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钰
旺子?旺仔!江少白?江小白!RIQ?RIO!走进农村的小卖部里,有些商品似曾相识,相近的名称、相似的包装,一些农村假冒伪劣商品通过傍名牌来以假乱真,令人防不胜防。近些年来,在农村地区,假冒伪劣食品问题层出不穷,突出表现为个别“黑工厂、黑窝点、黑作坊”违法生产,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山寨”知名品牌误导消费者,假冒食品、“三无”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侵害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近日,我县印发《武义县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12月下旬起至2019年2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打击生产经营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部门乡镇在行动
我县成立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8年12月26日组织召开了全县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部署会。会后,各乡镇街道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通过工作微信群以及工作部署会议、农民信箱等形式进行层层落实和宣传,并通过广播宣传、在各个村内的重点区域和场所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
县农业局、市场监管局、经济商务局、供销总社等多部门联合乡镇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大检查。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1221人次,检查食品生产主体171家、食品经营主体1079家次、批发市场30家次,立案查处假冒伪劣食品案件6起,其中,取缔无证生产主体1个(无证生产梨膏),售卖山寨食品2起(售卖山寨“丹麦曲奇”、山寨“均瑶味动力”),食品过期案件3起。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向生产经营者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生产经营者诚实守信的意识。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LED屏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畅通投诉渠道,提高农村群众防范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截至目前,共受理和处理消费者投诉和举报12起,组织开展食品生产经营者培训23次,组织开展宣传活动43次。
整治重点
重点对象: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小商贩、小餐馆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村集市。
重点品类: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酒水饮料、调味品、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等农村消费量大的食品品种。
重点违法违规情形:食品假冒(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信息);侵权“山寨”(食品包装标识、文字图案等模仿其他品牌食品,误导消费者);食品假货(假羊肉、假狗肉、假驴肉等涉及食品欺诈的行为);“三无”(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生产许可);劣质(以次充好、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等);超过保质期等。
整治措施
开展生产经营环节执法大检查,集中收缴一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对象开展全面清理检查,针对重点品类加大现场检查和监督抽查力度,查看是否存在重点违法违规情形。发现问题隐患,进一步核查生产经营行为是否规范、索证索票是否到位、进货查验责任是否落实、生产经营记录是否健全。发现假冒伪劣食品,要坚决收缴并及时销毁,切实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全面净化农村食品市场。
开展农村食品商标大保护,查处一批商标侵权假冒案件。依法打击、规范违反商标法禁用条款使用商标、未注册商标冒充注册商标行为。严厉打击食品类商标侵权行为。强化商标专用权保护,加大商标侵权食品源头追溯力度,对商标侵权食品生产、销售及商标标识印制等环节开展全链条打击。
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线索大追查,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发现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线索,坚决追根溯源、一查到底,依法查处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和为其提供商标、广告、认证、包装等服务的经营者。坚决查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行为,端掉一批违法“黑工厂”、“黑窝点”、“黑作坊”,对违法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实施禁业限制。涉嫌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深入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共治大行动,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依托村“两委”实施网格化管理,把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作为农村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强化社会共治。乡镇(街道)指导村级设立村级食品安全信息员,开展群防群治。在重点对象、重点区域和村委会张贴12315、8890等投诉举报电话,鼓励广大农村居民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将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社会信用平台管理,实施联合惩戒,引导和督促各类主体依法生产经营。
开展食品知识和法律标准大培训,增强守法生产经营和安全消费意识。加大对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教育管理,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强化农村食品生产者的诚实守信意识,发展培育符合农村需求的质优价廉食品品牌。引导经营者从合法合规渠道进货,严格落实食品进销货把关责任和义务。组织开展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记者手记
不要让农村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
2018年12月14日,农业农村部会同商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等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对农村食品市场进行全面“大扫除”。多部门联合出击向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亮剑。
近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食品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日益繁荣的农村食品市场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饮食需求的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也充分暴露出来。过期食品翻新登场、假冒伪劣食品扎堆贩卖……相信不少人在农村集贸市场、甚至是在便利商店都见过各种远看是名牌、近看是山寨的产品,或许不少人已对此见怪不怪了。
农村为何会成为假冒伪劣食品“重灾区”?其中存在种种原因:农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较为薄弱,农村的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整体条件较差,农村地区市场相对分散,基层的执法监管能力相对滞后……这些都导致了农村成为食品安全链条中的一块“短板”。而没有农村的食品安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地方等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治理措施、治理手段也是年年加强,此次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可以说是得民心、顺民意,也是十分的及时和必要。部门将从源头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农村消费市场,而百姓也需增强防范意识,全民参与让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无处遁形,还农村食品市场一片晴空。正如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所说,“不能让农村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承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