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董村:搏击灾难 依旧坚强

2013年05月20日 09:39:56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董村新貌

村 口

董村一角

董氏宗祠

   □涂志刚 古梁  徐宇

  茭道镇董村地处金华、武义、永康、义乌交界之地。东、南、北三面青山环抱,西面的出口正对330国道。地处半山区的董村,东北部山峦连绵起伏,是著名的八素山,西南低丘宽谷,地势平坦。一支小白溪的支流自海拔819米的白云山而下,经该村的黄金岭和青山脚两自然村,再流过董村而出,在内白与小白溪汇合,经丁前、白溪东村并入武义江流向金华。董村是一个粮丰林茂的柴米之乡。

  董村概况

  董村历史上属永康县管辖,1961年10月从永康县划出归属武义县茭道公社,一直沿用旧名。全村耕地1409亩,山林5653亩,全村以种植水稻为主,其次为黄芋。山坡旱地种植水果、茶叶等。村庄靠近330国道,国道边设有董村站,永康至八字墙公路穿村而过。2008年冬,水泥路面硬化到各自然村,车辆直达,交通便捷。

  董村现有574户,1527人。1985年成立董村村委会,辖董村、大山脚、青山脚、黄金岭四个自然村。

  大山脚自然村,93户,248人。1843年林进桥从温州永嘉迁此;1887年,陈水厚从永康到此落户;1902年又有永嘉县陈绍羊来此定居;相继有杨、徐、王、朱、胡、董等姓氏迁入。因坐落在山脚而得名大山脚。西北是山,南面是梯田,村前有棵大樟树。

  青山脚自然村,16户,42人。清光绪(1875—1909)末年,刘姓从温州永嘉县到此定居,三年后,林振海也从永嘉县迁此,以后相继有陈、张等姓氏迁入,小村坐落在青山脚下得名青山脚。村北靠山,其余三面为垄田。

  黄金岭自然村,43户,115人。1911年,宋明直从仙居到此定居,1913年又有周树法从仙居到此落户,后有陈,李,丁,胡等姓氏相继迁入。因村庄坐落在黄土丘陵地带,故得名黄金岭。东是垄田与永康陈弄坑交界,东南是梯田,有条小溪流向董村,西南梯田与青山脚村相邻。

  董氏来源

  董姓是董村的主要姓氏,清乾隆二十四年《眉山董氏家谱源流序》记载:“董氏本支肇于豢龙”(豢龙:传说虞舜时有董父能畜龙,有功,舜赐之氏曰豢龙。旧时许州有临颍县,有豢龙城,相传即董父封地。)武义茭道镇董村的董氏则是出至广川董氏,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董村故曰广川派,称广川郡。

  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为广川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今甘肃临洮),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再迁陕西茂陵(今陕西兴平县)。拱宸公由茂陵迁居浙江仙居田头(拱宸公曾为后梁节度使,为避五代中原兵乱,故迁居仙居田头)。北宋景德祥符年间,董清隐第十二代逢吉君从仙居田头迁居眉山下,以姓氏取名为董村。

  乾隆三年(1738),董定国谱序云:“余族固江都仲舒公之裔也。一世祖讳逢吉公者,宋刺史仕孟公长子、吏部尚书文亮公之曾孙也。先世由宣城之浙,在景德祥符之时(景德即1004~1007年;祥符即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公当宋之季,读书不仕,离群卜地,筑室于兹。因祖墓在武义溪里寺,玩游至永,见此地风淳山秀,遂筑室于兹。”从此,董氏开始兴旺发达。

  历次灾难面前的董村人

  董村董氏家族自北宋在此定居,灾难不断,而且多次造成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无处生存。仅董氏家谱上记载就有7次(小难不在统计之内),其中元末1次,明代3次,清代2次,民国1次。

  康熙三十一年(1691)《重修董氏宗谱序》记载:“九世祖仁恕公,值元季之末,引布衣而效力国家。尔时,括寇吴英七以数万众陷州县,官军莫之能御,延覆永康黎民逃窜。邑太平(乡)吕文燧与弟元明首以义兵倡,吾祖即以民师应,古山孙伯淳、胡元祥等亦以师至,合击于方岩之下。又战于左库、胡陈、双牌堰,凡十数战。贼徒奔溃,分道追剿,复县治而招流亡。朝廷论功,为权党阻,元明又为奸谀害。吾祖知,几弗言功,不罹祸,天也。”之后又,“乃祸生不测,举族流离,宗谱散失,不知何由。其丈夫之才行与女子之德操,勒石于图册者,俱屋煨烬。”一场大火将所有资料烧毁。

  括寇吴英七:至正十三年(1353),浙江大旱。百姓以草根、树皮、观音土为食,官府不但不赈灾,反而加紧催租逼税。到至正十四年(1354),青田牧溪的吴英七和缙云箬奥(今大洋)的杜仲光即以摩尼教为号召,各聚数千人起义。展开了对蒙古统治者长达四年的斗争。义军先后攻下了缙云、永康、武义。在东阳境内,及永康方岩、缙云胡陈(今壶镇西和叉路古城)等地,都曾发生了战斗。到至正十七年(1357)五月初三,元兵探子知道义军将于次日偷袭方岩元兵营地。就在当晚将全部军队集中方岩下,并在松明桥一带设圈。双方苦战了二个多小时,义军大败全军覆没,战死2000余人,66名大小头领被擒获。五月初六,元军在胡陈屠城,在烧杀抢掠十天后,于五月廿九日班师。经此一役,缙云胡陈,永康净心(以陆宅为中心)一带,人口亡绝,村庄焚毁,田地荒芜,直至明朝立国后,极少数幸存者才从四面八方回乡。

  《董氏家谱》记载:“盈亏有数,天道循环,避家难而远徙者,或昌于彼,固不可知,在故土而重兴者则惟畴十太公,公十一岁而孤,甫成人失恃。妣胡氏筑居旧址,四壁萧然,清贫相守,家业日以充裕。”畴十太公,即英瑾,字仲华,号白眉,宗谱上称畴十府君。洪武甲子(1384)正月十六生,宣德乙酉(1429)八月初九卒,享年45岁。“公卒,妣有守有为,才略逾于男子,励冰霜四十年,一本三支,日昌月盛。天虽有意生公,实由祖德宗功所致。斯时盖十一世矣。祸患之余,农桑是务”。

  “迨十四世、十五世,人才继出,户诵家紘。虽弗能掇巍科而扬名天下,其抱伟才而不卑小官居下位,而功德并懋者有之,安遗逸而栖,迟涧谷怀实学而为师表者恒多。生齿日繁,地土日扩,修庙寝,置祀田,百废俱举。”

  董氏家族日益兴旺,可是在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村中发生大火损失惨重;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发生大旱,颗粒无收。接连两次大难“家运倾颓,斯文凋落荒凉者五十余年,盛极而衰”。万历三十一年(1603)又发生括寇为患,举族遭殃。

  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扰乱,遭受数月之殃。咸丰十年(1860)粤贼更起,猖狂聚乱三年之久,董村房屋焚毁十去其九,老者饥饿与沟壑,壮者被掳于他乡,田地荒芜,家破人亡。

  咸丰八年(1858)太平天国战争由浙江北部波及到金华境内,直到同治三年(1863)才得以结束。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金华是主要的战场之一。太平军与清军在金华反复拉锯,残酷的战乱遍及各县,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因战争和随之发生的饥荒、瘟疫而死亡和流离的人口甚多,人口急剧下降。以永康为例(董村为永康县辖)仅同治元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在永康作战,“民大饥,染者多死。”到同治三年,战争结束时,全县人口减少十分之七(光绪《永康县志》卷)。同治三年,左宗棠说战后的浙江“统计浙东八府,惟宁波、温州尚称完善,台州次之,至金华、衢州、严州、处州等处孑遗之民,则不及从前二十分之一矣。”(《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9)

  1942年5月,日寇侵占武义,在杨家等地开采萤石。为了快速将萤石运出武义,制造更多的钢铁,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提供更多的武器,决定从金华—杨家—武义县城修一条铁路。那时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海战,肩扛手搬,在日寇的刺刀威逼下一天的劳动强度难以想象。

  董村离杨家很近,村里15岁至60岁的男丁都被拉去做劳工,每人每月出10天工,早出晚归,中午吃的是发霉的烂米饭,而且限量吃不饱。那时的董村,漫山遍野的阔叶林和针叶林大树,因建造铁路和开矿需要大量的枕木和矿柱而被砍伐殆尽。日军还在董村霸占了一地主家的大宅子,在里面设立了铁路建设指挥部。据村中老人们说,当时日本人在村子里专门开设了锯木厂,有30多台锯板机,日夜加工。日寇用刺刀逼迫沿线几万民工,仅用半年时间就将金华经杨家再到武义的铁路修建成功。

  村里的后厅被辟为难民营,里面住着绍兴、诸暨等地抓来的劳工。董村就像是日军的后勤基地,村里还有一幢专关押外地抓来的妇女的房子,逼迫他们成为日军的“慰安妇”,供他们享乐。

  董村人生性强悍,反抗精神较强,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在这战争的紧急关头,不少年轻人纷纷参军抗日救国。据不完全统计,全村约有40余人参军。今年85岁的董文侯说,仅他家就有18个人去当兵,其父董子庚毕业于东北讲武堂,后来担任了国民革命军少将参谋长,其他也有当连营团级军官的,现仍有4人在台湾定居。    

  艰难修谱

  家谱是一个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资料文献,对一个家族来说,看成生命一样的重要。董氏宗谱宣统三年(1911)董肇基序:“吾宗董氏,系出有虞受姓。而后仕宦名流,指不胜屈,自拱宸公由赤城(即今台州)仙邑(即今仙居县)田头,为余族作谱之始祖。”数传而至元,“而我祖乃孙,尊卑有序,昭穆秩然,家庭相亲,道路相识,实赖谱以明之。”可是,元末之时,九世祖仁恕公发起与弟元明组织义兵,与其他民师一起平括寇吴七英之后,“朝廷论功,为权党阻,元明又为奸谀害。”“乃祸生不测,举族流离,宗谱散失,不知何由。其丈夫之才行与女子之德操,勒石于图册者,俱屋煨烬。才名偕人而泯,文献不足,言不可征,深可痛惜也。”在故土而重兴者惟畴十公之后,“生齿日繁,地土日扩,修庙寝,置祀田,百废俱举。惟宗谱一事,虽修犹勿修也。贵百三十正斋公,耄年任事,吐胸中之记忆,采父老之传闻,手著草谱,俾支派混而复清,伦序淆而复止,乘乘继继,依然可观。日复日,年复年,公逝矣。所以罔克告攻,使当日无只字之遗,则今益无可据。正斋公之心苦而功伟也。”正斋公根据零落的旧谱、父老传闻、口吐记忆做了很多的考证,但无系统的文字根据留下来,修谱暂时落空,而且又没有一个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人接替修谱工作。接着祸不单行,万历二十三年,董村一场大火损失惨重,三年后又逢大旱,及到明末“灾异屡见,寇盗频仍。”修谱之事暂无人提起。可是此事再拖下去,老人们要老、死去,下辈人更无可稽查证。此时,伯叔宗长再叮嘱要十八世孙茂先来担任修谱执事。于康熙十二年(1673)仲夏开始,既修宗祠又修谱。宗谱记载:“取正斋公遗稿而披阅之,头绪纷如,难综理。查之三派,或有本无支,考之本宗,或遗前失后,或年齿与世行颠倒,或支图与传序不符,或空位无人,或两人共位。既考证于各族,复查绎于本宗,务得其源流,乃定其次序。”又说“复翻旧稿,逐户咨询,自下而追溯之,按图而挨索之,访之前贤,酌以鄙意。先辈之荣显必核实而书,尤不以各族之豪华借以名色。疑者,存遗者拾,行序倒置者以年庚为主而改定之,传序溷淆者,以支图为本,而归入之列。”康熙二十七年(1688)稿成。家谱终于修撰成功。

  《董村宗谱》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胡国栋(时年89岁)所记资料:“惜其家乘,万历三十一年(1603)括寇为虐,宗谱俱已烬煨。幸有先君正斋公悼前纪之已缺,悲子姓之无传,吐胸中之记忆,采父老之传闻,手笔草谱,辑修流传,复登记载勒为成书。使支流不至互淆,伦序罔有失次,谱牒继之整齐。至咸丰戌午(1858)粤贼窜扰数月,族中虽被艰难,犹得其生。迨庚申(1860),粤贼复已遭起,为虐三年,村内房屋焚毁十去其九,老者饥饿于沟壑,壮者被掳于他乡,田地荒芜,粮祀无资,董理者将常产酬策公办。及至谱牒一事,自道光乙酉(1825)重修,咸丰丁已(1857)续修,共有二十四卷。至今粤贼乱后,谱牒残缺已去半矣。”

  遗存古建筑

  董村历史上灾难深重,兵、火、旱,灾难不断,所以村中遗存的古建筑较少。现仅记录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有:

  水口庙:水口庙位于董村西侧村口,建于清代。1993年因双舟公路拓宽建设,从原址往南移建了5米。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8平方米,面宽三间,进深七檩,明间前后单步用四柱,梁为石质矩形,方形石柱,踬形方础下垫古镜。后檐设神龛,供奉神像。明间石梁底刻有“乾隆庚辰年(1760)应钟月(10月)董瑞麟同妻陈氏连娘喜另有起/来/球/口/造”字样。石柱上刻有捐助者姓名和年月。

  董氏宗祠:董氏宗祠,清代建筑。民国时重修,外墙采用中西合璧氏,大门为四柱三间式拱券门,上方堆塑五角星。建筑坐西朝东,三进二院,占地面积784平方米,中轴线上自东往西排列门厅、戏台、中厅、后厅,两侧厢房。各进地势依次增高。门厅、中厅和后厅均宽五间,门厅为二层。前院厢房为二层,宽三间,后院厢房为一层,宽二间一弄,前檐均施牛腿。柱子截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石柱,柱础有斗状方形、鼓形两种,下垫古镜。三合土地面,天井卵石铺地,五花山墙。

  董氏宗祠是董氏血缘聚落发展的产物,选材和操作较讲究,建筑用材粗大,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永福桥:永福桥位于村西侧,民国建筑,东西走向,横跨白溪(源头),过去是金华到永康方岩的必经之桥。单拱折边石桥,全长6.34米,桥面宽1.37米,桥面石板横向铺筑,两端落坡用石板铺成斜坡,各有踏跺三级,侧面略呈“八”字。桥拱用三块条石并列砌置,折边处放横锁石。桥南侧正中石梁双钩阳刻行楷“永福”两字。桥东侧民居墙上嵌有建桥碑刻一通,碑高1.12米,宽0.65米,碑额题“桥口口……”字样,石质风化,字漫漶而不可辨认。桥体结构科学合理,造型简洁大方,乡土特色浓郁,是村落生产生活发展的产物,至今仍在使用,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编辑: 吴景阳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