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圆明园是清朝五代皇帝耗时150多年倾心兴建的皇家宫苑,仅宫殿就有200处之多,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无以伦比之园”、“世界园林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誉。然而这座曾享誉世界的历史名园,于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焚劫一空,之后又遭八国联军和军阀、土匪及当地百姓破坏,烟火迷离美景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历史记忆中依稀寻找那往日的繁盛锦绣。然而,中国横店圆明新园春苑、夏苑等分别在去年“五·一”和今年“十·一”黄金假日对外正式开放,让世界游客在浙江东阳横店看到了康熙帝始建融儒释道为一体的皇家园林。横店圆明新园春夏两苑儒释道宫经营者是我县建筑业龙头龙嘉集团,这是该集团向文化产业进军的尝试,挑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盖头与大家分享中国儒释道合一华夏文化,助推中国梦文化内驱力。
舍卫城:中国唯一有城墙“佛城”
原位于圆明园水木明瑟东面的舍卫城,又称“佛城”,建于雍正时期,仿照古印度桥萨罗国首都建造,供奉各种佛像和收藏佛经的地方,是圆明园内唯一一座有城墙的独立城池。城四周建有厚实坚固的城墙和高大的门楼,墙上还有士兵站岗,沿城环绕有护城河。整座城池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10米,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内建殿宇、房舍326间,辟4个门,用游廊相连接,还建有数座金碧辉煌的牌楼。城前专门开设一条贯穿南北买卖街,俗称苏州街。舍卫城之所以戒备森严,是因为城内收藏了大量清朝历代从西藏、蒙古及外藩进贡的金佛像、珍贵法器、经文等,据法国传教士王致诚记载各类佛像有10万尊之多。文化遗址舍卫城是圆明园经典建筑之一,典型的佛教建筑,供奉城隍爷、关帝君、三世佛、弥勒佛等,每月初一、十五或逢佳节时令,皇帝至此拈香拜佛,并有首领太监充当僧人上殿念经。
舍卫城(sravasti),是古印度佛教胜地,因“只园精舍”闻名于世。南门城关嵌有雍正御书“舍卫城”匾,由南向北往后依次是“寿国寿民殿”、“仁慈殿”、“普福宫”,舍卫城北城楼有乾隆御书“最胜阁”悬挂。“只园精舍”传为释迦牟尼长年居留说法处,亦译室罗伐、罗伐悉底,意译为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全城建筑沿中轴线布置,由厅堂游廊组成三进院落,大小不同,主次分明。
月地云居:圆明园内最早皇家祖祠
月地云居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原位于武陵春色正面,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它是一处典型的佛教寺院,最早的皇家祖祠。月地云居就是清静地,原称安佑宫,雍正死后其御容画像一直被乾隆供奉在此。乾隆五年,在月地云居的西北修建了规模更大的皇家祖祠鸿慈永祐后,其功能取代了月地云居,这里就改成了一座辉煌的皇家寺院。
月地云居是皇室成员念经拜佛的理想场所。它坐北朝南,整组建筑背山临流,松色翠密,显得十分庄重。山门前建有四柱三楼式牌楼一座,山门为三间,门额曰“清静地”。山门内东西为钟、鼓楼,过钟、鼓楼可见一座方形重檐攒尖顶大殿。前殿外檐悬挂乾隆御书“妙证无声”九龙边铜镀金匾,殿后为“月地云居”殿,殿内供奉三世佛。月地云居殿后是藏经楼,外檐悬挂乾隆御书“莲花法藏”,藏经楼内不但供奉有“无量寿佛”,还收藏大量经文。
月地云居在乾隆、嘉庆朝佛事兴盛,每到重大佛事活动,这里均有大型活动。每月初一、十五日,只要乾隆居住圆明园,都要亲自到月地云居拈香磕头。
佛香阁:颐和园主体标志建筑
佛香阁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最初设计是仿杭州六和塔建筑的一座九级佛塔。塔建至第八层时,乾隆突然下旨停修,拆塔建阁,建成在园林艺术上取得很大成功的佛香阁。
该阁兴建20米高石造台基上,阁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阁内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阁上层榜曰“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佛香阁”。内供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烧香礼佛。游人至此,居高临下,可以饱览昆明湖及几十里以外的明媚风光。昆明湖原为京城历史上第一座天然加人工大型水库,湖上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溪河,称为后湖。
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园建筑布局中心,是颐和园中心标志建筑。“佛香阁”是佛教对佛的歌颂。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1875—1908)在原址依样重建,供奉佛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