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人文武义 >> 武川人物
 

徜徉在民间艺术海洋里的草根工匠王舍安

徜徉在民间艺术海洋里的草根工匠王舍安
2018年12月21日 09:28:24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一、王舍安的贫困生活

  说起王舍安家的穷,妻子俞若平最有发言权。俞若平和王舍安同是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人,青梅竹马。当年结婚时,王舍安一家7口人生活在仅20多平方米的一个老房子里,还是上世纪50年代土改时分来的。实在太挤,平时王舍安就睡在谷柜上。虽然不是上门女婿,因实在没有房间做新房,婚礼是放在女方家办的,这在整个村也是绝无仅有的。

  今年50岁的王舍安说到以前的贫苦生活,至今还是忍不住眼眶发红。当他两三岁时,母亲就因肺病经常大口、大口地吐血,父亲则常年胃疼,家里一点钱都买成了药, 16岁时母亲去世。七八岁时王舍安就已经在田间拔猪草、放牛了,十一二岁时就每个周末到山上砍柴,还要走七八里的山路挑回家。一次王舍安肚子疼,想休息一个周日,但想到父母的身体,王舍安还是忍着肚疼去山上砍柴,回来的路上实在痛得吃不消了,就半途扔下担子回了家,但家里拿不出一点钱让他治病。王舍安痛得在地上直打滚。一位邻居看到了,让王舍安吃下去一碗陈醋,“打”下了虫子,才治好了王舍安的病。15岁那年的一天,王舍安在县城附近一个早餐点,意外地被一大锅开水烫伤,没有钱上医院,就到一个已出嫁的姐姐家涂了菜籽油了事,结果不久,两只腿长满了亮晶晶的水泡。但就是这样,王舍安也没叫一声疼,更没到医院配点药医治一下。有了这些经历,王舍安对“贫困”比一般的人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贫困也磨练了他的意志。

  二、王舍安的绘画人生

  王舍安从小喜欢画画。还在四五岁时,父母每当呼唤王舍安回家吃饭时总是叫不到人。找了半天,总是在村里一些泥水匠干活的地方或在一座座古建筑里才找得到。屁大的孩子就背着手像模像样地看着古建筑里的花鸟鱼虫、人物等的雕像,非要父母拧着他的耳朵才能拖回家。经常趁大人不注意,王舍安就在家里和邻居的墙上用木炭、粉笔涂个兴起,令家人头痛不已。上学后,王舍安的书本上、作业本里都是一幅幅山水画。因家里穷,一吃完晚饭家人就倒头睡了,王舍安却不是点着蜡烛就是开着15瓦的电灯炮在画画。不知多少次家人把王舍安当命似的画作撕碎,但这不仅撕不碎王舍安作画的梦,反而更激起了他要当个画家的梦想,还跟着村里的一位泥水匠学起了泥水画的民间艺术。

  从十六岁起,王舍安就开始为生计奔忙。那时候农村照相还不普遍,农忙时他在家务农,农闲时就给村中和附近村庄的太爷、太婆画黑白像。很多时候他也很象样地在各乡镇集市上摆摊,甚至还到过武义县城的戏剧院、百货公司等单位的门口摆画摊,小小年纪的他在俞源村方圆几十里就已有了一定的名声。同时,泥水画技艺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也就在这一年,俞源村的洞主庙外墙上需要画泥水画,村里把这个重担交给了王舍安。王舍安深知机会难得,找来很多画谱进行参照,在墙上画了大量的吉祥图案,30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些画像还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洞祖庙的外墙上。洞主庙内原有一幅《八仙图》,因年久已没了图形。1992年,俞源搞民俗文化村开发,洞主庙要在10多平方米的墙上重新画一幅《八仙图》。村里又将这项任务交给王舍安。通过向村里的老人了解原图的人物形象,并加以创造,王舍安重新画了一幅。这幅图中的左上角还比原图多了麻姑和寿星二仙,所以《八仙图》也就成了现在的《仙乐图》,这“二仙”是王舍安加上去的,得到了游客和村民们的认可和赞扬。

  三、王舍安的泥塑人生

  说到王舍安的泥塑人生还是要回到1992年俞源搞民俗文化村开发时期。当时在洞主庙承担泥塑工作的是一位民间老艺人,王舍安则除了泥水画,还承担一些木匠活。每当休息时,王舍安就站在边上看着老艺人把一团团普通的泥巴捏成一个个神采、姿势不一的塑像。老艺人见王舍安跃跃欲试的样子,就会抽空教他泥塑的技巧。于是王舍安一边做木工活,一边跟着学泥塑,帮着把泥巴“揉熟”、上色等。王舍安手巧灵活一学就会,慢慢地老艺人索性把一些塑像交给了王舍安塑。在那段时间里,王舍安在完成木工活的同时,也学会了泥塑,得到了那位老艺人的真传。其塑起来的塑像与老艺人塑的相差无几,令前来观看的村民赞叹不已。为了更好地掌握泥塑技巧,王舍安经常带些泥巴回家里琢磨,所塑的像越来越神似。

  1995年,武义寿仙谷景区要举办旅游节,需塑一尊7.8米高的寿星群像。王舍安通过各方面的了解,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做出了一份完美的方案,在和众多老艺人的投标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了这项工程的施工权。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王舍安和妻子带着才两岁的大女儿吃住在工地,全身心投入泥塑工作,仅泥巴就用了1500担之多,最终在一块200多米高的岩石上矗立起了栩栩如生、高大宏伟的“老寿星群像”,深得各地专家和游客的好评。此后,王舍安又接连承接了大红岩景区双岩禅寺、武义西门头岭法云寺、县重点文保单位下王宅八素门镇东庙等的的泥塑工程,均得到了有关专家和业主的好评。2005年7月,王舍安代表金华市参加了“浙江省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展暨首届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他在现场作泥塑表演,受到了时任省长吕祖善的亲切接见,并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国家级工艺大师陈克给予王舍安高度评价:“工艺全面,技巧超群,作品新颖,乡土气息浓厚,已够得上国家级工艺大师水平。”

  四、王舍安的根雕人生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人家里盖新房、做家具,木匠生意红火。王舍安也跟着村里的老木匠学起了这门手艺。一般人学木工手艺要3年时间,而王舍安半年就学会出师了。在一次民间艺术展览会上,王舍安被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所吸引,从小烙印在心里的家乡俞源村一座座古建筑上的人物、花鸟鱼虫等精美的雕刻艺术品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想到武义木根资源丰富,自己又有做木工和绘画、泥塑的功底,技多不压人,王舍安便下决心学习根雕,再掌握一门传统的民间工艺。

  王舍安说,很多树根已经有上百年甚至上千了,有的沉在水底往往在人们清水库,挖泥塘,疏浚河道时,才重见天日;有的或生长在石岩缝间,或经过雷劈火烧、蚁虫侵蚀等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的树根,因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逾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绝遒劲,一丝丝纹路都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展示着树根顽强的生命力,每个树根其实都是活的。他说,树根造型的“奇”,意蕴深远的“韵”,需要艺人对美学的掌握和“巧”,才能雕刻出集野趣、根趣、艺趣于一体,既有陈设实用价值,也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王舍安说,在选形上,根雕作品都不可仿制性。传奇人物、飞禽走兽、假山怪石、民间故事等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民间根雕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充满着神秘的艺术魅力。

  五、王舍安的文化遗产修复人生

  王舍安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抢救、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延续。雕塑、泥水画等是武义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既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表现出高超的民间技艺。但是许多文化古迹,一些宗祠庙宇、古建筑里的雕塑、壁画等由于年久失修,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痛心之余,王舍安又向修复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了挑战。

  那些残缺的雕塑和壁画修复工序极其复杂,王舍安多次向九龙山、少妃一带的前辈请教,让当地的老人帮助回忆雕塑、壁画原有的形象。他还专门跑到县有关部门查阅相关资料,在对雕塑、壁画有较全面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对壁画和雕塑进行精心修复。近几年,王舍安利用自己的技能对武义鸣阳楼、少妃古庙以及金华几个古庙等的塑像和壁画进行了修复,使很多民间文化遗产重放光彩。

  六、王舍安的收获人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绘画、泥塑、根雕,到建造亭台楼阁、假山庭院和现代城市雕塑,王舍安不仅在县城有了名声,金华各县、市及丽水,甚至河南、广东等地的一些寺庙、祠堂开建或修复都会邀请他去承接。他还先后完成了武义藉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的一尊浮雕像,中国现代史上左翼文化运动先驱潘漠华、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徐英烈士等10多位名人的头像雕塑。还有武义温泉度假区的温泉茶浴壶、牛头山的老子青牛、唐代道教领袖叶法善天师群像、天然居的壁画、俞源村里的古村落模型、大红岩北入口的大型塑石假山、大庙岭“食养”大型浮雕、广西桂林金钟山温泉景观雕塑等等,都获得了各界的好评。

  30多年来,王舍安的工艺作品在县、市、省、国家级展评中获奖的有上百件。近几年来更是连连荣获大奖:根艺《抢亲》荣获浙江省马金建筑杯铜奖,《龙的故乡》荣获中国第九届根石艺术博览会铜奖;根雕《雄威》、《月下伊人》荣获中国根雕精品展铜奖,《渡》和《蓦然回首》获得“刘开渠根艺奖”金奖和银奖……。2018年5月份,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13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其作品《盼归》摘得工艺美术金奖。王舍安也先后荣获了“浙江省根艺美术名家”、“非物质文化保护泥塑传人”、“八婺工匠”等称号,被吸收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和省、市工艺根艺美术学会会员,获得了“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在自己得到事业的发展和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王舍安也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热情带徒传艺培养新一代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现已有王永安、蓝世良等5人学成出师,从事工艺美术创作和制作。其中蓝世良已被授予“武义县优秀民间艺人”,近几年,默默地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王舍安还先后成立了工艺美术文化有限公司和根艺根雕制作中心,每年都吸引很多人去参观学习。目前,他正将这个根雕制作中心改造成“王舍安民间工艺博物馆”。届时,这个博物馆将成为一个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室”,一个向人们展示民间艺术的场所和培训基地。

  (王东方)

初审:张莹   编辑:张铖倩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