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新闻网讯 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前公布,我县白洋街道万石院村明代建筑毓英塔和茭道镇日军侵华掠矿遗址榜上有名,截止目前武义县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省级文保单位共有13处。在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文旅富县”等四大发展战略的今天,新增两处省级文保单位,无疑为“文旅富县”增添人文底气和发力元素。
明代风水塔毓英塔
矗立离县城8公里的白洋街道万石院村鲶鱼山上毓英塔,又称万石院塔,坐落地址与明招山遥遥相对。明代古塔毓英塔,建塔时间略早于县城塔山发宝象龙塔。毓英塔是砖砌空筒式结构。六面七层,通高25米。塔外观粉白,立面自下而上略有收分,每层腰檐采用平砖与菱角牙子相间叠涩出檐,塔顶用砖层层叠收。外观雄浑端庄,造型简约古朴,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水塔。据当地村民反映,塔内原有楼梯登临,因年久损毁,螺旋木楼梯及塔刹现均已无存。1981年3月31日,毓英塔被武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11日,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县文物普查办对塔进行普查登记和测绘;2010年9月,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塔进行搭架清理和维修养护,进行文字现状描述、测绘、照片拍摄,做好四有记录档案编制。目前塔身外观很完整,仍保持明代风貌,为研究浙江明清塔幢建筑双套筒结构向空筒结构演变过渡提供重要实物例证,仍有重要的历史、社会、科学价值。
万石院村朱姓自明洪武年间从金华岭下朱迁入,至今约640年历史。村名原叫“马沙圳”(武义方言“圳”读yuan),清朝在原音基础上改称万石院。据当地民间故事传说,明代该村十分富裕,并有人在朝廷做大官,某日盲眼风水先生路过该村,因村人招待不周,风水先生说“马沙圳若要发,鲶鱼山造根塔”,结果塔建成在朝廷为官者被革职,村庄从此衰弱。
杨家日军侵华掠矿遗址
新公布的省级文保单位杨家日军侵华掠矿遗址,整合打包了死难矿工墓、罗山日军侵华运矿小铁路遗址、杨家侵华日军警备队军官宿舍、杨家0号大井4处文物,它们与萤乡抗战纪念馆组合,将为茭道镇开辟红色旅游提供重要人文实物的历史遗存支撑。
日军侵华发动浙赣战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掠夺武义萤石,杨家是原全国最大萤石采选企业浙江东风莹石公司所在地,也是武义沦陷重灾区。“死难矿工墓”位于茭道镇东莹社区东侧,是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抓去强迫开采砩矿而残害致死矿工墓塚,解放初期由姚丙塘、徐云从、杨海涛将死难矿工遗骨拾捡合葬,1957年由浙江砩矿将墓重修,占地面积180平方米。305名死难矿工和被日本鬼子杀害武义县第一位党支部书记李守初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奠对象。该墓地1998年12月7日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罗山日军侵华运矿小铁路遗址”位于茭道镇罗山村东面约200米处,1943年由侵华日军侵占武义时为掠夺杨家砩石而建,它与溪里矿区相连。桥南北走向,横跨白溪,长7.38米,宽1.8米,桥面现状为钢筋混凝土铺面,桥南有连接约200米铁路路基。罗山村又称何村,由何村、杨家、麻车岗3个自然村组成。
“杨家侵华日军警备队军官宿舍”位于茭道镇东莹社区中区背平房1号,1943年由侵华日军建造,供日军守备队军官使用,建于小山顶,可俯视整个杨家矿区。解放后分给东莹公司职工家属居住,坐北朝南,占地373平方米,前后两幢过廊相连,这是日本对中国矿产资源掠夺及镇压矿工反抗的实例物证,见证一段屈辱历史,有一定文物价值。
“杨家0号大井”位于茭道镇东莹社区大井口,西距330国道约300米的半山坡上。该大井含砩量高,储藏量大,井深170余米,东到永康八字墙火石岗,西到东湖水库底,东西长20公里。1943年日军侵占武义时,曾对此井进行挖掘。目前井口留存卷扬机机架、井下抽水水管等设备,井口南侧约20米处尚保存卷扬机机房及更衣房,西侧为地面选矿工具房。0号大井1949年以后继续开采,在我县萤石开采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也是日军掠夺中国矿产资源和屈辱历史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