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芦苇丛中的叶老
□记者述评 ●鄢子和
2月26日早上,印学理论和篆刻风格都独树一帜的“浙江省最年长书法篆刻家”叶一苇先生走了。其实,96岁的叶老直至病逝已与病魔抗争了10多年,2002年10月回家乡武义定居的直接动因就是为了治病和照顾方便。而叶老回家不仅是他个人的英明举措,也是武义地方文化挖掘和建设的大幸事,这10年多时间,尽管有近1年叶老在县第一人民医院、杭州浙二医院和同德医院、县中医院度过,但实践艺术养生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捐献叶一苇艺术馆藏品、提出“诗书造印”艺术主张、出版《寻找明招文化》和《诗心造印》等10本著作只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部分,85岁的病人一回家乡就与壶山熟水接上了地气,成为希腊神话中海神与大地女神孕育的儿子安泰,演绎让人叹为观止的人文传奇。
“安泰”是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只要触及地面有地母助力就力大无比,而一脱离大地就空乏无力。叶一苇在杭州工作生活长达半个多世纪,天天与西湖、吴山等相亲相伴,他直把吴山当壶山、把西湖当熟溪,孤山、断桥、西泠、省博等是他最爱流连的地方,1982年退休后成就篆刻家、诗人、学者的学养和著述,让叶老深深感叹有了文艺女神相伴就“孤山不孤”、“断桥不断”。2003年12月28日叶一苇艺术馆开馆,叶老向家乡人民捐献人文艺术藏品841件,而后又大器晚成创作丰收捐赠人文藏品至1482件,使叶一苇艺术馆成为中国温泉之城武义的响亮文化名片和标杆性地方文化建设品牌。“诗心造印”印学理论及实践影响海内外,叶老向记者说,艺术感悟的理论框架是在杭州形成的,但作为成熟主张和相应文章是回武义后提出并大力推进的。叶老14岁爱上篆刻,但古人视之“雕虫小技”,一直作为书画附庸看待,叶老通过多年艺术实践提炼提出“篆刻非印章”、“印宗秦汉”、“篆刻宗清”等观点,使篆刻成为一门要有厚重国学和文学支撑的独立艺术,小小篆刻表现的是做人道理和社会本质,晚年莫逆文怀沙誉之为“万方印拓沧桑岁月,一把刀添锦绣文章”。明招文化和明招寺一样沉寂荒废已久,叶老从小在壶山小学堂就受到明招文化熏陶,他一回家就身体力行富有创新和创造地整理挖掘明招文化,从吕祖谦的浙东史学到阮孚的隐逸文化,为温泉名城的文旅强县建设提供厚重历史人文内涵。叶老在杭州半个多世纪出版著作10多种,回家乡10年出书10种,且更加成熟更有创新。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利用退休30年时间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印学大师和知名学者,这是何等气吞山河的“夕阳红”!
2005年6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武义参观叶一苇艺术馆,在艺术馆讲解员引领下欣赏一个展厅一个展厅里的一件件叶老篆刻作品,习总书记感觉叶老的印学理论和篆刻作品很有新意,就对随行工作人员说,我们搞行政工作也要有叶老的“诗心”。知道慧眼亲民的大领导对自己的印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感兴趣,在家中养病的叶老就为习近平彭丽媛夫妇即兴刻了印章相赠。李岚清退休后喜欢上了篆刻,2006年10月整理篆刻书稿准备出版,叫出版助理专程送书稿到武义向叶老请教,从此开始了高官文人和平民艺术家的一段“金石缘”。
有人指出,叶老身上比诗书画印更珍贵的是品德。叶老回家最后10年潜心治学创作和无私奉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不仅成了地方文艺圈的公共导师,还把杭州积累的文化资源全部拉到武义薪火相传,使武义地方文化活动和艺术研讨创作氛围骤然浓厚。实现中国梦需要传承和创作并重的“文艺复兴”,叶老已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叶老的治学和艺术都与个人性情一样纯真朴素,浅入浅出中说出了方寸的厚重,但内心的锋芒和深意是通过“和而不同”的途径表现的,值得我们细心品读和潜心深味。96岁已高寿,但叶老计划中要做的许多事情还没有完成,譬如重写《寻找明招文化》等。叶老最后10年与家乡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梳理和创造了鲜明厚重的文脉。叶老是人民和大地之子,山川草木和大地天空会亲密拥抱“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