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10月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全党全社会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摆脱贫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庄严承诺。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自立、苦干实干,全党全社会用心用力帮扶,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进展,成绩值得充分肯定。
武义扶贫工作回眸与展望
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民生大事来抓,通过“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工程”等载体,通过异地搬迁、产业开发、培训就业、社会救助、金融服务等帮扶手段,积极实施“富村五年计划”,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力推动全县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和谐稳定。
首创下山脱贫模式,搬迁农民生活明显改善。1993年,我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下山脱贫,异地发展”的扶贫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累计下山搬迁423个自然村、16902户、51106人,下山自然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1/4,下山人口占全县农业总人口1/6。先后建成思源小区、黄龙小区(原三角店小区)、城祥小区(原南湖畈小区)、东溪小区(原黄家滩小区)等4个下山脱贫集中安置小区。武义下山脱贫作为典型案例被纳入《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10年》画册,并先后作为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的交流材料,向全世界推广介绍。近年来,我们按照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下山脱贫工作,逐步解决农民异地搬迁后的户籍管理、行政管理、基础设施配套等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投入财政资金870多万元,完善黄龙、思源、城祥、东溪等4个“多村合一”集中安置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撤村建社区模式,积极解决集中安置小区遗留问题。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经济薄弱村加快“摘帽”。2013年,我县印发了《关于实施“富村五年计划”发展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试行)》,全面启动消除经济薄弱村工作。从2013年起的五年内,县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左右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专项用于省定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2013年至2016年,共立项集体经济发展项目70个,涉及90个村,总投资1.09亿元,财政补助资金4533万元,探索出了发展物业经济、加大旅游开发、村集体参股企业或个人、异地联建项目等多种“消薄”方式。2013年全县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有299个,到2017年减少到111个。
着力破解发展瓶颈,产业扶贫动力增强。我县是山区县,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是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2013年以来,我县投入资金551万元,实施以毛竹、油茶、茶叶等产业为主的农产品基地道路建设项目109个,修建基地道路累计180余公里,受益面积59800多亩;投入资金640万元,实施小型公益性民生建设项目52个,其中村、组道路硬化项目31个,硬化面积5.6万平方米,农村饮用水项目21个,直接改善或解决3576户1万多人的饮用水问题;投入839万元,培育特色产业发展项目68个,重点扶持宣莲、油茶、茶叶、蓝莓、覆盆子、猕猴桃、桃子等特色产业发展,总面积约5500多亩。积极扶持发展农村电商,如柳城农村电商项目年销售额约300万元左右,直接带动了周边农户宣莲、板栗、番薯等农产品和宣平咸菜、千层糕等农副食品的销售,促进农民增收。
多措并举合力帮扶,不断拓宽造血渠道。脱贫不是终点,致富才是关键。我县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多种方式并举,不断增强农民增收能力,拓宽增收渠道。一是鼓励发展来料加工。2013年至2016年,全县535个行政村中,425个村有来料加工点,实现来料加工费收入21.91亿元,发展来料加工经纪人1190人,吸纳就业40075人。三年来共发放来料加工以奖代补402.69万元,全县19个乡镇(街道)来料加工业实现全覆盖,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几品、几村一品”的加工格局,解决了农村部分赋闲劳动力就业问题,尤其是促进了部分老、弱、病、残等低收入农户增收。二是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村预备劳动力的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共培训村级农技员、农产品经纪人、创业创新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和企业技能人才4590人,转移就业3912人。三是推进旅游扶贫工程。结合全域旅游建设,扶持发展乡村旅游,支持有条件的搬迁旧村发展民宿经济,吸收低收入农户就业。2016年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296万人次,营业收入2.34亿。农家乐从业人员有1万多人,人均收入约2万多元。
加强社会兜底保障,解决困难群众后顾之忧。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3年的每人每月480元、327元,分别提高到2016年的每人每月645元、645元,提高34.47%、97.2%。2015年开始,我县实施低保扩面,低保人数由2013年12月的3162户4393人,增加到2016年12月的7375户9948人,实现了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全面落实特困人员供养政策,2016年底我县共有特困人员供养对象397人,全部纳入财政兜底保障。医疗救助水平不断提高,特困供养、低保、低保边缘、因病致贫对象自负费用救助比例分别达到100%、70%、60%、50%,年度救助封顶线提高至8万元;2016年度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734人,资助5892名困难群众参加基础医疗保险。临时救助政策不断完善,2016年救助困难群众3993人次。持续开展教育扶贫,全面实施“雨露计划”,2015和2016两年,共补助农村困难家庭子女258人次,拨付资金77.4万元,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低收入农户子女就读负担重问题,确保没有一个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常抓不懈。2013-2017年春学期,我县共资助贫困学生64290人次。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再逐一查找问题和短板,把各种情况排摸得更清楚,措施更到位,发力更精准,脱贫更有效。一是巩固消贫成果。对已经消贫的“4600人口”,要继续实行分类帮扶,完善帮扶政策,确保贫困现象不出现反复,时刻守住不把绝对贫困带入“十三五”的底线。二是优化精准扶贫。精准扶贫要求必须实现:扶持对象、措施到户、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四个精准”。贫困是动态变化的现象,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和管理理念,对困难群体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准入退出机制。要根据不同的扶持对象、不同的致贫原因、不同的发展意愿,精准安排帮扶措施、扶贫项目和资金,由以往的“大水漫灌”向现在的“精准滴灌”转变,不浪费、不缺位,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强因病返贫帮扶力度,继续做好低保提标扩面工作。三是增强造血功能。继续不断深化下山脱贫工作;继续把来料加工业作为帮扶低收入农户普遍增收和绝对贫困全面脱贫的重要举措;继续实施金融扶贫工程,让低收入农户在产业发展中享受金融特惠;推进旅游扶贫工程,支持有条件的搬迁旧村发展民宿经济,吸收低收入农户就业;加快景区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美丽富民”。
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对
中国反贫困战略的五大创新
扶贫思想的大调整——实现了由就地脱贫到下山脱贫的转变
扶贫手段的大改换——实现了由完全依靠政府行政主导到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的转变
扶贫机制的大变革——实现了由“外源被动型”扶贫到“内生主动型”脱贫的转变
扶贫目标的大提升——实现了由简单脱贫到发家致富的转变
扶贫策略的大优化——实现了由直接单一到系统整体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