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率领有识之士举办国际高峰论坛,发表呼吁保护古村落《西塘宣言》:“保护古村落是农村文化发展中走现代化与传统化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之路的一种可行模式,是文化农村的最佳选择……我们呼吁立即开展中国古村落及其文化的调查和普查,摸清文化家底,建立古村落名录,全面整理村落遗产,分类保护……”11年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在武义俞源村举行,因故不能亲临的冯骥才发来贺信:“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希望诸位专家大力参与支持,积极供献良策,使武义传统村落的魅力永世长存,并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一个典范。”
正因为有上述专家学者和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村落已公布四批共有4157个古村落列入保护名录,其中浙江共有176个古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武义获批保护中国传统村落12个,在浙江省首批传统村落保护中也有10个村落入选,并已成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中,浙江是样板,武义成绩也不俗。
在俞源国际高峰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景观与领土治理与管理中心主任Carmine说,保护古村落是修复上代人记忆,开启年轻人寻根之旅,要保护好古村落首先要保护好人类良好正确的思想。原建设部官员专家李先逵对传统村落(镇)保护情有独钟,他特别反对在古村落墙体立面出口节点上的“创新”,强调传统村落的生机内涵就在古朴原生态,而建筑物内部适度改造是为方便原住民生活生产活态传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古建专家陈志华最近接受采访时强调,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也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然而乡土建筑优秀遗产的价值远远没有被正确而充分地认识,乡土建筑却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愚昧而专横地破坏着,我们正无可奈何地失去它们。
“讲好传统村落故事,挖掘传统村落文化”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期待2017中国传统村落(武义)国际高峰论坛的发酵与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