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也许你有更多想象。
关于家乡,也许你有更多追念,
期待倾尽所有去表达思恋。
一起来聆听作者关于熟溪桥的记忆。
庚辰龙年辛已月(公元2000年6月),天雨霪霪不绝。地处浙中盆地的武义县,上百处山塘水库水溢堤、塍,四方告急。这条被武义百姓称呼为“母亲河”的熟溪河,在春夏之交之际,突现几十年不见的洪涛汹汹泥沙翻卷景象。农历辛已四月二十九(2000年6月23日),河水只差十来个公分就要漫上街道。
我的工作单位濒临熟溪,推窗即可俯视发大水的泱泱河面。那天下午约摸五时许,忽闻单位一同仁在办公室过道高声疾呼:“不好了,大水快漫上熟溪街路了!”此等吾辈从未遇见过的洪水,怎一个险字了得?我的心陡然沉重起来。本来心中就牵挂千年古廊桥的安危,顾不得许多,放下案头工作,我飞奔浊浪拍岸的河边……
伴随着朝代更替千万年,汩汩流淌的熟溪,位于县城中心,这在全中国也属罕见。古时这条河上船筏穿梭往来,小南门码头云集金、丽各类商贾,木材、牛羊、铁件、家什交易繁忙红火。岁月荏苒,桑田变幻,这千年一页弹指间悄然翻过,只留下一段段悲喜交集的历史故事。
我驻足距熟溪桥不足百米的河边。此时熟溪河两岸早已站满好几千人。我忧心忡忡的盯着河面,但见殷浊的洪流,挟裹着树木荆棘、死猪、死鸡还有农作物,以极快地速度向下游方向挺进,死命的缠住桥身不放。很快,熟溪桥就只露出中间亭阁的飞翘屋角。威猛的洪水肆无忌惮的狂欢咆哮,狠狠地拍打河边石砌护堤,连续发出“轰哒、轰哒”的刺耳声响,令人不寒而栗惊恐不安。没有人嘻笑逐闹,人们把忧哀的目光聚焦在古桥身上。
傍晚时分,天空云层依然墨黑浓稠,雨却突然停了。都说人的灵性会预感即将发生的一场灾难,紧张神色涂满每张守望大桥的人们的脸。大家也许在祈祷:苍天啊,佑我古桥平安无恙!又一阵洪峰隆隆到来,其快犹如电掣。灾难的到来也往往是在瞬间。我抬手瞥了一眼手表,时针已经指向下午6点。此时我和人们突然望见,洪水中有一条十几米长的铁制采沙船,从上游像一头猛兽直扑大桥而来,似乎要给毫无抵抗力量的大桥最后致命的一击。在人群中突然集体暴发出的“哎呀!”一声中,采沙船“嘭”的撞上了一个位于中心部位的桥墩,随着这声巨响,廊桥古风古韵的翘角屋顶被洪水不费吹灰之力掀倒卷去,倾刻不见了踪影。
被撞击的条石垒砌的桥墩,为何如此不堪一击?为此,我在去年正月,专门采访过武义当地建筑专家,和当年曾在熟溪桥头摆照相摊的林文梁老先生,才知晓过去的桥墩虽然用巨石砌成,但桥墩并不是实心的,旧时没有水泥,只能用沙石填夯。只要冲塌墩沿石块,大水就会卷走墩心沙石,形成桥墩大部坍塌。林老先生说,他是2000年后大桥重建的见证人。县人民政府2000年后重建古桥,他多次到过施工现场,他亲眼看到桥墩是采用水泥混凝灌注工艺的,因此毫无疑问现在的熟溪桥桥墩是实心的,坚固了不知多少倍。
汪洋一片,哀心无限。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清代诗人王广心面对家乡龙章河洪灾到来时发出的悲恸呼号:“一刹风雨金堤决,杀气苍茫鼓声绝,龙章十叶赤帝孙,却并铜人水中淹。”溃“金堤”、“淹铜人”,在大自然面前,一切竟会是那么渺小和懦弱不堪。人定胜天,只不过是人们的勇敢理想罢了,即便是人世间,许多人一生风风雨雨,也非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有时刹那间即成定局。爱莫能助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万物皆同?
我的多灾多难的熟溪桥啊,我还能再见到你的身影吗?我感到心里有一种痛袭上来。我环顾身旁的几位老人,但见人人脸色凝重泪流面颊,和我一样,定定的伫立河畔,任凭夜幕徐徐降临,两岸灯火初闪,久久不肯移步。
我从志书和友人的著述中,已经对熟溪桥的“前生今世”有过较多的认识。熟溪桥最早叫做“石公桥”,只因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县主簿石宗玉首倡并向全县乡绅募捐而建。这座即便是在江浙一带也少见的木石结构廊桥,呈九孔十墩南北走向横卧熟溪。整座桥有桥屋四十九间,建有双层楼阁,屋顶重檐,屋角飞翘,只为熟溪是武义百姓为祈求年年丰收而取的溪名。故赐名“岁丰阁”。如今悬挂桥上的“岁丰阁”三字匾额,为当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熟溪桥桥身两侧设有条凳供游人和过往行人休憩。古时的桥面没有现在宽阔,两边过行人,中间过车马,后经历代修缮加宽。桥身两旁设有江南特色的木栏栅,漆以槠红色,如同旧时富庶之家待嫁之女的抛绣球阁楼。凭栏远眺,小城繁华静美之景尽收眼底。熟溪桥的桥墩用条石砌垒,迎水做分水尖,形似舟船之首。桥两端各建有五花山墙桥门,置有石狮,如此桥梁建筑型制堪称“江南一绝”。
800多年来,早已被武义人视作图腾象征的熟溪桥,历经无数次劫难。据武义县志记载,在明清两朝多次有洪水暴涨溢进县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的农历八月,洪水“冲倒城墙数十丈,熟溪桥毁之。”除了被大水冲毁,熟溪桥还曾被大火焚毁。清崇祯五年(1632年),一场莫明其妙的大火烧了几天几夜,桥身化为灰烬。是雷电击之抑或人为而致?至今也未解开谜底。
历代官衙也曾数十次对熟溪桥进行大小修葺。我在1988年版的《武义县志》里就看到过这样的描述:“熟溪桥建于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建,后又大修10多次。”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日寇侵占武义,竟野蛮的拆毁桥屋,用来铺设铁轨盗运萤石,直至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才动工重建恢复原貌。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对古桥进行小规模修葺,1985年再次对大桥进行恢复原貌的大修,于1987年10月竣工通行。
桥殇虽悲,但人在桥在,武义人的精神寄托从来没有被冲毁烧毁。新世纪的这场洪水冲垮了古桥后,武义民众纷纷慷慨解囊捐款建桥,一时传为佳话。
一条河流穿城而过,流淌着小城居民的慢生活之惬意;一座古桥营造出了家乡的人们诗意栖居的闲逸氛围。如今人民政府推出的廊桥古韵区改造工程已在如火如荼推进,古桥就像一条金链串起了两岸风物、文化和建筑。
当年我曾为熟溪桥殇扼腕涕零,以为今后只能在传说里和旧照片里追寻雪泥鸿爪了。如今,我为古桥盛世逢春而倍感宽慰和开怀。熟溪桥啊,白昼,人们看得见你的素雅、厚朴、宁静;入夜,你的一桥红灯笼熠熠放出吉祥温暖之光。
我深深地祝福熟溪桥,也深深地祝福古城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