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鄢子和 通讯员 张建成
武义新闻网讯 最近,省农办等公布浙江省第六批(2018年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和一般村名单,2016年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履坦镇范村,列入我县唯一上榜2018年度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名单。日前,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履坦镇党委、政府和范村村两委召开动员大会,准备公开招投标编制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方案,按政策要求因地制宜推进。
上榜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是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很不容易的机遇和荣誉,我县目前只有俞源、郭洞、岭下汤、桃溪、柳城畲族镇丰产、山下鲍等少数几个历史文化村落享有。质朴古村落,令人眷恋和向往,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是浙江“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主题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口,意义深远。“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利用是第二位的。”这是浙江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之初就明确的方针。历史文化村落的历史性和艺术性,远远超过眼前使用价值,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绝不能功利性地看问题、打算盘,急于把老祖宗的东西拿出来“变现”。
范村为北宋名相范仲淹侄儿后裔范槐子孙聚居地,地处武义水陆交通北大门,西北武义江环绕,东南梅山矗立,由范村、百家地、芦家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266户农户700多人口,除主姓范氏,还有李、陈、王、何、芦、朱、潜等百家姓。从古到今,范村都是武义江连接婺江山水的水陆门户,当下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和“十百线”穿村而过。200多年前的范村在现有700多年树龄的“菩萨古樟树”为村口树的溪沿分布,地处全县最低海拔,屡遭大水淹没,而清朝嘉庆庚申(1800)一场大水给了范村毁灭性打击,全村只留存一棵救人无数的大樟树和现范氏宗祠东边民居一堵老墙。《梅山范氏宗祠续谱序》记载:“嘉庆庚申(1800)六月间,遭水一灾,村屋尽毁。兹阅谱内,卒于六月廿三、四日者,约有数计,滔被洪水,尸骸无踪,所得生者,仅存廖廖。迨此谱,触目伤心,不觉毛松发竖,挥泪而叹,何其范氏之不幸也。”遭遇1800年特大洪水劫难,范村整体往山脚高地迁建,形成目下布局风貌村庄。
范氏后裔村庄人文底蕴丰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留存深远,列为县级文保单位的范氏花厅,柱础屋柱硕大,牛腿花窗等雕工精美,天井厢房等布局大方优美,花厅门楣石刻“枕善而居”四字匾额温暖人心,其文化取向和人性温度尽在不言中。目前范村还留存相当数量的清代古民居,随便选一幢细细寻访就步入时光隧道回归风雅精致时光,门庭石子路、石板天井、花窗墙雕等,无不精心而为,居游养生优哉优雅,普通人家大门横批石刻“礼规义矩”四字,古人注重礼义修为昭示后人。范氏始祖范槐自元代中叶从金华石壁栗塘迁居武义后,乾隆六年(1741)始修范氏宗谱,乾隆三十年(1765)建立宗祠,遭遇嘉庆庚申洪灾宗祠冲毁,嘉庆戊辰(1808)至戊寅(1818)择地重建范氏宗祠,祠内有著名三碑,镶嵌墙体东一块为道光年间的《梅山范氏重建祖庙记》,西两块分别是光绪年间武义知县钱正堂的“谕”和“示”,记载范村范氏与邻村下埠口叶氏裁决山林归属的官司。
范村自然村百家地人文历史独特深厚,值得单独成文梳理挖掘。百家地慈尊寺又名山坑寺,宋代始建,明代修建部分还有留存,当下主体是清朝和民国建筑。慈尊寺在明清时期香火鼎盛,姑苏人衢州知府沈杰和武义拔贡、青田教谕王惟孙等都为百家地慈尊寺留下优秀诗篇。百家地慈尊寺东侧麦磨垄钩的文昌阁,初建乾隆二十年(1755),建成于道光十七年(1837),一个文昌阁历经80余年才建成,说明村民族人的战胜艰难尊崇文化的坚定心态,清代武义进士顾倬槱曾为该文昌阁撰写碑文,历史人文价值非常珍贵。
范村人杰地灵,和童维梓同为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毕业的范乃藩就值得一书。民国十年(1921),做过范村初小校长的范乃藩联合焦岩人田中双、后陈人陈子非成立“物化弗矿公司”,在北乡湖塘沿大通寺开采萤石矿,此为武义开采萤石之始;民国十九年(1930),担任范氏宗祠经纪的范乃藩为武义北营红军筹款误入水塘淹死。
范村自然村芦家坐落武义江环绕冲积扇上,和叶长埠头相对的渡头凉亭为清末民初建筑,“老莲婆”数代撑渡故事生动。范村溪滩俗名“青鱼背”,沿700多年“菩萨樟树王”溪沿上溯可见“上埠头”“下埠头”数个码头遗址,武义江下游村庄都留有螺蛳娘和潘神的民间故事,范村也是螺蛳娘繁衍的七仙女上岸的村庄。
矗立武义江西北轴心的范村樟树王,是武义江流入金华江的“交接棒”,也是范村历史文化发祥发展的见证人,在无以数计的洪水考验中,这棵樟树王是最坚强的“竹篙”,她是人间菩萨“枕善而居”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