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宇 徐增宜 古梁
徐村是大田乡政府所在地,武丽线穿村而过,距武义县城15千米。境内群山环绕、竹林吐翠、空气清新、山川秀丽。徐村北接温泉度假区清水湾、大田乡三美赛车场;南接岭下汤古镇,新宅镇大莱七彩梯田;东临郭洞、水碓后;西接王宅镇寿仙谷、仰天垄,旅游地理位置优越。
地理环境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版的《徐村徐氏宗谱》中说“前有菊水环抱,后有雾山耸秀,清泉横贯其中;左有平原之基(即后田畈),右有畈阳之余(周太畈);仰观四围荡荡青山拱秀,俯视双源洋洋绿水发祥;上有白岩岭特开御障,下有乌坛背以关水口;近有南山之挺秀,远有蕉苞之列屏;内有雾露湾碧水澄清,外有南山渊恩波隐隐。虽无著名之胜景,亦可谓山明水秀、风光明媚之乐境也”。
徐村古时为金华-武义-岭下汤-丽水的古道必经之地。徐村古道边的水口古树参天,两边几十棵古树沿溪而生,形成了一个百米长的绿色长廊。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小气候”。古树上白鹭翔舞、树下隐天蔽日,与双港溪水景、雾山生态林完美融合,形成了民间流传的“武义第一水口”。这里拥有全县最大的枫树、橡子树等古树,挂牌古树量达60多株,占大田乡全乡的一半。行走在其中只觉得空气清爽,凉风习习,牵引您探寻着那昔日的繁华,静静聆听那田园古村的风韵,细细品味远离现代文明的滋味。
几百年来,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从不砍村后雾露山上的一棵树,不折一树枝,使雾露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至今保护完好。《徐氏宗谱》其中有记载保护雾露山古木的一段文字:“古木一处,坐雾露山,计古木九□(株),道光廿二年十二月顾姓受买,计钱八千文。永五公裔孙各捐资财,原为庇荫风水,永远养箓,顾徐二姓均不许砍。”
徐村地处平地与山地结合部的丘陵地带,依山傍水。村庄东、南、西三面环山,徐村山脉为括苍山余脉,海拔142米,地质为断裂构造,断裂带被丰富的萤石矿填充,并伴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据地质部门的研究,徐村地热矿床与我县的塔山下、溪里、鱼形角同处于北东向的成矿带上。其地热温泉含有氟、钙、镁、钾、钠等丰富的矿物离子。
诸姓源流
徐村徐氏迁自金华。据民国三十七年修的《徐村徐氏宗谱》记载:金华先祖徐进忠在唐玄宗天宝(742-755)末年,由龙丘灵散(今龙游县溪口镇灵山村)任东阳郡元帅府参谋行军长史,家郡城,未几迁金郡之东南三十里之小青(今婺城区雅畈镇花楼基村)。徐进忠生徐范,为司农寺丞。徐范生致贤,赠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徐致贤生徐澄,为金紫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监国大将军、封武宁候。徐澄生宏泰,授江都丞,迁滁州清流令,转颖川判,赠御史大夫。徐宏泰生玑,仕后周试尚书北部郎中、赠御史大夫、上柱国。徐玑生泽、洚、浈3子。长子徐泽卜居永城南之坡塘(今永康市古丽镇双锦村),次子徐洚留居金华小青,幼子徐浈迁居武义履坦(履坦始祖徐贵安即徐浈六世孙)。因宋末元初战乱,徐洚后代留居金华小青的子孙有迁居石楠塘、芳田、徐店、竹园、西大路、焦岩、山嘴头、祝塘、浪石头、国湖、白杜塘、彭上、徐里、彭村、汉灶等处者。
永五公徐坚因其人蕃地窄,自石楠塘复迁于武邑城南二十四都徐村。永五公徐坚迁入徐村,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至今已传二十三世,近600年历史。
顾姓:是徐村除徐姓外居住最早之姓,从福建迁入(另一说从武义县城迁入),迁入年代不详,历代来与徐姓和睦相处,现有9户。
傅姓,祖居徐村连青坑自然村,1958年因开采萤石矿,原居民外迁,一部分移至徐村,现有7户。
此外,徐村还有吴(五登村迁入)、杜(东阳迁入)、江(茶坑迁入)、李(李村、苦竹园迁入)、叶(下叶山迁入)、高(丽水泄下迁入)、陈(板坑、塘头、牛麻坑迁入)、郑(古竹迁入)、邹(库坑迁入)、洪(矿洪迁入)、朱(福建迁入)、张(义乌迁入)等姓氏。
据考,过去徐村周围还有程村、里弄两个村庄。程村,原位于徐村村东,隔溪相邻。据传,该村人口不断萎缩,在太平天国爆发期间,村中发瘟疫,全村封锁而死,仅少部分出逃。目前,该村旧址为徐村村民菜地,村民劳作时还能挖出墙角地基、瓦片、碎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村民在源口水库工地上遇到过自称是该村的后人。
里弄,位于徐村南面,隔白塘畈与徐村相邻,现为大田乡乡政府驻地。在生产生活中,村民多次发现地基、古井、柱石。1969年,武义钢铁厂建厂平地基,出土一件保存完整的古代陶罐,证明该地很早就有人居住。
解放后,该村一直为公社、乡政府机关的所在地。徐村在清雍正至嘉庆年间,被称为南廿四庄。辖徐村、王村(今五登村)、派塘、连青坑、石桥下。民国二十三年(1934)属岭下镇(镇治岭下汤),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双港乡(乡治古竹村)。1950年属新宅区双港乡,1952年新宅区增设徐村、李村、塘头三个乡,徐村由此成为乡治所在地。1953年徐村乡分别划为双港、岭下二乡,1956年双港、岭下二乡又并为徐村乡。1958年,属友谊人民公社(新宅大公社)徐村管理区。1961年,恢复武义县制后,徐村人民公社归建新宅区。1982年,徐村公社更名为大田公社。1983年更名为大田乡至今。
耕读传家
几百年来,徐村人过着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的生活。徐村人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熏陶下,虽然在解放前也重视耕读文化,但总因经济能力有限成不了读书做官的气候,谱中仅记载有一两个太学生、秀才。但村内喜欢舞文弄墨的农民却大有人在。在上世纪70年代村里就办起了农家书屋。这在全县也是算早的,当时《浙江日报》都进行了关注。
在解放前,徐村有个名中医叫徐福臻,他们家是远近闻名祖传治麻疹。当时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死亡率极高。据不完全统计,徐福臻一生救治了三万多例麻疹重危病人,闻名于武义、丽水等地。此外徐福臻还担任多年双港乡(大田乡、溪里乡一带)乡长一职。由于其救人无数,加上在抗战期间积极为抗日队伍筹措钱粮,他受到了乡民的极其尊重与爱戴。解放后,附近几千乡民联名向政府情愿,终于保下了徐福臻。
民国初年徐村由邑庠生徐延祝(1867~1919),于1915年创办了雾山小学,在武义县境内是比较早的现代小学,校址在徐村宗祠东侧。解放前称为双港乡第五保第一国民学校。解放后改称徐村初级小学。1983年更名为大田乡中心小学,2005年并入古竹小学。
1969年,徐村在徐氏宗祠开设“五七”学校附属初中班。1970年上级拨款4000元,徐村筹集资金,提供劳力,在麻园新建校舍四间办初中。1978年,新增校舍8间,七三○中学并入,面向全乡招生,成为公社初中。1984年初中迁移到古竹。
解放后,由于政治上的翻身、经济生活改善,读书人多了起来。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有了大学生。改革开放后,徐村人的读书热情高涨,徐村每年都有七八人考入大、中专学校,并由此步入各工作行业,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食麻袋”的人,爬上“田坎”的人。
据不完全统计,徐村从恢复高考后,中专以上学历有近百人,90年代大专以上学历有2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其中不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出去的人多了,徐村的在籍人口在逐年减少。上世纪80年代都已有900多人口按理现在应足1000多人口的大村子,但现在徐村却剩下了不足800人。
目前,徐村出去的人主要以卫生系统、教育系统、公务员三块为主。据统计,解放后,徐村从医的有50多人,出现了一家几代人从医,兄弟几个从医的现象,这些人中不乏国家级的名医专家。
民间文化
徐村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徐村人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灾荒时期,文化娱乐生活始终没离开过他们。文化娱乐是村民的生活调味品,是村民的精神食粮。
几百年来,徐村始终是周边村庄的文化、政治中心。各种文体活动在徐村生根发芽蓬勃发展。村里除了开展“迎龙头”、演“平安戏”等常见的文化活动,过去还盛行“迎胡公”(永康方岩胡则)、“迎行公”(禹王)、“迎十八狐狸”、“迎西游记”、“迎花灯”、唱道情、徐村山歌等传统民俗活动。其中,“迎十八狐狸”、“迎花灯”、唱道情仍在该村延续。
1921年,徐村一些爱好音乐的村民组织了一个昆曲坐唱班,取名“文乐会”。平时除了在村里排戏娱乐,还在庙会、节日、结婚庆寿时演出昆曲《借扇赠珠》、《通天河》、《摘桂记》、《一文钱》等剧目,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陶冶了村民的情操。
改革开放以来,徐村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村里自办春节晚会已坚持30余年,比央视春晚还要早。春节体育活动也坚持了30多年,拔河、乒乓球、篮球等比赛,成为了徐村特色传统项目。40年来,除了中间空了一两年外,从不间断。近年来,部分中老年还跳上了广场舞。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古老的村庄永远充满着生气。目前,徐村是市级文化示范村。
孝道文化
徐村是徐姓聚居村,这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更是对徐村人的心态起着宁静致远的涵养作用。在传统耕读文化的熏染下,徐村人养成了乐观平和、与世无争的良好心态,造就了徐村特有的养生文化。几百年来,没有出过大地主老财,也没有遭遇特别大的灾难,村民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平淡,心态也很平和。
2014年徐村入围武义县十大长寿村提名,长寿村名副其实。据2014年徐村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全村758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有215人,占全村人口比例的28.4%,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42人,占全村人口比例的5.5%。近年来,该村90岁以上的老人稳定在五六人之间。
这不仅得益于当地森林茂密,山泉甘甜的自然环境,更与村民继承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有关。村里人家庭和睦、孝敬长辈、尊老爱幼,良好的村风村貌让老人们越发长寿。
据清何德润为《徐村徐氏宗谱》撰写的一篇文章记载,“翁(日遂公)性嗜酒,读书不幕功名,居一室,右齑盐,左糟床,无日不在醉乡中。出行壶自随,遇佳山水,辄浮一大白,每乡里有宴会,翁居上座,飞大觥姆,战《觞政》,懽如也,母氏年八十余卧疾,翁侍奉汤药,凡唾涕厕牏不以委诸侍婢,必躬必亲,翁自是不饮酒。迨服阕行,谊益著乡里,交荐遂与宾筵。”文章讲述日遂公原本嗜酒成性,但由于八十老母生病,便戒酒服侍母亲。可见徐村孝文化之深厚。
今年95岁的唐宝春老人,是徐村目前健在的年纪最大的寿星,她家五代同堂,子孙后代有70多人。现在她还经常在村公园锻炼。很难想象一个95岁的老人竟然在健身器具上灵敏地摆动身体。以前她的身体更好,八十几岁的时候还经常上山摘茶叶、下地种菜,后来因为生了两场病,子女死活不让她再干农活。她说,要不是子女孝顺,及时拉她去就医,并争着付医药费,现在早就卧床不起了。90岁大寿的时候,子女为她大办酒席,宴请了十几桌为其贺寿。村里邻居分析唐老太长寿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坚持走路、锻炼身体;二是人好,心态好,和村里人的关系融洽;三是家里子孙孝顺,吃穿不用愁。”
92岁的汤爱菊和93岁的徐根友就是淡然生活的典型代表。他们俩分别是村里的低保户和贫困户,生活过得清贫,但却很乐观,邻里关系十分融洽。九十几岁的人还自己下地种菜,知足常乐。其中徐根友还是身体健康、头脑清晰,十分好学。如今还经常捧书阅读,看到不认识的字,就向退休老师请教。
“尊老爱幼是我们村的传统文化,村里老人多是我们的福气。我们历届村两委都十分重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村党支部书记徐泽星说,就像建立老年照料中心,有利于老人们获得经济帮助和生活照料,开展文体活动有利于他们获得精神慰藉,消除孤独感,让老年人安度晚年,也让下一辈感受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战争年代
抗日战争期间,徐村成为抗日部队的后勤基地。当时村庄驻扎了一个79师235团某营部驻扎该村,团部医院也在徐村。现在,在徐村对面的山坡上还有两处埋有13名抗战牺牲军人的墓地。
如今,在徐村上了年纪的人对当年的一场战斗记忆犹新。那是一场未载入史册的战斗,但却也是悲壮异常。1943年夏的一天,驻地守军得知日军将进犯,便在徐村和五登村的水排山和乌龟驼背各埋伏一个排,准备伏击日军。
水排山,位于王村(今五登村)对面,与徐村村后的乌龟驼背山遥遥相对,是括苍山余脉伸向大田乡境内的一座临溪面路的小山。一条石子钉就的大道在两山间经过徐、王两村,伸向武义南部山区,是古时武义到处州(丽水)的古道之一,从这里向南,是绵绵大山,向北是一马平川,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一个进山隘口。
然而,日军早已得知前面有埋伏,便在古竹村向该方向打了几发炮弹作掩护,部队则避开大路,沿溪偷偷而上,从官弄(地名)等地进山从侧后迂回包抄,并在守军背后发起攻击。守军只顾前面大路,不知背后偷袭,猝不及防,仓促应战,陷入被动。原本可能打一下就撤的计划落空,埋伏在对面乌龟驼背山的另一个排不知何时早已撤走,于是守军陷入孤立无援、敌众我寡的绝境。但守军仍和日军展开了殊死的白刃战,喊杀声、刀刃声、枪声震撼山头,刀光闪闪,血肉横飞。一战下来,除部分士兵边打边退、沿毛弄村后山梁退入大山外,其余都血染山头。其中一位士兵在和鬼子拼杀时,鬼子劈向他的刀被树挡了一下,力度减弱,脸上被砍了一刀,血肉模糊倒下,鬼子以为他死了,结果活了下来。另有一位士兵的脖子被鬼子割了大半圈,昏死在地,但未断气,鬼子撤退后,被当地村民马某等抬下山,发现给他灌米汤时,还能吞咽,二位村民抬着他翻过大山,送到了其部队的连部所在地熟溪街道金村。据说,解放后,这位士兵还回来过,以寻谢当年救命之恩。
战后的水排山,尸体纵横,残枪断刀满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在此山砍柴时,还捡到过机枪支腿、枪管等零件,还有一村民捡到过一铜制品,拿回家打了一个铜锅。更有一女村民上山摘杨梅,从杨梅树上跳下时,一脚踏到了骷髅,吓得浑身瘫软。70年过去,青山依然,往事如烟,但民族抗战的丰碑,却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解放后,徐村人参军踊跃,一批批优秀青年进入军营、固守国防,积极为国防建设奉献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从解放后至今,徐村共有60余名青年参军报国,成为该村一大特色。
乡村经济
全村现有生态林2804亩,其中毛竹园20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是万亩省级毛竹两用林基地中心,是我县竹、笋主要产地。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在不是灾荒的年代下,粮食基本能自给,而经济来源除小部分来自衫、松林外,大部分靠毛竹出售。
解放前,徐村人一年中有半年是水上撑排生活。所谓撑排,就是农闲时间上山砍伐毛竹,下山后堆集在溪边的空地上,然后把每根毛竹的根、尖部位横凿出一个孔,再把它用小松木横串成一排排竹排。每排各有10多根毛竹,有1米多宽,待雨天溪水上涨后,人们把竹排首尾相连,接成长长的长龙,短的一二百米,长的有几里许。人们背着行李、扛着竹篙,高高兴兴地离妻别母,放排下金华、兰溪售竹去了。据说,徐村的毛竹在当时的金华、兰溪很有名气,有的长期主顾甚至能讲出这是徐村哪块山上的毛竹。而放排的人到金华、兰溪口岸后,就在茶馆、戏院消费,用辛苦赚来的钱满足着一时的快活。十天半月后,又回家上山砍竹、扎排、放排,周而复始,度着漫漫辛劳的人生。
除了放排,还有另一项毛竹生意即做排竹,此项工作比在前面的放排要复杂得多了。砍伐的毛竹周长必须在一英尺以上。下山后,把毛竹架在三脚马上,先用削皮刀把毛竹的青竹皮削去,做成对称的六边形,再把毛竹的竹尖部位烧弯上翘,然后凿洞穿排,做成竹排。竹排在解放前甚至解放后的50年代,在金华地区是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因江水浅木船不能直航,所以解放前,从金华到武义主要靠它运输萤石、石灰、缸、钵等生产资料或生活用品。甚至一些地方的渡口,也靠竹排撑渡。在交通运输落后的年代,竹排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更解决了部分人的营生。徐村人在解放后还有许多人成了集体所有制的运输工人。
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徐村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目前全村有30多户农民种植蓝莓,共有200多亩,是我县唯一蓝莓专业村。每年的6-9月份,慕名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2015年还成功举办了首届蓝莓节。
如今,徐村计划以原始自然生态田园观光旅游和现代化农村民俗体验旅游为特色,以生态环境、休闲养生、美丽乡村、民俗文化为主线,大力发展蓝莓、杨梅、葡萄等名优水果种植及采摘游。同时,配套传统文化、民俗农事体验、垂钓休闲、竹排漂流等活动项目,开发雾山古树群、万亩竹林等观景点,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经济,将徐村打造成武义旅游后花园的乡村驿站及旅游线路中转站,为我县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