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仙草精华是何种药物?
中国文字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组成。会意字里的君、圣、仙、神为道家创用,又贯穿在传统文化里。历史上有许多名声显赫的道家人物,如神农、黄帝、彭祖、老子、庄子、张仲景、华佗、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等都服食千年仙草精华,达到祛病延年。以彭祖为例,他常服石斛、雪莲、灵芝、首乌、茯苓,得寿八百岁(夏代前,一小甲子六十天作一岁),折现代实际年龄应是一百三十一岁,在夏代前人均仅二十五岁寿命的背景下,确是仙寿了。彭祖是五帝之一 顼的玄孙、姓篯名铿。尧封之彭城,因其摄养之道可祖,故称彭祖。他口述《服食经》一卷存世,说:“爱精养神,服食众药,可得长生。”“众药”便是他常服的那些药物,后被张仲景、华佗称之为“仙草”。后有《汉书·艺文志》载:战国名医扁鹊(秦越人)遗著《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内经》云:扁鹊制取金钗膏献于长桑君,不识而受禁,后游齐、越,入秦遭杀。金钗膏是石斛和甘草配伍炼成的膏,扁鹊献给卢国国君长桑,长桑不信而禁闭了扁鹊。汉文帝时有名仓公,擅长养生,以灵芝、茯苓、首乌养神,《史记》有《扁鹊仓公传》。《神仙传》有“麻姑献寿”典故,是指北魏时的魏夫人,我国第一位女道士,以灵芝、菇类为餐,寿考百十余岁。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钦点九十五岁的叶法善持绣像幡花,赴南岳衡山魏夫人仙坛修法事,于坛西置洞灵观一座(见《叶法善年谱》)。这些经传典故指明被称作仙草的药物有维护生命机能的特殊功效。
《本草纲目》全书,无“仙草”一词记载。
《本草纲目》是李明焱君三年前所赠,该书收载历代所出药物一千五百一十八种,由李时珍以身试药首次载入三百七十四种,总成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搜集方剂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例,药物插图一千一百零九幅,计一百九十万字。书稿完成后,李氏交付契友王世贞:“愿乞一言,以托不朽”。王世贞,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领袖文坛二十余年,提倡“文必西汉,诗必盛唐”。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明史·文苑传三》有简介。世贞受书,未负所托,作《原序》一文,谓时珍,“岁历三十稔(年),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纳,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合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情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医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真不朽言也。此前,时珍著有《奇经八脉考》四卷,《濒湖脉学》三卷,有“医学幽于神,药学博广宇”之称。
上古至今,共积累下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几乎涵盖了所有具医治价值的药材,在八百余家道医著作中,仙草之称不见经传,李时珍仅区别上、中、下三品。究其原委:一、将本草类中的上品药物上升为“仙草”,毕竟是极少数,不是人人得而可享之物。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恪守“道法自然”,主重于药物的产地、形状、气味、主治、经方等自然生态的把握,没有使用“饰词”,不失为医家的一种远见。三、《本草纲目》是一部以药为纲的巨著,凡是药物,无论是植物、动物、矿物,一律辩证于名下,使药具有广泛的实质上的涵义,如五谷、蔬果、禽畜、兽类、鱼虫、贝壳(海底珍珠,时珍称真珠)、矿物,都被列入《本草纲目》内。推而论之,先秦时期的医者已将金、木、土、水、火五行中的有机物作为治病、防病、摄养的药材了。在医者的眼内,万物是药,药治万疾,“药从本草,况乎天道”。是上天所赐,施济苍生的宝藏。
被道家专用专享的仙草,南北朝时已进入皇室宫廷,梁文帝崇道,深服仙草之说,写有一篇《劝医文》,用于民治,被道家收入《道藏》内,为李时珍当做从医指南。《道藏》是道家典籍的篆刻,道家书籍自东晋始数量增多。《隋书·经籍志》有道藏经本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余卷。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收有《开元道藏》经本及台州、赵州旧道藏经本各千余卷,为《道藏》之始,见张君房序。明有《正统道藏》,包括前朝各本,计五千三百零五卷;万历续《道藏》一百八十一卷,总五千四百八十六卷。道士白云霁编有《道藏目录》分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部。《道藏》存有众多道家医药专著,但多数是经典学说和传奇人物写真。其中有二文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一是,唐开元年间《开元道藏》记载有千年仙草精华:“铁皮石斛、天山雪莲、三两人参、百廿年首乌、花甲茯苓、苁蓉、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至明代正统年间《正统道藏》承接《开元道藏》版本,删去仙草的量和年限,定名“中华九大仙草”,保留“铁皮石斛、天山雪莲、人参、首乌、茯苓、苁蓉、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二是,明正统年间冲真观主持张道统奉命撰写《唐·叶真人传》,把冲真观及周边的风水环境和叶法善从诞生到仙逝的一百零五岁期间,从一名不倦追求道学的普通道士成长为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德高道,以其神奇的道家医药和卓越的政治洞察力,被唐玄宗加授为“紫金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兼景龙观观主” 。玄宗皇帝又拜其为“帝师”,并亲笔书写《叶尊师碑》,给叶法善极尽崇敬的评价。
因上述二文,引发以下断想:
一、《旧唐书》、《全唐书》、《玄宗本纪》、《正统道藏》载有:“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公元713)八月,叶法善九十九岁时,被加授越国公(从一品),兼景龙观观主。追赠叶父叶慧明银青光禄大夫歙州刺史(正三品)。在皇恩浩荡中,叶法善向唐玄宗进献“九大仙草谱”,简称九大仙草,以表敬谢。同年十二月,唐玄宗改年号为“开元”,“道开元始”之意。从大唐国初的“崇道”之风,全面提升为“信道”之邦。尊叶法善为帝师,进入开元盛世之治(唐朝有两次盛世,前次为唐太宗贞观盛世)。
二、开元四年(公元716)二月二十三日,唐玄宗《批答》叶法善《乞回授先父表》:“师,名登仙境,才轶道枢。保护朕躬,朕不忘。”其中一件,即“九大仙草精华”在唐玄宗身上体现出非凡的养生保健作用,成为御用仙草,被首次录入《开元道藏》,此前,无此项目记载。唐玄宗是中国少数几个长寿的皇帝之一,与仙草的功效有关。
三、“仙草”是我国古代道家在长期养生中积累形成,更经叶法善反复实践提升而成九大仙草。凡难治愈的“四虚体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经配伍调理,有神效。
四、明代英宗正统十年(公元1445),“九大仙草”正名“中华九大仙草”,录入《正统道藏》。同时被转载录入的还有宗徽宗追封叶法善《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御制真人碑》一文。由此考定,明代也将“九大仙草”和叶法善相提并论了。
唐《开元道藏》记载“九大仙草”,为何不具叶法善实名?
一、凡入编各朝代之《道藏》版本,除善本和仿本有署名,其余文存均无姓名。
二、叶法善献出的“九大本草仙谱图”,古代许多道家名医都分别使用其中一味或多味,在药界中是长期存在的,叶法善作出了最终的定性和归纳,所以不必具名,不贪功。
三、叶法善一生对哀乐得失无动于衷。唐玄宗赐他“特加紫绶,以大公侯之封,而确固黄中,不承轩冕之赏。”见《叶尊师碑》。叶法善遗诗第三首有:“泥丸空示世,腾举不为名。”都显示他不为名利固守黄中的道家优秀品质。
道可道非常之道,德可德非常之德,九大仙草结晶于非常道德,是撒播人间的福寿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