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人文武义 >> 武川人文
 

追忆父亲

2018年06月01日 09:17:56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李志坚

  人生一辈子经历的事情,大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被逐渐淡忘。而有的事,非但不会忘却,反而更加清晰,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发生的。二○○八年的四月二十七日,是父亲离开我们的日子,到今天已经整整十个周年。

  人间最美四月天,美好的时节,灿烂的阳光,给芸芸众生带来了无数欢乐。那天夕阳西下时,我去林村水库游泳。当年冬泳的人没有现在多,水面空无一人。游了一个来回,刚爬上岸,手机响了,传来的是母亲撕心裂肺的声音:“志坚,爸爸不行了,快回来啊”

  太意外了!我脑袋一片空白。父亲退休在家,除了右腿股骨头坏死,有些疼痛之外,身体一直很好,常在田野劳动。昨天弟弟刚回去看过父母,一切如常。怎么一下就出事了?!

  回老家五十公里的路程,不一会儿就到。父亲躺在床上,身体尚有余温,然而生命的迹象逐正在逝去。从母亲断断续续的陈述中了解到,傍晚时分,父亲在屋旁的菜地干活,母亲叫吃饭了,父亲走到厨房门口,突然说头有点晕,要躺一下。自己走到卧室,坐到床上,似乎打了个饱嗝,双手一伸,人就不行了。我与到场的医生讨论过是什么原因,告诉我是心肌梗塞造成的。

  父亲的去世太突然,全家都很悲痛。受打击最严重的是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后辈都很孝顺,特别是妹妹,为照顾母亲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大家的心也慢慢的适应了没有父亲的生活。我也曾安慰家人(也在安慰自己),人有五福,父亲这样自己感觉不到痛楚,不麻烦别人的离世,是不是第五福,乃善终。

  十年来,家人相聚,特别是陪伴母亲的时候,谈谈父亲的生平琐事是最主要的话题。我常在想,父亲除了将我们儿女三人养育成人,帮助我们成家立业外,还留给了我们什么?

  一

  父亲李三祥,生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八日。据据《俞源李氏宗谱》所载,始祖是唐朝宰相李泌。明朝初年,第廿四世彦兴公从括城(丽水)迁居俞源。清康熙年间,分居松溪。父亲兄妹五人,幼时曾出继给叔叔为嗣,后爷爷不舍,被领回。

  父亲青少年所经历的,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变化最为剧烈的年代。对于这个家来说,过程是惨烈的。松溪地处宣平北部山区,锦平山垅的尽头,可谓穷乡僻壤。爷爷是个能人,把自己的五个子女培养成文化人。解放前国民党抓壮丁充军,弄得百姓鸡飞狗跳。为了保护家人,爷爷当上了乡长。作为五个兄弟的老大,使得四个亲弟弟及更多的堂兄弟免遭兵役之灾。解放后,爷爷被定为反革命,其命运可想而知。一九七二年去世时,我已有点印象。当时公社领导到家里命令,禁止将刻好的石碑装到坟上,只做了个砖砌的无字碑。

  大伯春祥,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毕业于松阳中学,这是当年很少有的高学历。解放前,三十岁不到,即已担任过桃溪区署指导员,宣平县政府科长。五○年被逮捕,送青海劳改,再未有亲人见过,不知尸骨埋在何处。家里只留下结婚不久的妻子及遗腹女。二伯华祥,高小毕业,因受惊吓,变的精神异常。大姑早年嫁到了柳城,影响较小,得以正常过日子。小姑因为家庭变故,竟上吊自杀了,年仅十六岁。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父亲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竟然平安度过了一生,是怎样做到的!

  一九五一年,父亲十九岁,考取了丽水师范学校。步行两天,到了南明山,古庙是校园。处州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似乎都聚集在这里。启发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东晋葛洪、宋朝的沈括、米芾,都在这里留下了摩崖石刻。旧日佛堂僧舍间的三年学习生活,是不是让父亲更深认识到历史的沧桑,人生的真谛?

  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和县温溪小学教书,一呆就是十年。其间也有女孩子喜欢他,可为了照顾到家人,不敢成家。父母年纪大了,总要回来。爷爷交待,不要回到本乡,这里已经是是非之地。于是父亲调到隔壁公社的云华溪口小学。其间除了在文革初期打倒当权派时,当教导主任的父亲被贬到云华公社最偏远的学校——下昌坑小学教书,并未因家庭出身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文革后期,形势缓和,父亲终于调回泽村公社,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

  文革结束了,父亲迎来了人生的艳阳天。教师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父亲被评为高级教师,受到不少表彰,一九八○年代,父亲还入了党。

  对外界的风云变幻,个人是无法把握的,能把握的只有自身的心态。父亲对晚辈也是这样期望。我小时候刚学走路,就发现下肢不正常。当时文革武斗正酣,金华市区到处充斥着恐怖气氛。父母抱着我去中心医院诊治,当得知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无法治愈时,父亲把我的名字从“新平”改成“志坚”,希望我以坚强的意志去战胜人生的不幸。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可能因为战争、因为政策、因为事业、因为疾病、因为感情,会有很多意外。在社会的巨轮下,每个人都是蝼蚁。可是,我们都要有对生命的尊重,都能作出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都要筑就内心的钢铁长城,坦然面对人生的风云变幻。我想,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

  二

  爷爷是孝顺的。当小姑去世后,你把她埋在父亲边(我太公),在女儿与父亲之间给自己留了一个位置。作为长子,要在另一个世界永远陪伴父亲。每年清明时节扫墓,都会让家人想起儿女对父母的责任。

  父亲是孝顺的。爷爷打成反革命后,并不影响所要尽的义务。记得“父母在不远游”,记得生活费用的供给,记得对父母的尊重。父子之情,任何时候都超越阶级的隔阂。

  对岳父岳母也是一样。我曾问过母亲,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快过年了,天下着大雪,父亲推着独轮车,把一车满满的东西送到二十里地外的外婆家。母亲说,父亲对岳父母确实好,在那食品紧缺的年代,家里的年货总要分一部分给他们。豆腐只有一扎,要划给一大条。定量供应的一斤多油,也要分几两。再装满柴火等,年年都要送过去。父亲讲,老人总比我们更需要。

  二伯华祥,受惊吓后性情异常,但还能自食其力。到了晚年,因无妻女照顾,作为弟弟的父亲,逐渐担起照顾生活的担子。特别是生命的最后岁月,因为意外摔伤,瘫痪在床,长时间父亲料理,直到去世,入土为安。

  父亲是居民户,母亲是农民,在六、七十年代,可能比普通农民家庭要好,可生活压力非常大。父亲三十多元工资,无法承担全家七口人(包括爷爷奶奶)的生活费用。有一年快过年了,因欠生产队粮食款,工资已被守候在发放处的生产队领导拿走,只好向杀猪的邻居借三斤猪肉,过了一个年。虽然窘困,父母齐心协力,共度时艰。母亲背着小孩到生产队挣工分,父亲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到自留地,到山上劳动。父亲是老师,也是农民。

  母亲说,父亲“吃功”真好(指不挑食)。松溪山多少田,那时整年以番薯、番薯丝充饥。父亲总是把最难吃的留给自己,好入口一点的留给我们。有两年在隔壁村山朱(现已搬迁下山)教书,20多个学生,却有五个年级,只有父亲一个老师。那个村子有李子,果子能吃的时节,我与弟妹每天守在路口,父亲总会想办法带几个回来。那青涩的李子,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几多欢乐。

  也许是家传吧,父亲很重视子女教育,我与弟妹三个都高中(中专)毕业,在村里的同龄人中并不多。特别是我的初中学业,本在乡初中,父亲颇费了一番心思,才让我转入二中,这个宣平的最高学府就读。

  我小时候非常顽皮,性情刚烈。读小学时有次被老师批评,竟然拿了一把锄头,砸开教室门,要与老师拼命。父亲闻迅赶回,要我向老师道歉,写检讨。记得当时还不会写“错误”两个字。也许是父亲的影响,加上自己的不断修炼,长大后变的理性沉稳。

  我们长大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父母对儿女的大事一直在操心。我结婚那年,父亲已是花甲之年。那时木头很贵,又管的紧,为了给我做家具,父母半夜出发,到二十多里地外的西联乡石柱源山上,一趟趟背回家。

  一个人,对长辈,孝为先,不会因风云的变幻而更改;夫妻间,既已执子之手,当与之偕老,不会因贫富贵贱而变化;兄弟手足,危难之际更显真情;对儿女,父爱如山,江河改道而岿然不动。我想,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

  三

  父亲是老师,四十年教书育人,桃李满乡里。去世十年来,每与相知相识的聊起父亲,有一个共同的讲法:你爸做人是没话说的!意思是说,父亲是个好人。

  父亲是敬业的。父亲从教的学校,离家少则几里,多则几十里,要兼顾好家庭与工作,并不容易。往返学校几十年,风雨无阻,从不影响教学。在下昌坑教书时,离家三十多里,星期日白天在家干农活,回学校总在夜里。那时山路上野兽多,就手里拿着木棍防身,独自前行。

  父亲是好学的。记得父亲在家,除了批改作业,备课之外,就是捧着书本、报纸、杂志。母亲会说是“书痴”。退休后,一如既往,读书看报。父亲手勤,留下了二十多本日记。最早的是一九七六年,最后一天是二○○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父亲是老师,也是农民。田间地头干活,早年是为了生活。儿女成家后,经济逐渐宽裕,晚年可以说是“财务自由”了,父亲照样勤劳。常听乡亲说,你父亲虽有退休工资,田地里的生意比我们农民还多。劳动是父亲最重要的生活方式。

  父亲的生活是节俭的。无论是生活拮据的年代还是富裕了,都不会乱花一分钱。厚厚的家庭收支帐本,定格在二○○八年四月二十六日,那天记的是八宝粥一箱35元,鸡一只27元,饮料5元(以上宏平付),石壶一只15元。

  父亲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县广播站的积极报导员,把家乡、学校发生的故事,形成文字,告诉全县人民。退休后,是乡老年大学、村老年协会的召集人,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积极分子。退休后喜欢旅游,每年与老年朋友们外出几趟

  父亲是和善的。有人评说“宣平老实”的特点是:“以诚待人,以和为贵,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父亲是真正的践行者。工作中从不与人争权夺利,生活中谦和礼让。父亲的名言是,“小事无所渭,大事有政府”。

  父亲的胸怀是宽广的。父亲乐于助人,平时帮乡亲写书信,写报告,过年写对联是例行公事。更难得是,这种服务不分亲疏对象。虽说五、六十年代家庭悲剧是时代的碾压,然而具体操刀者却是乡邻。堂叔告诉我,大伯六十年代初曾从青海劳改农场来信,即将刑满释放回家。后来遥无音讯了。据说是农场发函询情,当时村领导不肯接受,选成客死异乡。多年后,其中的有个村领导要申请政府补助,请父亲写材料,父亲也不予推辞。直到去世,父亲从未向我们讲过以前的恩怨情仇。也许父亲已真正原谅了他们,也许不想把这些过节留给下一代。

  做好人不易,离世后众口夸赞是好人更不易。父亲做到了,我想,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遗产。

初审:张莹   编辑:来伟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