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临,大家都回去准备过年了,天寒地冻,风雨交加,无电灯,四周漆黑一片,只有一盏烛灯陪伴着她。家人送食物给她,劝她回家,但她还是留在工地,为的是不让建寺物资受损失。过后她对人说:“当时,我也害怕,也知道苦,但工地总要有人看管,我一心只想早日把寺建成,再苦再累我全不怕。”由于经费严重不足,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才把岩山大殿建成。琼英自上了岩山,很少在家住一晚,无工资,无补贴。上世纪九十年代,寺庙有点收入之后,每月给她补贴百余元,但她还是全部捐助给寺里,自己一直自带粮食无偿管理寺庙。2003年,她查出肚里生瘤,儿女们立即送她到医院开刀,从肚里取出10多斤重的一个大瘤。出院后回到家,她又要立即回岩山,家人再三劝说,仅留住她两天又回到山上去。她长年吃素,吃住在寺里,严重缺少营养。2006年3月生病治疗期间,她多次要求家人把她抬回岩山,并与7月离开人世,享年74岁。柳城企业家潘旭华为了宣扬她的无私奉献精神,个人出资十万余元,在雪坑通往岩山殿的马背山岭上建造了“琼英亭”,以示纪念。
为民办实事的祖孙仨
河涧村的陈德芳、陈逢明、陈厥修是祖孙三代,在陈氏宗谱中记载了他们三人为乡梓办事、教育子嗣的一些感人事迹。
民国甲戌年(1934)重修的《项湾陈氏家谱》中,有一篇内姪邑庠生王寿嵩撰《德芳姑丈行略》,记载了陈德芳的生平。“余闻姑夫,乃乾隆五十二年(1787)间始迁宣西河涧。行惠五十三,讳祖仁公之孙,行恭五十九,讳世章公之四子,名德芳,乳名樟贤,而逢明、逢君之父,即茂材厥修之祖也。其为人也,生平喜怒不形于色,而宗族交游,尤肫切恳挚,天真烂漫,隐德以化乡人,大度以陶瓦砾,严以律己,宽以绳人,一帘化雨,满座春风,究不知其何以潜移而默诱也。迨余姑母于归,共挽鹿车,翁则身亲稼穑,并日而营,姑勤纺织,佐针黹,共襄家政,而家道由是渐增。不幸咸丰戊午(1858)、辛酉(1861)年间,屡遭匪乱,屋宇被焚一光。大兵之后,又加瘟疫,而翁独蒙造化之栽培,祖宗之庇佑,匪后仍将先人留遗微产,植其根柢,备本业,而铢积寸累,继长增高,家产以至始有,而少有富有矣。《书》曰:‘既富有谷’。又曰:‘资富能训’。是以长孙黉宫蜚声词林著誉。又至年届杖朝,精神矍铄,翁之遭际可谓盛矣。殆观其职,居族长,力修祠宇(项湾陈氏宗祠),妥侑先灵,董辑玉牒,追本崇源,而且急公仗义,重建岩山殿,加塑观音像,刻桷丹楹,捐赀成美。其阴行善事,靡不胜指,故《易》有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又曰:‘为善者昌’。翁之膺福祉,而享遐龄者,非天之报施善人者哉。”
陈逢明(1851-)即德芳之子,乳名小成,字良臣。生一子厥修。顶带荣身,陈氏族长。据宗谱记载他一生办了三件事,一是督促儿子学习,二是建造河涧陈祠,为陈氏继谱,三是做慈善事业。据陈氏谱《族长逢明翁行略》载,逢明“世业农,为人忠实诚朴,处世无流俗之,态待人少骄恣之,气戚党友明无不称道。”清末废除科举,社会流传读书无用论时,他“决计迁令嗣出外就傅十载寒窗,果撷芹香,诚不愧义方训子,迨后科举停,新政行,一时欧风美而蔓延华夏。翁虽农民,便知章句无用,急命令嗣阅新书,从新学,求新知,以为将来地方谋自治之备。不久,民国肇兴,改政体,建共和,革专制,而令嗣即出担任地方事业,为议员、董积谷、建学校、兴教育,以及一切举百新政,地方公益莫不相前尽力赞助,一时头角峥嵘,声望阁邑。”逢明说:“国民为国之份子,地方事业是国民应尽义务。”他为儿子厥修今后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陈氏的祖地在项湾村,宗祠和祖墓都在项湾,河涧与项湾两地相距二十余里,每逢祭祀十分不便。陈氏谱中清廪生俞其芳撰《逢明翁行略》中记载:“翁曰我河涧陈氏祠在项湾,遇有祭祀,成当联袂趋赴其地,以尽孝思,然路隔山川,跋涉多劳,若遇雨雪,更觉为难,除非兴造。世章公家祠不能称便,奈何?所以我有志未逮,忧心戚戚,还以未可贺。余聆翁言,虽知翁志,犹代为杞忧,窃思河涧仅分一支,丁口无多,殷富有限,兴工动土,实非易易然。不过宾主相逢,不便遽然明言为难,则以常谈客话而别。迨至余三游岩山,适翁家祠落成,余见而奇之,即造府拜谒,相询始末,始知翁早已留心,本源即出,为尽力经营,庇工鸠材,大兴土木,运筹一切,得有今日。噫!翁可谓有志竟成者耳。”民国十四年(1925)河涧的陈氏家祠落成。
民国二十三年(1934),陈逢明族长已84岁高龄,还在主持重修《项湾陈氏宗谱》。他任族长二十余年,宗谱中记载:“翁之存心为陈氏妥先灵,为后人谋便利,德也。翁之训子,为地方谋公益,为桑梓谋幸福,仁也。是德与仁,为寿者。征故书云:仁者寿。又云,大德者,必得其寿。”
民国二十三年(1934)陶益时在《项湾陈氏宗谱》中撰文:逢明“与弟二人,自遭杨洪之乱,家中被毁,衣、食、住三者化为乌有,于此时也公(逢明)髫龄,弟尚幼稚,他人处此几若拮据难图矣。而德芳公具经纶之才,独理家政,未几而公与弟适已长成,勤俭治家,广置田园,聿新堂构,居然家声复振。(兄弟分家后)逢明自成一家也,守而能创,积而能散,乐善好施,桥梁道路,佛殿寺宇,无不倡为之。捐乡邻,宗族戚友、子孙,无不感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