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1934年11月中旬,秋色正浓,浙江宣平陶村一如旧日。一辆吱嘎作响的驴车,载着几个陌生人和他们的行李缓慢滚动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车轮碾压的声音和移动的图景暂时打破了福平山下的寂寞。车到镇澜桥边,一行人下车步行。走在头里的两位,男的三十三岁,体形瘦削,戴副眼镜,手持礼帽,身穿黑衣白裤;女的而立之年,一头短发,微微卷着,美丽动人,穿一身合体的旗袍——他们是北平中国营造学社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旅途的劳顿使他们看上去有些疲惫,但眼神依然充满希冀。对他们来说,这种风尘颠簸荒野跋涉的生活早已习惯。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女儿,一个广额,一个明眸,都出身名门,却决非纨绔子弟娇娇小姐。就是后来抗战时期随中央研究院迁徙四川宜宾的李庄,他们也与普通人一样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买油打醋,做事依然认真不减半分。
略带点俏皮的林徽因走过镇澜桥时,下意识地抚摸了一下石栏,见络石藤毫无规则缠绕在桥两侧灰黑的栏楯上,内心便有所牵绊起了微澜,毕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桥下有平缓的流水,清澈,干净,自然也顽劣,穿行在溪底和大块的卵石间,一如北平潭柘寺边的水流。溪岸上,迎面左首是一株斜倚的古樟,显出蓬勃的姿态和生气。
夕阳的余晖照在梁思成的额上,他抬头上望,延福寺已经近在咫尺,略显破败的山门也已清晰可见,不由地紧走了几步。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这次是应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之邀,一路风尘仆仆,从天干物燥的山西来到烟雨朗润的杭州的,共同商讨钱塘江畔六和塔的重修计划。不久之前,他们刚刚结束对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太原晋祠以及峪道河邻近的文水、汾阳、孝义、介休、灵石、霍县、赵城等县的考察,发现古建筑四十余处。在杭期间,听人介绍宣平延福寺的木构情况,出于职业敏感,他们在杭州工作之后便迫不及待转赴浙南实地考察。
延福寺坐落于宣平陶村后龙山主峰下一处向阳的坡地,西临福平山,这里背山面水,含阴抱阳,一条自然形成的桃溪顺势从寺前流过,溪边“有桃千树”,春天一片粉红绚烂。这条溪流的一部分旧时称五柳溪,溪名源自晋陶渊明,这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宁可辞去彭泽县令在家吟诗饮酒,宅边植绿,并作《五柳先生传》自比。而这延福寺附近的陶村普遍姓陶,传为陶渊明后裔,故而有此美好的溪名。
梁氏夫妇眼前的延福寺建于五代唐天成二年(927),原名福田寺,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赐名延福寺。大殿于元延祐四年(1317)重建,殿呈方形,共分五间,重檐歇山顶。梁思成林徽因他们进入大殿后感到十分惊喜,历元明清三个朝代尤其经洪杨兵燹之后,多雨的南方居然还有如此规格的元代木构建筑,不能不叹为观止。
安顿下来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开始对大殿里里外外进行仔细考察和详细登记,发现延福寺的重檐歇山顶全部采用斗栱结构,很好地解决了建筑顶部通风问题。殿内柱子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梭形柱,材质以当地产的枫树为主。柱础雕饰宝相花,呈覆盆状。平梁与金柱之间加弓形月梁,使之起劄牵作用,开了江南弓形梁的先河。殿内四周墙壁有山水花鸟和行书草书作品,也多为明代佳作,那幅菡萏初开的荷花与田田荷叶相得益彰,似有荷的清香浮动。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殿后有石涧井。山门、天王殿和观音堂为清代建筑,而东厢房为明代建筑,从前装饰均富丽堂皇。山门和观音堂前有石狮拱门,两侧古柏苍老遒劲,属宋元时期古木。寺内尚存有宋代铜钟与元、明碑刻。大殿内无蛛网,无鸟雀巢穴,实为江南元代建筑中最为久远的木构珍品。但是,延福寺内外杂物堆放凌乱,建筑多处破损,亟待得到有效保护。可是,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文物建筑的命运因此变得风雨飘摇。
说起来,这样一座无与伦比的延福寺,历史上已屡经劫难。
明正统年间,处州一带因私采银矿爆发了以叶宗留、陈鉴胡、陶德义为首的农民起义,规模达数千人。陶德义是延福寺左近陶村人氏,他以延福寺为大本营,高举义旗。当地僧人和乡民见兵戎事起纷纷外逃避难。明朝官府迅即派兵予以镇压,他们先是进驻延福寺,继而毁宇为薪,使得延福寺内变成一片瓦砾,僧房所剩无几,只有大殿幸存下来。起义平定后,延福寺复业。住持僧文碧等意欲重修,遂“悉意生殖”,数年之间,“群废俱举,图绘殿室,修创廊厢”。寺内现存大殿下檐,为明代天顺年间遗构,后世多仿元代旧例对寺内建筑予以补葺。清以后,延福寺屡经修葺增建,康熙、乾隆、道光或重建观音阁,或增建天王殿和两廊厢屋,或重建山门,渐渐恢复原有格局。延福寺周边旧有六景,即翠屏山、五柳溪、悬磐岩、木鱼山、石涧井、长生池等。
在延福寺内,卓尔不群的梁思成在斗栱之间上下攀爬,日夜测量、记录、勾画、拍照,几乎废寝忘食,从“两瓣卷杀”的令栱、“两材两栔”的襻间到第二跳昂头的旧三角形槽口,都没能逃过他的眼睛。外表温婉的林徽因则同样上下其手,在油灯下整理资料,绘制草图,完全沉迷于建筑物本身。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为现代对寺庙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参考依据。
梁思成林徽因二人青衫红袖,琴瑟和谐,梁是她的科学引领,林是他的灵感源泉,他们既是工作搭档又是情感依靠,古建筑艺术成了他们生命中共同的部分,为此他们差不多忘记了北平家中五岁的女儿梁再冰和两岁的儿子梁从诫。这对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伉俪,在这穷乡僻壤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连同之前的考察发掘,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先后用十五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了两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使一大批唐宋时期的古建筑得以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世人心中的国宝,也为其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这两部煌煌巨著,奠定良好的基础。学者金岳霖既是这一对夫妻的知己,又是他们的知音,他甚至终其一生仍孑然一身爱着林徽因。金岳霖后来写了一副对联称他们夫妻是“梁上君子”和“林下美人”,真的是既形象又风雅,怕只有金岳霖想得出来。
此刻,延福寺外皓月当空。山月的清辉穿过树梢、掠过屋脊,斜照在延福寺的地面上,重檐翼角勾勒出的一侧剪影,使这里更显得萧肃冷清,但也衬出此情此景的安宁清静,只有远处才会传来一两声寒鸦的号叫。
经过九天的考察,梁思成林徽因他们除对大殿进行详细测绘,还反复辨识石碑铭文,考察的兴奋完全盖过了工作的劳累辛苦,他们最后认定“延福寺大殿为元中叶泰定间物,结构犹存宋风,其月梁、梭柱及柱櫍,皆合营造法式之制”,结论科学有据。梁思成后来说: “浙江宣平延福寺大殿(1324~1328)(元泰定年间),是长江下游和江南地区少见的一处元代建筑实例。它那彻上露明造的梁架结构是复杂的大木作精品之一。它虽具有元代特征,但其柔和轻巧却与北方那些较为厚重的结构形成鲜明的对照。”梁思成一言九鼎,延福寺很快确立了在整个中国建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不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考察完后转道金华,在那里又兴奋地发现了另一处元代建筑——天宁寺。
走出延福寺的山门,面对那株新栽的高耸入云的悬铃木,以及树木后面那片明净浩瀚的蓝天,我陷入短暂的怅惘。转眼,离梁思成林徽因他们来此考察八十多年过去了,时代早已翻篇,今天的延福寺已得到最好保护。
(作者系《今日浦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