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治平
那日我们往汤村拜访汤恩伯故居的时候天下着雨。汤村现在橘子在县里很出名,经济发展了,村民们盖起了一幢幢高高的红砖瓦房,汤恩伯故居一幢百来平米的两层的白粉墙老屋,就显得低低的,小小的,窝在一簇簇红砖房的空隙里。门关着,但可以从热情的村民那里拿到钥匙。开进门去,湿漉漉的,今年阴雨天气多,旧旧的板壁都透着一股霉气。好几个房间都摆放着汤的图片资料,那里有汤恩伯的生平,从资料介绍得知,故居的筹备和布置由汤的女婿赵励完成。这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寂寞是他身后的命运。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多少年来,汤恩伯似乎一直是武义人讳谈的话题。话题所及,多是从反面人物来分析,武义人也多把汤作为反面人物来批判。历史发展到今天,形势已经为之一变。国共的纷争早已烟消云散,我们已经可以从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汤恩伯这位生长于武义的历史人物。客观地评价汤恩伯这样的历史人物,其实也体现了执政党的政治胸怀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些年来,全国范围讲,西安修建了“抗日名将张灵甫”陵园,江山的戴笠故居居然成了一个热门景点。从我们武义来讲,研究汤的人和书也渐多,作为武义的一些有责任和担当的文化人,他们潜心于研究汤恩伯,我觉得这其实是体现了武义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透过天井观望细雨濛濛的天空,时光似乎可以倒流。汤恩伯在这宅子里生活应该在1921年以前。早期的汤恩伯是一位踌躇满志、一心思图报国的热血青年。所谓乱世出英雄。翻阅清末民国初的那些历史老照片,常常会心生感慨,当年担当国家救亡大任的革命志士,都是一张张娃娃脸,他们的年纪都是那么轻。那一个时代,风雷激动,英雄辈出,泥沙俱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出自为革命刺杀满清摄政王的汪精卫之手,(谁能想这视死如归志行高洁之人日后会成为一号大汉奸)这诗句也许是那一时代有志青年的写照。我县原云华乡云溪村人詹蒙在武昌起义后牺牲时年仅20岁。青年汤恩伯亦可归属此列。
对汤恩伯的评价,有两个人的文章很重要。一个是著名爱国人士(兰溪人)曹聚仁,此公在汤恩伯病逝后写了一篇新闻稿,中肯客观地评价汤的一生,感叹汤将军“自古名将如佳人”,这话其实是反过来引用的,出处是随园诗话里的“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见人间尽白头”。汤恩伯名将的地位是在抗战时奠定的。当年《大公报》名牌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日报》社长的范长江,1937年作为战地记者采写的新闻《南口碟血记》,忠实记录了汤率部死守南口的壮烈,真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国家民族存亡之秋,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武义人汤恩伯成为少数令日军畏惧的中国将领之一,被誉为抗日铁汉。汤恩伯曾经代表了武义人所能达到的一种高度。
汤恩伯不是一个只管打打杀杀的武夫。1946年汤荣归故里,当时正值如日中天统率千军的将军,为父老乡亲演讲的题目居然是《农业为立国之本》。据说汤让自己儿子学的专业也是农业。汤一生戎马倥偬,却能心念家乡,热衷于为家乡做点事情。功成名遂之时,他没有像戴笠一样在老家修建华丽的屋宇,但他却可以为家乡武义捐资助学,并以自己的声望和影响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他是武义明招中学的董事长,武义的第一所中学是在他手上创办起来的。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在武义一中念书的时候,音乐课上老师弹的钢琴还是汤恩伯捐赠的,不知那架钢琴如今是否还在?
在国共战争中,汤恩伯曾经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国民政府蒋家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汤是那一根忠心耿耿死死支撑的“中流砥柱”。当然国民党政治上的破产已使军事上的失败毫无悬念,在民国蒋王朝后期受蒋重用的汤似乎必定要以“跑将”著名,也许换了谁也是守不住的了。蒋介石明知上海根本守不住,但为汤恩伯此后的一系列溃退,蒋介石依然恨汤,穷途末路之际,蒋恨汤毋宁说其实是在恨自己。
关于汤背上出卖恩师陈仪的千古骂名,似乎作为汤道德人格上的一大污点已成定论。在当时急转直下的形势之中,汤当时内心激烈的斗争也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使汤面临着忠孝两难的选择,汤最终选择了忠蒋,汤自认为忠蒋就是忠于国家。去台后,汤陷入声名狼藉贫病交困之境地,令人叹息。
在汤村,这幢潮湿老旧的宅子还盛着昔日的静静时光。还钥匙的时候,从村民那里得知,时常也有旅游团带过来看汤故居,上海的居多。也许很多人是通过知道汤恩伯才知道中国有一个武义县的,这一点并不夸张。淡忘汤恩伯,对汤的家乡武义也许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橘子让武义知道汤村,汤恩伯让世界知道武义。历史人物本身也是一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历史人物的开发,能厚重地方人文内涵,还能带来经济效益。昔日汤在民国军界的地位当不在张灵甫、戴笠之下,现南京还保留有汤恩伯公馆,上海四川北路还留有汤公馆。这些大城市保留着汤公馆,因为汤恩伯这位历史人物,也因为汤公馆是这些城市历史记忆的一部份。实事求是地研究汤恩伯,批判汤恩伯,对汤恩伯故居等历史遗存作梳理发掘,供后人去寻思去批判汤恩伯和那一段中国历史,这对我县发展旅游是否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