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文化礼堂里挤满了人,有举着手机在拍视频的,有架着三脚架在抓拍的,当然还有高举双手准备接抢的。原来阁楼窗口有个盛装的新娘子,手中绣球欲抛未抛。
这是桃溪镇东垄村乡村旅游文化节抛绣球活动的现场。独具东垄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活动,如农耕大比武、陶员外嫁女、抛绣球、抬花轿、考状元等,让这个小小的乡村盛况空前。
东垄村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这里古朴安静,村民淳朴善良,有得天独厚的隐逸风俗和长期形成的农耕文化,东垄村的文化礼堂就根植于此。它不仅是东垄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更将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用活动引领乡村旅游发展。
2016年初,东垄村实施了美丽乡村提升行动,完成了田园风光、水碓潭、陶渊明隐逸文化园、“家+”民宿等19个项目建设。文化礼堂内展陈着的“新八景”与沿路的“古八景”篆刻相互对应。硬件提升后,游人络绎不绝,去年下半年至今,累计接待游客两万余人次。
文化礼堂举办的各类活动更加集聚人气。省级非遗擎大蜡烛活动、乡村旅游文化节、乡村一日游、“粽情端午、相约东垄”民俗活动等,都受到游客的热烈追捧,有力地提升了东垄村的市场影响力,增强了客源市场辐射范围。
2017年7月,东垄村通过国家创3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接下来,文化礼堂将设置成游客中心,给游客最直观的东垄文化感受。此外,结合陶渊明后裔聚居地这个特色品牌,东垄村将对农耕文化、乡风民俗进行提升,设计更为丰富的体验活动。有了文化礼堂载体的助推,村民们相信,东垄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善教村:老祠堂走出草根明星
前不久桐琴镇举办的蜜梨节上,一台精彩的演出获得了现场4万余名观众的热烈掌声。这整场演出都是由该镇善教村“包办”的,从节目、演员、台本、服装到道具,都由村民自己筹备。
善教村文化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曾办有农村剧团、皮影木偶戏、锣鼓班、罗汉班等文艺团队,是金华市文化示范村,更是我县首家婺剧特色村。
善教村的文化礼堂前身为建于乾隆二十五年的吴氏宗祠,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上世纪先后用作粮食加工厂、集体粮仓、养猪场、榨油厂,年久失修,祠堂大部分倒塌。为了创建文化礼堂,村两委在集体资金薄弱的情况下,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连续苦干100多天,投资100多万元。除了表演舞台外,善教村的文化礼堂还建有图书室、文化讲坛、影视厅、乒乓球活动室、乐器室、民俗博物馆等厅室。2016年,被县委宣传部授予最佳文化礼堂称号。
有了场所和阵地,还要有文化队伍。如今的善教村组建了排舞队、舞龙队、龙舟队、乐队、婺剧影唱团、少女舞蹈队、合唱团、少女二胡演奏队、乒乓球队、象棋队等10多支业余文体团队,并经常组织开展技艺培训。接到第七届武义桐琴蜜梨节组委会安排的文艺演出任务后,全村舞龙队、舞蹈队、合唱团等人员,连续一个多月,冒着酷暑,每天坚持排练。
曾经颓败的宗祠,建成文化礼堂后,成了善教村最热闹的地方。这里天天都开放,月月有主题,年年有“村晚”,还举行了“好婆婆、好媳妇、好家庭”评选。据统计,今年2—8月,村文化礼堂共组织开展各种培训、讲座35场、文化演出11场、放映10场。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村民在务农、打工之余,当上了草根明星。下有6岁的孩童,上有80岁的老人,不仅过了把表演瘾,更丰富了精神世界。村民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文化礼堂,全村上下更和谐、更齐心了。
俞源村:传承家风家训凝心聚力
文化礼堂与原有农村文化设施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内容包括了农村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注重教化功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传统家训家规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和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官员修身齐家的重要资源,是传承家风的重要依据,也是乡风民俗养成的重要渠道。
传统村落不仅环境古朴清新,而且家族后代依然保持高风亮节。
俞源俞氏自始祖迁居于俞源乡俞源村,历经32代,至今已逾800多年。俞氏家族人才辈出,世代勤劳创业,耕读为乐,行商为富,尊礼重教、急公好义,人丁兴旺,成了远近闻名的浙中一大旺族。俞源历史上明清二朝出过进士、举人、贡生、秀才等共293名。俞源村被列为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今年,俞源乡政府结合文化礼堂建设,计划在俞氏宗祠内设一个中华俞源俞氏家训馆,面积约400平方米。
里面不仅有俞氏家规、家训的展示,还有历代名人名言、好人好事,以及古建筑文化及营造技艺、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神话小故事等。集中展现俞氏家族的思想精神与先贤榜样的感人事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此基础上做到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
俞源人对传统家训进行了改编,舍弃了封建糟粕,改写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三字经”并进行传唱,届时,游人可以在村里的书院听到孩子们背诵家训的朗朗书声。
中华俞源俞氏家训馆建成后,将成为地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景区、政务接待的窗口以及现代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示范基地。
前湾村:深挖红色文化增收致富
柳城畲族镇前湾村是个景色宜人的村庄,村前有清澈秀美的宣平溪,村后青山环绕,蕴藏了“前湾八景”,自然景观绝妙。
前湾村是革命老区村,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前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成波等39人加入中共党组织,并组织前湾村40余人组建宣平南营红军,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浙西三纵队第三大队。潘成波等8位红军战士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前湾村的文化礼堂建设,紧紧抓住了红色文化来做文章。
2016年前湾村以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为载体,坚持做精做细做透红色文化,并将红色文化融入各节点。先后建成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军旗村标,利用旧青砖原址修复二层半碉堡塔楼,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修缮了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会堂,提升了入村口道路景观,并建了红色历史文化长廊,让红色文化得以重现和传承。另外还建设了以“乡愁”为主题的院墙。前湾村主要以红梅为绿化品种,代表着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也是红色革命的象征。前湾的村标公园就以梅花布局种植,还计划在革命历史文化公园的后山发展种植几十亩的梅花产业园,填补冬季赏花空白。
目前,前湾村依托文化礼堂建设注重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经济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7月以来开展了“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设置重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歌、看红色电影、抓特务、扫雷等体验环节和活动,让参与活动人员忆苦思甜,目前已吸引周边县市区部门单位的党员干部群众45批次1120人次到文化礼堂开展体验活动。今年,前湾村还被金华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授予“爱国拥军教育基地”称号。
前湾村党支部书记陈昌武说,开展红色文化礼堂建设,是为了铭记和弘扬南营红军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将他们的精神融入村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激励和教育年轻人在当代健康成长。
李增炜/文徐宇吴维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