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棉记忆 |
武棉记忆 |
2016年12月23日 09:12:45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大
中
小 |
|
|

航拍武棉 张建成摄
1966年,身着军装、腰扎皮带、胸佩像章、臂带袖套的少男少女,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下,全国掀涌翻天覆地的红色海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武义,省工业厅和县委决定在塔山脚下创建武义最大国企武义棉纺厂。于是,城郊发宝象龙塔脚下山环水绕荆棘丛生的黄土丘陵就矗立起“备战备荒为人民”“抓革命促生产”的武义县最大工厂。1968年11月,武义棉纺厂招收首批高中生和转业军人组合的26名职工,当年12月9日又严格招收第二批111名工人(男工11人),新厂房拔地而起的小山丘上机器隆隆旋转,金梭银梭编织起武义人民美好生活。1969年9月13日,武棉一万锭纱锭试产化纤纯涤成功,10月1日敲锣打鼓向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报喜。共和国成立,土改、三反五反、合作化、人民公社……为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穿衣走过多少艰辛曲折,武棉的成功创建和新产品流金淌银运出厂门,让全县人民欢心鼓舞扬眉吐气。1970年代,武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白羊”牌纱线获得“浙江名牌”称号,1986年武棉拥有二万锭绵纱生产线,产品除棉纺还延伸至棉布,内销开始转向出口。1980年代末,武棉职工很快突破2000人,最鼎盛时期全厂有近2800名职工。
在计划经济年代,武棉是全县最大国营企业,也是全县人民向往骄傲的经济支柱,武棉成了欣欣向荣“高人一等”的独立王国。厂区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商店、菜场和全县菜肴最丰盛厨师最繁忙香飘十里的职工大食堂,职工待遇福利一流,进出厂门信心满满底气十足。这样的工厂当然成为全县招工的热门选择,棉纺厂进人对家庭出生、政治条件和方方面面根红苗壮的审核筛选特别严格,许多农村人包括下乡知青都把进棉纺厂视为“翻身得解放”的重要门槛。纺线织布的工厂汇聚了全县心灵手巧的年轻姑娘,武棉成了气质造型着装观念标杆的“女儿国”,最鼎盛时期全厂有2000多名优秀女工穿梭厂区,周银娣、王嫦红、赖晓媚等知名劳模成为武棉女工精神的代表人物。
武棉女工的资源丰富和品牌优越,与1969年底开始的一场征兵有关。武棉一万锭纱锭试产成功不久,当地就盛传要在武棉征招部队文工团女兵的说法。传说不久,县人民部就陪同部队征兵首长进武棉向有关部门了解女工情况,他们物色人选对象非常严格,家庭出身要根红苗壮,政治条件和觉悟经得起组织审查,年龄限制在17岁至19岁,要有文艺特长,对气质身材、牙齿头发、肤色脸形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当时,百姓听闻后评价说,部队到武棉征招文工团女兵,挑选审查标准比苏联验收中国土鸡蛋还严格。但这消息让武棉所有女工都兴奋不已,特别是大家公认的气质身材美女心怦怦直跳夜不成寐,大家都在私底下赌猜谁能中选。果然,组织出面约谈考察了小夏、小胡、小王、小媚等几位符合初选条件女工,考察中还拍照查阅档案,向个人询问对参军和兵种的喜好意向。就在那段时间,牵动全厂上下所有人心弦的“选美”过程中,武棉民选产生了“五朵金花”命名及争论。从1969年底到1970年,部队征兵纷纷扬扬又无疾而终,直至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发,人们才如梦初醒明白原来是怎么回事。但这场没有下文的征兵选美,既给足了武棉女工品牌“面子”,又抬高武棉美女的神秘内涵和八方男士向往的“身价”。
即使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武棉女工仍是干部军人相亲择偶首选,一些乡下工作干部和老师找对象难,七转八绕只有把武棉女工当救命稻草,好像武棉是解决大龄青年找对象难题的资源库和法宝。我二中一老同事,大学毕业,业务拔尖,人机灵潇洒,只因农村人兄弟多,想在武棉女儿国找个对象,“准丈母娘”非常满意,心高气傲的女儿回答母亲说:农村人老土,教书又没几块工资!
|
初审:张莹 编辑:来伟 |
 |
|
  |
|
企业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