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星
就读过的校园就是母校。下埠口小学、朱村初中(初一、初二)、邵宅初中(初三)、武义一中、浙江医科大学,这组名字,伴随了前半生,也将伴随后半生。就读时间越长,就读时年龄越长的母校,记忆越多,越感熟悉。小学里写过大字报(是作业、必须写)、初中里打过架、高中里种过小麦和青菜,到了大学才见到阶梯教室,还有母校旁边妩媚的西湖。那雨中的西湖啊,是那样的迷人。就老师而言,大学是放养的,与老师接触少。小学到中学的部分老师,现在都还能见上,特别是一中的班主任朱学忠老师,来往更多些。朱老师的瘦是他的标记,应验了那句老话“人性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他精力旺盛,非常负责。白天教学,每晚22时都得巡视我们是否熄灯入侵。他注重教学与劳动结合,我们班是年级里唯一种过小麦和青菜的。出售小麦和蔬菜的所得,换得每人一件背心,穿着背心的合影上,男生、女生都比现在瘦很多。正是这些劳动,朱老师遭了同学不少诟病。其实,劳动并没影响学业,只是,世上的人都不喜欢体力劳动。
母校就是留在心底的那一组名字。小学、初中的校园都成了私人住宅。坐落在杭州延安路旁的浙江医科大学也早已片瓦不留。2008年,大学毕业20周年同学会,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办,台上的郑树校长、台下的同学依然如故,可那陌生的校园却让我无比惆怅。武义一中,你是我人生的起航地,当你一搬再搬之后,留给我的是什么呢?
母校就是那一组永不忘记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