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阁行政村坐落在大田乡的中上部,由宏阁、小宏阁、金阁椅、大垄、老鼠形、四田岗、鱼垄等七个自然村组成。宏阁村地处丘陵地带,西北侧有座孤峰,当地人称历山馒头,海拔133米,其他小山丘,高低错落地分布在村的南部,因此村的地势南高北低。熟溪从村西北侧自西向东在村东北出境,村东的双港溪,源出菊妃山,自南向北,流经岭下汤、古竹、从右岸注入熟溪。
钟氏的迁徙及谱载主要人物
宏阁村以钟姓为主,约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它有徐、王等姓氏。据《宏阁钟氏宗谱》记载,钟氏“第一世祖讳州犁,桓公曾孙,仕楚为大夫,食采钟离之邑,因以为氏”(钟离,古县名,今安徽凤阳东北)。及到第四十四世“仁杰,宋朝拜门下侍郎、平章事,从驾南渡杭州,驻驿迁居慈水松浦,又自松浦迁居武义邑前居焉”(慈水松浦,即现今慈溪市松浦镇)。钟氏定居在城内县前历经八代后,至五十二世“万十公,讳瑞,字诚悫,始迁武川宏阁焉”,(万十公为宏阁村的第一世始迁祖)。宗谱记载:“万十公,秉姓明敏,才德超群,破荒立业,垂裕后人”。万十公何时迁入宏阁无确切时间。查阅家谱自钟瑞迁入宏阁后的第十二世孙钟达,才记载有生卒年月。钟达生于元代延祐戊午年(1318),卒于至正丙戌年(1346)。由此推算,钟氏定居宏阁村应在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余年。
自仁杰迁入武义定居后,人才辈出。他的第三代孙钟凤翔,宋庆元间(1195—1200)任吏部尚书。第九代孙钟瑞,迁居宏阁,成为宏阁一世祖。到钟瑞的第六世孙钟大享,宋时授迪功郎,充严州司户参军。第九世孙钟自任,字商卿,授准西刺使,累补承信郎,后引兵入泗境(今山东泗水县)。第十二世孙钟达,元代时首倡建家庙。第十三世孙钟彦,明洪武间(1368—1398)以武功封金华抚民典吏。第十四世孙钟新,授右迪功郎,江西南昌主簿。第十六世孙钟单,洪武间(1368—1398)以才能举擢授文林郎,福建汀州宁化知县。第十七世孙钟瑶,性刚直,心事洞然,由岁贡出身,官至杨州府同知,才能老成,政治廉明,子民无不思念,并倡修家谱。第十五世孙钟淳(1369~1465),享年97岁,性淳朴,雅素循良,敦仁家业殷富,处事公平。正统七年(1442)钟淳出粟一千一百石,备助赈济,诏旌其闾,勅为义民。第十六世孙钟永德,气宇轩昂,遇强梁(强横、强悍果决)而不吐累羁,京狱一十八载,朝廷独宥回家,诚可谓一乡之豪杰者。第十八世孙钟文贵,任湖广仓大使。因宗谱严重残缺,仅查到以上一些人物记载。
钟氏由钟瑞自南宋迁宏阁定居,至元代钟惟德迁居王宅镇大岭脚村后,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最后一次重修宗谱,已传三十七世。
谱籍中所载的“军派”、“民派”
《宏阁钟氏宗谱》世系表中,出现许多“军派”、“民派”,没有注明什么派的人只有极个别。这个现象,在笔者所看到的众多武义各姓氏宗谱中十分罕见,只有在桐琴镇敕令桥的《石城敕令桥徐氏宗谱》中看到有“军户”的记载,但这些记载均出现在谱的序言或传中,世系中并没有载明。所谓“军派”、“民派”实际上就是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上的“军户”和“民户”。中国户籍制度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在古代为什么要分军户与民户呢?
早在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子弟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下,一般不得脱军籍。北魏军户有以俘虏充当的,地位低于一般农户。宋代募役兵之户籍,亦称“军户”,但非世袭,军士年老病弱者可退伍为民。到元代出现了严格户籍制度,军户分为数种,有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和新附军户。明代卫所军士,其子孙亦均入军户,世袭为兵。直到清代屯卫兵丁和充配为军的,亦称“军户”,直到清后期这个制度才慢慢放松。
民户,最初是作为“官户”之对称的,指官户以外士、农、工、商各业人户。又分商户、匠户、灶户等户籍。除官户外,全部人户均称民户。明代时民籍之人户,俗称民粮户,隶属户部,占全国户数的大多数。到清代则为四种户别(民户、军户、匠户、灶户)之一。
宏阁村钟氏,在元、明、清至民国初期被编入军户和民户的户数很多,但为何被编入军户和民户的,因钟氏宗谱残缺,已无从查考。仅从民国二十八年(1939)重修的《宏阁钟氏宗谱》行传记载可知,最先编入军户的是元代至正年间的第十五世禄八公钟润,钟润为军户之祖。钟润,字彦芳,生于元代至正乙巳年(1365),卒于永乐壬寅年(1422),享年58岁,生五子。从此他的子孙均为军户。及到第三十二世,生于民国二年(1913)的钟国华为止,钟氏被编入军户共有1724户。
民户,在《宏阁钟氏宗谱》最早被编入的是明代洪武年间的第十五世钟淳,钟淳为民户之祖。钟淳,生有四子,他的子孙后代均为民户。及到三十二世,钟李芳,生于民国六年(1917)为止,钟氏被编入民户的共有1612户。
从宗谱中看到,自二十一世开始,明正德到万历年间,宏阁村的钟氏基本上全是军户和民户,只有极个别户未被编入。到了第二十八世之后,因人丁兴旺,被编入也最多,如第二十八世,军户182户,民户112户。从此之后,军户在减少,民户在增加。自二十九世至三十二世,军户在递减,分别是164户、138户、78户、31户。而民户在逐年增加,自二十九世至三十二世,分别为165户、217户、243户和209户。清末光绪甲申(1884)第三十五世开始,军户撤销。民户自三十五世至三十七世也递减很快,分别是84户、27户、8户。
太平军在宏阁的“掳人”活动
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两次入侵武义,据1990年版《武义县志·大事记》中记载:“咸丰八年(1858)四月十六日,太平军石达开部李天福率军攻占县城。六月,退出武义。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三日,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县城。知县惠世扬令大南乡、小南乡、西乡、东乡民团围攻县城,被太平军击溃。同治六年(1862)秋,官军林文察部从丽水来攻太平军,太平军在破竹园、李村进行阻击,击溃官军,十一月十八日,太平军再次在破竹园、李村阻击官军,战败,死千人。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三日,太平军退出武义,官军林文察部进入县城。”当年童庐人童绍彬,在他写的《武成寇难记》中也详细地记录了太平军在武义的活动,以及古竹、宏阁等村遭劫难的记载:“咸丰戊午(1858)四月十六日,粤贼窜邑城。时团丁已散,民俱胁从。后总兵周天授分拨都司吴德明进攻,贼于七月初六夕放火遁。越三年,辛酉(1861)四月二十三日,贼目周春率贼自北门入,光一贼驰马至,口呼官军来守武者。城中人袖手观望,无何,一马继之,一马又继之,旋刃一人于马前。于是望者始惊为贼,哗而遁,仓猝间城中数千人蜂拥自南门出,自相践踏者,争渡而溺死者无算(小南门出,过熟溪要坐渡船)。邑令惠世扬先一日已在乡矣。时余依表弟贺长建家,见奔者塞途,纷纷如织,里人哄然。” “战之明日,焚南湖,又明日,焚泉溪。数日间,卅里无人烟。各村民俱避于山中之有隘口可守者,树栅自固。” “先是贼掠南乡,一路焚杀,古竹、宏阁等处,已遭劫矣。”在《钟氏宗谱》中,虽未见到宏阁村“寇难”的记载,但从《钟氏宗谱》中发现有很多被太平军“被掳”的人。经统计:从第二十八世至三十三世,共有62人被掳,其中一位73岁老人被杀害。这些被掳走的人都是从嘉庆到咸丰年出生。自太平军第一次攻占武义咸丰八年(1858)推算,这些被掳人的当时年龄分别是:10岁以下15人;11—20岁:13人;21—30岁:12 人;31—40岁:6人;41—50岁:12人;51—61岁:4人。其中10岁以下分别是:4岁1人,5岁3人,6岁1人,7岁2人,8岁2人,9岁1人,10岁5人。这些遭掳的人近三分之一有去世的时间记载,而且都在咸丰辛酉年(1861)和同治壬戌年(1862)之间。其中有三个10岁的儿童。这些人当年被掳,或死在太平军的刀下,而其他被掳人就生死不明了。被掳的人中有一名太学生和一名庠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