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耕作在农民眼里已经成为了一门“不赚钱”的行当,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就业,从而造成农村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和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针对当前农村问题,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将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绿全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陈攀就是兴起的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一员。在壶山街道上端头村的土地上,有近百个温室大棚,它们一个连着一个犹如不停翻滚的波浪,煞是壮观。大棚内瓜果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片占地4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都是由陈攀一手建起来的。
“首先成为一个农民”
在2010年前,陈攀对农业知之甚少。原先他在上海从事医药研发,2007年回到金华任职一家药厂的研发经理,直到2010年,跨行当起了农民。“转行是出于家庭和身体健康的考虑,而选择农业是想着吃的东西总是不愁销路的,就这么干起来了。”陈攀认为,既然打算做农业,那么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在成为农民的这条路上,他花了整整六年时间,这六年时间里他走了不少弯路。
第一年种西瓜,虽然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也东奔西走向一些老农请教经验,但陈攀在技术上仍然不过关,导致经营亏损;第二年种西红柿,丰收的一年,但因为没有提前了解市场、找好销路,依旧亏损。“原本武义市场是每天两三千斤的接受量,我一下子以一天一万斤西红柿的量投入市场,打乱市场价格不说还销不掉。往义乌、金华销,西红柿又不耐放,其他的农民有经验,都是在西红柿八成熟的时候提前采摘,我是等全熟了才摘的,在这上面吃了亏。”陈攀说。随后的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他也是一路坎坷,每年都有不少大棚因遭遇台风受损,三年下来为此损失了60多万元。
为了避开台风威胁,陈攀开始选育不同的产品,黄瓜、西葫芦、辣椒、黄秋葵都进行了试种,最后选择种植从遂昌引进的高山四季豆。“四季豆可以种两季,上半年一季五六月份采摘,等八九月份台风期过去刚好可以种第二季。”
到今年,陈攀进入农民这个角色已经七年,七年来,在不断的失败与探索中,他已经成功转型为一名真正的农民。整地、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过程他都亲身参与,并从中不断积累经验。“只有先成为农民,才能在农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陈攀如是说。
“技术+管理”双管齐下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一个区别。“一般农民都是精耕细作,而我采用大规模的生产模式,这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攀说,农业劳动不像工业可以简单量化,以产品生产量计算,管理上较为困难。
2014年,陈攀引进的遂昌四季豆品种在市场上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于是第二年他开始扩种,将所有的100个大棚都用于种植四季豆,此外还将种子发给农民代种。可到了采摘期,陈攀遇到了难题——一下子找不到那么多的劳动力。初期,他雇佣了10个人,一人一天可以采摘130斤四季豆,渐渐进入旺产阶段,人数增加到50个,一人一天可采摘90斤,再之后,100个人一人一天只能采摘75斤。“由于周边劳动力缺乏,对劳动力的要求只能不断放低。此外,农民代种的那些四季豆很难统一收回,周边的菜贩因为没有投入种子的成本,给出的收购价往往会比我高,这对四季豆收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此,陈攀开始改变经营方式,以分包模式解决劳动力问题,即种植方案、设施、种子都由他提供,农民负责种植,最后根据当年收入进行分成,这样一来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陈攀种植四季豆已经连续四年了,他说,做一个品种就要把它做好,等技术各方面都成熟了再去选育另外的品种,然后慢慢形成多样化。去年,陈攀的四季豆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明年我们还想投入30亩地尝试做有机食品。”陈攀说道。
“打造现代农业企业”
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不乏将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将农业做精,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完善技术设施,设施农业的观赏性也可以带动观光采摘,将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呈现给游客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陈攀坚持以生产为基础,技术为根本,通过技术的革新打造一个具有观赏性的生产型企业。
今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建议下,陈攀与省农科院签订了合作项目——高品质甜瓜基质栽培的推广采摘。 “明年,我们将投入3个大棚做基质栽培甜瓜实验,以基质栽培甜瓜为突破口,开拓新的发展方向。”陈攀告诉记者,基质栽培被认为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由于离开土壤操作,一方面降低了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土传病害,同时通过实现机械化操作增强了可控性。明年他们还将采用现代工业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进一步完善智能化管理。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陈攀正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