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以《浙江武义:“第三委”让村务监督更到位》为题,认为“‘监委会’是在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之外创设的‘第三委’,是与村委并列的组织机构,参与村级事务的决策与监督”,武义“这种村务监督新机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新华社记者谢云挺在《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报道中指出,村务监督委员会是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并列的“第三架马车”、“第三权力”机构,武义县设立了与村“两委”并列的权力监督机构,正在尝试“分权制衡管村务”。
《农民日报》记者蒋文龙认为,“武义的这一探索和实践,意味着中国的基层民主从选举建设进入到分权制衡建设的新阶段”,“武义县后陈村用权力制衡架构基层民主的做法,在全国堪称创举”。
200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连续热播新闻专题片《后陈村的变革》,先后重播7次,“后陈经验”一时间成了专家学者热评焦点。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派联合调查组赴武义调研后陈村务监督管理制度。习近平对“后陈经验”给予支持和鼓励,批示“要关注和推动这个制度”。6月17日,习近平又亲自到后陈村,与村干部和农民代表就村级民主政治建设问题进行座谈。在听了10位同志的发言后,习近平说,在实践中创造的“后陈经验”,通过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来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决策、监督有机统一的各项工作,实现了村务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使各种矛盾有了内部化解的机制,这是很有意义的探索。希望你们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一做法,为全省提供有益的经验。此后,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并召开农村组织建设专题工作会议,对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进行总结推广。到2009年11月底,浙江全省3万多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覆盖面达到100%。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发布,其中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村民委员会成员连续两次被评议不称职的,其职务终止”。2011年春节前后,习近平、贺国强、回良玉、李源潮等中央领导集中作出重要批示,对浙江省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国推广。
“后陈经验”,为全国提供有益的经验,成为基层民主建设样本,是基层民主建设领域的一次重要发明创造。2005年12月举行的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培训会上,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入编该项目《村级民主监督》教材。2006年1月,“后陈经验”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2006年3月,“后陈经验”在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典型发言。2007年在全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理论研讨会上,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奖。2011年武义县深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被评为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特别贡献奖。2012年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入选《十六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大事记》。近年来,我县又以《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创新和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
见证时代变迁的陈氏宗祠
由于遭到数次兵燹,后陈村遗留的古建筑不多。现存较完整的是陈氏宗祠,是县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坐北朝南,占地1160平方米,由照壁、门楼、前厅、中厅、后厅、两侧厢庑组成,平面成“日”字形。中厅明间金柱上有乾隆年间进士朱若功撰写的楹联,字迹已模糊不清。从《陈氏宗谱》记载的宗祠历史可以看出,宗祠的兴废往往与时代变迁紧密联系:宗祠兴建和重修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宗祠遭到破坏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陈氏宗祠由富八公陈之模的六世孙宁七公(1689—1751,讳承志,字赞臣,庠生)、宁八公(1691—1746,讳承瑞,字佂先,号键菴,庠生)发起兴建建议,族人各捐资材,屡次敛资数载,“始(建)于雍正庚戌(1730)暨乙卯(1735)而落成”。(临海县儒学训导坦川徐迪《陈氏建祠记》)
咸丰七年(1858),陈氏族人戮力同心,对陈氏宗祠进行大修,“造亭阁,创柜门,广围墙,饬栋宇,俨然庙貌增新”(《公议功德祠宇记》)。
陈氏宗祠经过修缮后四年,遭到太平军战乱的全面破坏。“咸丰八年(1859),长毛为逆,潜入武城数月。迨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廿三日,长毛复蜂集蚁聚,蚕食于武义四乡,以致作馆于我祠内数次,毁我亭阁,坏我神柜,烧我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伤我宗谱,以至戏台、门户种种损伤不可胜言”(《陈氏续修宗庙谱牒序》)。战乱不但破坏了陈氏宗祠,还给后陈村带来了灾难。据陈文斗写于同治四年(1865)的《记略》记述:咸丰十一年四月中旬(长毛)突如其来,戮人纵火,无不为之,于是族中抛弃家园,逃生于山林,若此者二载有奇。……贼人入山搜辱,现查邵氏、叶氏、倪氏、何氏、徐氏以及桂林、彩登、起渭、惟元、殿煦、殿林、茂松、鹤鸣等俱被腰斩之。彩模、如金、殿虎、万庆、逢壬、茂杳、宏熟、宝钿、驮钿、海林、鹤筹、鹤超、鹤矫、鹤顶、鹤禄、东海、载粱、如玉、如池、树本、文挺、兆庚、兆闹等一概虏去。
陈氏宗祠遭到太平军战乱的全面破坏后,陈氏族人戮力同心,经过光绪丁丑年(1877)、光绪己丑年(1889)等多次重修,祠宇面貌又焕然一新。1942年,陈氏宗祠再次遭到浩劫。1942年6月26日,有一小队(8人)汪伪军,从上邵、下邵抢掠后,进入后陈村,一进村就是翻箱倒柜抢东西,抓鸡牵羊,村民逃到附近山上。当时村里年青力壮的程大熊有2支枪,又有几位同村青年日夜跟随一起。发现汪伪军在上邵抢东西后,就躲藏在村中。他们发现汪伪军放了长枪抢东西的时候,迅速把汪伪军枪枝收缴,并开了三枪,向山上的村民发出缴枪成功的信号。村民一边喊,一边拥进村来,堵住各条路口,8个汪伪军除一个逃到江边妄图潜水脱逃而被淹死外,其余均被抓获。愤怒的村民用锄头、柴刀将汪伪军砍死。取得了团结抗日的一大胜利。7月15日,日本侵略军进村追查8名汪伪军失踪之事。一进村就堵住路口,把全村在家老少都赶到空地列队追问,将刀枪架在村民的脖子上,村民从容不迫地回答:不知道!没有来过皇军。日本侵略军就开始疯狂报复,把湖头村60余间房子烧毁,杀害村民陈樟廷,枪伤村民陈德新(第三天死去)、陈联达,到傍晚才退出村。据陈岁增写于1945年的《修辑始末》记载:(1942年)七月二十(公历8月30日)傍午,日寇竟大队人马开抵我村,男女尽纷散于四方,家中仅留老弱残妪。日奴竟拳鞭脚踢将该等驱逐村外。呜呼!数百载祖宗遗留田园屋舍尽抛弃,顿成棲流无所之难民矣!而日倭乃大建碉堡,开河闸,折庭宇,毁宗谱,烧木主,所有一切精华尽付兵燹,酷劫较洪杨之乱(太平天国运动,其首领为洪秀全、杨秀清)为尤甚。日军进驻后陈后,又一次作馆于陈氏宗祠,与太平军一样“毁宗谱,烧木主”,同时后陈3个自然村被抢劫一空。据村中老人回忆,日军先是烧毁后陈60多间房屋,再将后陈和皮店的320多间房屋拆除,仅留100余间为住房和马房之用。日本侵略军败退时,又把剩下的房屋内墙、楼板、瓦片全拆除,只留一个外墙。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陈氏宗祠得以重生。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陈氏宗祠进行两次大修,修缮后的宗祠成为村民了解村落历史的教材和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