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国好
2018年,武义一中将举行80周年校庆。这不仅是武义一中的大事,也是武义教育界的盛事,更是武义人民的喜事。
校志编纂是80周年校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非常重视校志编纂工作,不仅召集商讨相关事宜,还派员寻访见证人、专访老校友,专程到绍兴市稽山中学收集资料。现已走访廖堂翠(95岁)、何友法(93岁)、吴宝南(92岁)、周唐华(91岁)、徐斗斋(91岁)、徐华曜(91岁)、俞松发(90岁)、朱龙生(86岁)、陈南山(86岁)等耄耋老人,通过录音、录像、摄影、笔录、约写回忆录等多种途径收集口述材料和文字材料,同时参照《武义县志》、《武义县教育志》、《永康县志》、《绍兴市稽山中学校志》、《武义文史资料》、《武义通史》、《武义一中校志》(第一部)、《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校志》(第二部)、《宝泉禅寺复修补记》、《双泉何氏宗谱》等文献资料,廓清了武义一中80年办学历史。
武义一中80年办学进程脉络分明,分为“四个20年”:①创办与转型(1938—1958);②调整与初兴(1958—1978); ③改革与发展(1978—1998);④创新与精进(1998—2018)。
武义一中办学初期历尽曲折,创办与转型的二十年(1938—1958),可概述为“两源一流”:源头之一是1938年创办的“武义县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下称“战时补习学校”);另一源头是1946年创办的“武义县私立明招初级中学” (下称“明招中学”);两校各自发展,似两股清流滋润着武川大地,1958年两校合并为“浙江省武义中学”。
校出两源,各表一端。先说创办于1938年的“战时补习学校”;再谈1946年创办的“明招中学”。
一、1938年创办“战时补习学校”,旨在教育救国。
全面抗战初期,随着日军侵华加剧,外地学校或停办或内迁。在外求学的武义学生先后回到家乡,战区民众不断逃难而来,辍学的中小学生日增,要求政府开办战时补习教育学校的呼声十分强烈。武义县长金平欧有意于兴学,协同县府第三科科长王之觉和督学孙祖城等人,于1938年8月先后联名向浙江省国民政府教育厅申呈了《武义县筹设战时青年补习教育班计划》和《武义县创办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计划》,定校名为“武义县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学制为三年,校址设于孔庙(位于今武义县城上街)的明伦堂、大成殿、博文斋和约礼斋。第一次招收了“初中一年级程度甲乙两班,每班学生五十名,共计一百人”,于9月19日正式开学。开学一星期后,新任县长兼校长叶文重整校务,校址扩大到尊经阁及两庑,续招新生50名。到10月,全校共有三个班,在校学生155人,成立学生自治会。
1939年1月,省教育厅指定武义学生104人参加永康县县立初级中学学期考试。6月,省教育厅指令金华中学派员到校为学期考试主试。 7月,王朝陛任校长,学校开始把训育与教务分开,设校医室。
1941年1月,改校名为武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下称“简师”),王朝陛连任校长。附设原有初中补校五个班,共有学生150人,学制四年。春节后招收第一届简师班新生50人。3月,日军飞机侵扰武义县城,迁校于宣平县少妃下宅村(今属武义县)的陈氏宗祠和文昌阁上课。7月,迁回县城原址孔庙。同月,简师第一届初中学生11人毕业。
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同月23日,武义县城首次沦陷。学校再次迁往少妃下宅村。7月中旬,学校因时局混乱而一度停办。1943年8月,简师复校,以岭上乡(今新宅乡)李村李氏宗祠为校址。1944年7月,第一届简师科学生44人毕业。8月,因日寇流窜而停课,10月复课。
1945年5月,武义光复。学校建立中国国民党武义县党部直属区分部和三民主义青年团武义县分团部直属区队。9月,学校迁至城郊塘里矿山。
1946年5月,学生以学生自治会主席改名为总统和校舍不安全为理由,掀起学潮。1947年春,学校开办两个识字教育班。7月,开办附属小学于东岳宫。9月,学校设中学部,招初中生,从此不招简师生。1947年9月,第一届简师生,四年制33人、三年制44人毕业。
1948年5月,学生上街反内战游行示威。7月,学校与县民众教育馆合办中学暑期补习班。
1948年7月,迁校于县城来远门(大南门)外新址(今滨江广场一带)。
1949年8月,改校名为武义县县立中学。10月,师生开始在东门外溪滩(两百头潭溪滩)垦荒种菜、种玉米。学校于12月成立学生会。12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义县县立中学支部。
1950年4月,教职员工人员整编结束,自报公议评定教职员工工资等级。5月中旬,师生共同开垦东门外溪滩40余亩。6月,开始进行儿童团的组建工作。
7月,最后一届简师生17人毕业。暑假,教职工到杭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浙江分校参加土改学习。
1950年9月,改校名为武义县立初级中学。
1951年上半年,建立教育工会小组。暑假,教职员工到杭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浙江分校参加镇压反革命形势学习。1952年7月,教职员工到杭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浙江分校参加思想改造学习。
1953年9月,开始实行“劳卫制”预备级。学校于同年9月在溪南汤的汤氏宗祠开办分部。
1954年2月,学校制订《学生守则》。9月,建立团总支部。1955年4月,推行五级制评分法和“劳卫制”体育锻炼。
1955年4月,改校名为浙江省武义初级中学。
1956年6月,改校名为浙江省武义第一初级中学。7月,学校向县人民委员会呈请新建校园计划,省教育厅同意本校新建校园。8月,教职工参加“肃反”运动学习。
1957年1月,学校实行校长制。6月,动工兴建5个教室平屋,并于9月竣工。8月,开展反右派斗争。
1958年4月,学校与明招中学发展而来的浙江省武义第二初级中学合并,改校名为浙江省武义中学。开办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校址设在孔庙和城隍庙。
二、1946年创办“明招中学”,旨在教育强国。
明招中学是武义一中的前身之一。值得关注的是,明招中学的创办还有个前身——“绍兴私立稽山中学武义分部”(下称“稽中武义分部”)。
1941年4月,日军包围绍兴城,绍兴私立稽山中学(下称“稽山中学”)师生冒死突围,在校长邵鸿书带领下开始抗日流亡办学之路。7、8月,稽山中学迁至武义。校部、商科两个班、高中部两个班和初中一个班设在明王寺,由黄祥楙主持;初中部两个班,上课在横塘太祖庙,住宿在草马湖林氏祠堂后厅,由俞沛庭主持。开学典礼时,校长邵鸿书重申“卧薪尝胆”校训,在场师生深受感染。为防日军飞机侦察轰炸,明王寺墙体均涂成黑色。情势日急,教学仅维持一个学期。
1942年春,稽山中学初中部迁往壶山寺,新招两个班,共四个班;“又定宝泉岩(今郭洞宝泉禅寺)为高中部新址”。此间,稽山中学校长邵鸿书决定再迁校去景宁,同时与武义籍教员郑文林等人筹划开办“稽中武义分部”。 5月,武义沦陷。高中部退入郭洞山中的宝泉岩,仍坚持上课,如期考试。同年7、8月,稽山中学本部迁往景宁。
1942年10月,武义县教育会召开了有地方士绅参加的筹备会,会议通过了邵鸿书起草的《绍兴稽山中学武义分部筹委会简章》,其中第二条规定:“本会以提高武义文化水准,充实地方教育,在县境内设立一所永久性的完全初级中学为宗旨。”郑文林任稽中武义分部主任。
1942年秋,稽中武义分部迁往古义乡塘里村。9月,受省会计处委托开设会计人员培训班。校舍设于林氏宗祠,内设商科一个班(金尊三、徐能孝老师等人毕业于商科);高中一个班;初中一、二年级各一个班。上课只到春节,仅有半年时间。1943年春,迁校于俞源。
稽中武义分部设在俞源有三个学期,上课在俞氏宗祠,住宿于洞主庙。学生在课余时间常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人唱,众人和,充满爱国激情!
1944年7月,稽山中学第一批武义籍学生在俞源毕业。尚健在的首批毕业生周唐华、徐斗斋、徐华曜为同班同学(均为91岁),教书育人一辈子,都为武义教育事业做过贡献。其中,徐斗斋老师近日撰写回忆录《烽火中的弦歌——记绍兴私立稽山中学武义分部》,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1945年4月,抗战即将胜利,稽山中学回迁绍兴指日可待,稽中武义分部结束的日子也为期不远。邵鸿书和郑文林即着手筹办武义私立中学事宜。关于校名问题,地方士绅和安徽旅武同人再三斟酌,大家认为宋朝名儒吕祖谦和朱熹常讲学于武义明招寺,而吕祖谦家族墓葬也都在明招山,为纪念、传承先哲的治学精神,特定校名为“武义县私立明招初级中学”(上报时曾将“招”字误写为“昭”,1946年7月呈请省教育厅更正)。
1945年5月,邵鸿书和郑文林为筹办明招中学分发《敬告父老书》。同年8月,函聘校董,在新安公所(徽州会馆)大厅,召开了明招中学首次校董会。会议通过《武义县私立明招初级中学校董会章程》,公推邵鸿书为董事长,郑文林为校长。1946年7月,校董会进行改选,汤恩伯为董事长,邵鸿书为常务董事。
1946年7月,明招中学正式招生,招收新生98名,插班生10名。同年9月,第二次招考录取新生55名,学生报到注册。9月9日,学校正式上课。学生除本县之外,还有来自金华、永康、兰溪、东阳、义乌、丽水、绍兴、杭县、福建蒲田等地。10月24日,学校正式启用“武义县私立明招初级中学”钤记。1947年8月,校董会决定以10月24日为校庆日。
1945年5月武义光复。9月,抗战胜利。1946年7月,稽中武义分部从俞源迁到武义县城新安公所(徽州会馆)。明招中学创办之初,教务与稽中武义分部统一安排,一所学校挂两块牌子。经费单独核算,学生也分得很清:初一新生属明招中学;初二初三老生属稽中武义分部。1949年春,稽中武义分部最后一批学生毕业。明招中学从此成为一所完全独立的学校,校址也由新安公所迁往孔庙。
明招中学以“礼义廉耻”为校训,“以培养健全国民并施以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职业之预备教育为宗旨”。1947年2月制订校歌,由丁绍桓拟稿,经刘湘女选定的校歌歌词为:“东南理学推儒宗,寄迹明招朱吕同。明礼义,知廉耻,前贤昭示振颓风。正心诚意,谨始慎终;浩然以养气,勇毅竟全功。恪守斯训,贯彻初衷,发扬我国五千年历史上之光荣。”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应尊敬国旗的教育,每天早晚,学生都要集体参加严肃认真的国旗升降仪式。新生开学后还要到明招寺拜谒吕祖谦墓。
1956年6月,武义县人民委员会接收明招中学,并改校名为“浙江省武义第二初级中学”。
1958年4月,浙江省武义第一初级中学(源于“战时补习学校”)与浙江省武义第二初级中学(源自“明招中学”)两校合并为浙江省武义中学。正可谓:救国强国一脉永,教育兴邑建奇功!
上文仅述及武义一中最初20年校史;现用校名“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为1958年才首次出现,此为后话。
(作者系武义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