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要革除千年的皇帝专制制度,代之以民主共和宪政,这样的制度革新中国自古所无,可为我国开天辟地的一场真正的革命。由于南北谈判成功,清廷顺利退位,没有造成很大的社会动荡,也是历史上改朝换代中损失最小的一次奇迹性变革。革命派的主要功臣,及陆续参与进来的立宪派精英,也包括部分愿意改革的旧清官僚,主要是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军政大员,都做出一定的贡献。尤其是革命派的功勋,震古烁今,堪称伟业。然而毋庸讳言,革命与共和国建立过程中,功臣与精英们的思想行为存在一系列的缺陷,这些局限也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狭隘的民族主义遮蔽着革命的核心目标。中国同盟会把“驱除鞑虏”作为其革命纲领的首要任务与核心内容之一。革命派的《民报》与改良派的《新民丛报》争论的基本分歧之一,就是是否把满族人视为外国人。孙中山在1897年就说:“帝位与清朝的一切高级文武职位,都是外国人占据着。”武昌起义后以都督黎元洪名义向海内外发布了《布告全国电》等十个电文,涉及民主共和宪政的字眼寥寥可数,而“复大汉之山河”之类的呼喊连篇累牍。上海《军政府布告》也有“共讨满贼,报我汉族之仇”诸句,江苏都督府的大旗上写有“兴汉安民”几个大字。南京政府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的文告中,“满人窃位”、“异族专制”之类的字句也比比皆是。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南京临时政府诸公得悉清帝退位的第三天,居然爬上紫金山去祭奠朱元璋,把辛亥革命与光复大明江山混为一谈。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弥漫的直接后果,就是把革命目标看作是向满清夺权,而轻视革命成功后如何建设一个人民共和国的民主宪政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