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清塘:暮雨层波绿朝晖山气新

2016年02月18日 08:43:50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古道

  古民居

  古店铺

  古街道

  叶氏宗祠

  瀑布

  水口古木

  

  清塘佳哉!

  上有横霄映汉之卿云,

  下有通川入海之流泉。

  不舍昼夜扬清清,

  清流回环山奔迎。

  暮雨层波绿,

  朝晖山气新。

  呼吸溪光饮山渌,

  人人冰玉若为贫……

  这是宋末元初金华著名学者金履祥在《代张起岩和清塘诗》中描绘古代清塘风土人情的诗句。700多年过去了,清塘风景依旧:村中的小溪,仍然“不舍昼夜扬清清”;村边的丘壑,依旧“清流回环山奔迎”;定居清塘的村民,还是天天“呼吸溪光饮山渌”。只是人世沧桑,莫说大部分武义人,就连绝大多数清塘人,也已不知道清塘曾经的800年风韵和数百年辉煌的过去。

  清塘,就像一颗浅埋在历史灰尘中的明珠。如果我们轻轻拂去明珠上的灰尘,她依旧会熠熠闪光。

  特殊的地理格局

  壶山街道清塘村位于县城西北方8公里处,海拔约120米,呈北高南低走势。整个村庄呈狭长的不规则“丁”字型,分布在仙霞岭余脉的崇山峻岭间。村庄的东南方向是著名的白岩山,海拔359米,它是白洋山脉至壶山转而西走的终点。村庄的西南方向是海拔259米的不知名山头,西北方向的石岭头海拔也达350米。

  清塘,东与履坦镇杨梅山村相邻,南与壶山街道下店村为邻,西与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喻斯村、雅畈镇大山村为邻,北与壶山街道两头门村为邻。

  清塘村往西往北都与金华市婺城区接壤。往北经两头门过雅畈到金华市区只有20多公里。往西是连绵的山脉,山势险峻,从石岭头往西可达婺城区的喻斯村。石岭头是村中小溪的源头,小溪贯穿全村,最终汇入白鹭溪。石岭头半山腰筑有石岭水库,现为全村的饮用水源地。小溪水从水库流出,流经一处断层,形成了高达几十米的瀑布,瀑布底下形成了“龙潭”。古时每逢天旱,附近村民都到这里来求雨,祈盼风调雨顺。

  清塘村自然生态十分优美,村口古木参天,几百年树龄、需两人合抱的红豆杉等名贵树木即有10余株,2003年已被林业部门挂牌保护。小溪贯穿村庄,既是自然的选择,也成为村庄的血脉。山环水抱,流水潺潺,山林茂密。涓涓细流述说着古村留存于今的古朴与安详,参天古木见证了古村辉煌的过去。

  悠久的历史传承

  清塘全村120多户,有380余人,拥有耕地面积520亩,山林面积2642亩,村域面积2.31平方公里,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村。

  相传,清塘村中原有一口大水塘,清澈见底,大家就把村名取名“清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水塘还存留部分遗迹,目前则已完全消失。叶氏是清塘的大户,约在南宋中期移入,是最早移居清塘的居民。后又有张氏、项氏等先民入住清塘,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新中国成立后,清塘村于1950年1月成立了农会,1951年1月成立高级社。1953年11月,履坦区清塘乡清塘村农村合作社成立,清塘村成为清塘乡政府驻地。1958年撤销清塘乡,并入寺后幸福乡。1959年2月,演变为桃溪滩公社清塘生产大队。1983年1月,成立桃溪滩乡清塘村村民委员会。现隶属壶山街道管辖。

  农耕时代,清塘村在清代至民国,乃至解放初期,都是括婺交通线上的重要村落。当时,原宣平县及松阳、遂昌等地民众前往金华,大都经过清塘村。宣平等县的山民们将桐油、茶油、靛青、冬笋、茶叶等土特产,乃至过年时将整头猪(肉)都经过清塘挑到金华去卖,然后将金华的百货又经过清塘挑回当地。清塘成为原丽水地区宣平县等地商贾往返金华市区的要道,各类旅店、商店应运而生。清末民初,清塘村从南到北二三百米长的老街上,依次开出了许多商店、旅店。从叶氏宗祠算起,有张连松旅店、叶有贵旅店、陈玉英旅店兼小吃店,张李强的杂货店、肉店、酒店,叶炳云的酒店、肉店,还有处州人开的台法理发店。一直到解放初期,清塘街道两旁还是店铺林立。如今,清塘村老街旁还有一两幢临街古店面保存得相当完整。

  厚重的叶氏文化

  清塘叶姓已无宗谱,村里老人说他们的叶姓先祖来自松阳叶法善家族,至于在什么时候,哪位先祖来此定居则已不知晓。但从我县王宅镇马府下村的《凤林叶氏宗谱》和壶山街道草马湖村的《草马湖叶氏宗谱》中,可以搜寻出清塘叶姓出处的蛛丝马迹。

  清塘叶姓源于松阳,支分吴兴,来自缙云,系南宋丞相叶梦得之后。《凤林叶氏宗谱》记载:“……嗣于宋季梦得公曾孙观公,派自缙邑西山,递迁清塘,至景一公卜居凤林里。”叶梦得(1077-1148)是南宋著名词人,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南宋高宗朝,拜尚书右丞、江东安扶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叶梦得致仕后为避秦桧迫害,隐居于松阳城郊桐川(今桐溪村),绍兴十八年八月二日(1148)卒于桐川,葬松阳青蒙豹坞山。《草马湖叶氏宗谱》有一篇叶梦得的孙子叶籍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所撰《宏坦叶氏宗谱题辞》,从中可知叶梦得有五子:叶栋、叶桯、叶模、叶楫、叶橹。叶橹字汝楫,又字叔敏,南宋初年以承奉郎摄知处州缙云县事,卒于官。其子叶籍尝思自古达人志士未尝固守一乡,先君有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逐从众所请,择地葬父于缙云万安乡靖胜里下麻柘,并于墓旁结庐而居。可见,叶梦得儿子叶橹知缙云县事,死于任。叶橹儿子叶籍葬父于缙,结庐墓侧定居。叶籍定居于缙云宏坦(今缙云新建镇宏坦村),即《凤林叶氏宗谱》的“缙邑西山”,其孙叶观从缙云宏坦“递迁”至武义清塘。叶观为叶梦得曾孙,应是清塘叶姓的始迁祖,迁徙清塘时间应在南宋中期。

  村民还介绍了清塘叶姓迁居金华的情况。据今年88岁的叶启星老人说:他们的一个太公因贩卖烟叶路过金华雅畈一带。当时正逢大旱时期,农民家中田地草木皆枯。这位太公雇的工人在田边的树荫下休息,他们吸了旱烟后继续上路,将烟火遗留在路边的稻田里,谁知,火星很快引起了一片大火,霎时殃及大片干枯的稻田,最后都化为灰烬。附近的村民得知后,联名把他告到了当时金华府太爷处,要求赔偿。府太爷见村民人多势众,不敢得罪,遂判决他每亩田赔偿一斗稻谷。叶姓太公当堂提出今后如果被毁稻田返禾抽青有收成,该归谁所有。村民们齐说:“枯稻烧毁哪能还魂返青,倘若有收就都归你好了。”听罢,叶姓太公便要求将这个承诺写进官府的判决书。不料,审判结束后,一行人步出金华府不久,天空中突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一场大雨倾盆而下。因为这一场雨,加上原本大火留下的草木灰成为了天然的肥料,不出多久,被烧的稻子奇迹般地返禾抽青,长得比以前还肥嫩壮实。待到秋收季节,他带了30来个雇工来收割。后来,靠着余粮盈利,加上叶氏勤劳节俭善于经营,他们不久就成了殷富人家,全家人就迁于此居住。

  明代,叶氏族人开始修建叶氏宗祠。后经几次扩建,特别是清道光元年(1821),以叶茂松为主事的这次扩建规模最大。如今叶氏宗祠三进三院,面积400多平方米。祠堂坐东朝西,共三进,均为厅堂式建筑,面宽三间。各进台基依次增高。一进为前厅,祠门两侧砌墙呈“八”字开,设排门六扇;进深五檩,明、次间均作前后单步用四柱,后檐施牛腿,戏台设于明间内。二进为中厅,进深七檩,明间前后单步用四柱,次间分心用五柱,檩下施替木单拱。三进为后厅,进深五檩,明间前后单步用四柱,次间分心用五柱,前檐施牛腿。前、后院两侧厢廊各一间,进深三檩二柱。柱础有鼓形和礩形两种,中厅明间础下垫古镜。硬山两坡顶。叶氏宗祠是清塘村叶氏血缘发展的产物,明代特征明显,中厅建筑用材粗大,乡土建筑风格强烈,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价值。

  清塘与两位南宋丞相

  清塘与两位南宋名相叶梦得、马光祖均有血缘关系。

  第一位与清塘有血缘关系的南宋丞相是叶梦得。如前所述,清塘叶姓的始迁祖叶观是叶梦得曾孙,清塘叶氏全是叶梦得的直系后裔。

  叶梦得除了在仕途上身居相位外,还是宋代词坛的一位名家。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梦得早期词作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南渡之后,他随着社会的巨变而学习苏轼词风,用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与张元干、张孝祥等词人一样,都是辛派词的先驱。他的成就虽不能与苏轼比肩,但恰如王灼所言,在苏派词人中晁补之、黄庭坚是学苏而得其七八分者,而叶梦得则得六七分(《碧鸡漫志》卷二)。

  另一位与清塘有血缘关系的南宋丞相是马光祖。王宅镇马府下村的《马氏宗谱》、《凤林叶氏宗谱》记载,叶梦得曾孙女叶氏为马光祖之母。有专家考证,马光祖之母为清塘叶姓始迁祖叶观之妹,迁居清塘后再嫁给武义马家马正己。从血缘上来说,马光祖是清塘叶氏始迁祖叶观的外甥。

  马光祖,字华父,赐号裕斋,封金华郡公,谥号庄敏。马光祖生于南宋庆元庚申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1200年),宝庆丙戌年(公元1226年)“试南宫叨进仕”。后历任沿江制置使、江东转运使、知临安府(今杭州)、三知建康府(今南京)、户部尚书、大学士,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拜参知政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升授为知枢密院事,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马光祖卒于咸淳癸酉年(公元1273年)五月十五日,享年七十有四。马光祖是与范中淹、王安石等齐名的宋朝名相。《宋史·卷四一六》有传: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新喻主簿,已有能名。从真德秀学。改知余干县,差知高邮军,迁军器监主簿,差充督视行府参议官。奉云台祠。差知处州,监登闻鼓院,进太府寺丞兼庄文府教授、右曹郎官。出知处州,乞降僧道牒振济,诏从之。加直秘阁,浙东提举常平。移浙西提点刑狱,时暂兼权浙西提举常平。起复军器监、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兼知镇江。进直徽猷阁、江西转运副使兼知隆兴府。以右正言刘汉弼言罢。后九年,起直徽猷阁、知太平州、提领江西茶盐所。进直宝文阁,迁太府少卿,仍知太平州、提领江、淮茶盐所。迁司农卿、淮西总领兼权江东转运使。拜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兼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加焕章阁,寻加宝章阁学士。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犒军民,减租税,养鳏寡孤疾无告之人,招兵置砦,给钱助诸军昏嫁。属县税折收丝绵绢帛,倚阁除免以数万计。兴学校,礼贤才,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拜端明殿学士、荆湖制置、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沿江制置大使、江东安抚使再知建康,士女相庆。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余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尊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又为库贮籴本二百余万缗,补其折阅,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下转第8版) (上接第7版)其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进大学士兼淮西总领。召赴行在,迁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廪,光祖谒王,辞以故,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光祖厉声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粟辞;光祖探怀中文书曰:“某庄某仓若干。”王无以辞,得粟,活民甚多。进同知枢密院事,寻差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以侍御史陈尧道言罢,以前职提举洞霄宫。再以沿江制置、江东安抚使知建康,郡民为建祠六所。乞致仕,不许。咸淳三年,拜参知政事。五年,拜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监察御史曾渊子言罢。给事中卢钺复缴奏新命,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光祖之在外,练兵丰财;朝廷以之为京尹,则蛌治浩穰,风绩凛然。三至建康,终始一纪,威惠并行,百废无不修举云。

  论曰:…马光祖治建康,逮今遗爱犹在民心,可谓能臣已。

  马光祖生活在南宋后期。他从政时期,南宋朝廷已处于风雨飘零之际:外有蒙古强敌压境,内有贾似道等权臣当权。马光祖一生外抗强敌,内斗权臣;不畏豪强,抚恤百姓;兼之断案如神,所以被人称为宋代名相之一。

  清塘与金履祥

  清塘除了与两位南宋丞相有血缘关系外,浙东学派、金华学派的中坚,“北山四先生”之一的金履祥(1232年—1303年)也与清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金履祥,宋末元初人,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桐山后金村)人。为浙东学派、金华学派的中坚,北山四先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学者尊称为仁山先生。《元史》中有《金履祥传》。

  金履祥,先祖原姓刘,因避讳吴越王钱镠同音名,故改姓金。从小好学,初受学于王柏,后又学于何基,造诣益深,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无不精研。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金履祥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意愿。但他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不能对当时政治形势不问不闻。时逢襄樊被蒙古人围困,南宋的军事形势日益告急,宋朝统治者却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金履祥因此进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州、蓟州一带,那么围困襄樊的蒙古人部队,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围。他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据实行。但宋朝最终没有采用这一谋略。等到后来元朝朱瑄、张清向元朝廷献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由的海道,与金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几乎没有丝毫差异,于是后人都佩服金履祥谋划的精确。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征召金履祥,他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亡国,江山马上要易主,各地盗贼兴起,金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战火稍停,就在山谷山岩间追云逐月,吟咏歌唱,将世上的事情看得非常淡泊。他平时独自居住,整天端庄肃穆;若是待人接物,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训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负责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义气。

  宋亡之后,金履祥讲学于严州钓台书院、金华丽泽书院、兰溪齐芳书院和重乐精舍,后又在兰溪城内小天福山开设仁山书院讲学。由于他学富五车,博通理学,造诣深邃而思惟严密,加之训迪后学,谆切不倦,因而四方学子纷至沓来。

  隐居期间,金履祥一边教书,一边著书,金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通鉴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不同,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以《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辑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用来订正它的含义,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没有阐发的。书成之后授与门生许谦。许谦对这些书都作了校定。后来廉访使郑允中把这些书呈进元朝皇帝。

  金履祥与何基、王柏、许谦被统称为“金华四先生”,又称“北山四先生”。他们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北山四先生学派。清雍正二年(1724年),金履祥以及吕祖谦、何基、王柏、许谦同时以“大儒”的身份钦定从祀曲阜孔庙。中国历代从祀孔庙的“大儒”总共73人,金履祥列东厅第22位。

  金履祥与武义的关系十分密切。清嘉庆版《武义县志》记载:金履祥后裔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移居武义乌山之麓。何德润《武川文钞》收录的清代《重修金氏宗谱序》记载,“其子孙自兰而徙居乌山之麓者,由乌山而前后金,五宣义公实为邑西金氏始迁祖也。等而上之,以仁山先生为继别之宗。”《金氏谱序》也记载,“鹭溪之湄,乌山之麓,金氏居焉。村分为二,而宗祏则一……仁山先生之苗裔也。”至今,金履祥后裔还生活在我县白姆乡后金村和王宅镇前金村,两村相距不远,一前一后而已。白姆乡后金村与金履祥故乡兰溪市桐山后金村连村名都完全相同。金履祥后裔移居白姆乡后金等村时,金履祥不过40岁左右。也许,是金履祥本人在白姆乡后金村一带购置了田地,建造了房屋,并时常短暂居住(即史书上记载的“屏居金华山中”,这里的金华应该是泛指),这才有后来子孙的移居武义。而在古代从白姆乡后金村一带到兰溪,或从兰溪到白姆乡后金村一带,走清塘古道是条捷径。这样,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金履祥生前在兰溪、武义来往期间,肯定数次或数十次经过清塘。这才有了他描写清塘的诗作《代张起岩和清塘诗》:

  清塘佳哉!

  上有横霄映汉之卿云,

  下有通川入海之流泉。

  不舍昼夜扬清清,

  清流回环山奔迎。

  暮雨层波绿,

  朝晖山气新。

  呼吸溪光饮山渌,

  人人冰玉若为贫。

  我欲买山居其间,

  囊中不靳金满籯。

  明月清风对高士,

  丝桐一张酒五经。

  俯看尘世几蚊蚋,

  须臾起灭败与成。

  炎凉仅昕夕,

  晦朔分枯荣。

  眼前突兀徒骇俗,

  死后灭没杳无闻。

  孰若此地多君子,

  纯孝千古留风声。

  天光浮动映松柏,

  地望流传光丘林。

  太钧播群品,

  生灵本一心。

  何况古人杰,

  由来毓地灵。

  欲为混沌凿七窍,

  须凭天工挥五丁。

  穷为乐善之君子,

  达为庙社之元勋。

  于此地灵有愧无,

  鄙人敢此问诸君。

  张起岩出生于元初,这说明《代张起岩和清塘诗》写于宋亡之后,金履祥隐居讲学期间。这时期的金履祥,隐居在浙中山中,在山谷山岩间追云逐月,吟咏歌唱,将世上的事情看得非常淡泊。在诗的上半部分,他尽情描绘了清塘的美景,清塘的恬静,清塘的自然;而在诗的下半部分,他则痛快淋漓的述说了“我欲买山居其间”的心愿。他在乌山之麓购置田产,后裔移居武义,都是为了满足他的这份心愿。

  艰苦创业的清塘精神

  清塘立村800余年,村民自古就有艰苦创业的精神。清代中期,随着村西山谷间梯田、梯地的开发,为了方便上山劳作及与外界的联系,清塘村民建成了通往当时汤溪县喻斯村的古道。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清塘村民叶文贤出资将这条长数公里的古道铺上了石块。古道现存两段,一段在岭脚,称半岭;一段在岭头,称头岭。在半岭的高处,至今尚存有“大清嘉庆十五年,弟子叶文贤建造”的摩崖石刻。

  清塘村西山势险峻,人烟稀少,其中与婺城区交界的天堂坪,易守难攻。1928年,武义红军北营指挥部在清塘村叶氏宗祠举行成立大会,天堂坪成为部队的主要营地之一。清塘村民积极参加红军,投身革命。其中张春芳、张春木兄弟二人,以上山开垦苞萝山为名,秘密参加了红军,多次参加战斗。最后,兄弟俩均被国民党军逮捕,被砍下头颅在武义县城示众。抗战时期,日本军队占领武义县城后,为了控制清塘古道,在清塘村旁的岩山上修筑了炮楼。清塘村民曾积极配合抗日力量,从事抗日斗争。解放初期,清塘多位村民响应国家号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解放后,历届村干部因地制宜,带领村民大干苦干,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3年,履坦区清塘乡成立,清塘村成为清塘乡政府所在地,辖区包括周边的下店、两头门等10余个村。上世纪60年代,清塘小学创办,后发展成为完全小学,70年代又办起了初中,容纳了周边的下店、两头门等10余个自然村的学生前来就读。也就在这一段时期,村里办起了粮食加工厂,并依靠火力发电解决了村民用电问题。1957年,村里建起了白毛弄水库、深塘水库、里马坞水库、外马坞水库等多处水利设施,确保了农业灌溉用水。1985年,村两委筹资筹劳在龙潭背修建了拦水大坝,既解决了村民生活饮用水问题,也使龙潭瀑布常年不断水,成了村里一道永恒的美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村两委深入开展“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项文明建设,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新建了占地面积118平方米的村办公大楼。2008年,实施了村庄整治及生态村建设,基本实现了“村道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完成了村口道路拓宽延伸工程。2009年,完成村口景观建设:半圆形桥洞成为入村口;完成龙潭口景观建设:建成占地面积100余平方米的活动用房及花岗岩石亭一座,并将道路硬化延伸到龙潭口地段。2012年,新修机耕路1200米,并重新制订了村庄发展中长期规划,对村中溪流分阶段进行硬化路面铺设。2013年,新建茅坑后桥梁一座;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对全村自来水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对村中道路路面进一步进行了硬化。

  历史上,清塘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山林竹木资源也相当丰富。改革开放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现有茶园面积260多亩,其中名茶基地180亩,绿化苗木面积230多亩,笋竹林面积400多亩,并建有生态公益林面积1200多亩。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经商务工,各显神通,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清塘村自建村以来,村民即和睦相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清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清塘人在婚丧嫁娶、待人接物时均有一整套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些古朴的民风现在均体现在清塘村的《村规民约》中,特别是体现在尊老爱幼上。2013年11月3日下午,清塘村文化礼堂建成时,特意在叶氏宗祠里举行了孝亲敬老仪式。仪式上,晚辈们给村里的老寿星敬茶、送生日礼物、表演节目,用实际行动诠释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再现了金履祥《代张起岩和清塘诗》诗中的情景:“孰若此地多君子,纯孝千古留风声。”

  清塘的未来

  清塘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生态资源。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从今年初开始,清塘正式启动精品文化村建设。

  有关专家认为,清塘建设精品文化村具有四方面的优势:一是清塘环境优美,安静雅意,是一个适合居住养生之地。二是清塘叶氏为养生大师叶法善后裔,这为清塘养生文化建设增添了文化内涵。三是清塘村中保留了部分老建筑和建筑群,对其加以改造和修缮,可充分展现村落的古色古香。四是清塘农林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清塘精品文化村建设的第一步,是在清塘水口的三角地带建造一口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村口清水塘,目前开挖工程已经竣工。到时,清塘将真正呈现“清塘引水下藕根,春风带露沾侬身”的美景,清塘的现实将与清塘的历史融为一体。清塘,将再现她的800年历史风韵。

 

  作者: 陶鸿飞 潘国文 古梁/文 徐文荣/摄影 初审:张莹,终审:周子恒 编辑: 来伟
  相关文章
·盘点2016春节黄金周"年货清单" 折射经济增长新动力
·春运过半 全国已发送旅客13.8亿人次
·【图】大批侯鸟入驻武义坛头湿地过冬
·我县召开“花田小镇”总体规划评审会
·垃圾乱堆现象依然存在
·光荣榜
·全力维护春节期间市容环境
·适合春分养生的四种食谱
·优秀学子回访母校期待一中再创辉煌
·县广播电台与县一院联办《邵医访谈》节目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