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香飘溢回味乡愁的粽子 |
|
2018年06月15日 08:57:31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大
中
小 |
|
|
随着端午的临近,走进一些乡村,便可闻到农户家中透出香气扑鼻的粽子清香。朋友圈里每天也可以看到发上来的粽子图片,很是诱人,家乡粽子的味道便在舌尖上打滚。
家乡武义农村对于粽子似乎特别情有独钟,在传统习俗中,新生儿周岁要吃粽子、分粽子,逢十的生日要吃粽子,上梁或乔迁之喜也要大家共享粽子,端午节做粽子吃更是不可缺少。像上梁当天,找好的时辰一到,主人和来帮忙的亲朋便在屋顶上往下扔粽子,底下仰头等待的村民或用双手接,或在地上捡,很是热闹,称之为“抢粽子”。抢的人越多,主人越开心。另一风俗是做女婿的,在端午前夕,要挑担粽子到丈母娘家称之为“拿端午”。担子里的粽子上还要放一些用“洋红”染过的鸡蛋和大蒜头。当然丈母娘是吃不了这么多粽子的,会拿出一些分给邻居、亲朋尝尝。
家乡的粽子主要分咸的肉粽和甜的“灰汤粽”。咸粽馅料以五花肉、梅干菜、板栗、黄豆等为主,拌以酱油等佐料。“灰汤粽”制作则比较麻烦,要先将稻草烧成灰,倒在竹做的盛器具里,拿开水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再用这种汤水浸泡糯米一晚上,与栀子花的果汁相拌,使糯米变金黄色。馅则用豆沙、炒熟的糯米粉,加入红糖和少许白糖,做成团圆状。因为稻草灰汤中含碱,有解油腻,助消化的作用,胃不好的人多吃几个也不会出现武义人所说的“干酸”感。而另一种吃法现代人已经很难吃到了。就是把粽子埋进灰缸里个把小时,扒出来把灰弹净,剥开粽叶,粽子焦黄而香气喷鼻,比油煎的还好吃。
哪家要过生日或上梁要做粽子,便有邻居或亲朋会主动来帮忙,围坐着边聊天边做粽子,孩子们则在边上玩等粽子吃。以前煮粽子都是用柴火烧的土灶,在大锅里煮两三个小时才能煮熟,然后再用温火焖一阵子。掀开锅盖,一出锅,热气腾腾,清香绕鼻。剥开粽叶,轻咬一口,不管是咸的还是甜的,细腻、软糯、有韧劲、香味浓、口感好,小孩子也能连吃两三个。或多或少村里的家家户户也都送上几个尝尝,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味。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忙着上班、做生意赚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即使在农村做几个粽子吃吃也成了一种奢侈,传统做粽子的手艺,很多农户家也渐渐失传,乡情、亲情似乎也逐渐变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老家美食和小时候的回味越来越浓,很多人又留恋起了“吃妈妈烧的菜,尝妈妈做的美食”情怀,这种传统的手艺渐渐得到了恢复。
做粽子也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一学就会的。两片粽叶,弯成漏斗形,放入糯米,加入馅料,再又放一些糯米把馅料盖住,将粽叶裹起来,有菱有角,最后用“龙须草”扎紧。技术掌握不好则往往有米甚至馅露出来,也没菱没角,引人发笑。
通常,粽子煮熟后,还要5个或10个一扎,成串地挂在竹杆上晾一晾,这样可以延长存放时间,每隔三四天再重新煮一次则存放时间还要长,且味美不变。
随着网络的发达,一些看到商机的农庄和农户,把纯手工制作的粽子通过网络进行销售,生意还不错。武义县王宅镇马府下村村民朱华飞、王香娟夫妇,近几年每年端午节前都会做一些粽子,在女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进行销售,不仅深受武义及周边县市顾客的欢迎,还销往深圳、夏门等城市,每天要卖掉两三百只的粽子。有的农庄则通过做粽子开展亲子等活动,也起得了较好的效果。
(王东方)
|
作者: 初审:张莹,终审:周子恒 编辑:来伟 |
|
|
|
|
相关文章 |
|
|
企业信息 |
|