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范村:厚重的文化 悲壮苍凉的历史

2013年03月11日 09:02:49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这篇《范氏源流》讲到的范纯诚,他是范钧的长子,范钧是范仲淹的堂兄。范钧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丙寅年(1026),卒于北宋神宗七年甲子(1084)。范纯诚九岁丧父,随母孙氏居河南偃师县,未几,母丧。未冠,叔父范仲淹携而教养之,及长,奏补太庙斋郎,转任婺州保宁军节度使,北宋神宗元丰七年甲子(1084)卒于官,享年五十九岁。范纯诚病死在客乡金华后,时形势所迫,其尸体不能护送回苏州安葬,殡寄于赤松观中。其子就择地安葬于婺东四十里十四都就日乡清江(今义乌江)北岸。元祜九年甲戌(1094),塚名东墓,生三子,长子范正伦,次子范正辞,幼子范正邦。长子范正伦归回苏州奉祀。次子范正辞于范纯诚墓地筑室定居守墓。村名先称范村里,后改称溪边村,今称溪干村。范纯诚实为溪干清江范氏和栗塘范氏始迁祖,始迁时为北宋元丰七年。至于哪一个人的后代迁到武义范村,文中并没有叙述清楚。可见南宋以后,范氏的宗谱已断续不续,连范仲淹为了继谱也只好“于族中索所藏《诰书》、《家集》考之”,继家谱了。中国的家谱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敦宗睦族、凝集血亲的功能,难怪范仲淹如此重视家谱“断而继修”,并亲自写了《姑苏旧序》。

  究竟何时,何人迁居范村呢?《梅山范氏宗谱》载有清嘉庆四年(1799)金华府学教授陈风举撰的《范氏旧序》,摘录如下:

  “吾于武邑范氏,见之范自宋文正公起家江左,世称望族。其从侄讳纯诚以婺州保宁军节度使卒于官。次子正辞庐墓金华,遂家石壁栗塘。迨元中叶(约1323左右),有讳槐,行德十者由金迁武,武之有范氏自此始,而宗谱则惟祖处有之。乾隆六年(1741),其族人始序谱于武邑,而家庙固未遑也,三十年(1765)始建祠于其乡,而祀产犹未置也。”

  这篇《范氏旧序》很清楚地告诉人们,范村范氏是范纯诚的后代名叫范槐的在元代中期从金华迁居而来。范槐行状在宗谱未有记载,只知是范氏迁武义的始祖,至于他的详情谱中只说:“武之有范氏自此始,后宗谱则惟祖处有之。”然而王远先生在《古婺村落寻究·

  栗塘范氏源与流》(2008年10月版,吉林,第257页)中讲到范纯诚次子正辞后代迁到武义的情况:

  “范正辞,字仲甫,又字德立。北宋宋哲宗元祜二年丁卯(公元1087年),由婺州知州王彭荐举,授婺州教谕,实为清江范氏和栗塘范氏的鼻祖。娶戚氏,生一子范真忱,早亡,继娶义合里清塘(今吕塘下)朝散大夫吕舜问长女为宜。卒后与范正辞合葬溪干村从西北朝东南石桥头。生三子,长子范直忠,次子范直恕,幼子范直思。自此而后,苏派范仲淹嫡裔就在婺州的热土上建家立业,繁衍后代。传八世祖范直思,范正辞幼子,南宋高宗绍兴八年戊午年(公元1138年),仕龙图阁直学士,左朝散大夫,知婺州,荐授婺州学谕,娶刘氏,生二子,长子范熙安,幼子范熙纯。传至十世祖范侹,从溪干村迁居武义县王大路,为王大路范氏始迁祖。”

  然而据查,武义王大路并无范氏。周围村庄也无范姓,因此这个范侹是否就是范槐成了一个谜。

  冯夷作灾范村被毁

  冯夷,是黄河水神的名字,后泛指河伯,在此意为水患。作为全县海拔最低的范村,曾因在清嘉庆年间的一场特大洪水而摧毁。

  至元代中期,范村始祖范槐从金华清江栗塘迁居范村时,据现在范村离武义江边不远的一棵古樟树和原村水口树林的位置看,当时范村建在离江边应该不到100米的地方,整个村庄沿武义江的河漫滩自南向北展布,海拔57米还不到,到清嘉庆年间,建村已经近500年。其时范村也象上游的履坦一样是水陆交通要道,与金华的焦岩村也只有一箭之遥,商旅繁忙,是一临水而居的好村落。然而到嘉庆五年(1800),浙江省遭遇到了一次超强台风,武义江和熟溪遇到百年罕见的洪灾,全流域(包括当时的宣平县)出现了大范围的灾难,范村处在江边,被灾就可想而知了。

  1990年版的《武义县志·大事记》中记载:“嘉庆五年(1800)六月二十三日大水,沿熟溪居民尽被淹没。徐仁美捐财掩埋尸体200余具,商人曹墀等施食,典商王治成捐衣300余套。”

  1993年版的《武义水利志·水旱灾害》中记载更为详细:

  “六月二十三日大水,沿溪村落尽被漂没。徽商曹墀等六人逐日馈饭,饿者籍以后活;典商王治成分送男女布衣300余套;县人徐仁美等捐资打捞掩埋县境段武义江两岸的淹毙尸体200余具。”

  这一巨大灾难在范村《梅山范氏宗祠续谱序》中也有悲惨的记载:

  “嘉庆庚申(1800)六月间,遭水一灾,村屋尽没。兹阅谱内,卒于六月廿三、四日者,约有数计,滔被洪水,尸骸无踪,所得生者,仅存廖廖。迨此谱,触目伤心,不觉毛松发竖,挥泪而叹,何其范氏之大不幸也。”

  范村遭此灾难后,越经三十余载,才逐渐“生齿日繁”,恢复过来。

  实际上这次灾害是浙江省遇到的一次强台风。《浙江历史大事记》一书中就写道:“嘉庆五年,六月,安南盗船30余艘……进逼台州。巡抚阮元奏以定海镇总兵李长庚统三镇水师击之,会师海门。盗泊松门山下相持,会飓风大作,覆溺几尽……。”文中提到的阮元,这一年实授浙江巡抚,是年他又疏竣西湖,用湖泥堆成著名“阮公墩”。台风过后,阮元向朝廷奏准,动用常平仓米赈恤,给漂坏田园庐舍分别情况缓带蠲豁,使之修复。

  阮元(1764—1849)清仪征(今杨州市)人,是清代著名的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是清一代文宗。他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进士,六十年(1795)任浙江学政,嘉庆五年(1800)实授浙江巡抚,前后在浙江任职十一年五个月之长。范村有个举人范肇沂,曾是阮元的得意门生,水灾过后,他听到武义范村也遭受了洪灾,立即策马到范村看望范肇沂。结果到距范村只有几里地的金华焦岩村,发现金华大路已被大水冲垮,成了汪洋溪流,人马根本不能过。阮元情急之下,就山边的悬岩石壁题了一首《策马焦岩外》诗,以此来表达师生之情谊。后人把诗刻石,留传下来,成为有清一代师生情谊的佳话。阮元在诗中写道:

  “地僻人烟稀,溪深水色寒。小舟穿乱石,匹马向名峦。径曲羊肠险,桥倾雁齿残。平平遵义者,应识改途难。”

  当年整个范村被洪水冲毁后,只剩下武义江边孤零零的那棵古樟树,以及村口的水口林丛和一座老宅。这一幢唯一留下来的老房子,位于现范氏宗祠的东侧,房主叫王福桂,今年75岁,其老房西侧的一半已拆建成新楼,今年夏天剩下的一半老房也已拆除,已矗立起一幢小洋楼。当年洪水来时,有的村民爬到江边的樟树上死死抱住树杆,才得以幸存下来。如今这棵见证了那场浩劫的古樟树依然挺立在武义江边,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雨之后,这棵古樟树要有5个人才能合抱拢来。

  著名的范祠三碑

  范村范氏宗祠内有三块远近闻名的石碑,这三块石碑分别在宗祠大门东西两侧的内墙中,而且都镶嵌在墙体中。东侧一块是清道光年间的《梅山范氏重建祖庙记》,西侧两块分别是光绪年间武义县钱正堂(知县)的谕和示,这在全县的宗祠文化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范氏始祖范槐自元代中叶从金华石壁栗塘迁居武义后,清乾隆六年(1741)始立范氏宗谱,乾隆三十年(1765)才建立宗祠。然而遭遇了嘉庆庚申(1800)之灾后,宗祠彻底毁掉。正象范氏宗谱道光二十八年(1848)撰的《修祠并续小叙》中讲的:“本族自庚申(1800)祠宇无存,谱牒沦没,幸嘉庆已末(1799)谱底尚未焚毁,为水漂汩,旋于泥淖中拾得。但经荡失后,始祖德十公(范槐)以前不无缺略……至金邑祖处录得分派之绪归,笔诸书以备篡修。”范氏族人一边从金华祖处抄录房头谱,准备灾后续谱,同时开始在现在梅山的宗祠的基址上重建宗祠。“重建新祠自嘉庆戊辰年(1808)起至戊寅年(1818)止,共用钱四千余金。”除掉历年积蓄,亏欠一千九百余金,由范氏子孙先垫付,嗣后将租息拨本付利。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建好新祠。正是在这一种历史背景下,范氏族人为了庆祝这一盛事,在道光八年(1828)请武义拔贡时任青田县教谕王惟孙(1752~1835)写了《梅山范氏重建祖庙记》一文,并刻成石碑立于新祠大门东侧的墙内,为了存史,现将碑文全文抄录如下:“祖庙之作,所以妥先灵,展孝思也。夫万物本乎人,人本乎祖。为人子孙皆有阖庐以避燥湿寒暑。而于祖宗灵爽之所,凭依顾听其芜废而莫之省,此籍谈所谓饥也,则仁人孝子仰先人遗绪,而动其凄怆霜露之心者,心自祖庙始。我武北九都梅山范氏,其先世本吴人,有讳纯诚公者为文正公犹子,官婺州保宁军节度使,卒葬金华之石壁栗塘,其子孙遂家焉。至元世,德十公复徙于武,其后族姓繁衍,乃奉始迁之祖,别立祠宇。嘉庆庚申(1800)邑大水,东北一带田庐多漂没,范氏里居当其冲,被灾尤甚。明经惺泉者少尝从余游,与其从叔式庵明经夙有同心,痛宗佑无存,谋重建之。戊辰(1808)冬相与度地势移其址,于梅山之上建寝室以安祖灵。甲戌(1814)又建中庭,乙亥(1815)暨戊寅(1818),门台楼庑以次落成。余适时其处,周览四顾,见其规制宏杰而坚固。所谓营宫室必先寝庙者,非耶,余于是重有感焉。世之登膴仕拥厚赀者孜孜焉,务美其第宅峻宇,雕墙甲于都邑或且为缁黄者,流挟福田之说,相煽惑,乃至琳宫宝刹,极力崇饰,栋宇壮丽,金碧辉煌,自以为无量功德。而所以妥先灵展孝思者,则丰恝焉,置之是诚何心哉?今二君于风雨飘摇室家粗奠之秋,拳拳以祖宗为念,据拮经营,曾不少懈,此其心真无愧于仁人孝子者矣,余故乐而为之记。至于木石之需,工作之费,与夫金币捐输,出纳之数则自有记戴,不复赘之。”

  重修后的范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海拔在67米,比原先建在江边的宗祠提高10米。范氏宗祠解放初期曾设为学校。60年代作为大队储备粮仓使用。现为村老年活动中心。坐北朝南,三进两院,祠前设有照壁,占地面积735平方米,地势自南往北逐进升高。门楼为二柱三楼式,庑殿顶,牛腿托挑檐檀,门前抱鼓石一对。一进门厅面阔三间,明间前檐柱间设排门,前金柱间设大门,明、次间均施天花,门厅明间后檐设戏台,歇山顶,方形藻井,鼓形柱础下垫古镜。二进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檩,明间前后双步用四柱,前檐施牛腿托挑檐檀。三进后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明、次间前后单步用四柱,明、次间前檐设排门。两侧厢房若干间,二层结构。鼓形柱础,门厅明间、正厅明间柱础下势古镜。三合土地面饰斜方格纹。院落地面一周铺石板,中间铺卵石。大门外有旗杆石一座及夹杆石半座。硬山两坡顶,五花山墙,屋面均铺望砖。

  范氏宗祠建筑规模较大,型制规整,选材和造作讲究,正厅用材粗大,是武义县代表性宗祠建筑之一,1992年11月2日,被武义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点,2009年县博物馆文物普查时认为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嘉庆庚申年间洪灾的阴影在当时还没有彻底从范村人心里抹去,整个村庄也正在逐步恢复之中,然而在光绪十七年(1891)下埠口村的叶益善等人纠众入山,窜到范村大公山、上角等山林强行砍伐柴木,并想占山开荒。此事发生后,范村的贡生范德润、监生范过堦、范纹之等到武义县衙诉状,范姓堂叔范培明也到县衙状告叶氏。然而光绪三十年(1904)范培明病故,光绪三十二年(1906)叶益善等人又强行入山,强砍柴一千二余担。这次范村人群起告状,举情到县。当时的钱正堂(知县)审理案情后,下了一纸判决书(示)和一纸命令(谕),现将钱正堂示、谕抄录如下:

  正堂钱示

  钦加同知衔,补用同知直隶州,调署金华府武义县正堂,加三级纪录十次钱

  为给示禁事案。据北九庄贡生范德润、监生范过堦、范纹之等呈称:伊祖遗常山一处计二百余亩,土坐本庄大公山上角等处,历管二百余年之久。光绪十七年,突有邻村叶益善等籍昆混占,任意抄扰,经伊故堂叔范培明控准钟前,主讯断堂谕:以叶姓草册不足为凭,断不准种。兹范培明于光绪三十年间病故,才越二年叶益善又肆行无忌,纠众入山,强砍柴千二百余担,叩请提究,举情到县。业经传集讯明:查该山原系范姓祖遗常产,据范德润等供称,向系养录不准开掘,以俾子孙遇及荒年时,可以砍柴度活等语。此次叶益善辄敢持强纠砍,讯系属实,断令追出树价洋六十元,以充学堂、警察公用,作为范姓所助。该山归范姓照旧养树,叶姓不得再行占砍多事。当据范德润等叩请,给示永禁,以杜后患,自应准于照办。除堂谕,并取具两造遵结附卷外,合行给示永禁,为此示仰该处人等知悉。此后范性常山树木依旧养录,备荒,叶姓人等倘敢仍蹈前辙,暨有就地无赖纠众入山,强砍情事,一经指控,定即举案严究,决不宽贷。其各凛遵,毋违,切切特示。

  右仰知悉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 日给

  正堂钱谕

  钦加同知衔,补用同知直隶州,调署金华府武义县正堂,加三级记录十次,钱谕

  讯得范德润等呈控叶益善强砍山树运售一案。查此项山亩系范姓祖遗之产,向系录养树木传子孙,遇及荒年可以砍柴度活。光绪十七年间,叶益善等籍昆混占经,生员范培明控准钟前,县节次讯断:照旧录养树木在案。合叶益善辄复持强砍断售卖,殊为不含,既据认咎,此后不敢再欲持,从轻酌断:着令叶益善缴出树价洋六十元,以充学堂、警察公用,作范姓所助。嗣后仍归范姓养树备荒,叶姓不得再行占砍多事。范德润等当堂求请给示永禁砍伐,应即准为所请。至益善所载监生项戴,并无监照呈验,据称遭匪遗失。何以当时不即报明详咨,异有饰混,应看以后举准再载监生项戴,以重名器。所断洋元准限于本月二十日内如数呈缴,两造既各遵断,着取具遵结限状,附卷完案。此谕。

  右仰遵照。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 日给

  钱正堂氏示和谕中,判罚叶益善“树价洋六十元”,并谕令叶益善“所载监生项戴”“应看以后举准后再载监生项戴,以重名器。”

  范村人赢得了这场官司以后,认为是全族的大喜事,于是将钱正堂的示和谕勒石刻碑,嵌在宗祠墙内,以告慰世代子孙。

  慈尊寺和文昌阁

  范村北靠梅山,它的东北面从西到东,分别是下角坑、上角坑、龙门坑、麦磨垄钩坑(也叫狐狸尖坑、山坑寺后坑),山地海拔在233米到444米不等,谷深山幽,慈尊寺就在范村东、百家地自然村龙门坑口。

  慈尊寺因此也叫山坑寺。《武川备考·祭祀·寺观》中说:“东慈尊寺,《康熙志》:十一都,山坑,沿北三十里。宋,俞主簿迁东台山慈尊寺额。”可见慈尊寺早在宋代就建成了,现存的寺院建筑只有少部分是明代建筑,余都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改建的。整座寺坐东朝西偏南,三进二院,占地面积1574平方米。一进面宽七间,中辟大门,门上方行书“慈尊寺”额。落款为“道光巳酉年(1849)冬月”。柱础有鼓形、礩形、八边形三种。南北厢房各五间,地面高于一进、天进地面低于一进。二进大殿面宽三间,后院两侧厢房各三间,大殿两侧厢房各两间。南侧另有两个小三合院,天井中有古井。三进后殿面阔三间,天井设一功德亭。正殿及后殿铺设望砖,地势由西往东逐级升高。寺内古井旁有一口石凿水槽,槽内有二条阳刻雕鲤鱼,若将清水倒入,槽内二条鲤鱼即刻变成红色,这也是该寺一绝。

  慈尊寺在明清时期普鼎盛一时,寺内和尚最多时达300多人,在金、衢各地享有盛名,文人骚客也多有岭咏。如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九月,姑苏人沈杰出任衢州知府,路过慈尊寺,就题写了二首七律诗,嘉庆《武义县志·艺文》中收录了沈杰的这两首诗:

  过慈尊寺二首

  道出双溪雨乍晴,百花香散水痕平。云从白日岩前起,人向青山画里行。细雨霏霏点落花,白云勾引到仙家。山僧知我三衢主,不问姓名先煮茶。

  《武川备考·艺文考·七古》中也收录了武义拔贡、处州府青田县教谕王惟孙(1752~1835)一首《慈尊寺古松歌》:

  危磴横盤两古松,交柯屈铁何奇绝。懔然空殿六月寒,炎天岜欲洒飞雪。肤蚀苍藓虎豹踞,阴惨黑枝鬼神通。山深路僻过者稀,我来一顾一叹息。松乎,松乎,尔既不生于岱宗,日观之高峰,金检玉册大夫封,又不能呼风雨学变化,为石令世诧作神,人迹冻雪独凌深涧边。白云长闭空山夕,自古奇材多坎坷,松乎,松乎,奈尔何?

  范村的文昌阁在慈尊寺东侧,麦磨垄钩坑口。文昌阁初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最后于道光十七年(1837),前后历时八十余年。整个文昌阁坐西朝东,由四合院和小三合院组成,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厅面宽五间,明间为两层结构,前檐住与金柱间设楼梯间,梢间为廊。二进面阔五间,梢间为楼梯间,明间前后四柱,鼓形柱础,天井地面卵石铺设。大门外东侧设头门,头门单柱一面坡,楷书“文昌阁”三字。南侧附屋七间,呈三合院式,地势略高,南侧为路、东北侧为空地,排水沟设隔档石。文昌阁前曾有一条“五缝街”俗称“五凤街”。街左侧岩壁上有“古青松柏”四字摩岩石刻。

  编辑: 何凌云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