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新建村:新安江移民村的今昔变化

2014年08月19日 08:56:20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村公园一角
 
 
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的一层土木结构的老房子
 
 
 
 
 
 
 
 
村民新居

  1990年版《武义县志·民政》中载:“1962—1967年,共接收新安江水库移民821户,3815人,迁入寺后、卲宅、桃溪滩、履坦、要巨、王宅、徐村、桐琴等8个公社,建立24个生产大队。划拨田6558亩,地32亩,山4490亩,新建房屋2450间,计54800平方米,新建小学6所,国家支付各项移民经费233.83万元。”

  上世纪50年代末,新安江水库开始兴建,整个工程要近30万人口外迁,由于行政命令式的移民,加上跃进式的工作方法,导致库区移民自流潮、倒流潮、滞流潮三潮碰撞,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冲击波。

  迁徙到武义的新安江移民也曾卷入这股潮流,留下了近半个世纪的创伤。新建村原来在淳安县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原名叫光昌村,移民后,一个村分成三个地方,一部分在库区后靠,仍称光昌村,另两部分都在现在的壶山街道,即上端头村西侧的光昌村和新建村。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村和其他县域内23个移民村一样走过了曲折发展道路,用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与武义的土地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如今新建村,一个不到60户,人口不足180人的新安江移民村,却住着1000多外来人口,开着三家200平米以上的购物超市,还有一所有90多名幼儿入园的幼儿园。饭店、浴室、网吧等休闲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每户都有住房出租,且房租费丝毫不比城里低,甚至超出城里很多。这个村的农民,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享受着城里居民也享受不了的待遇:每月由村里统一发放口粮款、菜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年终还有“大红包”。这个村自1966年2月正式迁居武义以来,近50年中,他们不畏艰难,硬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新安江移民村打造成富足发达、自强不息的现代化新农村,用汗水与坚毅书写了现实版的移民神话故事。

  艰难迁徙

  1957年4月,国家重点水利工程,新安江水库动土兴建,1960年胜利完工。水库淹没淳安、遂安两县49个乡镇、1377个自然村,近30万人需外迁。而现今新建村的前身淳安县光昌乡光昌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光昌村在当地可算得上是个大村,有700多人口,还是乡政府所在地。

  1959年初,库水就要淹没光昌村,移民办人员到光昌村里做迁移工作。但村民没有半点要外迁的意思。直到水都已经淹到家门口,光昌人在移民办的劝导下,还是服从了部分外迁,部分县内库外安置的决定,并以“抓阄”的方式定去留。

  1959年4月开头的一天,抓到“外迁阄”的49户社员、200多人一大早就在大队干部的召集下,来到了晒谷场开社员大会。公社胡书记说: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谁家都有祖宗,谁家都有父母弟兄,清明节的时候,大家到坟地看看已故的先辈,为他们加把土,烧点纸钱,祭拜告别后,再走吧!

  1959年4月12日,清明节后的第7天。

  这天早晨,晒谷场上挤满了人,堆满了家什杂物,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汽车还没有到。前来送别的亲戚朋友早已围着自己的亲人、邻里,有着说不尽的话。刘大妈一家是这次有幸没有抓到“外迁阄”的,可她也舍不得朝夕相处的邻里乡亲就这样举家外迁客地。这天大早,她煮了一筐鸡蛋,烙了一些麦饼,来到晒谷场,分发给自己名下的族人晚辈,用于路上充饥,还对每个外迁户说:“那边如果不好住,就回来吧,如果受人欺负,就回来吧。”

  经过近半天多的长途颠簸,敞篷大卡车终于把第一批几十人送到了目的地——金华七一农场13大队。接待他们的是金华民政局一位姓张的男同志,他在与淳安方面的同志寒暄了几句后,叫了几个农场的领导,按照花名册,把户主直接领到了统一编号分配的安置房内。生产队长刘茂盛一家6口,只分到了三间(其实只有两间半)约45个平方的小房子,刘茂盛冲着分房者发起了火,其他外迁户也跟着闹起了情绪,有的甚至拒绝下车,要求返回老家,场面一下子乱了。这可怎么了得?下午第二批安置户很快就要到来,万一他们联合起来,对抗安置,那就要出大事了。淳安、金华两地领导,通过电话,研究对策。

  很快,淳安赶过来的3位同志到了。他们叫来了大队贫协主席刘阳春、民兵连长刘永富、生产队长刘茂盛和刘渭财开了个短会,并分头做其他社员的思想工作。就这样,第二批、第三批外迁户得到了顺利安置。光昌人终于艰难地完成了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难以适应

  在金华七一农场安家后,光昌人变成了国有农场的职工。住公房、吃公粮,看似享受高待遇了。然而,1959年—1961年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刚刚迁徙到农场的光昌人当然也难逃忍饥挨饿的厄运。

  农场实行的兵营式管理,所谓兵营式就是集中居住、集中就餐、集中出工和就寝。

  据时任民兵连长的刘永富老大爷回忆,在七一农场的三年时间里,青壮劳力一天只有12两米过日(旧时计量单位16两为一斤),老人跟孩子就更少了,每日都是半饥不饱的,并且每天都得由大队督查队催着干重力活。如果哪天身体不好出不了工,食堂就不让你吃饭,说是“拔白旗”。饥饿、劳累交加,好多人都晕厥过田头地角。

  为了填饱肚子,不被饿死,早日摆脱这种苦日子,好多人选择了外逃,有的逃到江西,有的逃到了福建,也有的逃到杭州。但很快又被抓回来,作为“盲流”(盲目流向外地人员),按照国务院《关于防止农场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精神,严肃处理。当时,全国各省都在着力清理抓捕“盲流”,几个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山民又能逃到哪里去呢?现尚健在的刘永富、已故的原村支书刘国腾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

  1961年8、9月份的一天夜里早已串联好的光昌人,趁农场看管人不备,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拖儿带女,携老扶幼逃回了淳安老家。其实早在几天前,他们就已做好了回老家的准备,有意地将一些生活必需品偷偷地放在了野外,比如:锄头、柴刀、锅碗瓢盆、铺盖、衣服等,其他的一件也没带走。轻装上阵,日夜兼程,回家的动力,使他们忘记了疲惫,忘记了黑夜,真是归心似箭,近400里的路程,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回到了离别三年的故乡。

  然而,毕竟离家三年了,如今再次踏上故土,早已人是物非,原来的老村庄,自家的老房子不见了,见到的只有一泓湖水和还没有完全被淹没的树梢。当时没有外迁的几十户,也已上靠到地势高的山坡上。三年前送他们上路的刘大妈,身子骨依然硬朗,她从家中拿来了茶水,向大家递茶解渴,嘴上还不停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回家后的第二天,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家家都上山砍树、割草,搭建临时茅草房。临时茅草房简陋无比,三树叉尖、茅草盖顶。

  三年折腾,政府又不支持他们返乡。只是体恤他们的苦情,暂时没有强制遣送罢了。因此,没有国家在资金上的支持和宅基地的安排,想凭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简直难于上青天。而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尽早开垦土地抢种秋粮。于是,乡亲们送来了苞米种、蕃薯种,帮助垦荒播种。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当时种下的秋玉米,秋蕃薯收成是出奇的好,大获丰收。

  自从他们返乡,搭铺、垦荒、定居后,县移民办、公社就一直关注他们的生活,并动员他们再回金华,可他们说,我们不吃第二遍苦,硬是不肯回去。后来,库水又淹到了新家门口,他们又得搬一次家,造一次“房”,又淹到了,又搬又“造”。再后来,政府为了确保新安江水库的建设和投运,让他们平安撤离库区,不得不采取了停止供应(发放)布票、粮票、食盐等计划物资的强制措施,“逼”他们下山,但他们仍然没有妥协。这种对峙情况持续了近一年时间。

  1964年,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宋庆龄到淳安移民村看望移民的消息,传到了新建人的耳中,他们想大领导都这么重视了,这次不走恐怕不行了。好在这时政府出台一项比较人性化的移民政策,外迁地在江西和金华两地之间自主挑选,并可独立建行政村。光昌村的选址代表是贫协主席刘阳春、生产队长刘茂盛、刘渭财等三人。在武义参观考察时,他们选中了三角店至五一塘之间一片空地,这是一块低矮的丘陵山地,田不远,人居环境尚可,于是取名“新建大队”(其实搬过来的只有一个生产队,18户)。移居地选好后,三位代表回到老家,把消息告诉给村人,大家又自费每户派一个代表来到武义实地踏看,一致认为这是个好地方,同意来武义定居落户。

  第二年春节刚过,家家户户的青壮劳力都来到了新建,开始造房子了。房子是有关部门按规定设计的,全是一层土木结构的平房。

  1966年2月18日(正月廿九),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了七年,吃尽了漂泊之苦的新建人高高兴兴地告别了故土和乡亲,举家来到武义“新建村”安家了。 

  扎根武义

  三角店一带的丘陵。当时看似肥沃、湿润的田块,其实是用武义土话说的“冷浆田”、“烂糊田”,田里的 “百节草”和“荸荠塞”等杂草,遍地都是,拔也拔不了,除也除不掉。第一年的早稻刚种上还没有返青,“百节草”、“荸荠塞”早已超过了秧苗的长势,还覆盖了秧苗。全队人每天都在忙除草,可到收割的时候,还得戴着眼镜在草丛中寻找稻子。一亩田如果收到一二百斤,算是好收成了。虽有人均近2亩多的粮田,一年的总产量除去农业税、统购等征购任务,留下的人均口粮也不到200斤。平时只有用土豆、萝卜、玉米、蕃薯等杂粮代替早餐和晚餐,米饭只是正餐才吃一点。然而,即是这样节约,到过年的时候,还得到邻村借“储备粮”以度春荒。

  60年代新建人衣衫褴褛、穿戴破烂不堪,新安江人大多子女多,新建人也不例外。夏天大人打赤膊,小孩光屁股;冬天躲被窝,烤火盆;雨雪天,小孩子上学是光着脚,拎着火笼,到校门口才把鞋穿上,火笼就是新建人的过冬棉衣。一位曾经和新建人同班的同学何某某说:“我跟新建村的几个人,一直是同班同学,可7年时间里,从来没有看到他们穿过一套新衣服,冬天也从来没有看到他们穿过棉衣,棉鞋,班上衣服最破、冻得发抖,拿着火笼的肯定是新建人。” 

 [1] [2] 下一页
  作者: 文/朱文宝 古梁 摄/周艳燕 初审:张莹,终审:周子恒 编辑: 何凌云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