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洞村貌 |
|
|
双泉故里 |
|
|
回龙桥 |
|
|
何氏宗祠 |
|
|
祠堂内的牌匾 |
|
|
海麟院 |
|
|
祠堂内的戏台 |
|
|
宝泉寺 |
|
|
郭洞的苍天古树 |
|
|
宝泉 |
|
|
古巷 |
|
□王晖 古梁 涂志刚
郭洞位于武义县城之南,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由郭下、郭上、大湾三个村组成。《双泉何氏宗谱》中记载:“郭洞去邑城二十余里,自邑南望,重山复岭,迤逦杂沓,苍翠满眼,已令人应接不暇。愈进则愈奇,愈奇则愈秀,不数里而山环水抱,仅容一线。进此地,复加旷,双泉汇注其间,或泉以东,或泉以西,其西者称上宅,其东者称下宅。”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郭洞,至今古村貌仍旧保存较好,在2003年11月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何氏聚居地
宋代,郭洞属于武义县太平乡昭化里第18都(庄)。其时,有赵、吴等十多姓氏人合居。元代末期,何寿之迁居郭洞后,这里逐渐成为武义何氏的聚居地。
武义的何氏同宗共祖,分上何、下何、柳城三个支系,其祖五代时从福建浦城徙居浙江龙泉。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江浙地区爆发方腊农民起义。郭洞何氏第八世祖先何仁(又称八迪公)为避战乱,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从龙泉迁经松阳、柳城,卜居武义县城下何巷。何仁就是武义何姓的始迁祖。
何仁的长子小十二(缺名讳)是中书舍人,孙子何仁仲是宋宝祐癸丑(公元1253年)进士,曾孙何渊,举进士,曾任广东按察司副使,玄孙何忠元官提举。何朝佐历任凤阳知县、登州通判、象州知州。何宣,官布政司都事。何其仁临海教谕。还有风翔知府何元亨。进士、陕西户县主簿何之权等。这样的家族明代就被誉为“浙东著姓”,自然名扬婺邑成为望族。
何寿之的祖父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何渊,何渊曾有恩于郭洞的赵参军(“参军”是官职名),赵参军为答谢恩情,将女儿许配给何渊的儿子,生下了何寿之。何寿之常去郭洞外祖母家探视游玩,他深为郭洞翠嶂千重、双泉灌注、景色秀丽的风光所吸引,认定这里是“山不深而饶竹木之富,水不大而尽烟云之态,是万古不败之地”,于是产生了迁居之意。元朝至正(公元1341年),何寿之举家迁居郭洞,与当地其他姓氏的居民共同生活。何寿之“复求婚郭洞吴氏,置产筑室。”随之,何氏日渐兴盛,其先所居诸姓渐见零替。
何氏人口不断增多,而祖村土地有限,使得何氏家族不断向附近择地迁居,先是寿一公(何寿之)曾孙兄弟几人,向内到就近的虎山之南的漳村(即现今郭洞上宅村)居住。后来,族人又向外发展,逐渐形成了沈店村、横店村、山后村、抱弄口村、山方村、客塘村、何村、车苏村等何姓聚落;附近的清塘、泉溪、朱家等村庄,也有郭洞何氏迁入,现在生活着的何寿之后裔,约有4000人。
何寿之饱读风水古籍,以至精于堪舆、明辨阴阳。他当年迁居郭洞后,凭借官宦之家的实力,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堪舆知识,仿《内经图》“相阴阳,观清泉,正方位”( 《内经图》,出自中国四大气功经典之一的《黄庭经》。《黄庭经》被视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其《内经图》是道家修炼“金丹大道”、点破迷津、指认要诀的示意图。),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川形势,把生态理念付诸重整村落布局和善化环境之中。郭洞也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
双泉古里
郭洞的地形东有东坑溪,西有西坑溪(俗称双溪),而且三面山环如障。双溪汇注,天赋灵性。北面有一平地,南边有左、右青山相拥,如“狮象把门”之形胜。双溪汇在上宅合后沿村而流,此流段称洪溪,一直往北流,直到熟溪街道的端村入武义江。
郭洞著名的回龙桥就在下宅村口洪溪段上,跨溪而建。这座建于元代的郭洞历史最长的建筑,原称“石虹”,因其形为高拱形桥梁,故称“石虹”。村中老一辈人告诫,石虹不能垮,正如《何氏宗谱》中说:“如垮坍,则其桥既坏,村中事变频兴,四民失业,比年灾浸,生息不繁”。后,此桥历代毁修多次。乾隆年间,在桥拱上建了石柱方亭,此既增美观又使村民休息方便。十里外的石苍岭,直至沈店旁的鳌峰塔和回龙桥几成一条直线,在地形环境上可消“龙回气象”。古人因看风水而造势的智慧是十分苦心而聪明的。
从武义县城到郭洞是由南向北进山谷,由山泉汇合而成的溪河是由南向北顺地势而下,这样就决定了郭洞的水口必然处于村的北面。现在的水口选择在郭下村的北头,是古人称之谓“山环水抱,仅容一线”而“复加旷”的瓶口处。郭洞村的水口选择在这个宽度只有100米的山谷地,正符合风水说主张的“去口宜关闭紧密”、“门闭财用不竭”。
在郭洞的水口,郭洞的先人还建造了一条城墙,将村口牢牢地封闭住。一个村的水口需要关闭聚财气是普遍的要求,但像这样除了在河上架桥外又用城墙紧锁的格局在别处并不多见。城墙在东、西两端各设一门,东门是村里农民去村口外耕作或上山砍树砍竹的主要路径。如今河东岸这段城墙已毁,城门亦不复存在。西门设在西山脚下,先在石城墙间砌一小段砖墙,在砖墙上安设城门,两侧为石柱,上有石门梁。门上有用石砌出高出城墙的门头,靠里面的门楣上横书“双泉古里”四个大字。门洞总高约4.5米,门洞宽约1.6米,是郭洞的主要出入口。
明清古建筑群
郭洞有着大片的明清古建筑,虽然鲜见豪门深院,但村宅之完整,保存之完好,可以说是一部从明代到清代直至民国的建筑编年史。据统计,郭洞村内有明代建筑41处,清代建筑32处,类型包括民居、宗祠、桥梁、厅堂、书院、戏台、庙宇、牌坊、商铺、城垣等。民居建筑多为三合院式,规模稍大的有前后两进;也有四合院式和呈一字形排列的,多为两层结构。建筑考究的在梁、檩、栅上雕有纹饰,前檐饰牛腿、雀替,雕刻手法简朴,线条流畅。明代建筑都是楼上厅,高大敞朗。不少建筑砖雕精美。
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规模宏伟,气象肃穆,总面积达1084平方米。宗祠位于郭下村的北头,离村的水口不远,是进村后第一座主要建筑。整座宗祠平面是长方形的,由前后三座厅堂组成,厅堂之间有天井,左右皆有厢房相连,组合成为三进两天井的合院式建筑。
在《双泉何氏宗谱》中有一篇《武义何氏家庙记》,记载:“……所以尊祖宗,联族党,表彝伦而树纲常者,自天子至于庶人恒必由之。双泉何氏,武义著姓也,自元时寿一公来迁于此,至明万历以前未有立庙。因思古者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郡立邑则必设庙,要有子孙聚族于斯,而祖宗之主茫无所凭,而曰魂气则无不之耶?……何氏之有庙也,起于谁手漫无确据。然余披其族谱,行首庆四公下有何氏方且建祠之语,证之万历己酉年写谱已然。且庙中有‘忠厚相传’四字悬额亦书万历四十三年……”记文说了两件事,一是建祠的必要性,二是何氏宗祠建筑年代的推测。
何氏宗祠在清乾隆甲子年(公元1744年)、乾隆辛丑年(公元1781年)、道光庚子年(公元1840年)先后三次进行修复。其中第三次修复需要的人力、财力较多。经过族人合议,决定由郭下、郭上和大湾三个村的何氏家族分担费用,共同完成,使这次修理成了族里的一件大事,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道光庚子修祠记》。这几次修理,都没有改动祠堂的平面布局和整体结构,使得何氏宗祠仍然保留了始建时的面貌。
何氏宗祠也和其他农村的祠堂一样,除了在祠堂内祭祀祖宗外,还在这里议事、聚会、唱戏、行使族规等,是村里的公共中心。宗祠门前立有三对象征地位与荣誉的功名旗杆,是分别为清朝时荣受皇恩的武举人何殿麗彡、贡生何承钦和72岁中举人、授国子监学正的何汝秾设立的。宗祠大门上书有“源泓派浩”四字的匾额,为明朝世袭靖南王、浙江抚台耿精忠所题赠。两扇大门上所绘门神,与众不同,是彩绘两位身着宋朝宰相官服的文官,相貌矜持威严。
祠门内飞檐翘角、玲珑典雅的戏台,嵌山式屋顶,柱梁的牛腿雀替全部精雕细刻。戏台中部的双层八角藻井,留有明代彩绘的花鸟人物。戏台背屏绘巨幅《唐明皇游月宫》彩图。
郭洞自始祖寿之起,世代注重教育,英贤辈出。尤其是明清两代,先人建功树勋,誉满八婺,流芳闽、粤、湘,常有衣锦还乡者奉匾拜祖祭宗。原先,何氏宗祠中有匾额95块,赠匾人有钦命抚台、巡抚、知府、学政、知县、教谕、学师等。令人惋惜的是,在“文革”中多数匾额毁掉了,有些村民悄悄将匾额背回家去挡猪圈、当床板,才得以保存下来5块真迹,内容为“义重儒林”、“敬教劝学”、“画荻懿风”、“松筠俱贞”、“为国捐躯”。20世纪90年代,村人重制了40多块,与挂联、挂屏、竹简一起布置在祠中,再现宗族的辉煌。
除了祠堂,郭洞三村还有海麟院,两座文昌阁、两座禹王庙、上宅庙、玄武庙共七座寺庙。
海麟院
海麟院原名回龙庵,始建于何时没有准确记载。《双泉何氏宗谱》中有一篇何元启在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写的《重修回龙庵记》,开篇就讲:“庵于回龙桥侧,名之即以其名,不问而知为桥筑也。为桥筑而桥之初则曰石虹,又不问而知其筑于庆隆后也。”回龙庵在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毁于火灾。于当年十一月兴工,次年五月竣工。重修完成后,族人提出:庵是小寺庙,多指尼姑修行的地方,与里面供奉的关公不相协调。何元启想出主意:“述作相承,意在心知,不在名也……愚谓关公志在麟经,大士化身南海,制,则离而二之,名,则合二而一之,易庵而院,可乎不可?”关公手持《春秋》书,《春秋》又名《麟经》,取其“麟”字,而南海观音取其“海”字,合二而一取名“海麟院”,族人自然同意。
鳌峰塔
在郭洞水口北望,高耸而起的鳌鱼峰山巅,一座砖塔——鳌峰塔,突兀地直插苍穹,孤高屹然。这是一座调节风水、祈求文运昌隆的“风水塔”。在风水学看来,“文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乡水门之华表”,可弥补当地文峰低小的缺陷,使当地多出士子。郭洞村北环山,但西北角道路入口处的溪边山峰稍为低矮,建了一座秀丽简约的砖塔之后,则改变了平缓的格局,补足了形势。塔虽仅3层,因沾鳌鱼峰威气,却也气势挺拔俊朗,显得不凡。
选择在鳌鱼之首建塔的是武义名才子、恩贡生何启元。何启元(公元1744—1823年),字牗承、佑人,别号筠湄,晚号雪耘。他在童年就做了秀才,步入儒林,享受官府提供的粮食(清代制度每月给银四两)。文载:何元启“应乡试,闱文一出,朋侪惊服,试者谓有前明嘉隆遗轨”。家有万卷藏书,是武义著名的饱学之士,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担任郭洞《何氏宗谱》六修总理之一,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他升为恩贡、部候选儒学正堂(即教谕),嘉庆九年担任《武义县志》分修人。还在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的时候,年仅34岁的何启元,一日游览村外,对郭洞的地理环境细加分析。他感到,村北出水口虽然有鳌鱼山镇守,但山势低矮,不利于聚龙气、财气于村内,不利于镇山压水、镇煞压邪。若让神武鳌鱼山头擎一塔,更显威风,可调节地理,改善风水,并兴文运。他登上鳌鱼山,发现山顶平敞,地宽亩许,不禁击掌赞叹:“灵秀无逾此矣,可筑塔于此。”于是,何元启即出资聘匠,动工建塔。建塔资金四分之三由何元启兄弟负担,其余募集。仅费时4个多月,一座三层六面中空,高14.5米的砖塔,即屹立于鳌鱼峰。何元启亲书的“鳌峰崛起”4字,凿石匾嵌于砖塔底层。
武义有“三座半塔”之说,县城发宝象龙塔、城东毓英塔和柳城(原宣平县城东)巽风塔,均为7层,其中半座就指小巧玲珑的鳌峰塔。据传,清代浦江拔贡陈松龄曾五游鳌峰塔。一次,他偕郭洞好友玉音登塔赏景时,即兴题诗,赞叹此处风光:“群峦奔赴,绮陌交错,涧壑会注,竹幽树茜,烟缭云曳,远近万状,目不能逮,噫!是塔也足以收全邑之胜概。”
建塔有功的何元启七旬荣寿时,金华府太守题赠一块匾额:“耆英硕望”。
凡豫堂
尽管祠堂和海麟院、文昌阁等寺庙占着村中重要的位置,但建筑数量为数最多的还是住宅。比较有代表性的凡豫堂,初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为族人何士珩的私宅,位于何氏宗祠的东面,该堂平面为前后三进的三合院,第一进是五间四厢,第二进为五间两厢,第三进为五间无厢。它的大门设在西南角,进门向东是大门道,道南是一间门房和三开间书房,专供主人和儿孙读书用。道北照壁正中是住宅的二道门,进二道门到首进院子。院北是五开间正房,左右各有两间厢房,正房居中一间称中堂,是主人日常起居和待客之地。中堂又用屏门分出前后部分。中堂左右两间称“大房”,按昭穆之制,左为家长卧室,右为长子卧室。外侧两间称“继二房”,为儿孙辈卧室。再往外左右设楼梯间,这种专供交通的小间称为“弄”。如果家庭人口再多,则住在两旁厢房内。第二进正房五间,中央一间称“香火间”,前面隔出一小间,内设供桌,有祖宗牌位和神位供家庭拜祭。左右四间,均作内眷居室。第三进的五间房作杂物间和仆人住房。三进房屋皆有楼上层,第一进正房楼上居中的一间或三间通敞,称“楼上厅”,为主人宴请客人的地方。左右厢房是未出嫁成年女儿的住房。其他两进的楼层作储粮、存物等用处。除这三进的三合院外,在第一进的东侧有一个偏院,这里主要是厨房和杂物间。偏院有门通往第一进正房廊下,但仆人挑水或购物只能从大门进来后通过门道,经披屋入厨房,不得进二道门穿行。宅主何士珩几代家境富裕,资产颇丰,他本人也是在州府里读书的庠生,所以才建造得起这样前后三进院落的讲究住宅。
郭洞村的住宅中,无论在梁上、牛腿、雀替、门窗的木雕以及砖雕、石雕中,都可以看到各种动物、植物、器皿以及几何纹的内容。它们独立地或者几种组合在一起,成为具有一定涵义的装饰题材,而其中用得比较多的是动物中的鸟、鱼、龙、鹿和植物中的兰花、菊花和竹子等,其用意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凡豫堂住宅二道大门头的横梁上,左右雕有两只飞翔在花叶丛中的凤凰,中间有一圆形太阳,组成一幅“双凤朝阳”的画面。在头道正屋左右大房的窗上,上下左右周围八块木雕板上,全都雕的是花与鸟。几十只鸟有的在花丛叶间鸣叫,有的嬉戏于亭廊之中,姿态也多为花鸟的组合。一种题材反复地出现在住宅的各个部分,而且还都处在重要的装饰部位,这自然不是偶然的现象,它反映出住宅主人的一种追求和情趣。鸟鸣花开,一片春意,其中还有几幅是喜鹊嬉戏于梅花间,寓意着“喜上眉梢”。
凡豫堂的正厅和楼上厅的大梁上雕着鱼群游于水中,当地称作“百鱼梁”。在正面两厢主要的窗子上,也是雕着鱼。在一块不到30厘米的木雕里,竟雕有七条大鲤鱼聚游在水草间。其中另有一幅鲤鱼跳龙门的景象,下面是几条鱼,上面是一条龙。鱼既多子又寓意富裕、绰绰有余,鱼越多越好,所有才有“百鱼梁”的出现。而鲤鱼跳龙门则更象征着主人的一步登天,不是财源滚滚,就是步入仕途,高官厚禄。
龙山原始森林
郭洞除了拥有有独特的古人文景观,也有叹为观止的自然生态景观。
郭洞村东的龙山,从山脚到山顶有一片茂密的原始生态林,有着品种繁多的千年古树。龙山的主峰海拔390米,面积100多顷,山上古树参天,浓荫华盖、葱翠万象。龙山古森林的特色,一是树龄高,古树大都有几百年近千年的树龄;二是树种多,120余亩核心古林区内,竟有百多种乔木灌木,有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树种。在诸多树种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南方红豆杉,是国家一级珍稀树种。早在一亿五千万年前,它就已生长在地球上,历经了白垩纪冰川时期生物大灭绝的劫难,属第四纪冰川后残遗物种,天然分布地域狭窄、零散。目前红豆杉仅在生态环境特别好的地方才偶然有见,被生物界誉为植物活化石,是世界上公认的珍贵树种之一。由此可见它的身价非同一般。而在郭洞的龙山和村前村后,大至近千年的古红豆杉,小至红豆杉苗,都随处可见。
龙山古森林若按树龄推算,当是元末明初始迁祖何寿之开始护育。数百年来得以完好保护,主要得益于郭洞异常严厉的护林族规。为了防止因砍伐树木而破坏风水和毁村伤人,先祖立下规矩:“上龙山砍柴者,罚拔指甲;砍一小树者,罚斩一指;砍一大树者,罚斩一臂,还得跪在祠堂前向祖宗请罪,立誓永不再犯。”重罚之下,谁敢造次。因而在郭洞,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也十分自觉。许多地方的山林,都难逃过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办钢铁”这一关。有一天,一批肩扛斧头、手锯的伐木工,来到了龙山脚下。村里老人得知后,立即赶到龙山保护故树,怒目而言:“要砍树,先砍人!”瞧这阵势,谁还敢下手,伐木工悻悻离去。龙山古林也得以保护下来。
凤池书院
郭洞何氏家族一直继承着耕读文化和“敬教劝学”的良好族风。
郭洞的何氏先祖何寿之本人及其祖先都是读书人,郭洞自古重视教育,明嘉靖二十至三十年间(公元1541—1551年)何氏第八代祖荆山公创办“啸竹斋”,至清康熙时改为“凤池书院”。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郭洞出了府、县秀才114名。辛亥革命后,凤池书院改为凤池初等小学,规模更得到发展。
为了使更多的族人子弟能够上学,村里还专门设了学田、儒田,并且收取儒租,规定除了在本村求学可以免费外,还可以资助继续到外面求学者。从1913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的25年间,从本村初等小学念完后继续进县城读高等小学到毕业的共有113名。毕业生的名单都要敲锣打鼓在祠堂里张贴,村民围观,以为荣事。作于明末而代代相传的一首《劝里人延师教子歌》说出了何氏家族对教育的认识:
“书不读,礼仪薄,纵有儿孙皆碌碌。若逞聪明去妄为,定损家声遭戮辱。浅通书信那得知,多开账目还难足。白昼如长夜,开睛如闭目。上流不可扳,下流甘逐逐。一代绝书香,十代无由续。漫说无科第,也难居白屋。所省修脯能几多,长大痴顽可奈何?若是稍稍伶俐人,也应怨父恨亲哥。富者要安贫要富,急须教学莫蹉跎。延访名师隆礼待,还教代代佩鸣珂。”
凤池书院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他们有的走出村外,科举成名,有的还乡归里,埋头于书斋,过起君子的生活。于是郭洞又出现了东山草堂、闲闲亭和寻乐斋等几处文人雅集之所。如今这些建筑都不存在了,但是对于一个有着文化传统的村庄来说,在当年却都是很有意义的建筑。
读书方能知礼仪。这种对教育的重视必然对历代郭洞人的思想产生着影响。《双泉何氏宗谱》中就专门有“闾书录”专门记载着历朝历代郭洞先人中不少光辉事迹。在《肃六百二十三蔼吉太翁传》中就记载:“方少壮时,俭以成家,不尚奢丽,后饶于财,曾不好买田置产,惟恤苦怜贫,施济无吝,爱其患者盖不少也。”忠孝仁义、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它们共同组成了古时郭洞人的上层建筑,体现了当时的村庄风貌和道德水准。
郭洞人不仅知书识礼还习武,爱国之心甚笃。据《武义县志》记载:“顺治年二月,乡民起事,攻破县城,杀知县刘家麟,八月平息。”这是郭洞族人胸怀反清复明之志,不服满清统治的义举。此后朝廷震怒,调重兵欲围剿郭洞。时任金、衢、严道台的周雷泽为保郭洞百姓,谎称途中须经“千里石苍岭,百里洪驮,五里大石头”,“人要侧身,马要拆骨”,方能进村。清军因此怯而退兵。后朝廷终明真相,将周道台水银灌顶剥了皮。郭洞村民为纪念这位万世恩公,在村外的下赵庙彩塑周雷泽像,在回龙桥东头的文昌阁放上他的牌位,年年祭祀。
宝泉岩
郭洞又称为“双泉故里”。双泉指的是穿流在村旁的宝、漳二泉,其中宝即为宝泉。清康熙年间,本县举人徐俟召曾有《宝泉说》一文说宝泉:“旱不涸,潦不溢,自山穴中出,骤视之则骤涌,缓视之则缓涌,予游其境,引瓢饮之味异甚。僧人旋汲而沸诸铛,烧以红叶,佐以秋岕,连啜数杯,清香沁脾,不觉尘烦尽涤,形神具爽”。 而且特别提到唐朝茶圣陆羽,“恨陆鸿渐之品第不及也,倘今而后遇桑苧翁辈,庸知宝泉之名不与簾、与乳、与惠山中冷并传宇内哉”。这段文字大意是:只可惜茶圣陆羽还未品尝到这一泉水,假若今天遇到陆羽等辈,知道宝泉之名,还不是与庐山的簾泉、上饶南剑的乳泉、无锡惠山的冷泉一道名传天下。他把宝泉提到与天下名泉相媲美,一种对宝泉钟爱之情表白无遗。而这宝泉的泉眼就位于郭洞东山之巅的宝泉岩上。
宝泉岩是武义的名胜之地,是武阳十景之一,明清时代便已经闻名于武邑城乡。宝泉岩的许多文物古迹都一一记入《武义县志》,有的还收进了《金华府志》。关于宝泉岩的环境,《双泉何氏宗谱》上有族人何元芳撰写的《宝泉岩记》,文中说:“余家自东畈取道,历涧壑里许,逾岭而跻,其巅忽开,一阿地颇敞,有田有泉,涝不加盈,旱不加竭,夏凉而冬暖,色白而味美……”
石弄堂
中生代破火山口
宝泉寺红军练武场
到宝泉寺的古道
郭洞何氏先祖叔瑛公,入仕朝廷,明洪武年间先任福建汀州知府(公元1390年),后又升任长沙太守(公元1398年),三年后上疏批准荣归故里。他登东山发现了宝泉岩这块宝地,欣喜之余,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宝泉边兴建了一座小亭,名“宝泉亭”。叔瑛公常驻足亭内饮酒作诗,曾赋五言诗两首于亭额。
其一曰:
昔日骢马客,今赋宝泉诗。天回云归尽,泉香鱼自知。
偷闲成散逸,投老愿栖迟。杖履空亭下,长歌酒一卮。
其二曰:
胜地今归憩,承平不易逢。雨荒三径菊,云冷半崖松。
水色侵寒袂,松风杂暮钟。潇湘回忆处,梦断九嶷峰。
这位先祖在诗中一方面表达了去官归里、得偷闲散逸的情思,又描绘了宝泉岩群峰回绕及崖松、野菊妆点其中的自然风光。除小亭外,何贵(即叔瑛公)又与僧人合建一座佛寺,将其作隐居读书之所,名曰碧天庵。乾隆年间曾经重修。咸丰辛酉年(公元1861年),太平军驻寺,寺僧遭难,庵失管,屋多倾圯。光绪丁丑年(公元1877年)春,郭洞何氏子孙复其旧,并增修后殿两厢,至十月告成。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住持僧鹤林与徒弟真空募资又重修寺宇,增廓舍,辟道途,并易庵名为宝泉禅寺。上世纪30年代,宝泉岩上还曾经驻扎过红军。因为这里山高林密,道路隐蔽,不易被发现和攻击;还因为这里有屋有水,有稻米、竹笋便于生存。
1930年1月27日,县委书记邵李清从义乌回到武义,召集邵李荣、俞樟林等8人,在王村龙潭坑秘密开会,提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地主封建势力”、“打倒土豪劣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口号,研究成立红军,决定番号为“中国共产党浙武红军游击队”。3月,中共武义县委根据省委关于“浙江总暴动”的指示,指派倪新富、张若安、潘广天、方文德、邵顺长、李文廷等分别到东南西北四乡发展红军组织,组建红军游击队。同时,在王村附近的下坞垄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浙武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和东南西北4路红军指挥部。徐金才任总指挥,邵李清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下设4路红军游击队指挥部。其中南路红军指挥部设在郭洞的宝泉岩、清溪坑一带,指挥张若安,副指挥吴方伊。
山上还有一处叫“石弄堂”的景点。所谓“石弄堂”实际上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断层带,纵长约有200米,宽约8~10米,断层带的南边是高不见顶的主峰狮子头,岩壁陡立,恐怕猿猴也难以攀登,陡峭的岩壁上长满了粗大的古树,树根深深地扎入岩缝中。北边比较低矮,约三四米高,岩壁也长满野树。断层带的沟底全是大小不一的岩块,都是岩壁风化滚落下来的。沟底没有路,只能踩着岩块小心前行,乍一看真如弄堂一般。从地貌构造上看,在遥远的地质史上这里发生过几次地质事件,那就是宝泉岩山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断层运动,并且将山坡上的风化物推移到山下,形成了古洪积滑坡体。从地质构造看,这个断层延伸很大,也很有可能在地层深部形成断裂洞穴。故嘉庆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县南二十里,在宝泉岩顶下有仙人洞。何氏宗谱也记载:“其峰多峭,石有洞,深不知其几千丈,投之以石,铮然有声,静而聆之,如击磬然,即名之曰宝泉洞”。古代名人游诗中也说到“洞含万象连天观”这种现象。然而如今在石弄堂已找不到这个洞,只有在寺庙后殿的中央一块地方终年干燥,击之有沉闷声。这个仙人洞究竟哪里去了呢?大概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断层带两边的峭壁上岩石经风化不断滚落到沟底,长年累月把洞口填掉了,加上沟内杂木丛生,就更加难以寻觅了。从现场看,峭壁上现在还有风化岩块滚落的痕迹,这种自然运动是不会终止的,“仙人洞”也就在这场运动中消声匿迹了。
从“石弄堂”下来就到了宝泉。只见在古滑坡体下有一潭清水,细细涓流不断从泉口冒出来,用手捧一口喝进嘴里顿觉十分甘甜清凉。据说泉水终年不断,宝泉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光的时候,附近有上万人朝山进香,十几个汉子在宝泉挑了一天水供人烧饭菜也没把泉水挑干。即使遭遇历史上再大的旱灾泉水也不曾干枯过,山间下暴雨,泉水也不会因此而爆溢,故人称神泉。金华府志称:在宝泉寺东约百米,“泉水自山穴中涓涓流出。色白而味甘,冬温夏凉,旱不涸潦不溢。”“逸士高人甚宝爱之,故曰宝泉”。清乾隆年间,浦江拔贡陈松龄游宝泉曾作诗称颂:“出门观宝泉,洁白果难比。解事羡沙弥,挹取补茶史。我才愧东坡,试泉窃其似,蟹眼与松涛,煎烹有源委。我量非玉川,举瓯聊尔尔。微汗透肌肤,余甘回颊齿。斯泉信可宝,忆昨游慧山,品评亦同是”。可见宝泉的自然与人文文化是多么厚重。
从宝泉往东北方走不多远,只见一片旷地中有二三亩水稻田,周边呈弧形状,南边被古滑坡体填了一大半,原先应该是一个园弧形状的山顶平地,由于古滑坡体的侵入,几成S形地貌。从构成的基岩看是侏罗纪的火山凝灰岩。水稻田的东边有一丛茂盛的野茭白,据说有人用很长的竹子插下去还插不到底。圆弧形东边的山坡以缓坡状向下延伸,周边出露的岩体呈流体状,虽然风化程度较大,也不难看出是火山喷发留下来的痕迹。据地质调查,它确是侏罗纪时代的一个破火山喷发口,原先它应该是一个将近二千多平米的火山喷发口,遗存的火山湖。这种火山湖西联乡石柱源村也有一个,至今流水不断,而且深不见底。由于地质运动,宝泉岩山上发生了多起地质事件,将大量的山体风化物冲到火山湖中,火山口南边的巨大古滑坡体就是一个见证。这些风化物填平了火山湖,成为一个被淤塞的火山湖田了,后人就开发成水稻田,由此宝泉的泉水终年不枯的原因也就清楚了。宝泉正处在火山湖田北部,因为火山湖虽然填平了,然而它的地层底部的地下水会不断向上涌,由于有了古滑坡体的压力,地下水也只好以均衡的流速向上冒了。
生擒何如圭
何如圭,郭洞人。据《武义党史大事记》记载:“何如圭是国民党武义县党部书记、戡乱副主任、中统调查员,群众切齿痛恨的地头蛇。”他曾狂妄地宣称:“共党休想沾我武义的边,就算进得来也别想出去。”后来,何如圭被党组织派金(华)武(义)地区党的特派员陶健率领武工队生擒处决。关于这段历史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第一版《婺州风云》中黄友源、文俭所写的《虎穴擒敌魁》及陶健本人所撰写的《七五历程》当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更加猛烈的全面反攻,蒋介石所谓的“分区防御”正在迅速土崩瓦解,浙东游击队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为牵制国民党主力北调,积极开辟新游击区。党组织派金华武义地区特派员陶健率领武工队十余人来武义宣平一带开展游击战。
武义是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的老巢,县城和大部分乡镇的交通要道都有伪自卫队驻扎,群众基础较差,如何打开局面,找到突破口,成为解放武义的关键所在。一日,党内接到线报,得知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兼县戡乱委员会副主任、武义县头号反动实权派何如圭即将给他的老母亲过七十大寿。
经过反复思考,陶健决定深入虎穴,智擒何如圭。于是,陶健派了两个侦察员侦察郭洞的路线和地形。第三日晚三更时分,陶健带领武工队员向郭洞方向前进,三小时后抵达郭洞旁的一个小村庄。进村后队伍立即封锁了这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去郭洞村的路上放了便衣哨。老乡们看武工队员各个态度和蔼,就都把他们当成了自家人。之后,陶健和另一个武工队员假扮成走亲戚的模样,到郭洞地下党员何其法家了解情况,由他的姐姐带路进行地形侦察。掌握情况后,迅速离开了郭洞回到小村。
当天下午三时许,一切准备妥当,陶健带着方坚、应绍武直奔郭洞。班长老项也带着长枪班迅速埋伏到郭洞村前右侧的一座小山上。只见陶健打扮成伪自卫队的一个小官儿并带着自卫队队长的名片,与打扮成伪自卫队队员的方坚、应绍武一同出发。突然,方坚发现郭洞围墙门口出来一伙人,肩上都扛着长枪,他不由得紧张起来,用左手在陶健的背上捅了一下,右手下意识地摸到了皮套里的手枪。陶健这时也是一惊,不过想躲避已经来不及了,只能迎上去。发现这伙人是给何如圭的母亲送寿礼的,其中一个穿长袍马褂的还向陶健拱了拱手说:“老总辛苦。”陶健和战友们的心里不由得舒了一口气。
来到何如圭老巢,几经周折见到了何如圭本人。他五十上下,中等个儿,光脑袋下镶着一双老鼠眼,塌鼻子,下面长着几根稀疏的胡子。何如圭接过陶健递过去的假信,一看是张正荣的手下,也就不介意了。张正荣走私大发横财,有不少是同他合伙的。尽管何如圭在陶健他们身上看不出什么破绽,不过狡诈的他问道:“几位怎么都很面生?”陶健早料到他会如此一问,不慌不忙的掏出准备好的假名片递上,回答道:“卑职刚从乡下调上来,所以很少见到何先生。这两位弟兄也是在张总队长手下当差的……”
方坚插话道:“上次先生到张总队长那里去时,不就是我在门口站的岗吗?”何如圭若有所悟地“噢”了一声。看着何如圭不紧不慢的发着话,急坏了一旁的陶健等人,他们恨不得立刻扑上去抓住何如圭这只老狐狸。不过陶健知道,越是关键的时刻越不能着急。他灵机一动,走到何如圭身边轻声说:“张总队长还有一件要紧的事相告,就是最近永康一带‘土共’活动厉害,要我向书记报告一下……”说到这里,陶健故意停了一下,又说:“此地说话不方便,是否换个地方?”
何如圭听到“土共”二字,立马起身向陶健他们招了下手,朝卧房走去。陶健也连忙向方坚、应绍武递了个眼神,示意他们跟上。
正当何如圭走到书桌边坐定,“请到里边坐”的“坐”字刚出口,陶健一个箭步冲上去把手枪对准何如圭的胸口。方坚也把枪堵到了他的腰部,应绍武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绳索,将他捆了个结结实实。陶健他们带着何如圭走出门外,这时埋伏在土坡上的长枪班也靠了上来,向民团发起扫射。
经过审讯,何如圭交代了敌特组织和军警情况,根据当时部队高度流动的情况和何如圭的罪行,于4月28日在县城郊白溪村将其处决,并以抗暴自救军第三大队长应飞名义张贴了布告。不出所料,武义反动派大为震惊,慌忙把各乡镇的自卫队调回城里和几个大集镇。
此后,陶健带领的武工队扩建为浙东游击纵队第六支队,陶健担任大队长。在解放战争的最后两年时间里,九大队转战武义、永康、宣平、东阳、磐安、金华等地,为解放全中国,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作出了贡献。
古村落焕发新生
“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藏在深山中的郭洞,拥有如此美妙的风光,真正展示在人们面前,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
1998年6月,县政府旅游工作推进组进驻郭洞古村进行开发。同年7月,郭洞景点正式对外开放。接待的第一批客人是来自上海的游客,这也成为武义旅游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上海的游客在游览过郭洞后,给出了“郭洞是真正原滋原味的古代风韵”的评价。此后的郭洞,每年接待来自上海及本省的游客不少于13万人次。
目前,郭洞农家风味餐饮店有近30家,此外还有大批的农家特产、古玩、工艺品商铺,绝大多数都是当地人在经营,旅游开发让郭洞这个古村焕发了新生,也让郭洞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文字资料引用主要来源包括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编写的《郭洞村》,古梁的《游宝泉岩看火山口》,朱连法的《风水郭洞》,《婺州风云》中黄友源、文俭所写的《虎穴擒敌魁》及陶健所撰写的《七五历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