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为什么要“掳”这些年轻人和小孩呢?陶短房撰写的《太平军为何流行“带娃崽”》一文回答了这个疑问:“中国古代是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乱世多义儿”,把脑袋掖裤袋上的军人们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涯,广收有潜质的男孩当义子,好为自己抢地盘、抢财物,保家保命多拢几个帮手,而相对处于弱势的义子们,则通过认干爹,在乱世寻得一棵可倚傍的大树,小则安身立命,大则搏个锦衣玉食的好出身,总强似辗转沟壑,生死不能自由。太平天国自开国至覆亡,上至王爵,下至普通官兵,几乎普遍感染了被他们自己称作‘带娃崽’的收干儿子癖好。”文中还说:“初入南京城的太平军自伪丞相至伪卒长、圣兵都允许‘带娃崽’。此时太平天国尚无侯爵,丞相‘官居极品’,只比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三位王爵地位低,而圣兵就是太平军中级别最低的小兵,连官都不算。‘上至卒长、下至圣兵’都允许‘带娃崽’,等于说只要是太平天国的‘官人’,就都有这个资格。”我县在咸丰年太平军攻占期间,发现很多家谱中都有记载“被掳”的人。
日寇造成的灾难
日寇自1942年5月至1945年5月占领武义三年,给武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在县城南部的宏阁村村民所遭受的苦难,让他们永世难忘。在宏阁村的西北部有座六丁山,当地人称历山馒头,海拔133米。其山顶日本人筑有碉堡约有一个班的日本兵在看守。山体四周挖有堑壕,在构筑碉堡和堑壕时,砍了很多树木和毛竹,用以加固碉堡和壕沟。因历山馒头山最高,四周是丘陵地带,山顶碉堡的火力就能控制附近的古竹、马昂、宏阁、徐王村、岭下汤等地,均在它枪炮(小钢炮)射程之内。
宏阁村的南部徐村和岭下汤驻扎有国军79师的部队,与历山馒头山上的日本兵引成对峙状态。当大雾天气时,79师的兵经常会去“偷营”(偷袭)。为阻碍日本兵下山追击,部队领导命令保长派村民到历山将毛竹在一人高的位置砍断倒地,给日寇制造追击障碍。由于历山离村较近,村民经常要在附近山边干农活。有一天,村民钟大法到山上去挖笋,被日本人抓到山上打得半死,然后把他装进箩筐里,扎紧箩线,把他从山顶上往山下滚,以此取乐。另一个村民钟真金,也被日寇抓到山上,他们以狠打猛抽致使村民发出痛苦的叫喊挣扎声来寻乐。钟真金被打得死去活来,遍体鳞伤,半夜才逃下山来。然而另外三个人就没有他的“运气”了,村民钟全友、钟德基、钟李云三人,被日本人抓去,再也没有回来,不知死活。村中还有一青年,说他是情报探子,把他抓到童庐,几天后被杀害。1944年春季,敌人派女间谍10余人,化妆成难民,到各乡村去投放病菌毒物,致使宏阁附近的下苏埠、代石、上下仓等村都爆发疫情。3月26日,宏阁村被投撒细菌,瘟疫蔓延。钟文铨、傅凤技两人首先发病死亡,最终,全村陆续被细菌感染病死32人,其中有一户三人死亡。仅代石、宏阁、上下仓三村瘟疫就致使100多人死亡。1944年8月22日,日本兵窜向丽水,途中,有部分日军就在宏阁村过夜,并杀掉无数的鸡、鹅、鸭、猪、羊、牛等家禽家畜。在大吃大喝后,他们把吃不完的东西倒入粪坑,杀掉的猪、牛拿不走就割去大腿。他们还在装米、油的缸内,拉进大便和小便,又用水缸洗澡,无恶不作。同时,他们将村中的古建筑雕刻,用木棍、铁器打碎、敲坏。日本人离开时还牵走很多牛为他们运送物资,因是大热天,水牛看到水就跳进水塘泡澡,死也不肯上来,没办法只好丢弃水牛,拉走黄牛。
两幢古建筑和它的主人
宏阁村现存的古建筑中,有两座古建筑最具有文物价值,规模大,用材考究,雕刻精美,在县内也比较少见。一称上屋厅,二叫花厅,均建于清乾隆年间。经查考两座建筑为一同胞兄弟所建。上屋厅为大哥钟育才所建,花厅为胞弟育德建造。
上屋厅,二进二院,即由前后两座三合院组成。坐南朝北偏东,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门墙砖砌四柱三间式,五花墙顶,门楣阳刻行楷“绳武”两字,意为继承祖先业迹。檐下设椽头砖两层,柱顶饰斗拱一斗三升式砖雕平拱,墙素面。一进三合院式,正堂面宽三间,明间七檩前后单步用四柱,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分心用五柱,施月梁,用材硕大。两侧厢房面宽五间,进深五檩四柱两层结构,前檐底层设廊,廊两端设边门,内侧直达二进门墙。二进堂楼三合院式,二层结构,地势略高于一进。正屋面宽五间两弄,前檐底层设廊,廊两侧设边门。厢房面宽二间,进深五檩四柱,前檐廊两层结构。鼓形柱础,斜方格三合土地面,天井均石板铺设。近年进行过修葺。
花厅:建于清乾隆年间,坐西朝东,原为三进二院,上世纪九十年代二进正堂倒塌,现存门厅,二进门墙和三进堂楼,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门墙砖砌四柱三间式,五花墙顶,檐下设椽头砖两层,砖柱顶设一斗三升式砖雕平拱,门楣上方行楷阳刻“竹苍松茂”四字,青砖浮雕双狮戏球、凤凰、花草等图案。门厅面宽三间,进深七檩,明间梁架前后单步用四柱,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分心用五柱,施月梁。二进门墙一字形,四柱三间式,内外设椽头砖两层。东侧檐下正中阳刻“德垂后裔”,门楣上镂空砖雕四狮子戏球;西侧檐下正中阳刻行楷“清华德望”,题款是武义县正堂沈贻孙(沈贻孙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五十二年任武义县知县),落款是“乾隆丁未(1787)十月谷旦,育德敬立”。即沈贻孙上任后赐额给钟育德的。额两侧青砖浮雕狮子戏球、门楣上刻鹿、花草等图案。二进正堂原为三合院式,与上屋厅一进三合院式完全一样,不同的是雕刻十分精美华丽,可惜已不存在。三进堂楼三合院式,地势略高于二进,二层结构。正屋面宽五间二弄,进深七檩五柱,底层设前檐廊,廊两尽头设边门,厢房面宽二间。屋面铺设望砖,鼓形柱砖,天井均石板铺设,三合土地面,硬山两坡顶,五花三墙。
钟育才(1738~1786),字尊贤,庠生,赠修职郎。生三子一女及9个孙子,家庭和睦,五世同居五十余年。三儿子中一是贡生,二是太学生,三为郡庠生。9个孙子中,太学生5人,庠生1人,国学修职郎2人,增广生1人。
育德,字希贤,太学生,生于乾隆丙寅年(1746),卒于道光庚寅年(1830),享年85岁。生有四子二女。四子中两个庠生,一个太学生。
他们的曾祖父钟恢(1657~1738),庠生,生三子,均为增广生、乡饮宾和太学生。其祖父和父亲均为太学生,这一家族从曾祖父开始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共十二代,子孙中有贡生1人,附贡生1人、太学生34人、庠生22人、增广生6人、大学毕业生2人,另有国学修职廊、饮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