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东垄:樊岭尖下的古村落

2013年04月09日 09:19:55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东垄村口

陶氏宗祠

 

 □涂志刚 古梁

  桃溪镇东垄村,位于海拔677米的樊岭尖南面,距县城30千米。古时称东龙村,后称东垄,“文革”时称东弄,由东垄和后阳两个自然村组成,地势北高南低,村北山峦起伏,北西侧海拔978米的坞旋尖与北东侧海拔677米的樊岭尖正好横亘在东西一线上,犹如一条脊梁,水流南北,成为钱塘江和瓯江的分水岭。龙溪自坞旋尖流出,汇入东垄水库后,穿过东垄村流向陶村,最后汇入宣平溪后流入瓯江。村落就建在龙溪两侧,入口处有四五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出口处有明代万历年建造的单孔石拱桥、陶氏宗祠和古树群。村中心有明代万历年建造的聚乐亭。村中尚保存清代早中期以来的多处古建筑。正如光绪壬午年(1882)编修的《宣阳东龙陶氏宗谱》记载,东垄村“地分两扇,水合一流。右占泄流百丈,左□珠峙八角。前抱龟蛇环顾,后挺狮象峥嵘,真所谓天府。”这是个风景秀丽、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生活祥和、生气勃勃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全村268户,686人,耕地420亩,山林8800亩,茶叶200余亩。外出打工200余人,在外开超市20余户,办厂2户,生活殷实富足。

  陶氏望族

  东垄陶氏始祖在南宋时在此定居,至今已800余年。全村90%以上为陶姓。从家谱记载可知,自汉代以来陶氏出过很多名人,陶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望族。在东垄《陶氏家乘》中雍正十年(1732)义乌溪后楼澄源撰的《陶氏宗谱源流序》记载:“自汉朝初,愍侯公讳舍,生二子,长曰清,次曰淳。清任孝景帝朝(前156~前150)拜左丞相,封夷侯,淳士为庶吉士。封夷侯三世孙,讳显,仕四川布政。显之五世孙,讳标,由进士第仕南京丞相。标之长孙,讳敦,安帝朝(107~125)官拜大司徒。敦之三世孙,讳丹,为杨武将军,封紫桑侯。丹生侃,咸和(326—334)中都督交广、荆、湘、八洲军事,封长沙公,赠大司马,御赐谥曰恒。侃系浔江(九江)人也,生三子,长曰茂,次曰瞻,幼曰堂。茂之盛之,仕致武昌太守,生三子,讳史逸,由举人任姿城太守。堂生一子,讳隆晋,为王府参军。隆晋生二子,长曰愍祖,次曰贞之。愍祖任广州刺史,生一子景仁,仕为中散大夫。贞子仕孝昌令。侯生一子景宏为宋侍读学士,称山中宰相,谥曰贞白先生。史逸三世孙,讳勉,字明道,宋进士,官拜吏部尚书。讳道,字明理,宋进士,任台州太守。讳逢,逢生一子讳辙,辙之子讳德,字国行,宋进士,官拜户部尚书。明理公七世孙,讳楮,字安仁,任安福县县丞。楮之五世孙,讳宙,宋进士,授大学士。明理公十四世孙,讳锁,字防登,进士,任山东布政。锁之子,讳谷,字秀实,仕为翰林,生一子,讳炳,由寻江而迁丽水陶山,以为陶山之祖也。炳之三世孙,讳宣,宣生三子,次曰积,积游宣平东龙(今东垄)之境,山环水绕,龙蟠虎锯,遂以此而居之。自为东龙陶氏第一世祖也。四世孙,讳洪,字正大,仕福建邵武府建宁县县丞。洪之四世孙,讳億,字友镇,奉旨选举贤良,任漂阳县县丞,授转广西兴安县知县。洪之七世孙,讳昌,字志盈,由岁贡任淮安府同知。洪之十一世孙,讳一槚,治易经,廪膳生,由岁进士选授宁波定海教谕,转授湖广桃源县知县。东龙陶氏代代有文人学士,历历可考。”在东垄定居之后,仍然出过两个知县,一个县丞,还有一个府同知。

  抢修宗谱

  现存陶氏宗谱仅四本,两本同治癸酉年(1873)修,其中一本谱头,另一本为《世行传》。另两本为民国丙子年(1936)修,其中一本为《外纪世系图》和《内纪系图》,另一本为自第一始祖积公开始的《世行传》,记载到光绪年止。家谱残缺很多,急待抢救。从道光二十六年(1846)第二十二世孙岁贡大钧撰的《重修宗谱新序》中记载:“第一世祖积公以后历十世,韫三公生三子,而分三房焉,韶六公为长房之祖,韶七公为次房之祖,韶八公为幼房之祖。三房分而生齿渐众,然生齿虽众而谱牒尚残缺,维时有一槚公者,自湖广桃源县致仕,居家推求源委,万历辛亥(1611)謄写家乘一册。”有了万历辛亥年的家谱基础,接着在雍正十二年(1732)、乾隆三十一年(1766)、嘉庆九年(1804)、道光五年(1825)、道光二十六年(1846)、同治十二年(1873)、民国25年(1936),共修过八次家谱。现存的四本《陶氏家乘》能逃过“文革”劫后余生,弥足珍贵。

  陶氏先祖与延福寺

  延福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是江南著名古刹。积公自南宋来此定居,元代初第五代孙曾一就与延福寺结下不解之缘。在东垄村的《陶氏家乘》中有三篇文章,有关宗祖与延福寺的记载。曾一公向延福寺捐赠田九十亩,公殁后为纪念他,在延福寺建祠立像。向延福寺捐赠良田,陶氏祖宗共有两次。明成化乙末年(1475)秋八月,浙江处州府宣平县儒学教谕徐润撰的《延福寺祠堂旧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夏月,湖广宝庆府新化县儒学教谕愚斋郑宋撰的《龙溪陶氏重建延福寺祠堂碑记》,都详细记载了捐田建祠的源缘。两篇文章的撰写时间虽然相隔136年,但建祠和重建原因描述基本相同。《延福寺祠堂旧记》中记载:“宣平之龙溪陶氏为邑著姓,是晋都督荆、湘等八州军事,讳侃之后,其龙溪始迁之祖曾一宋迪功郎,有德惠于民,所居东南五里有寺,曰延福。公存日爱其清雅幽闲,过从其间意有属焉。公殁后寺僧为立祠大殿之东廊第一间以荐岁事。元末兵燹归于煨烬。”该祠在曾一公死后,寺僧而建。《龙溪陶氏重建延福祠堂碑记》记载更具体。“(曾一公)居之东南五里许有延福寺,爱其清雅,游焉、息焉,每加惠焉,捐资助僧置田九拾亩,以供寺费持。僧怀公德泽,服公行谊。公殁不能忘敬启公,嗣为立像大殿东廊第一祠以祀之。嗣孙咸集,克羞馈祀,弗替引也。元末毁于兵火。”前一篇《延福寺祠堂旧志》中没有提到“捐助”之事,后篇提到捐助九十亩不是个小数目。接着记录了重建宗祠。“国朝天顺六年(1462),五世孙(曾一公之第五世孙)友镇公任知兴安县事致仕居家,偕七世孙存集公,僧文壁、润清,因其旧祉而重建之。修祀如故,迄今二百余载,岁久则湮世迁则腐。十四世孙陶镐、陶鋜、陶鈇、陶钲暨十五世陶汶、陶涓,目击庙貌恻然有余悲焉,归谋家众,各捐赀财再建。乙亥(1455)岁秋九月,既望告厥成功。庙宇视旧,增扩神主视旧,增彩孝思不匮之诚,其庶几乎将为记。”

  除上述两篇建祠记载之外,在宗谱的《世行传》中还有一篇记载,韫三公也向延福寺捐田一顷。

  韫三公,讳得诰,字拱大,生于洪武十五年(1382),卒于宣德乙卯年(1435),享年53岁。他是世祖积公第十世孙。道光时重修的《陶氏家乘》世行传中记载:“公素积阴德,乐善好施。先年未有子,与其弟曰韶一、韶二与延福寺僧交好,因怜其贫,遂捐资置田一顷有奇,以备殁后供祀祭扫之。贝乃天佑善人,报施不爽,将至晚年连得三子。因德厚流光,今为三房之祖。后寺渐兴起,僧感其恩,沃将所助田亩若干勒载碑志,以识不忘。后僧遵守忽怠,每岁供设,设二忌,于四月十三日、六月廿七日,孙往寺礼拜,备设斋筵不敢有缺。但本寺原有宗祠,后因废坏欲将再造,办买砖瓦木,值住僧照应欲造后堂住房,议化造祠,物料凑造落成,将龙手三间为祠,安立神位,以为子孙供祭礼拜之所。”

  从记载中得知,元初时的曾一公和明代的韫三公对延福寺都作过重大贡献,一个捐田九十亩,另一个捐助一顷田(一顷等于100亩)。可是在延福寺建祠碑记中只字未提到韫三公捐助之事,只提到他的伯父辈兴安县知县友镇和韫三公儿子存集,参予重建祠宇。当然,几百年前的事,无从查证,只能按记载摘录了。

  家谱中还记载了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延福寺僧人荡废寺田,将寺田详拨建造(育)婴堂,被东垄祖宗发现后,上讼衙门,最后“上司蒙抚宪阮饬府议给寺田,乃能保全无恙。”

  东垄一槚公

  第十六世孙,讳一槚,字美卿,邑廪生,由岁进士任宁波定海教谕,转升湖广桃源县知县。他的一生为东龙陶氏做过很多好事,留下不少文章。一槚公“自湖广桃源县致仕居家,推求源委,万历辛亥(1611)謄写家乘一册。”之后才有东龙陶氏自己的完整的家谱。

  万历三十二年(1604)一槚公撰写的《新增八景遗诗》:有云游樊岭、交岭云松、后洋霜菊、龙进源泉、龟坛石墩、东方朝旭、龟墩坛石、龙井泉源等。万历四年(1576)一槚公撰《水口建桥序》,该石拱桥建在东龙村口,于万历二年(1574)秋天动工,第二年,夏天竣工。历经四百多年,现乃存在。虽然是一单孔石拱桥,但在万历年建造,全县也不多见。一槚公文中说:“登斯桥也,豁眸倾听,其趣无穷。绿竹与苍松兢秀,溪声和鸟韵。争奇聚乐者,谈笑生。春游玩者,咏歌寄兴猗兮”。接着万历二十一年(1593)《龙井庙记》,万历三十九年(1611)《东龙聚乐亭记》,均由一槚公撰写。由于现存家谱残缺不全,故未见一槚公的传记,是件憾事。

  聚乐亭与吕埠堂

  东垄始祖自南宋定居到明代,经过二百多年之后,人丁兴旺,生活较富裕,而且重视文化和孝道的教育,从家谱的记载中可见,自元末开始到清代,不少人乐于奉献做好事。为便于民众的生活、生产和休闲,陶氏祖宗做了以下几件好事:

  村落中心一条龙溪将村庄分成两半,洪灾时,村民就不能往返过溪,十分不便。这时第十六世孙,一槚公发起在村南水口建造条石单拱桥。接着万历三年(1575)春,在村南东山建庙,于次年孟冬(农历10月)完工。万历十七年(1589)春在村中建龙井庙,当年仲冬(农历11月)完成。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村中部,龙溪东侧建聚乐亭。《陶氏家乘》记载:万历三十九年(1611)一槚公撰《东龙聚乐亭记》:“古有以《醉翁》名亭者,志率性也,有以《喜雨》名亭者,志忧旱也。兹谓之聚乐者何?盖人生之初各具性真之乐,故类聚之际,自莫遏其怡然之情。吾家门墙之左,溪涧之东,乃族属群之区,亦宾主笑谈之会也。乘此隙地,懋建厥亭,夫岂徒哉!正谓吾党若士、若农、若亲友、若少长、群而处焉。灿然相接以文,权然相爱以恩,或德相劝,或过相规,或义理相答问。庶几礼让成风,仁厚裕俗将不觉优游,自得心逸日休,对景怡情,临流观化,非时露其性天之真乐乎,是乃建亭意也。是与古名亭类也,是亭有补于习俗世风者,籍令清谈废事,寙情驰业,甚至群居终目,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而斯亭亦奚以取哉。岁属庚戌(1610),时维孟冬十有七日,厥功甫就,特为之志。冀在坐者咸原名而思义云耳。”聚乐亭仍在原基,重檐歇山顶四角亭,木质部分已多次维修改替,最后一次大修是1968年6月由东弄大队重修。但亭中一张石方桌还是明代的原物,脚底部雕刻有明代风格的花纹,几百年来完好无损。  

  吕埠堂坐落在东垄村南,村公路与上松(线)交叉口北侧,上松线的西侧。这是古代宣平至武义、金华大路之一。为便于过往商旅和农人停息,特建造吕埠堂:乾隆三十一年(1766)第二十世孙庠生勋,字景尧撰《吕埠堂记》。“东山之后有庵焉,曰吕埠堂者,肇于明世永乐之四年(1406)春,盖先祖韫三公乐善好施之所成也。其地东接西塘,南界陶村,西连东龙,北通樊岭,兼以荒郊僻境,四无人烟,又为八婺十括所必由之路,数十里许往来商旅每患之,爰建堂于其所。因助田一十三亩二分八厘九毫正,又后世孙隽助田念把。招僧往持供给茶汤,以待往来宾客诚美意也。奈世运年湮而碑记毁于兵火,其详固不可考,幸有遗老传闻一二,以纪不忘。第以堂基近旁路口局似逼迫重而辑之,此其时矣,因于乾隆丁丑(1757)之秋迁建于旧址之后数丈,地势高旷,觉左右向山群趋,其下堂宇焕然维新,亦可谓得继志述事之意矣。至于路边建亭于其侧,以暂聚命名盖贵客之,停骖于斯,行旅之休息于斯,亦农人避风于斯,庶补先世所未有非赘也。”

  吕埠堂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改建成小厂房,扩建省道时被全部拆去。

  古建筑遗存

  东垄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耕读世家,明清时陶氏已是人丁兴旺,家庭较富有,至今遗存了不少的古代建筑,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提高较快,一些较早的明清建筑因破旧不堪而被拆除建了新洋房,以下仅记录一些保存较好的古建筑。

  中院路6号俗称“大屋”,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占地700平方米。二进二院,建筑为二层结构。前厅、正屋和厢房前檐均施牛腿托下檐。一进为前厅,面宽五间二弄,进深七檩五柱,尽间设楼梯间,前檐底层设廊施月梁,廊两侧尽端设边门,门前有踏跺三级,门外侧上方设砖砌门罩;明间后金柱间施排门六扇,后金柱与后檐柱间施小门。厢房面宽二间,进深五檩四柱,底层前檐廊施月梁,东端设小台门,外侧上方砖砌门罩,有墨绘花草,门前设垂带踏跺三级。二进为正屋,面阔五间二弄,进深八檩,檩前三后四,南半幢用六柱,北半幢用五柱,底层前檐廊施月梁,两侧设边门,明间后檐下金柱间设太师壁,两侧设小门。厢房面宽二间,进梁五檩四柱,底层外檐装修施雕花隔扇门窗;前檐廊施月梁。鼓形柱础,假砖地面。天井地面卵石铺设,精美均称。院墙背上施“工”字花砖,檐下二排椽头砖,墨绘仿木四柱三间式壁画,大门上方石匾外侧行楷阳刻“光联东辟”,内侧“榖贻孙子”;门前设踏跺三级。硬山两坡顶。北侧附屋三合院式,二层结构,九间头。建筑清代特征明显,是东垄村清代民居中规模较大的建筑,选材和造作较为讲究,其下檐做法有当地乡土风格,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东垄陶氏宗祠建于清代。1962年秋陶大常合族裔孙重修。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96平方米。四合院式。门厅面宽五间,进深五檩,明间抬梁用三柱,次间分心用五柱。明间前檐辟大门,门墙略呈外“八”字,前檐牛腿托挑檐檩,檩下皮雕刻八仙,门前台阶通长一级;次、梢间为二层,底层敞开,两侧后檐设边门。明间后檐设戏台,歇山顶,天花彩绘双龙,前檐人物雕刻牛腿托挑檐檩,后檐设楼梯。正厅地势高于门厅和厢廊,面宽五间,进深八檩,明、次间前单步对后双单步用五柱梢间前单步对后双步用五柱,前檐施素面斜撑托挑檐檩,柱分方柱抹角和圆柱两种。厢房面阔四间一弄,进深三檩二柱,前檐倒卷龙牛腿托挑檐檩,底层敞开。柱础有鼓形和方形斗状两种,正厅明、次间础下垫古镜。三合土地面,天井地面卵石铺设。院墙檐下施三层平砖叠涩。陶氏宗祠是东垄村陶姓血缘发展的产物,乡土风格浓郁,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聚乐亭西路9号俗称“上屋”,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60平方米。三合院式,二层结构,正屋和厢房前檐均施倒卷龙牛腿托下檐。正屋面宽五间二弄,进深七檩五柱。底层前檐廊施月梁,两侧设边门,门外设踏跺一级;明间后金柱间设太师壁,正中悬挂“余庆堂”匾额一块,摆放雕花供桌一张,太师壁两侧设边门,后檐两侧设小门;金柱至前檐柱间楼栅两端托以镂空雕花雀替。厢房面宽二间,进深五檩四柱,底层前檐廊施月梁。鼓形柱础,三合土地面饰斜方格纹。天井地面卵石铺设,花形精美别致,排水明沟置隔石。院墙檐下施二排椽头砖,仿木墨绘四柱三间式,有人物、山水、花草等壁画。大门上方石匾行楷阳刻,外侧为“东华紫气”,内侧为“长发其祥”,门前踏跺一级通路。建筑清代特征明显,是东垄村清代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南院路12号清代早期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33平方米。三合院式,二层结构,正屋和厢房前檐均施倒卷龙、石榴牛腿叠斗托下檐。正屋面宽三间二弄,进深七檩五柱,底层前檐廊,施月梁,西侧设边门,门外有踏跺四级;正屋明间后檐施板壁,前檐阶沿设踏跺一级。厢房面宽二间,进深五檩三柱,底层外檐装修施雕花隔扇门窗。鼓形柱础,假砖地面,天井地面卵石铺设。院墙檐下施三层平砖叠涩,墨绘花草、文案、暗八仙等壁画,大门上方外侧行楷墨书“东华紫气”,内侧“丕振家声”,以及小楷“福、禄、寿、喜”、“五世其昌”书题,门前踏跺有三级。三花山墙,硬山两坡顶。中院路3号民居位于武义县桃溪镇东垄村,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37平方米。三合院式,二层结约,正屋和厢房前檐天均施倒卷龙等雕花牛腿托挑檐檩。正屋面宽三间二弄,进深七檩五柱,底层前檐廊,施月梁,两侧设边门,明间后檐施板壁,阶沿踏跺一级。厢房面宽二间,进深五檩三柱,底层外檐装修施直棂隔扇门窗。鼓形柱础,三合土地面饰斜方格纹和铜钱纹。天井地面卵石铺设,排水阳沟置壁石。院墙檐下施三层平砖叠涩,仿木墨绘四柱三间式一斗三升、云波纹壁画,大门上方内侧行楷墨书“北阙恩光”,外侧书“紫气东来”。硬山两坡顶。建筑清代特征明显,下檐做法具有当地乡土风格,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其他还有浔阳旧家民居、北院路14号民居等比较典型的民国建筑。

  东垄大蜡烛

  桃溪镇的陶村与东垄两村都是陶姓为主,它们有一项共同的独特的民间文化活动,叫擎大蜡烛。这项活动的起源于庙会,而旨在祈福祉、盼丰稔、聚人心、保平安。清同治癸酉年(1873)重修的《陶氏家乘》中,万历三十九年(1611)裔孙一槚撰《东山建庙序》记载:“粤稽本家之社(土地庙)创自宋朝,本社之庙建以吕埠,其神号曰丁萧二姓大王者,有祈即应,迄今四十余年”(本次建庙为万历乙亥(1575)年,“迄今四十年”指之前的嘉靖十四年(1535)时建神号,立丁萧两大王)。因吕埠口离东垄村较远,村民嫌祭祀不便,改在村南水口之东山建庙,由万历乙亥(1575)春天始建,孟冬(农历10月)竣工。此后认为“境内风雨时,人民泰嘉谷登,皆神之所赐”。为此,每年在元宵节前后,举行盛大庙会,民国时中断,改革开放后延续。

  迎大蜡烛活动由村中十六个人的理事会执事,俗称“十六个头”筹划操作。这16个人由上一庙会公布出,这些男丁取自全村最年长者至本年16岁成年者循环构成,主持新一年的庙会祭祀和大游行活动。庙会之前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如清理卫生,张贴公告,到清山冷坞取洁净箸竹和清水,以供使用。最具象征团结、协作、聚集人心的是浇铸大蜡烛。执事者收集全村每人自愿献出的一支红蜡烛,于年初九将这些小蜡烛融浇成一支大蜡烛,点亮后够三天使用。还要请手工艺人扎大桥,做大蜡烛台座,制木马等等。

  赠食品做法事:正月十三,许多妇女裹米粽,村里演社戏,敲锣提醒大家吃素,并进行祭祀。十四日早上5点锣声让大家作好准备,6时,大蜡烛到场,8时,锣鼓齐鸣,燃放烟火爆竹,点亮象征光明的大蜡烛。接着进行拜祭仪式,对天对地、对本村的保护之神丁、萧二位大王。祈祷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禄安康,万事如意。然后迎大蜡烛大游行开始。游行队伍里有五谷大神旗1面,唐葛周三元真君旗3面,4人抬的大蜡烛,盖伞4把、老雨旗一面、大纛7面,其它大小不等的旌旗200多面。吹先锋的2人,五响2班。游行队伍伴随乐曲和鞭炮爆竹声,按指定路线沿村道绕行,全村游毕,于11时半进入供奉丁、萧二王的“本保庙”,做法事,完毕,撤下供品。分粽子、水果、共享神恩。大蜡烛一直到正月十六日下午停止燃烧、整理存放后,头领们向全村告示解素开荤,公布下一轮“十六个头”组成名单,擎大蜡烛活动至此全部结束。

  迎大蜡烛作为封建社会形成的民俗娱乐活动,因它表现在农耕时期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不能说存在即合理,但它有许多可取性,被群众所接受。因此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来看待,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实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的关系。2007年,迎大蜡烛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活动,表达民众良好的愿望,在烛桶上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户户兴隆,家家乐业”16个金字,体现团结和谐。家家户户小红烛烧涛成大蜡烛,象征全村老小齐心合力,荣辱与共,全村利益高于一切。“十六个头”参与、指挥整个活动,游遍全村,充满祥和气氛,呈现出繁荣和谐的景象。整个活动由村民商议决定自愿参与组织,而村委和镇政府仅做好管理服务工作,这种以村民为基础的活动,显示出民主与自治的精神。(本文参考摘录万中一编箸《艺术桃溪》中《东垄大蜡烛》一节)。

  编辑: 吴景阳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