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天空飘起了雨丝,徐丽琴和她的丈夫楼刚强像往常一样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将刚送来的蜜梨用清水洗净,去皮榨汁;石斛、川贝、玉竹等药材分门别类处理妥当。临近中午,等把所有材料按配比一同放入大锅中,一家人紧张的节奏才稍稍放缓,下一步要等待一日一夜的细熬慢炖,让里面的食药材充分释放出它们的功效。“然而,川贝梨膏繁琐的炮制工序才进行到一半,”“桐琴梨膏堂”的“掌门人”徐丽琴说,“做梨膏最难最精妙的还在于最后的收膏环节,少几秒则水分不能尽除,多几秒则焦,最是考验功夫。”
今年34岁的徐丽琴曾经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在杭州工作了10年,婚后回到家乡桐琴。一次偶然机会,徐丽琴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家乡特产“梨膏”,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让她萌生了发扬和推广这一家乡特产的想法。徐丽琴的丈夫曾做过中药材生意,于是夫妻俩一拍即合,他们决定要做就做最精品的梨膏。
徐丽琴的家乡桐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蜜梨,因成熟早、果形大、果皮薄、果汁多、食用时无颗粒感而出名。作为其衍生产品的“梨膏”更是桐琴人的集体回忆,这种有止咳化痰功效的蜜汁,是旧时的“保健食品”。
徐丽琴回忆,小时候根本没有什么零食吃,只记得每每咳嗽,她外婆就会拿出一罐黑黑的“宝贝”给她吃,甜甜的,味道棒极了。所以傻傻觉得自己应该多生病才好,就可以经常吃上这珍贵的“零食”。后来结了婚生了孩子,外婆还是会在蜜梨成熟的季节,买回一大篮子的梨,花上一两天时间将梨熬成膏,备着给家里的小辈们吃。外婆总是说:“这才是好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宝贝,有钱都买不到的哟!”
以前桐琴家家户户都会做梨膏,但是选材和搭配并不讲究。徐丽琴夫妇请教了家里长辈,并在查看中医药典籍、传承古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梨膏配方和熬膏技艺。目前已成功申请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熬膏技艺。
“我们如果要省成本是非常容易的,就川贝来说,正宗的每克要5到10块钱,冒充的只要几毛钱。百合我们选兰州的,银耳选黄金朵,为什么我们不用便宜的?因为我们追求做最好的。”对于品质,徐丽琴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们选材的时候都要拿样品回来做含硫量检验,硫熏过的药材是不会用的。”
对徐丽琴来说,梨膏的真正价值更在于每一道精湛的工艺。做一瓶上等梨膏耗时耗力,从洗梨到收膏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两天一夜,九滤九炼,大部分都只能靠手工完成。一瓶500克的梨膏,要用掉15千克的食药材,相当于30倍的精华浓缩。“一流梨膏是琥珀色的,像这样拉丝不断,说明胶质丰富,效果也更好。”徐丽琴舀起一勺自家的梨膏向记者展示。
徐丽琴的“川贝梨膏”现在主要通过微信销往温州、杭州、上海等地,夏季每月有800瓶的销量,冬季能卖到1200多瓶。许多客户通过梨膏来预防咳嗽、保护嗓子和护肺抗雾霾。最让徐丽琴欣慰的是,客户向她反馈吃了她家的梨膏后,宝宝体质增强,感冒咳嗽也慢慢减少了。下一步徐丽琴的淘宝店铺即将上线,她会始终将品质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