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县前、县后、丰产:三村共聚一古镇

——柳城的历史记忆
2011年11月09日 09:45:28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油漆业,俗称漆匠或油漆老师。向以东阳人来此经营。民国初年,柳城人从此业者不过10余人。漆匠多为往来乡村油漆宫殿、庙宇、祠堂、以及家用木器等。柳城县前村有江老七油漆店一家,世代油漆,在城内颇为著名。

  民国时期,柳城的雕刻业以外地人来柳城设摊,雕刻私章以及目门床、香花桌的花鸟、动物图案为主。也有雕刻庙宇、祠堂等屋檐栅梁等,但多属木器业分工。

  制陶业则以郑回等地为主。开设陶器窑洞,俗称缸钵窑。陶工俗称缸钵师傅,他们大多以田泥为原料,烧制缸类、壶类、钵类酒坛等,产品多销本地,买者以上门购买为多。

  柳城北部多产苎麻。凡女子未出嫁前,大都抽麻丝,手索成线。然后经男子机织成布。成布后交于染工染色,染布者称染布老师。柳城的染工以本地人居多,仅能染青、蓝二色。民国时,柳城有曹门曹姓和县后的陈姓二家开设的染布店。

  民国时期,柳城有补碗店,修补瓷器瓦罐兼补水缸、酒坛等陶器,并兼营瓦罐凿字。有的铜锅工业兼营补碗业,后来由于用户补碗得不偿失,从业者逐渐减少。

  在柳城众多行业中,值得一提的还有行医业,而俞葆初就是行医业中的佼佼者。俞葆初(1879—1944),名师善(乳名王香),号元甫,柳城人,民国期间是柳城一带有名的中医之一。葆初出身书香门第,与兄师昌同为禀生。未成年便开设“养正书斋”收童施教。执教之余,俞葆初还广泛研读医籍,通晓医理,免费为人治病。宣统元年(1909),俞葆初就读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课余他潜心钻研名家医书,乃至出外拜师求教,医道大有长进。后来,葆初辍学回乡,设案专行医业。民国7年,宣平范围内瘟疫盛行,葆初受聘于防疫施医局,主持医务,并设法购买药品,下乡诊病施药,收效卓著,获得当地乡民的嘉奖。抗战期间,有学生王春仁病重,送往卫生院就医,由于病情恶化,王春仁一直处在僵直昏厥状态中,医师断言“决不能活”。校方抱着一线希望投医俞家,葆初按其脉息,认为可以救活,果断施行急救,不久王春仁复苏,两月后治愈,由此名声益噪。俞葆初诊治,多师仲景而不拘泥;务求治本,辅以治标;用药简而精,配方严谨,善兼取西医、草药之长,所以疗效甚佳。

  除了看病救人,俞葆初的爱好还非常广泛。他善解谜语,每次办灯谜会,必占鳌头。琴棋书画也均有所长,对弈擅用双马出奇制胜,管弦尤专琵琶,一曲《雨打芭蕉》更是遐迩闻名。曾经倡议组建怡情会,独自出资购置乐器,广征曲本,延师教唱。抗战期间,俞葆初还积极参与组建醒民剧团,编排了《木兰从军》、《戚继光平倭》、《送寒衣》等十余出剧目,开展募捐义演,组织下乡巡回慰问演出,动员全民抗战。

  除俞葆初外,柳城历史上还出过另外一位文化名医—徐志荣。徐志荣(1886—1968),祖籍兰溪,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徐连三居住在柳城镇。开设义和堂,亦医亦药,组织内、妇、儿、外伤诸科。建国后曾被选为宣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参与筹建宣平县医务(卫生)工作者协会,1956年组建柳城镇中医联合诊所,也就是现在柳城镇卫生院的前身,任中医医生。1963年,徐志荣被列入省名中医。

  历史上八次惨痛的火灾

  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文物部门对柳城三个村现存古建筑进行了登记(指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发现明代建筑已全无,清代建筑县前村留有4处,县后村8处,丰产村6处。民国时期建筑县前有1处、县后3处、丰产6处。除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拆除了部分古建筑,可知的也仅有县前尚义门,县后的鲍家厅,郑家厅等几所古建筑。解放前,主要的商店都集中在太平坊、县前街和司前街,以及北门头等处,这些街路上也没有规模较大的像样建筑,而且多数年代较迟。为什么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曾经是县治所在地的大镇竟然没有明清时期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呢?查阅历史方才知道,明、清两代柳城历史上曾发生过八次大的火灾。

  据《柳城镇志》记载: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县治大灾。自县前起至太平坊,竟夕始息。万历十九年(1591),县治内的县前、县后、太平3坊大火,焚烧几尽。崇祯九年(1636),县治大火如万历十九年。康熙十五年(1676)四月四日,据松阳、遂昌、宣平边境的耿精忠叛军总兵冯公辅部在投靠叛军的宣平士人的诱导下,乘夜攻打县治,房屋焚烧之十之八九,县官退宿城外。四乡大半被焚掠,通济桥化为灰烬。官兵自金华来围剿叛军,叛军败走。康熙五十二年(1713)十一月,县治大火,自县西街沿烧至太平坊,烧毁房屋甚多。道光十三年(1833)十一月二十二日夜,县城司前街大火,西北风强劲,大火随风卷地,自街西延烧至街东。风突反火刮向街西,烧万寿宫侧厢,因旁无屋而火灭,称“反风灭火。”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二十日,太平军从武义出发攻占柳城。城内庙宇、房屋烧毁十之六七。十月一日返回武义。光绪二十一年(1895)除夕,柳城太平坊发生大火,烧毁数十家。上至关岳庙,下至县前坊横街口,左至司前街万寿宫前,全被烧光。

  纵观柳城的八次大火不难发现,第一次县治火灾距建县仅97年,火势之大一直从县前坊烧到了太平坊。时隔42年,县治内的县前、县后、太平3坊又发生大火,街上建筑被焚烧殆尽。而后每隔40年左右,柳城境内先后发生3次火灾,火势与前两场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第六次大火发生在道光十三年(1833),距上次火灾也不过才120年时间,火从县城司前街街西一直烧至街东,后因风突反火又重刮向街西,万寿宫的侧厢被烧,最后实在没什么房屋可烧了才熄灭。前面这几次大火,究竟是天灾还是人为已无从知晓。然而第七次火灾却清清楚楚记载着是人为所致。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从武义出发攻占柳城,所到之处庙宇、房屋烧毁过半,从九月二十日进攻柳城到十月一日返回武义,中间整整近10天时间,柳城都处于一片火海当中。最后一次大火发生在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夜晚,光绪二十一年的除夕。这次大火把柳城烧了个彻底,上至关岳庙、下至县前坊横街口,左至司前街万寿宫前,烧毁一光。

  历朝历代的大火给柳城百姓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为了便于防火和有利于群众用水,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知县陈应麟在西溪猪头潭重修大流堰,水渠自曹门流入,经太平坊引入县治各街巷,在防火的同时给居民提供生活用水。那时,柳城还有这样一个规定,早晨不准在水沟内洗涤,先供家家户户饮用,过后才允许洗漱。这么大一个集镇,竟然没有一口水塘,沿街水沟对防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红色记忆

  早在1927年,柳城东街就成立了中共宣平独立支部,同年设立了中共宣平县委,并发展了前湾、县前等13个党支部,至1930年,共发展党员177人。1930年6月,柳城各党支部以党员为骨干,在前湾村正式成立了由400余人组成的南营红军,时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浙西纵队第三大队”。各村村民积极响应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号召,捐献鸟枪、土铳、大刀等武器100余件,并在南营红军组织下,在原宣平、遂昌、汤溪等地进行武装斗争。1935年,粟裕领导的红军挺进柳城,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游击斗争,并于1936年9月28日攻克柳城。1945年,中共特委开辟了宣、武等四县边区党的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府新政权。1949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解放了宣平县全境。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柳城涌现了原宣平县委书记曾志达等一批党的优秀儿女,数百名党员为了追求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27年,中共党员曾志达接受省委的指派,从杭州返回宣平开展建党工作。为了找到一个合法的工作为掩护,曾志达正在一筹莫展。恰巧,泽村周克昌创办的“三益小学”,正待急需聘用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校长和教员。经人推荐,曾志达被委任为该校校长,同时聘请了陶蓉、陶渊和一名姓郑的为教员。“三益小学”是一所四年制的初级小学,其校名的意思是指有益于泽村、塘头、项湾三个村的儿童受教育。曾志达以校长身份为掩护,在校发展了陶蓉为中共党员,并建立了以“三益小学”为党的秘密联络点,将党的一系列决策和策略传播于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组织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向地主豪绅展开了减租抗租的斗争。发动工人组织工会,向资本家提出减少工时,增加工资的斗争。

  为了进一步开展党的活动,曾志达又与潘漠华商量,决定在宣平县城再开辟一个活动联络点。在敌人的鼻子底下开展工作,既便于了解敌情,又能隐蔽。两人经过慎重的推敲,认为选在陈方荣开设的“协盛官酱园”最适宜。陈方荣是陈豪之胞兄,他毕业于杭州政法学校,家中虽有祖上传下的几十亩田,但陈方荣思想比较进步,从华塘迁往柳城当律师,也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律师,受屈受害人求他,不但能秉笔直书,诉讼费分文不取,还能出庭公正的辩护。陈家的房屋坐落于东街,大门口两旁,一边挂有律师,一边挂有“协盛官酱园”两块招牌。与县政府仅一墙一街之隔,政府官员对陈家也另眼看待,擅自不敢“冒犯”。这个联络点是比较安全的地点。

  1927年8月,曾志达、潘振武、陈俊等人在“协盛官酱园”正堂右边房间召开了宣平最早的党组织“三人小组”会。10月,中共宣平县委也在这里成立,县委领导人曾经在这里召开过多次重要的决策会议。陈方荣夫妇和酱工邵兴进为开会人放暗哨,发暗号,一有情况,房中打麻将声叫喊不绝,不知情者还以为这是一伙上层人物的赌场。陈方荣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县前支部书记,1930年4月病故于丽水。

  畲乡风俗

  柳城及周边山区是浙江省畲族人民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畲族迁入浙江的最早落脚点之一。据1986年统计,我县有畲族人口6866人,其中柳城镇就有1393人,占全县畲族人口的20.29%。这些畲族祖辈大多来自云和、景宁两县,途经丽水、松阳、遂昌等地迁居而来,定居在柳城地区的畲民主要有钟、雷、蓝三姓。畲民分布以曳岭为界,岭北主要分散在宣平溪支流西溪、东溪。其中在柳城镇区内的,以堰下、白马下、车门、下湖源等村为主。畲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以水稻、番薯为主。农产品有稻谷、番薯、大麦、小麦、油菜、豆类、烟叶、土豆等,兼营林业、油茶、茶叶及狩猎。王惠质在《宣平的畲民》中写道:“宣平的畲民多数营居山谷,种玉蜀黍及小麦为生。”(《新力周刊》民国28年三卷六期)。

  畲族人民长期依山而居,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他们特有的习俗习惯。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畲民对种田时的播种季节非常重视,浸谷时要点香烧利市,祭拜五谷神。谷芽入泥时也要在田头点香烧纸,再敬五谷神。第一次插秧,畲民叫“开秧门”,此日要选良辰吉日,不仅要敬拜五谷神,还要敬拜田神土地。祭品一般有猪肉、豆腐、米酒、熟鸡蛋。凡禾苗遭受病虫害侵袭,人民大多都会认为是鬼魔在作怪,一般是将烂棺材板、破扫帚插于田头,以压邪气。严重时还要请本地庙宇中的神佛“出巡”。收谷归仓时,要选吉日尝新米。用新米做的白糕或其他食品,首先祭谢天地,祭祖宗,再祭五谷神、土地公、土地婆。祭品供过神明后,还要先给牛吃,然后才能全家品尝。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时代的进步,这类农业生产习俗已渐渐开始淡化。

  在婚嫁礼仪习俗方面,畲族也有自己的特色。青年人在劳动或赶集以及歌舞会等场所,结识自己意中人之后,托媒人与自己一道上女方求亲。如果女方家长同意,便会款以甜茶、点心热情招待。不同意则用委婉的语气谢绝。但“成不成,三趟行”,因此青年小伙往往会跑的比较勤,婚事就会有盼头。

  一经达成定婚,女方就会开出彩单,上面写着姑娘嫁时穿的少量衣服鞋袜装饰品物。离结婚前几个月,男方要媒人送“日子”,媒人手提一只红漆小竹篮,内放一对桔饼,一包白糖,二筒长面。到女方家后,持写有男女生日生肖和结婚日期的红帖,呈给姑娘双亲。由其择日子,不乐意用此日子,男家还得重选。娶亲日子前三日,男家要请自家亲戚“送担”。并在本房长辈中选出一个能说办事的作“大客”,全权代表男方处理一些具体事务。

  接亲那天一定要用大红轿(现已有改变)。前去迎亲的一行人中,媒人走在最前面,大客背着一只小袋走在后面。一行人来到离女方大门百米多远处开始放双响炮火炮,等在门口的两位女青年则会把大门关紧。待放好火炮后,再把大门打开。女方兄弟前去接过赤郎子的礼物。赤郎子将早已准备好的两个小红包递给接礼担的人以作谢意。赤郎子送来的礼物,都当场点清,厨师端来肉丝面条请媒人、大客、赤郎子等人吃点心。赤郎子在中堂点上一对红烛,举行借锅仪式,还要唱《借盏歌》,唱完后,表示做茶完成,主人家到中堂请来并可入宴。

  婚宴当日是婚礼的高潮。其中最精彩的是“拉(lao)歌”。畲民“拉歌”的形式非常多样,有情歌对唱、连唱,有的同行郎对歌,有的同赤郎对歌。所唱的内容大多是吉利欢乐的,一直要唱达通宵,唱罢三千首左右,最后唱《催亲歌》,新娘打扮完毕,欢歌才到此完毕。

  随着三响通天礼炮声落,新娘家的利市嬷嬷就拿几双筷子分成两把,插在饭碗中央,请本族一位老人致词。词毕,由新娘的兄弟把新娘抱出至中堂,站在凳子上,双手交叉把吃过的饭碗从肩上向后递去。递给站在后面的哥哥、弟弟,此仪式俗称吃“姊妹饭”。然后新娘再由兄弟抱上轿)。此时,女方家的亲人,对已出门的女儿嘱咐一些到夫家后该如何做人,怎样孝敬大人的言语。新娘到男方的入门仪式,则与当地汉族无异了。

  除了在婚嫁习俗上可以听到富有畲族特色的“拉歌”外,事实上,畲族的山歌民俗一直以来都是个亮点。畲民尚歌,每一个节日或举行的红、白习俗的仪式几乎都离不开歌声。七言四句的短歌是畲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谣形式。就其具体内容看来讲,又分为叙事歌、小说歌、杂歌、儿歌、短连、巫歌等形式。而在这几类歌当中,杂歌是畲族民间文艺的精华所在,它形式自由,长短不一,内容非常丰富。

  畲民会把唱歌和劳动生产以及生活习俗结合起来,他们视唱歌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时有歌唱,也随时可唱歌。一个人行路或上山劳动时,唱一唱山歌既可解闷也可以消除疲劳。但就其唱歌的场合来讲,形式又有多种:有陪来客唱歌,村里要是来了年轻的客人,本村的异性青年马上就会活跃起来,当晚就一定有一场通宵的歌会。过去一般的风俗是:正月初一到十五都不劳动。八月中秋,也是走亲戚的好日子;若是来了青年女客,尤其是未婚的姑娘,就由本村的男青年陪她们盘歌;若是来了男客便反之,这种风俗到如今也不太盛行。每逢盛大的节日,歌会作为畲民的一种民间文艺的表演方式,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过他旺盛的季节,但如今,除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之外,人们已很难再见到畲族人民以歌会友的宏大场景。

农历三月三是畲民一年中除春节以外最隆重的节日。而我县的柳城镇、松阳县的板桥乡和莲都区的老竹镇、丽新乡都是畲族集中居住地,一直保持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四个乡镇每年都会轮流举办畲族三月三歌会,它既是畲族同胞的一次盛大聚会,更是畲族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会,不仅加强了畲乡间的文化合作和交流,更进一步繁荣发展了畲乡群众文化活动。在这天,畲民们除了进行婚嫁表演、织彩带、绣花、打草鞋以及畲家传统体育项目押加等活动的表演外,当天晚上还会举办对歌篝火晚会,将“三月三”的气氛推向高潮。对歌活动一般从晚上六七时开始到第二天清晨六七时才结束。在每次对歌晚会上,除了对唱代代相传的山歌之外,歌手们还会临场发挥,编唱出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的一些新山歌,唱出畲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除了三月三歌会外,柳城还有正月十五擎龙灯、五月十六庙会等多彩多姿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擎龙灯一般采用献趟、团围正反阵、扳龙头等精彩竞赛表演。每当这个时候,柳城三村的三条板龙便各竞神采,各显龙威。五月十六庙会,每隔十年为“大会”,五年为“小会”。遇到大会盛况空前,游台阁的范围扩大到周围10里的村庄,凡台阁游达之村,家家焚香点烛,朝拜城隍,谓之“接城隍保平安”。“宣平台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县南部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台阁会中,威风锣鼓、会旗、和龙虎大旗率先开道,紧跟着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和戏剧选段的台阁队伍,如《嫦娥奔月》、《梁红玉击鼓》、《戚继光斩子》、《狄青会双阳》等十多桌,一路上吹吹打打,场面非常热闹。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擎台阁除了吸引附近十里八方近万名群众到场观看外,还吸引了许多商家以及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摄影家、民俗爱好者的参与。每到这一天,商家们都会以庙会之名齐聚柳城,进行各种经济贸易活动和物产交流。不管是吃喝玩乐还是衣食住行,老百姓都能在庙会的集市上寻到自己的所需。如今,庙会已成为南部山区每年一次最大的贸易交易市场,带动了周边许多村落的经济发展。

  柳城的文化娱乐活动离不开人人皆知的文化人王昌明。王昌明(1918—1987),柳城镇县前村人。毕业于宣平县师范讲习所。民国24年(1935)起,任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校小学教员,主教音乐,先后在柳城、西塘、华塘等小学任教,后任宣平县电话代办所话务员。

  民国28年(1939),王昌民参加组建“醒民剧团”,宣传抗日。演出剧种有京剧、越剧,剧目有《兄妹泪》、《送寒衣》、《木兰从军》等,曾到农村演唱《游击队之歌》、《黄河对口唱》等歌曲。1947年10月,王昌明创办“菲菲越剧团”、在宣平、龙游、金华、丽水等地城乡巡回演出连本戏、折子戏等,人称“昌明班”。建国后,在丽水登记,被改组为丽水越剧团。1956年,王昌明回家务农。此后常被马口、华塘等地农村业余剧团聘请为导演。1981年,宣平越剧团成立,王昌明为教练演员唱、演尽心尽力,并整理出多种曲调,培养吹打乐器学员。1983年,在家从事根雕艺术,作品供人参观,并运到外地展览。1986年1月,为成立柳城群众艺术社出力,无偿腾出家中房屋三间作为活动场地。其自制的“独操台”(一人同时吹打多种乐器的工具)及其精彩表演被上海音乐学院录了像。1987年闹元宵,王昌明为丰产村龙灯吹先锋、唢呐,兴奋之极,昏迷过去,抬回家后于次日去逝。

  王昌明晚年乐于助人,为人豪爽,致力曲艺。死后家人按其遗嘱将棺木画满唢呐、锣鼓、琴、笛等各种乐器,在坟碑上刻下“知足常乐是乃极乐,助人为乐与众同乐”的对联。其事迹闻名当地文艺界。

  特产宣莲和独特的超市经济

  柳城有发展经济特产的传统,清光绪前以靛青、莲子、烟叶、苎麻等为主,民国时期有菊花菇、冬菇、银耳、白笋、桐子、青油等20多种。

  宣莲,是当地传统的名贵特产,始种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清光绪以前为宣平县特产第二大宗,以后一直为宣平的主要特产之一。宣莲具有颗大粒圆、饱满肉厚、脆酥味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的优点,相传在清代曾列为朝廷贡品。1946年,原宣平县宣莲种植面积500亩,产莲子25.75吨,其中柳城的丰产村是种植宣莲的主产地。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强调以粮为纲,宣莲濒临绝境,除丰产村坚持种植外,其他村极少有种植。1978年以后才逐渐恢复与发展。1992年,丰产、县后、县前3个村仅种宣莲17亩,产莲子700公斤。前几年镇里在隔壁的祝村建立荷花物种园,从全国各地引进352个荷花品种,还引进了太空莲等优质莲子给莲农种植。在镇里的引导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动下,宣莲的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效益明显提升。目前,县前种有宣莲20多亩,县后种有宣莲15亩,丰产则发展到了150亩,宣莲成了三个村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近年来,柳城把宣莲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启动“十里荷花”景区的建设,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赏荷观光,而宣莲也成了最吸引这些游客的当地土特产品。

  改革开放后,县前、县后、丰产三个村的村民依托农业产业优势、依托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团结奋进的精神,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绿色工业,大力发扬敢闯敢拼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超市经济。据了解,目前县前村有近300人常年在外打工经商,以外出开超市居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而县后外出开超市的有200多人;丰产在外开超市的则有400多家。超市经济使三个村的人民生活日益富足,村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也蓬勃发展,农村经济开始逐步繁荣。

  编辑: 何凌云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