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金光伟的时候,他正坐在拉坯机前认真地忙碌着,连有人进来都没有听见。工作室内简单摆放着桌椅,地面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瓷片,旁边的架子上摆放着金光伟的作品,琳琅满目。2003年,金光伟真正开始接触婺州窑陶瓷,至今从事婺州窑陶瓷研究和制作已经有十多年了。金光伟说,因为喜欢婺州窑陶瓷,想一直做下去,把婺州窑发扬光大。
拜师学艺
金光伟的老家有一个建于唐朝的老窑池,从小他就对老窑池内的老瓷片很感兴趣,经常捡拾回家,当宝贝似的收藏。“我家从祖上传下来就是做古灯笼的,所以我对传统的东西非常喜欢。”金光伟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自己对陶瓷的喜爱之情愈发浓厚了。说起自己和婺州窑的缘分,他说:“那不得不提我的师父——邵文礼。”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引荐下,他认识了邵文礼,当即决定拜师学艺。“那时候,邵文礼便已经开始在做婺州窑陶瓷研究了。”没事的时候,金光伟就会跑到师父邵文礼那里去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当时,跟着师父学习,虽然辛苦,但是特别有意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凭借着满腔的热血,金光伟全身心投入到陶瓷的制作当中。
据金光伟介绍,邵文礼是武义婺州窑传承人,师从邵文礼,无论是对婺州窑的认识还是制作技巧,自己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勤学苦练
制作陶瓷要经过拉坯、修坯、打磨、素烧、上釉、晾干、装窑和烧窑这八道工序。“拉坯”作为第一道工序,是把瓷器从泥土塑造成型的阶段,也是非常难操作的一道工序。回想起第一次拉坯时的情景,金光伟坦言并不顺利,泥巴粘性大,在旋转的过程中经常跑偏,根本就扶不正,急得他满头大汗。“我的脾气就是这样,下定决心做的事情就算再艰难也一定要做好。”金光伟说,那一次,他从早上开始练到晚上,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才终于将泥巴扶起来。经历了多次失败后,金光伟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拉坯方法。他发现只要以一只手的手肘作为支撑点,把陶土固定在掌心,另一只手根据旋转的速度去塑造泥土的形状,这样不仅不会跑偏,而且拉出来的瓷坯也会更加美观。
有想法容易,要成功却无比艰难。对于拉坯这个精细活来说,力度、韧度稍有差错,都会前功尽弃。拉坯这道工序,决定了一个陶瓷作品的器形,而只要你敢想,就能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器形,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金光伟上手很快,半年以后他便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作品。
眼前拉坯机已经开始运转,金光伟将双手放在旋转的瓷泥上,小心翼翼又游刃有余,不成形的瓷泥就在他的手指的控制下,慢慢变成瓷坯,那些细微的弧线、曲线呈现在我们眼前。
不忘初心
这些年,金光伟经常会和师父参加一些展会活动,也获得了不少奖项。2016年,金光伟制作的陶瓷作品《四喜》在第三届金华磐安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精品评审中获铜奖。2017年,他制作的陶瓷作品《永恒》在第七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得省银奖。得空的时候,他会在朋友圈里开展婺州窑知识讲座,让更多的人知道婺州窑,他也会经常参加一些培训,让自己的工艺技术不断有所突破。他总喜欢坐在一堆泥巴前进行创作或者盯着一些老瓷器“发呆”,家里人都称他是“泥疯子”,因为一天不摸泥巴,他心里就难受。
“我想在这一行继续干下去,把婺州窑发扬光大。”金光伟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准备创办培训班,不遗余力地为婺州窑陶瓷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