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之《武义:功在千秋的仓部堰》,文中说道:在武义,除了仓部堰,古时还有不少水利工程。鲍仕才说:“武义古时的井相对于其他地区少很多,这是因为武义的水系非常发达,加上水利工程非常多,因此居民用水十分方便。”武义还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唐代水利工程:长安堰,是武义县最早的水利工程设施,位于武义县第一中学西侧约500米处,在《浙江通史》中有记载:唐光化元年(898),武义人任留发动乡民在壶山南路建筑长安堰,引熟溪之水循渠穿城……拦蓄熟溪之水后,后畈万亩良田得保三熟。“有水则岁熟”,熟溪因此而得名。现在的长安堰只剩进水涵洞口得以保存,但它和仓部堰一样依旧承载着武义水利工程的辉煌历史。(2012年4月20日《金华日报》专版第11版徐睿、傅俊文)
长安堰,悠悠1100年,是武义的一股长长的乡愁,浓浓的。是武义中老年人的生生不息之宝气。
长安堰,真长安。自唐代复置武义县邑以来,除了山川土地,武义还留下什么武义人的千年手迹,活生生的还在熟视无睹的武义人身边?恐怕只有“武义二唐堰”——长安堰和仓部堰,一西一东,一城一乡,助佑武义生民已经足足40代以上。远祖置业,何其牛耶!而王晖则有文《千年古堰今安在》(2008年09月12日《今日武义》),不须吾赘述。
长安堰,与仓部堰一样的大堰,武义的“都江堰”。“武义二唐堰”,都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谓县级的物质文化遗产,县之骄傲!而都江堰当然是“国保”、“世遗”,国之骄傲!
长安堰、仓部堰,可谓武义两条水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仓部堰,细水还在长流,幸哉福哉!长安堰,细水不在流,惜乎愁乎?乡愁正浓乎?
长安堰,应长安!长安堰,龙头尚活,老在打盹,龙身冬眠,正待醒振!激活更待何时?
长安堰,眯眼回眸着古街。武义老城上街正在实施保护开发,眼看无水不活,无活水不灵。重引长安堰,有龙则灵,龙堰绕城,神仙羡之!激灵更待何时?
长安堰,能长安。长安堰,昔有一躯二翼三尾:长安堰,本与西寺溪、城北山堰、中堰、曹堰、城中头巷堰、花园殿堰等浑然一体。她与40代武义人沾亲带故,与老城市民、农民抬头不见低头见,早浣衣兮晚沏茶,春夏秋冬三熟香,相对依依且深沉!正吟间,有清音自远而近传来:今则可依堰首沿西寺溪等改道,蜿蜒龙行于老街,潺潺穿行于上下左右,岂不妙乎两全其美。长安堰,老街行,古堰古街古意亲,新水新流新仙境。激动更待何时?
长安堰,重回老上街,乡愁溢江南!
长安堰,长安吧!——武义人的祈盼!激昂更待何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