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甘塔:双坑溪最上游的古村落

2013年03月25日 08:50:22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上甘塔村全景
现存上甘塔村的红军挺进师标语

  □古梁  涂志刚

  甘塔原称葛塔,1973年据航摄调绘的地形图上标明的也是“葛塔”,何时改成“甘塔”已不可考。武义人所谓“塔”,就是“地塔”的意思,因此“葛塔”就是“长满葛藤的地塔”。

  从溪里水库库尾向南到黄金塔村,则分为双坑,左边坑经金村、吴村、唐里畈、管宅可至甘塔及古岭高村,直至海拔765米的遮包尖山,山的东南方就是新宅镇的桑坑头村;右边坑是水碓后村、破竹园村,直至海拔588米的龙门岭,过岭即可至新宅镇后林畈村。

  甘塔村北面从西到东分别是海拔592米的雨伞骨山和海拔650米的大岩背山。南面,从西到东分别是海拔444米、403米和432米的高山,村庄就坐落在西侧高山的峡谷中,峡谷的东面就是著名的大雪上龙潭。发源于海拔527米的古岭高和海拔765米的遮包尖的双坑溪,向北面流经甘塔村峡谷,入溪里水库后北上从右岸入熟溪。

  甘塔村由下甘塔、中甘塔、上甘塔、法洪坑、古岭高5个自然村组成。古岭高由于地处高山区,生态恶劣,原有七八户人家、50多人口都已在2006年前陆续全部搬迁至甘塔村。1992年甘塔村属溪里乡,2001年9月调整行政区划后,属熟溪街道。全村现有耕地268亩,分布在村里山谷平地外,大部分耕地在山外,远的在大公山等地。全村山林面积6458亩,其中毛竹林1700多亩,其余都为杉木、柴山。这些山林分布也十分广,远的山在丽水市境内。

  1985年4月30日甘塔村被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村。村内至今保留着红军标语,1989年12月12日批准为省文保单位。

  诸姓源流

  甘塔村主要姓氏为邓、邱、徐、廖、施、管等姓。这些姓氏大都在清代迁入甘塔,聚集成村的。

  最早迁入甘塔村的是邵姓,但以后逐渐消失,现已无此姓后人。

  据嘉庆六年(1801)《邓氏族谱序》中载:“武川有邓氏望族也,其发祥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里。而世系源流未遑考询,至后人丁昌炽,有迁浙江金华武义,如破竹园、葛塔、管岭、毛村垄、驮辽基等处。”

  邓氏从福建迁居武义之后,在今溪里的唐里建立了堂号为“善继堂”的祠堂(家庙)。咸丰元年(1851)的《南阳郡邓氏续修谱序》中记载了这件事:“我族始奋兴于南阳,继发祥于闽杭,徙居古田里东乾。……国初间有因商业而来浙地,寄居于金、衢、严、处州四府者,人不一居,居不一地……旧岁庚戌(即道光三十年,1850年),会族人建祠于金华武义县南乡二十都唐里地方,曰‘善继堂’”。

  由于邓氏从福建向北迁徙,居住分散,直到明末清初,“迨至十一世有祖员外郎,讳于京公迁邑之南廿庄唐里聚族,……至咸丰纪元之岁(1851),合建总祠,共宗谱。”〔民国八年(1919)《葛塔邓氏续修宗谱序》〕邓氏自此才有自己的谱牒,部分邓氏也聚居在唐里村了。

  到了第十四世邓碧进,他生于康熙庚午(1690),卒于乾隆辛未(1751),在康熙中后期从唐里迁入“武义南乡双坑葛塔,生子七人,女一”。至今甘塔村邓姓人有109人,是全村的第一大姓。

  邱姓是甘塔村的第二大姓,邱以邑为氏,其先祖的迁徙史也是十分艰辛的。据《邱氏宗谱》记载:其先祖自宋以来,名山甫者,迁一子于江西建昌南丰双井居,遭回禄之变,而复迁于抚州临汝,后世又有迁福建梅州、宁化、新城、余干等地,又有后世复迁江西南丰。经过几十代,反复迁徙,又回到原迁地南丰。

  到了第二十四世,有“行寿十三,讳三寿,字太生,自南丰客游浙江金华,至武义西乡里兰桥居焉,是武义邱氏始祖。康熙丁卯(1681)六月初十日生,乾戊午(1738)六月廿五日卒。”据此推算邱三寿应在康熙中期迁入武义。 《邱氏宗谱·卷三·行第》中记载第十四世:“行寿四十六,讳德生,字德寿,徙居武义小南葛塔。”据此,邱德生也应于乾隆初期迁入甘塔村。目前邱姓在村里有92人。

  徐姓是甘塔村第三大姓氏。据《白姆徐氏宗谱》载:“宋季间曰安者,自东阳作商武义之白姥,遂卜居其地,则为武义始祖。”其中所谓“安”者就是徐贵安,是履坦的徐姓始祖,因此,白姆徐与履坦徐是同一先祖。以后在清代白姆一支徐姓入迁甘塔村,现在人口54人。

  甘塔廖姓也是从福建迁来的。据新宅镇桃树坑村《廖氏宗谱》记载:“康熙间,由闽汀上杭之古田里清水塘来浙,武义之桃树坑曹村里,因山水之明秀,地土之肥厚,筑室而托居焉。”到廖氏第二十二世,一个叫廖维祥的后代,生于乾隆庚戌午(1790),卒于道光庚子年(1840),因此廖姓应在清嘉庆年间从新宅曹村里迁居到葛塔村。

  村中施姓、管姓都是从甘塔村的施坞、管宅迁入的。据管氏《武川管氏宗谱》及管氏后人讲,管姓也是在清嘉庆年间迁入的。其余还有李、陈、甘、潘、唐诸姓。

  红军挺进师在甘塔

  粟裕领导的红军挺进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宣平、武义一带活动的历史资料,目前有多个版本,叙述不一。本文引用两份比较早的资料,一是首次采访甘塔村群众的史料;二是甘塔村人自己写文章回忆的历史资料。

  1976年6月,在县文化馆工作的童炎、胡彬到甘塔村采访,第一次听到红军挺进师到过甘塔,于是他们写了一篇报道,在当时的媒体上发表:

  74岁的邱樟起,同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况:1934年农历7月间,从缙云武义交界的夏加畈那边,来了一支红军队伍,大约有一百三十多人。武器有20多挺轻机枪、一挺重机枪和一些步枪、短枪,他们多数穿着灰色衣服。当夜就住在甘塔。红军不辞劳累,召集群众开会,宣传革命道理和党的政策。第二天早上,红军叫我和其他三个人带路,从现在新宅区的包山头、李村、青峰岭,带到丽水县的岱

  后、横坑、麻柴、雪下,在雪下住宿。第三天早上,我们完成了带路的任务,依依不舍地离开红军队伍,回家了。红军待我们很好,态度和蔼,说话客气,临别时还给我们好些干粮。当时红军还抓来一个缙云县的伪保长,镇压在甘塔对面的山上。第二年(1935)开玉米山的时候(农历四月份),这支红军又到过这里,在龙潭背(离甘塔四华里)与国民党省防军打了一仗。

  55岁的管炳荣也告诉我们说:“我10岁那年,红军就在我现在住的那座房子里宿了一夜。房子一圈都写上了标语。红军把当地的伪保长和一个地主抓了起来,把地主家的谷子、衣服等东西分给贫苦农民。我也分到一担谷子和一篮子鞋底。”

  另一份资料是甘塔村人、武义县博物馆工作人员邓文德以笔名闻烈写的《红军挺进师两进甘塔村》,发表在武义政协1989年6月第二辑《武义文史资料》上,在该回忆录中,邓文德也提到了1934年挺进师就到过甘塔村,现全文引用如下:

  我的家乡甘塔村,是一个有百多户农民居住的山村,北去武义县城18公里。村子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出外进村,只有崎岖的羊肠小道,交通不便。

  1935年,由刘英、粟裕同志领导的红军挺进师,活动于浙西南山区。早在1934年,红军某部就向我村财主邓得有发出了派款的通知。邓得有不但拒绝交款,还雇请“拳马师”(武功较好的人)邓明亮到家里,购置了几十支鸟枪,整齐地排列在厅堂正中,楼上楼下的窗口都放着石灰包,门上安装了响铃,准备顽抗。当时,红军暂没有进村。财主邓得有以为红军不敢来了,以后,也就放松了戒备。1935年8月7日上午,红军挺进师在政治部主任黄富武率领下,突然来到甘塔村。这一年,我九岁,第一次看见了红军。

  红军进村时,天下着毛毛细雨,我在家里,忽然听到有人说红军来了,我急忙走出家门,一眼看见村口路旁的空地上坐着很多红军。他们身穿军服,手持钢枪,腰系手榴弹,还有轻机枪,个个精神抖擞。我村曾给红军作过向导的邱樟起在途中暗暗地数了一下,这批红军共有130多人。

  红军进村后,只有少数人有秩序地进入民房,首先把财主家的人软禁起来,然后分头开展工作。有的到穷苦人家里和群众谈心,了解情况,宣传我党政策;有的刨下锅底的烟灰作墨,扎竹壳代笔,到处书写宣传标语;有的忙着没收财主家的财物,把粮食、衣物等分给当地穷苦人。有的穷人当场不敢去拿分得的衣物,红军就直接送上门去或帮他们穿戴上。他们以亲热、和善的态度接近群众,并作了宣传之后,军民之间很快就融洽在一起了,我的二哥还曾帮助红军做过一些事务。

  写宣传标语的都是一些年青红军。他们奋笔疾书,仅用半天时间,就在我村几幢较大的房子内外写满了宣传标语。有的写在泥墙上,有的写在板壁上,有的写在门框和屏风上。标语的内容有宣传我党性质的,如“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是帮助穷人谋利益的!”;有宣传军队性质的,如“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有宣传国家前途的,如“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首先要打倒出卖民族利益的国民党!”、“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有动员与号召群众的,如“当红军最光荣!”、“白军士兵要想回家,只有缴枪给自己的工农红军!”、“欢迎白军士兵携枪来当红军!”、“要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打倒压迫工农的保甲制度!”、“反对国民党抽丁拉夫!”、“工人组织赤色工会!”、“农民组织赤色农会!”、“反对老板打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青工实行6小时工作制!”、“童工实行4小时工作制!”等等。这些标语,有直写的,也有横书的,有黑色的,也有红色的,有小的(3—4平方厘米),也有大的(70—80平方厘米)。红军离去后,国民党军队来了,就命令财主毁掉标语,黄富武同志亲手写在管岳应家泥墙上的一首诗,开始被毁掉了。我家房子内外也有红军标语,大伯父邓招谦,在板壁上用水不断擦洗,又用刀子刮除了很多标语。现在,我家的内墙上还留有几条小标语。邓得有家墙壁上写的标语较多,他们用石灰粉刷覆盖。现在,剥去石灰,红军标语尚清晰可见,所以在这里保留下来的红军标语,至今还有70多条。甘塔村现存的红军标语之多,为我省所罕见。

  红军纪律严明,晚上睡觉向群众借用的门板,早上起来都一一放回原处。有位红军战士在中甘塔村管岳应家失手跌破了一只碗,当场就赔了钱。村里给红军当向导的邱樟起等人都领到了五角硬币的报酬。

  1937年夏天,另一支红军部队来到了甘塔村。财主邓得有事先已得到了消息,他们作好了准备,把人、畜、财物全部疏散出去,只剩下一座空房子。这次,红军是在傍晚到达,凌晨天水亮又离去的。国民党省防军于当日上午赶到了甘塔村,并追到红军隐蔽的龙潭背山脚。那里山势险恶,敌人不敢上山,只好在山脚鸣枪打炮示威。我红军往缙云方向而去。

  红军两进两出甘塔村,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群众纷纷说:“这样的军队真好,盘古开天未有过。”解放战争时期,甘塔村是我人民游击队活动的根据地,武义县人民政府已正式公布为革命老区。为了永久保存红军挺进师书写的宣传标语,县人民政府已于1981年3月31日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发扬革命传统,教育后代。

  甘塔村的这些红军标语现在保管的情况不容乐观,虽然部分用玻璃罩起来了,但墙上石灰还是有脱落现象,而且在标语旁堆满了杂物、柴草。如不加更好的保护,这一革命文物遗迹,将会很快消失掉。

  1947年浙东人民解放军二大队的张子清部队曾经驻地离甘塔村2千米的古岭高自然村近三年时间,整个村只有6户人家,全部姓施。当时张子清部队活跃在海拔712米的遮包尖山的密林中,并来往于甘塔和和尚田村。在古岭高村,张子清部队发展施祖连为地下党员,施祖连也经常带部队去和尚田一带。同时甘塔的邓文元、邓文德、邵惠宝等也参加了张子清的部队。施祖连和管明华还为部队在古岭高的深山中搭草铺送粮食。

  垦田与水灾

  甘塔村地处高山峡谷,是双坑溪上游的古村落。一直来这个村耕地少,山地也不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一直是个缺粮的山区小村。村里主要靠开山种玉米和蕃薯,这也是村民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耕地大都远离村庄的边远地区,而且非常分散,种植管理都不方便,产量也很低。因此村民除了用蕃薯丝换点粮食以外,村民吃饭问题一直靠国家定销发粮票。1975年,县政府针对缺粮村的困难,发动全村开荒垦田。当年甘塔村在离开村庄20多里路的下苏埠村的荒坡开田,经过一年的努力,开出了60多亩黄土良田并种上了水稻,从此也摘掉了国家定销、年年开山种粮的帽子。

  1975年8月12日,在4号台风的影响下,甘塔村遭到空前的灾难。4号台风带来了狂风暴雨,当天夜里村里从上甘塔开始10多处暴发了山洪,村民邱增明夜里9时刚睡下,水就冲进了屋里,他拖了孩子往山上跑,房屋就被洪水冲走了。全村冲毁住房、柴房51间,妇女唐宝云也被水冲走淹死。全村当时有6个生产队,5队的一头牛被冲到了溪里水库,6队的一头牛冲到下游的金村。村民的家具、农具、粮食、农作物损失十分惨重,良田山地、桥梁、河坝、道路也全被冲毁。

  我们在甘塔村寻访历史的时候,甘塔村的村民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他们这个革命老根据地村能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保护好红军标语,使这一革命遗迹真正成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 

  编辑: 何凌云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