁村还有一座龙女祠,位置在白鹤庙之东,《武川备考》中还留有董洹的一首《龙女祠》诗。现龙王庙、龙女祠都已不存在。

  《秉义大夫记》里记载董士杰乘龙车破鲁曹兵的事迹更是传奇。说的是宋景佑年间有鲁曹率兵八十万,在东京作乱残害百姓,有一匹白马从树林中奔出,形类龙车,董士杰即乘此马赴敌阵,杀贼兵安邦定国。官府群议上表,后赐封董士杰为“得胜秉义大夫”。东西两源民众感公之德,在白鹤庙内增塑秉义公及夫人像,同时又将龙王庙的龙王、龙女祠的龙女之像也塑入白鹤殿内,诸神同享血食。

  白鹤庙奉祀活动为每年正月十二日、十四日迎龙灯祭龙王龙女,十三日迎赵康侯(赵炳),十五日元宵杀猪祭佛,庆新年祈望平安。农历十月初六董士杰诞辰即举行庙会,开展斗牛活动,以纪念董士杰作战之勇。众多牯牛结对相斗,精彩激烈连续数日广为人爱。过去斗牛每十二年一次,是白鹤殿开光之前奏,此后一直沿袭至1948年。文革破“四旧”,白鹤庙殿宇夷为平地。改革开放后,后树人民为继承弘扬民俗文化,1993年,在原址重造了白鹤庙,重塑赵康侯、秉义大夫等塑像,组织了由各村老年人组成的理事会,专司经费募集、活动组织和日常管理,并于隆冬举行了中断46年的斗牛活动,当年就有54头牯牛参赛。次年,理事会决定依照旧例仍以农历十月初六为斗牛节,改十二年一次为每年一次。此后每逢斗牛节,本地、邻乡、金华的斗牛爱好者都闻风而至,每年少者也有三四十头牛参加。如今一年一度的斗牛节,也不再仅与“庙会”联姻,而与“商品交易会”结对了。斗牛节期间,白鹤庙道旁空地摊位就有200多个,公路边大小汽车绵延数里,赶集市看斗牛是后树独有风景。

  清末民国的茶行

  水阁村的种茶历史已无可考,但到清末水阁村已出现比较有规模的制茶业。当时制出的茶叶称“后树茶”,也叫“后树云雾茶”。由于旧时茶叶的栽培方式是零星丛式栽培,亩丛数多则上百丛,少则几十丛。采茶采用“留顶养标”法,只采侧芽,不采顶芽,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因而茶树树形高大,但茶叶产量不高。水阁村当时的保长董天真就用自己家里的田来做现代化成片矮茶丛栽种植试验,这也是我县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园。至民国初,后树茶叶的名气越来越大,金华、杭州、上海等地的客商“携资至者,络绎不绝”,形成了水阁村具有较大规模的茶叶初级市场。当时,除后树一带的村庄之外,附近金华安地、喻斯,本县王尖等山村,都将鲜茶叶运到水阁村来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专门以收购茶叶转卖到村里市场为生的行当,他们把武义盛产茶叶的乌门等地,以及松阳、宣平、遂昌等广大地区的茶叶纷纷运到水阁村销售。水阁茶叶市场把分散、零碎的茶叶汇集起来,形成庞大的数量,然后再经茶商转运到金华等更大的中转市场,销往全国或出口国外。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除了众多游走交易的客商外,常驻村里交易的客商也不少。村里老人还能记起的茶行有:湖南人开的“国树先茶行”;贵州人开的“森木先茶行”;安徽人开的茶行,在金华还有总行;金华孝顺人开的“天汉先茶行”;义乌上溪人开的茶行;还有武义履坦鼎鼎有名的妹先(徐炳星)开的“妹先茶叶行”。当时还出现了现代流行的公司十农户的“包买商”现象。即商贩为了得到稳定的茶叶或扩大业务,预先给茶叶生产者一笔钱,让生产者去准备粮食,召雇人工种制茶叶,然后以新茶价值,连本带利归还。这样茶商的商业资本通过贷放———预购方式就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渗透,控制了茶叶产销。由于茶叶交易市场十分繁忙,后树桑叶坞人张天喜等6人就专门从事品评茶叶、判断价格的工作,相当于现在的经纪人,当时叫“牙郎”。

  水阁村各茶叶行每年从清明开始收购茶叶,一直到农历八月底才结束。茶叶都用竹篓装好,竹篓内编了几层箬叶以防潮,每篓约100公斤。茶行雇人将茶叶用肩挑扛抬,过后树岭到履坦叶长埠渡头上竹排或船,水运至金华,然后销往全国各地。还有一条茶叶运输道路是从后树岭,经王尖,过金华喻斯,就到一马平川的雅畈了。从水阁到金华安地本来也是一条运输孔道,这条道路路途最近,但当时要过一道上下二十里的“廿里岭”,行走更不易,所以茶行选择路途稍远但相对平坦的这两条运输道路。当时茶叶的收购量非常大,各茶行的茶叶一般要到当年的农历十一月末至十二月初才能运完。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由于抗战爆发,浙江省茶叶公司迁移到水阁村的董氏宗祠,该公司在此制作红茶、绿茶,也制作龙井茶。今年88岁的水阁村老人董奎洪经常看制茶师傅做龙井茶,他17岁时也学会了龙井茶制作技术。他说,制龙井茶的铁锅表面光洁度要求非常高,武义、金华都没有这种铁锅出售,他学会炒龙井茶的第一口铁锅是父亲陪他到杭州米市巷买的。从老人的回忆中可发现,水阁村很可能也是我县龙井茶的首产地。省茶叶公司的老板和管理人员都住在祠堂西侧的下新屋,下新屋是一座堂楼,高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作为茶叶仓库,也有生产车间。据老人回忆,当时下新屋排列着36口制作龙井茶的铁锅。大的茶叶行都在堂楼里,一般都是楼上住人,楼下作为茶叶仓库。

  1942年,日军占领武义后,国民党21师某团独立连驻扎在村里,日军来袭时,独立连官兵寡不敌众,不战而溃,日本人就将两座开茶行规模很大的堂楼点火烧掉,村里许多房子也被连着烧毁。

  茶叶的生产、销售给水阁村带来了极度的繁华。当时常住在村里的商人有二三百户,400多人口,外来人口超过本地村民。村里有两个旅店,叫“洪寿宿店”、“宗生宿店”;两个酒店,常年酿酒的作坊也有两个;南货店、小吃店、饮食摊布满整个村。至今村里的古街上也可以看出当时店铺林立的景象。茶叶经济带来人口的集聚,也带来文化的繁荣,剧团到村里搭台演戏,一演就是三个多月;还有几班唱道情的常驻在村里,艺人天天夜里演出。

  解放后,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水阁茶叶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水阁茶叶行的出现,是经济发展,茶业兴盛,饮茶成习的必然结果。因为过去把商业作为末业,旧县志、宗谱等都不记载商业活动情况,我们无法考证水阁茶叶行产生的具体年代,但从该村遗存的上新屋茶行等建筑形制来判断,应该在清中晚期。据有关专家分析,水阁茶叶行的兴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清中晚期后,世界掀起一股中国茶的热潮,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消费者,都以能得到正宗中国出产的茶为荣,人们喜好中国茶就像他们过去喝葡萄酒一样嗜饮成性。当时,中国完全垄断世界茶叶市场,日本虽有少量茶叶生产,但主要是针对本国消费,出口量微不足道,因而国外市场需求旺盛。

  第二,雍正十二年(1734年)废止了700余年的茶马互市制度,全国茶叶产区除陕西、四川、江西、湖南等少数州县还保留“茶引”外,茶叶在民间可以自由买卖,茶叶贸易已经完全放开。茶叶从之前的皇室专享,贵族特供,到市井茶肆遍地,平民皆可啖饮。茶叶真正从朱门走向柴户,是人人爱茶,人人可爱茶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加上清代疆域辽阔,又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茶叶贸易比任何时候均有扩展,茶叶市场遍及全国。

  第三,茶叶市场的形成必然有名茶相伴,来自高山的后树云雾茶当时具有相当大的名气。后树云雾茶以其“芽壮叶肥,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幽香如兰,滋味深厚,鲜爽甘醇,耐冲泡,汤色明亮,饮后回味香绵”的特点,民国时期曾在日内瓦世界食品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特别受到江浙沪富庶地区人士的青睐,因而需求旺盛。

  遗存的古建筑

  水阁村旧村位于东源的右岸,村居建在沿溪山脚的台地上。村庄东西长度有四五百米,南北宽度仅百米左右,其形状很像一艘停泊在港湾的船舶。村民说,过去进出村庄要道的桥梁都不用石梁,而采用独木桥。现今还有两座1米左右宽的独木桥横跨在东源之上。这两座独木桥就像船上递下的踏板,桥上长满藤类植物,给村庄平添古意。由于茶叶市场兴盛,商业繁荣,规模不大的水阁村居然还有一条商业古街,现在叫银杏街。因此,水阁村的古建筑除了一般古村具有的祠堂、香火堂、民居外,还有古街两边的茶行、店铺等,这些古建筑都建于清中晚期,或民国时期。

  董氏宗祠又称“广川祠堂”,因董姓先祖董仲舒为西汉时期广川人,故以之为名。董氏宗祠位于东源的左岸,建筑坐北朝南,三进三院,占地面积1202平方米。前厅在上世纪80年代,因失火被焚毁。焚毁的建筑包括大门、古戏台,现仅存东侧厢房,其它为现代改建。中厅、后厅都是面宽三间,梁柱粗大,建筑气势宏伟。厢房前厅两侧已改造外,面宽八间。后厅西侧另设偏厅,面宽三间。董氏宗祠是附近村庄规模最大的宗祠,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但该建筑现在的保护力度不够,长年失修,屋内漏雨严重,有的梁柱等木料出现腐烂现象。

  上轩间香火堂位于银杏堂弄5号北侧,当地又称“上香火堂”,为董姓房派祭祖之处,清代建筑,由门房、正房、厢房及东西偏房组成,占地面积297平方米,平面布局呈“T”形,建筑均为二层结构。门房面宽四间;天井两侧厢房各一间;正房建在高约1米的台阶上,面宽四间;东偏房面宽两间,已毁,西偏房已改建。该建筑是水阁村血缘聚落的产物,时代特征明显,选材造作较为考究,虽有残损,但仍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茶叶行过去,水阁村茶叶行有许多座,除了在抗战时期被日军焚毁的两座外,还有的被居民拆除建了新房,现仅存上新屋茶行和下新屋茶行。上新屋茶行位于银杏上街16号,民国初年建筑,1949年前曾是茶行。该建筑占地面积112平方米,面宽四间,二层结构。下新屋茶行位于西侧村口,清末建筑,占地548平方米,四合院式,二层结构。门厅面宽三间,底层为通间;正房面宽七间二弄;厢房面宽四间。门厅、正房、厢房面向天井一侧的上下层均设通廊,二层通廊设雕花栏杆。天井卵石铺砌匀称精美,排水沟蓖石有鱼等图案。大门院檐下有墨绘花鸟及几何图案。该建筑用材考究,梁面、花窗等雕刻精美。这两座茶叶行,作为商业古建筑,是当时该地茶叶贸易兴盛的见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但目前下新屋古建筑保护面临许多安全隐患,如门厅堆满竹制品下脚料和柴火,西侧偏门墙壁已开裂等。

  店铺水阁村银杏街过去店铺林立,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有董云清店铺和董加法店铺。董云清店铺位于银杏下街12号,民国建筑,解放前作过面食店。该建筑为三合院式,占地面积105平方米。建筑台基高0.8米块石砌置,前有石板台阶五级。店铺面宽三间,二层结构,前檐施牛腿托挑台,挑台上置有葫芦栏杆,明间底层梁面施暗八仙及云纹雕饰。董加法店铺位于银杏下街,民国建筑,占地面积76平方米,三合院式,系宅店合二为一的店铺形式。两座店铺都是水阁村典型的商业建筑,保存完整,是该村旧时商贸繁荣的见证。

  民居水阁村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建筑有:位于银杏下街13号,建于清代的孝友堂;位于银杏下街东侧,建于清代的董国兴民居;位于董氏宗祠西侧,建于民国时期的吴建新民居;位于上车门路2号,建于清代的厚德堂;位于银杏下街2号,建于清末的张清法民居等。这些古民居都具有浓郁的乡土建筑风格,有一定的文物保护价值。

  水阁村遗存的古建筑,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年代不算久远,建筑也不算精美。清末、民国时期,我省不少山区出现过这样的农村茶叶初级市场,但像水阁村保存这样完整的茶行建筑、商业古街却为数不多。保护这些建筑,对研究了解我县古代商贸活动、茶叶的历史文化,乃至现在发展旅游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 吴景阳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