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智(1877—1951),逢明之子,乳名鲍土,考名厥修,字允怀,号琴斋,邑庠生。生三子四女。据《项湾陈氏宗谱》记载:“祖讳德芳,字樟贤,父逢明,字良臣。家世业农,忠厚足称。迨及于君,幼有大志,转农为儒。年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概然有驰聘一世之志,十九岁就外傅学,超侪辈,二十二岁游庠冠冕”。厥修生于光绪三年(1877),处于清末时期,维新要政,书院废,学堂兴,科举停。厥修“志存进化,内新心志,外新耳目,固将为国民占一特别之色也。是故为之笔算而开方、勾股诸法无不测为之。翻译而英、法、德、俄诸文,无不识为之。看报而新闻、时务诸章,无不阅为之。国文,而韩、柳、欧、苏诸家,无不通迹。”担任岩山殿董事时,“建(岩山殿)大士阁者三五楹。经理求静庵,为之取赎田园者十余亩。倡修黄漳岭(自松溪村至陶村,约长4千米)及柳城街道,为之泥填石甃者数百丈。其间经费之收支不下数千金,君乃矢公矢慎,毫无染指。因而游岩山者,瞻庙貌之巍峨,靡不叹君之擘画周详。入佛堂者,查田产之保存,靡不羡君之经理有方。过黄漳岭及柳城者,见道路之坦荡,靡不感君之宅心慈善。君本田家子,而能为一邑办事作模范,为一乡董事作表率,是真不愧为名教中人矣。”民国十五年(1926)《宣平县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邑令陈邦彦谕自治委员陈鹤书、陈厥修募建前湾柳映亭。”“修建山下鲍通往县城(宣平)道路。陈鹤书、陈厥修协同绅董涂云峰等九人,募建山涧块石砌筑道路2100余丈。”《项湾陈氏宗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一篇《允怀君事略》中记载:陈厥修自入泮后,邑令杨葆光(1902年任)知君守正不阿,委任履道区积谷管理员。连任三十余年,每年收放无偏私、无假、借虽多,顽梗之徒,靡不心悦诚服。自接管以迄今,兹统计除本谷外,复经累增息谷二百余石。乡人士莫不为之喁喁庆幸。民国元年(1912)四月,被选为县参议会参议员。民国三年(1914),知事王亮熙知君办事勤奋,改任县自治办公处委员,连任8年。民国九年(1920)选为履道乡农会会长,任职7年。民国十一年(1922),县议员13年,后改选为县参事会参事员,连任4年。民国十二年(1923)兼宣平蚕业传习所所长,并模范养蚕场场长任4年。民国十六年(1927)秋,二次革命军兴政治改革,予与君各卸职归里后,以不忍散居之故,相与赁租房屋于城东(宣平县城),以图剪烛西窗之乐。民国十七年(1928),选为河涧村村长,连任4年。民国十九年(1930)县长尹志仁委任修筑宣(平)武(义)路委员会委员,并任粮食调剂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二年(1933)奉县长张龄聘任为整理土地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三年(1934)复聘为第三区团兼任副区团长。因工作成绩优秀,各级领导奖给匾额。浙江省省长沈金鉴、张载阳、夏超等奖给“尽心公益”匾,并记功各一次。浙江省实业厅厅长云韶奖“绩懋虞衡”匾。欧海道尹林鹍翔奖“惠溥桑梓”匾。县知事陈景元奖“功媲树人”匾。
非物质遗产———建屋
建屋,即古建筑倾斜后的矫正技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传统建屋技艺,在河涧村民间已传承多年,很多地方已失传,现在河涧村的几位老技工,仍然经常被邀请到各地去抢救保护矫正古建筑。我县国家级文保单位延福寺,元代斗拱建筑,自1934年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夫妇到延福寺考察之后,按浙江省政府指示,宣平县政府列为保护单位。延福寺大殿自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增设下檐之后,再没有得到过彻底大修。寺南侧为开宽地,大殿长年累月受南侧强大风雨的打击,促使大殿向北倾斜。由于大殿结构复杂,解放前当地懂得古建筑技术的几乎为零,民间木匠也不敢承担大修的重任,可是倾斜已十分严重,所以解放初宣平县政府责令县文化馆陈馆长对延福寺作一次加固性的抢救保护,用多根大杉木将大殿支撑住,不致倒塌,待今后有条件时再修。1974年,省拨款对延福寺大殿进行抢救性保护大修,大修的一项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矫正延福寺大殿。1974年正在“文革”中,古建筑专家不能亲临现场指导维修,由于得不到专家的指导,故这次不能进行彻底的科学大修,只能作抢救性维修保护,除改换腐烂的部分构件之外,主要就是矫正,然后去掉斜撑的大杉木,改用“伤兵带拐棍”的办法支撑,使之不塌不漏,待今后有条件再行彻底大修。斗拱建筑不同一般建筑,专家们最担心的是矫正时搞不好倒塌了。因柱与斗拱不是一个整体,光拉柱子,斗拱不动,怎么办?难度很大。请教了当地的建筑单位,也感到束手无策,最后邀请到河涧村具有矫正民房经验的陈庆文、郑元宣、陈宣三位师傅。县文物工作者与陈庆文首先到宁波市保国寺取经学习,回来后他们三人动脑筋、想办法,设计了几套矫正方案,最后还是采取土法上马,首先将斗拱用木棍一组组捆扎一起,不使在拉动时撒开,然后一点一滴,慢慢地将大殿完全矫正,而且没有损伤任何结构。矫正圆满成功,得到古建筑专家的肯定和赞扬。
成立农村婺剧团
民国初年,村里一些喜爱吹拉弹唱的年轻人,组成一个锣鼓班,也是婺剧坐唱班,专为村里或邻村做“红白喜”事的家庭去“热闹热闹”。1952年,为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反等的需要,原来的锣鼓班成员上台演出,成立了农村婺剧团。演出反映翻身解放作主人的婺剧《两兄弟》、《南山种麦》以及《送子参军》等内容的节目,并多次参加原宣平县的文艺汇演和物资交流大会的演出,得到奖励。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上演古装剧《十五贯》、《珍珠塔》、《前后金冠》、《屠夫状元》、《百寿图》、《狸猫换太子》等三十余部传统节目。1959年武义与永康并县后,参加永康县举办的文艺汇演,该团陈树富获个人演出奖(演老生)。“文革”中演现代剧《智取威虎山》、《智袭白虎团》等。全团演职员共二十七、八人,除在宣平地区演出外,又到武义地区各乡、镇农村演出,还到外县遂昌、松阳、丽水、缙云、永康、金华、汤溪等市县的乡下演出,获得好评。上世纪80年代后,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经商开超市、承包工程等,村中只有年老人,剧团自然也就解散了。
民国建筑:宗祠和下新屋
陈氏宗祠 建于民国,坐西朝东,四合院式,由门厅、戏台、两厢和正厅组成,共有14间,占地约400平方米。大门顶楷书,石质阳刻“陈氏宗祠”,上首“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落款“世章公裔孙合资建造”。两侧设边门,上施门罩。门墙檐下彩绘多幅人物、花草、动物壁画。门厅面宽三间,后檐设戏台,屋面延伸戏台顶,戏台檐柱上牛腿托挑檐檩。正厅面宽五间。明间前后双步用四柱,次间四架梁前后单步用四柱,二层结构。明间后金柱间施梯级神位,安置祖宗牌位。两侧厢房各二间,三架梁用二柱,两层结构。天井四周檐柱饰牛腿托挑檐檩。楸楣上雕刻花草、回纹等。鼓形柱础,三合土地面,硬山两坡顶。2011年冬进行过修缮,耗资10万余元。
郑氏宗祠 据河涧《郑氏宗谱》记载:“郑氏自智三公、智五公由壶源徒居于此,历数百年,其间孝子贤孙非无创建宗祠之议,但因户口渐繁,人心不一,竟有志而未果也。咸丰八年(1858),岁在戊午小春月,族人世庠、世廪、世元、世大、德恭、德松、德忠等,挨户捐资,照丁出钱,开辟贤址,建造宗祠正厅三间,戏台一座,左右厢室三间。选成吉课,奉祖归庙。”可惜,管理不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倒塌。
河涧下新屋 屋主人陈逢祯建于1926年(逢祯生于同治庚午年(1870),建造下新屋时他56岁)。坐西朝东,四合院,南侧有附屋,占地约400平方米,二层结构。门厅面宽三间,底层为通间。正屋面宽五间,前檐两侧设边门。厢房宽二间一弄。正屋、厢房底层前檐廊,施月梁,向天井一侧施狮鹿牛腿,托挑檐檁。檐廊楸楣雕人物、动物、花草。鼓形柱础,三合土地面,天井卵石铺设匀称,精致。外墙窗门拱券窗罩,院墙檐下及窗罩下,墨绘山水、花鸟等壁画。硬山两坡顶,版筑泥墙。
陈氏宗祠和下新屋,是代表性的民国建筑,时代特征明显,选材和造作较为讲究,具有乡土建筑风格,有一定的文物保护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