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国家湿地》杂志第38期中,刊登了一篇题为《浙江武义大莱梯田价值保护与利用初探》的文章,在该文中,中国湿地博物馆首席研究专家缪丽华从武义新宅大莱梯田概况、大莱梯田资源价值分析、大莱梯田保护利用方式建议等角度,对大莱梯田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发展意见,同时,该期杂志封面封底刊登整版大莱梯田照片,文章插入十多幅大莱梯田的摄影作品,可以说在学术层面多角度多方面对大莱梯田进行了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大莱梯田的社会影响力。
一张照片引来湿地专家
新宅镇大莱村大圆塘景观作为武义的一张金名片,出镜率很高,也正是因为这张照片,让缪丽华第一眼看到就心动了。“那张照片太美了,我立刻就有了过来的冲动,但那段时间有些忙,就搁置了。”缪丽华说。4月2日,武义新宅镇大莱梯田文化节顺利举办,是促成缪丽华成行的直接因素。“文化节后宣传报道中的那些照片,让我从另一角度看到了大莱梯田的美,我这才知道原来大莱不仅仅只有大圆塘,更有这些先民的壮举——高山梯田。”站在大莱露营基地上,缪丽华俯瞰梯田不禁心生赞叹。
缪丽华介绍,大莱梯田是人工湿地,是大莱人与龙头山环境长期调适的结果,是人类适应大自然的创造,它承载着武义山区的发展历史、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利用的山地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大莱人在上千年的劳动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和相应的文化习俗活动,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现象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除了包含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还包括开垦的历史渊源、生态的合理结构、并且仍然是活态的至今仍在使用的,是有现实意义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看到大莱这片连绵的梯田,我觉得就好像发现了一个大宝藏,也许我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课题都会围绕大莱梯田展开。”缪丽华激动地说。
湿地专家指点发展迷津
当日,缪丽华在武义县博物馆副馆长鲍仕才陪同下,认真查看了大莱梯田的地理环境和结构,并详细了解了大莱梯田的形成历史。“大莱梯田包含了梯田种植技术、生态景观,以及原住民生活方式等共同构成的综合性景观资源。大莱梯田的保护利用,应当采取动态保护的思路,将原住民留住,继续维持梯田耕作方式,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有所发展,确保农民从中受益。”在缪丽华看来,大莱梯田身处深山,化肥农药使用量少,农民依然保持原始的牛耕方式,梯田的原生态环境保持完好,这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目前大莱村民以种植大豆和高山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如能引入社会企业参与,开发当地黑大豆等品种,挖掘农产品历史文化,以特色资源优势创立品牌,进行规模化种植,是梯田保护利用的最佳途径。”缪丽华说。
大莱梯田一直在走旅游发展道路,但道路却一直坎坷,前行缓慢。缪丽华认为,随着高铁的开通,武义与杭州、上海的交通时间缩短到了2小时以内,这为大莱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交通条件。梯田景色随季节的改变而变化,春叠银带,夏翻绿浪,秋累金阶,冬盘苍龙,特别是云雾弥漫之时,如镜的梯田中点缀着耕牛,着蓑衣的农者,碧绿的秧苗,绝对是一幅天上人间的造化写意。“村中许多老宅空置,梯田内又有数量不少的农铺,这些都为该村打造民宿提供了很好的旅游资源基础。”缪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