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能是我的精神教父。他的作品在当下乃至今后仍能长久地发挥其时代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有许多精神上的孩子。
但,他又是中国文坛体制外的著名孩子,孩子气、幽默、自由、顽劣、荒诞、苦涩、凝练、跳跃……这些不能用于形容正规作家的字眼,可以一个一个按在他身上,随时蹦出一个来。
他让我看到了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从前我觉得写作是挺痛苦的,好象一提笔就要呕心沥血的样子,严肃文学一定要严肃,非得大彻大悟不可,其实是走进了误区。
幸好从王小波身上我有了一些领悟,原来古代的女子可以用来反映当下的现象:红拂当年自杀未遂,是因为政府调控的死亡率指标已达上限,这跟交警队每年控制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并纳入考核,与职能部门的收入挂钩是一样的。这段描写使我对创作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认识,真正认识了小说中的有趣,也终于见到了舞台与现实的高度吻合。
之前读的小说往往都是带有舞台效果的,好比人物都站在高高砌起的舞台中央,他(她)是演员,我是观众,我当观众始终是遥望,灯光打在他们身上,有距离感。他们的生活被精挑细选,哪些可以演,哪些不能演,没有一出戏可以二十四小时直播。他们太过高雅,几乎绝大多数的小说家们口口声声说着源于生活,但是他们的笔对人物的删减程度,让人误会了他们的完美。
而王小波呢,绝不玩缩水的游戏,一些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丑陋细节,被化为有趣来书写,他不会放过任何鸡毛蒜皮还有七大姑八大姨,他似乎不去做删减的游戏。正因如此,使得观众很容易就能一步一步不知不觉前往舞台中央,从人物身上找到自己身上的蛛丝马迹,产生别样的契合感。
他的小说如二十四小时的直播,观众看累了可以趴一会歇一会,也可以睡醒了继续看下一段,红拂接着又去干嘛了,既偷窥别人,也偷窥自己,很有成就感。
王小波作品中的有趣改变了很多人的书写视角。我们通常理解的是:自己的痛苦才会成为自己的艺术源泉,确实好多作者都活得挺痛苦写得挺痛苦的。事实正如他所言: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好多文字工作者的创作,都不自觉地从王小波开始觉醒,我是其中之一。我发现生活中可以化入笔端的事物又多了好多,我发现可以拿有趣来书写,我发现幽默是创作的基调,我发现沉重是我们该卸下的包袱。
至少在我眼里,中国当代文学里有这样一位值得深度阅读反复阅读的作家,追求本真,体现本真,唤醒我们关于“真”的细胞,让每一回阅读都能产生不同的火花。
含蓄是我们的家教,沉默是我们的家教,结果教育出深沉的我们,忘了说真话是怎么一回事。话被分为真话假话,该说的话,不该说的话。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复杂?
什么时候我会想起他?当我为自己的文字骄傲得不可一世的时候,回头一看,我会黯然失色;当周围人们不知不觉用文字玩歌功颂德游戏的时候,我会想起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当周围人云亦云的时候,我会想起沉默的大多数。我拿他的文章上过课,抄过笔记,我还能干些啥?除了一遍遍地读他之外。幸好我的生命里有你——王小波,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